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4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离职基金经理的自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2: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作者是曾在公募打拼多年的基金经理,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两年前,离开舆论关注的公募基金业,投身其他投资领域。

  在公募基金经理风声鹤唳之时,回过头来,他希望在《机构投资》说出心声。

  康德:这个世界惟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憾,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在资本市场,利益与道德,始终在激烈交锋。尤其是贪婪的原罪,它扭曲人的灵魂,让人坠入无尽的深渊,在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上迷失方向。

  这片大海是如此的诡谲,有时一块儿大石头扔下去,泛不起半点涟漪,又有时一颗小石子,会使波浪滔天。

  交易痕迹?一眼就看出来了

  现在的资产管理业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玩法变了,但主要还是那群人,不过少了些老人,多了些新人而已。

  坐庄操纵股价的做法都已经过时了,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可以玩的更大,比如先持有一家垃圾公司的股票,然后打通相关高层关系,把它包装成一个香馍馍。

  以前我们跑上市公司,要上下打点一番才好开口:想做下你们的股票。后来坐在办公室等电话就好,陌生号码一般不接。

  整个基金行业的监管是从2006年开始收紧,那时候基金公司就已经有一套防火墙措施,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在办公室内装摄像头。

  交易所的监管体系也是2006年建立起来的。那些多次跟随公募基金资金出现的账户,账户之间有什么联系,都可以被查到。

  其实,一家基金公司经理的操作有没有问题,业内人士一眼就看出来了,交易的痕迹很清楚,每一笔交易都是实时监控的。在这样的机制下,把基金经理当贼一样防着,没有必要。

  现在大家一聊到基金经理,就说有老鼠仓,就像一说到医生就想到收红包,未免有些太偏激。

  一个基金经理,手中掌管两三百亿的资金,知道下一步要建仓某只股票,知道某只股票将会有三个涨停板,这种诱惑本身就是巨大的。

  或许他是无心的,比如朋友一起吃饭偶尔聊天,这位基金经理说很看好某只股票,朋友听后买了500万,三个涨停板后赚了150多万,朋友提着100万现金来找他……

  一回两回,这样的事情很多。

  但是如果这个基金经理是这个基金公司的合伙人,那就完全不同,不是简单一百万两百万能搞定的,为什么呢?

  他是合伙人,他有股权,做好了一年到手几个亿,还有长远发展,何必为一点眼前的私利辛苦?夜里还睡不踏实。

  公募品牌强,私募体制好

  所以,就呈现出两类人。

  有志气、有追求的年轻人,多在公募;一些玩过几百亿资金但不想承受更大压力的基金经理,则退守私募。

  基金经理跳槽私募也成了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涉及到公募私募机制上的一种区别。其实无论大到一个国家的政策实施,还是小到一个公司的人事变动,皆是不同背景主体的利益博弈在市场上的呈现,有时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

  在中国,私募好比民企,公募好比国企。私募的体制比公募好,公募的品牌比私募好。

  做品牌很难。公募为什么有品牌?因为它可以不断发产品,规模很容易就起来了,而且这么多产品中总有一只能做好。

  在中国,老百姓还是相信公家,会觉得工商银行(4.23,-0.03,-0.70%)比广发银行更可靠一点,虽然后者也属于国有控股。

  但是,你能说出哪只基金一直好吗?早些年前王亚伟也是默默无闻,后来出去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像换了个人似的,变成“财富机”了。更多的是曾经名噪一时的人物,现在终归于平静。

  私募品牌的塑造就没那么轻松了,它不能面向公开渠道发行,但私募仍需要自己的品牌。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没有别的,只有品牌。

  人会老,想要把企业当成家族企业传承下去,没有品牌怎么办?企业必须有一个品牌,在此品牌号召力下会有一批忠实的客户,这样才能把属于这个私募特有的盈模式传承下去。

  做阳光私募,不单为了募钱

  私募阳光化并不是因为募不到钱,那些私底下募不到钱的私募阳光化后还是会募不到钱。

  做阳光私募的人,还是有点理想的。

  原先的私募,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合法的,但是做阳光私募,就有了一条合法化的路径,因此也有了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

  另外私募没有阳光化时,客户想撤资就撤,各种潜在纠纷很多。阳光化后,资金进来有一段时间的保护期,这也是私募的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说,并不是谁想阳光化就能阳光化,还是因为这个人有品牌了,市场认他,大家愿意把那个账户变成阳光的信托产品。

  从目前整个私募行业来看,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我有个朋友,还不是什么专家,就是到处打听消息,2007年行情好的时候也赚了一两千万。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做大,但你若在这个行业混了几年,肯定饿不死,每个人在里面都能分一块蛋糕。

  资产管理业,就是嫌贫爱富

  我们这个行业就是嫌贫爱富,穷人不是我们的客户。

  2007年国家有一个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号召,当时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有人把十几万的积蓄全部投进股市,套得一塌糊涂,最后在网上给政府留言说“我不要财产性收入了,把钱还给我吧”。

  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拿自己全部的钱投进去的,这些人原则上就不是资产管理服务的对象。

  况且,资产管理行业中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并不是“专家”理财,而是“专业”理财。他们不外乎是一些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做过一点系统学习,有过一些经验而已。难道,他能比市场聪明?

  2007年QDII发行,当时鼓吹地让人觉得不买这个产品就错过唐僧肉了,结果呢?这些市场行为一定要把风险揭示清楚,卖基金可不能像卖保险。

  如果你一开始讲清楚这就是一种资产配置的工具,我想也不会闹出去那么多要跳楼的新闻。

  这也可以说是道德和利益的一个冲突。

  放开销售渠道,建立多渠道销售,这样才有条件去做风险揭示。若基金公司连自己的客户是谁都不知道,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又从何谈起?

  中国基金业现状很好,前景更好,因为这个市场需求太大,现在存在的问题也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从整个资产管理业来看,未来不分公募私募,私募也会被收编,最后证监会都要发牌照。公募或私募,更多是一种风险偏好的区别。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11-1 13:30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