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天一击杀G成功750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3:4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14天一杀考完GRE的条件下,(verbal 159 quant 168) ,发现自己适合短时间内集中性的学习,于是报了21天之后的GMAT。中间夹杂着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准备比赛,幸好这边考试中心装修的情况下给我打电话联系,延后考试了7天,才多少复习的时间能够保证。但是我觉得大学生活中,无论每个人的专业是什么,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就是短时间内的自学。所以我在此想与CD的各位分享的不仅是学GMAT的方法,更多是短时间内如何利用有效资源达到最终优化结果的一种方法。
        先说说楼主自己的背景。本科东南亚英语教育背景,金融工程方向,目前大四,尚未决定之后选择MFE还是MBA,打算工作一两年收够经验再决定,申请学校也会有加分。考GMAT是一时冲动的选择,楼主的男神在不久之前全职工作期间两周复习杀G 770,之后转战HBS MBA。私下里一些原因与男神决裂之后总觉得气不过,本着“感情上凌辱我的人一定要在智商上碾压他”的原则,楼主本是冲着770前去一战的,结果考完反而是自己被碾压了。所以之后又失落又觉得自己很可笑,但其实内心里多少埋怨之后还是感谢男神,即使不在的时候楼主也一直以他为动力,在自己的人生中一路过关斩将。HBS MBA以楼主的经验在两年之内肯定是申请不上了,但是还是希望同学们共勉,除了在正确地估量自己的实力与学校匹配与否之外,要勇敢地挑战与及时更正自己的方向。
        言归正传,楼主想要说的主要包括四点。这四点其实除了GMAT之外一直还在应用在楼主其他考证的经历上,所以亲验有效的。

Step 1. 找的最适合自己节奏,目标,现状的一篇经验贴。
        这一点无疑是很多同学忽略的,同时却是最重要的一点。举个例子,楼主大三下考完CFA Level I之后,很多同学之后考都来问经验,开头就是同样的问题:“听说你考了CFA? 给分享点经验呗~” 楼主对此点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第一,每个人与每个人的习惯,目标,现阶段水平都不一样,没有万能药来治,我即使再努力说,也不一定对你会有多大帮助。第二,一篇好的经验贴,通常会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把资源,战略,时间分配,中间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统筹规划的结晶,一两句话是永远说不明白的。第三,在提问题的时候,开放性要求等于无努力的索取,是愚蠢并且浪费时间的。比如你简单地要求“分享经验”,我可能就跟你说“好好看书,多多做题”,这绝对是王道总结,但是的确一点用都没有。但是你若问“我需要哪些资料来帮助自己”,“有哪些得到有效资源的途径”,“答题有哪些技巧”或者“在时间分配上我需要如何参考” 这些有水平的问题的话,楼主是非常乐意并且会津津乐道地跟你分享的。
       那么如何寻找一篇有意义的经验贴呢?首先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提供一些最有用的最适合你的资源,而在无法在第一开始就迅速判断哪些资源适合你的时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搞到所有的资源。拿GMAT来举例,楼主在最开始花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在读了四五篇心经之后,locate到CD和**两大论坛,并且集中收集了所有资料,包括纸质书版OG, prep08, CD与**的语法笔记,**的逻辑笔记,GWD 24套及讲解,一个timer.exe, 以及Manhattan备考全套。之后在用的过程中发现,OG首先用来攒经验,prep来深度练习,其中CD的语法笔记做的很棒,**的逻辑笔记可以说是比较糟糕,不建议参考,对个答案用就行了,讲解还是要去www.manhattangmat.com的论坛上看大家的分析。GWD24套就做了4套来练练时间分配,不过觉得语法要比真题简单,阅读要比真题难。楼主一直没有做GMAC官网上的prep,最后一晚上下来试了试才知道数学考的题型……IR有个50题的集锦,看看攒个经验值就行,觉得提高不会太多。真想练习不如去找一些公司笔试的SHL做一做,四大最近国外的网申都改成了多源推理题,2x4个网页,要比IR 3个网页来劲的多。总结:先尽可能下多的材料,再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有效的筛选,选出来有用的材料一定要自己看,不明白的题点,比如语法的parallel这种重点,要找专门的资源来学习。
       第二,这篇经验贴必须指出一些只有参加过考试的人才知道的必要信息,比如在GMAT来说就是前10题决定分数范围,所以在pacing上要注意。再比如IR其实12道题只要做对8道就能满分。再比如机经的更新时间,以及如何利用效率会最高。楼主觉得阅读的机经最有帮助,因为在中文的背景下,其他内容需要更精确的单词来描述,只有阅读在知道大概内容的时候就能提高阅读速度。所以看机经看阅读,查查有可能的相关资料,看一看单词就行了,其他没有太大用处。
       第三,这篇经验贴必须符合你现阶段的程度。比如一篇一考770的机经,基本可能没什么内容,因为作者本身可能就是想抒发一下感情,并不是什么经验,一般可操作性不大。【又戳中了楼主的心病】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继续查询关于学习重点方向的文章。比如联系之中发现其实阅读靠底子,逻辑靠智商,只有语法能够勤能补拙,就多看一些论坛上语法关键点的总结。

