关于您的一些感受,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本区的管理尺度把握有待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是处于选择和申请阶段人群与校友关注点的差别。关于CD会员提供的许多信息,我们更愿意相信会员的判断力,而不是由我们来代为鉴别。非常感谢校友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抽时间在本区回答处在申请阶段会员的问题,我知道很多朋友是基于对CD这个平台的关爱。
1)许多申请人似乎还是对于MBA有些莫名的向往,对于某些学校有些莫名的想法,比如,MBA是否能保证自己进入XX行业,获得XX位置,等等,而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板块和其他板块都有置顶的文章可以参考,可惜,许多ID从来不去读。另外一些ID,似乎对于速成很感兴趣,包括对于申请的过程,希望有模板可以Copy,甚至美化,其实,借鉴没有问题,问题是,你的生活,就只是值得Copy别人的吗?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好好回顾自己的想法呢?
初次接触MBA的会员,对于MBA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事实上,MBA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在地探索、发展和变革,现在很多媒体关于MBA的宣传和介绍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这也是我们希望可以协助处于选择阶段的会员澄清的。对于MBA会guarantee什么行业、什么职位这种说法,谁会相信?
CD成立已经两年多,每年我们都会遇到类似情况的会员,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朋友在渡过初期的迷茫后,都脚踏实地的开始申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让之后申请的人受益匪浅。
让较少接触MBA申请的人,一下子熟悉MBA的选择和申请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朋友,我们会加强资料的整理,完善导航,提供尽量全面的信息供参考。
2)CD的管理,实在是有些弱,至少在亚洲申请区。有的时候,真的不觉得自己是在一个比较严肃的MBA申请论坛,而是在Mop网上。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争论,斑竹应该有所行动,去把火消灭在苗头,就好像一个好的裁判,不是看出示多数红黄牌,而是看球赛是否流畅。
亚洲MBA申请区定位为主要服务于处在选择和申请阶段的人群。
论坛的一个优势在于互动和筛选。一方面交流特定范围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这些信息进行辩别,当然在本区这个辩别的过程引起很多的争端,做得并不顺利。但我相信处于选择中的朋友,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论坛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匿名,匿名带来了自由和隐私保护,也带来很多的敝端。确实有一些会员热衷于口舌之争,隐藏在ID后面说着不负责任的话。对于这些ID,在不影响其它会员访问的前提下,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极少,自由是有代价的。
对于会员提供的信息,鉴于我们自身的掌握信息和眼界有限,很难有能力去判断真伪,因此,我们倾向于留给大家自己去判断。对于一些争议,我们坚信一些强制的手段处理并非更优,很多的辩别工作,我们留给会员自己去做,这样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本区的气氛不如其它区融洽。
对于北美MBA申请区,我们基于同样的方式,但呈现效果大不相同。部分原因我想可以用brace提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两区差别在于,国内申请人是主体,信息反馈的速度更快”。现在看来,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目前对本区的尺度需要进一步商榷,以后我们会尝试一种更积极的维护方式。
关于楼主提到的管理问题,除去我们能力时间因素,是CD基于中立、客观立场的取舍和期望。我们不希望以我们的判断去影响会员,希望会员可以独立去辩别。这个区自开立以来,基本没有版主在管理,主要是基于避嫌的原因。CD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所有论坛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不同论坛根据其立场和服务人群采取的反应方式不同。
3)对于有意向申请中欧MBA的人士,(也许对于申请其他学校的人士也有参考价值),希望你们多打电话给招生办,就如一些TX的意见,招生办是各自学校的第一个窗口;或者到学校,去和同学、老师直接交流,而减少以讹传讹的故事发生。至于各种比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个参考而已,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和体会。
同意,浏览校方网站,打电话给招办,与校友交流,参加MBA Info Session,参加Campus visit都是了解信息以助选择的好方式。兼听则明,在全面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做的选择更可靠。
最后,感谢您对CD的指正。祝您学业顺利,生活美满!
Zer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