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年前的此时,也是一个炎炎夏日,和今天的诸位一样,我下定决心要申请MBA。于是开始了XDF,开始了和GMAT斗智斗勇的征途……那些昏天黑地大战逻辑,琢摩语法,苦练作文,狂背机经的苦逼的岁月已经离我远去很久很久了,但每每回想起来依然感到温暖(相信若干年后你们也一定会像今天的我一样,欣赏那个曾为梦想不屈不挠的自己)如今的我MBA毕业也已经3年有余,先后在中金的财富管理部担任private banker和一所私立大学负责各种国际项目。每当回想起在中欧和北卡(交换去的学校)度过的那一段人生迄今为止最精彩的时光,依旧无比怀念。所以,这三年来,我总是利用空余时间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不知不觉敲出了15万字,以最真实的笔触还原了两校生活最原汁原味商学院生活的面貌,这当中也包括当初杀G申请的历程。
现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分享给各位前赴后继的CDers~~
P.S.由于这是杀G专版,本着遵守版规的原则,我在这里只分享和杀G,申请相关的内容。
只是作为一个MBA的过来人,我又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把申请MBA的重心放在GMAT上。虽然这是申请商学院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的确很折磨人,但相信我:GMAT真的只是未来漫漫MBA路的沧海一粟而已,无论现在的你被它蹂躏得有多惨,但重心仍然应该放在申请本身,而重中之重的应当是对自身的定位,对学校的了解,和对人生的规划。
希望我的分享能陪伴大家渡过人生中这段不同寻常的时光。
——————————————————————————————————————————————————————————————————————
当年,仅凭着630/4.5的GMAT成绩,二流的本科学历,以及区区3年半的“非主流”职业经历,能被中欧录取的心情自然可想而知。毕业以后,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我又顺利拿到了中金财富管理部门的Offer……Sorry,我不是在变相吹嘘自己,更没有打算在拥有了这一切之后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特意制造一种戏剧化的效果来吸(哗)引(众)眼(取)球(宠),只是想告诉千千万万像我这样学历、资质、背景都普普通通的申请者: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
MBA原先根本不在我的计划中。我的大学在上海的一所“二本”院校度过,念的又是和商科毫不沾边的心理学,身边的同学也少有后来在商学院里遇到的学霸牛人,大家都在舒舒服服地过小日子。本以为自己的大学就要在打打网游(那时还没有微信,APP),谈谈恋爱,吃吃喝喝中过去了……但浑浑噩噩的日子毕竟没有生命力,一个内心有梦想的人追究还是会在某一刻醒来。只是醒来后的自己仍旧不知道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已经厌倦了延续了近20年循规蹈矩的人生。与其说循规蹈矩,不如说总觉得有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自己头顶上方,让你无法真正自由地去飞翔。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张大网无非就是当年严酷的社会现实(现在应该也不会好哪里去):粗制滥造的大学教育,严峻拥挤的就业市场,居高不下的房价……这一切让本该纯洁如象牙塔的大学生活愈来愈市井化,教授不肯好好上课,终日忙于“私活”,学生则早早地和梦想say goodbye,满脑子都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泡了4年,以至于至今我都对大学生活没啥太深厚的感情。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为何当初毕业的时候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挤破头皮去考公务员,奔着500强的名气去外企,或者再把自己逼回高三的状态去搏一张研究生的录取……够了够了,我告诉自己:大学毕业后,我不想再过那样随波逐流的生活,我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选择真正想要的生活。
后来我选择了当时方兴未艾的幼教行业。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我非常喜欢小孩子,念的又是心理学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二:这个行业市场前景大,门槛也不高,将来可以自己创业;三:很少有精英会去干这行,对我而言竞争会小很多。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眼光是对的:1年后,我成为了上海地区的top sales,2年后,开始和别人合伙创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之后的事就愈来愈证明了我的眼光不仅仅是对的,而且还非常好。培训学校开张3个月,前来报名的学生,家长总是源源不断地自动跑上门来,业绩好到远远超出我和合伙人最初的预想。我开始变得有些心高气傲,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的确,少年得志实在是一桩爽彻心扉的事,但回过头来细想:这种经历往往让人头脑发热、丧失清醒,以为自己福星高照,永远是那个命运之神优先垂青的幸运儿。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公司开张半年以后,潮水褪去,谁在裸泳一览无遗。
(未完待续,如想阅读15万字的商学院小说完整版,可加微信公众号 ID:ceibsnovel,中欧小说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