Step 2. 制定有压力同时也要合理的时间计划
        楼主在大一大二的暑假都在考虑把GRE考过去,但是通常都是背背单词到C就背不下去了。但是一旦报了考试,压力通常会让人的效率爆表。通过这个经验,让楼主直接报了很短时间内就考试的GMAT,当然也要量力而行。估计考试中心如果不给延后的话楼主就要真跪了……

Step 3. 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删选合适自己的资料
        这一点在step 1中已经写过,就不再提了。多推荐大家看国外的一些论坛,毕竟老外们还是有先天的语言优势的。这里想讨论一个点,就是我觉得在逻辑思维的方面中国人的确不如很多外国的商科生。中国人写议论文讲究多论据来论证同一个论点,是圆周汇聚到圆心的思维模式;而外国人讲究每一步推论都要有assumptions, evidence以及logic, 由此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所以关于AWA,楼主不建议用CD给的模板,因为思路相对局限,还是要多看看国外的高分作文才是。

Step 4. 鞭策自己学习
        这个完全看个人习惯。楼主是个人来疯所以不喜欢和集体一起学习,因为效率会太低。个人学习的时候要防止自我满足的情绪,要严格制定计划,包括完成时间和成果的检验。举例,要在两天之内看完prep笔记,说到就要做到,不能以“哎呀算啦我今天都已经看了5个小时啦很努力啦”这样的接口来安慰自己。要对自己够狠,想想“你都看了5个小时了还没有看完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比他蠢!”这样的激励方法。


Step 5. 关于考试之前的准备与当天的安排
        首先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你要知道自己的效率会破表。楼主在最后一晚上才知道数学考试的题型,并且阅读了所有四月所有的阅读机经,但是你必须平衡效率和睡眠。第二天楼主本来应该打车去的还可以多睡会,结果发现没有取钱只好地铁去,导致早到在考场外等了半个小时。在做题到最后阅读的地方都特意停下来看表,强迫自己保持清醒。总之要努力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其中包括:睡眠好,心态调整平和,不要迟到,吃早餐,也要去洗手间,考试中心会很冷,带薄外套就好,免得老师查你作弊。楼主用了个很狡猾的办法,大家适当参考:就是楼主本来也没有定好报什么program,但是与GRE不同,GMAT是先填送成绩的机构,再考试;GRE是先考试再选送成绩的机构。比起一开始就选好program后面担心自己做不好,楼主宁愿先做完题看看结果,之后再交钱送成绩。

Step 6. 考试失策后的应对方法
        这点打算二试再用,就是楼主在工作两年之后再申请program的时候,肯定会再考一次试。这次的成绩算是保底,等到工作经验有了逻辑思维肯定会再有提高,到时候再冲770。这点想说的是,虽然报考时候要给自己没有退路一般的压力,其实退路还是要考虑一条的。

        以上是为了回报CD提供的资源的一些分享,希望大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阅读。毕竟学习,考证,申请学校,这些都不是真正能力的衡量措施,而因此才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但是楼主认为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不能短时间内得到,就是卓越的计算能力和沟通的语言技巧。GMAT一定程度上是想模拟这两种能力的测试,但是毕竟是考试,应用范围有限,可以用应试技巧在短时间内欺骗之。然而分数背后,能力的提高仍然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中国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前者,算是很大的优势,应该抓住机会好好锻炼后者才是。之后5月17号,楼主还要用这个应试的方法考FRM part 2的考试,但是同时在考过JPLT N4之后对语言能力的思考,也让楼主开始了时间较长的语言积累过程。很可惜这点不是我的长处,也算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最后感谢CD的前辈们无私地奉献,包括机经整理的各位和撰写笔记的各位。祝大家杀G成功,申请顺利,与对象和和睦睦,人生更上一层楼。谢谢。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3 20:1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