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我就这样绽放自己》第一章 迷失异乡 不破不立
社团三千,难取一瓢饮
进校伊始除了选课让新生焦头烂额外,参加什么社团也是一件令人最初找不到北的事。不比别的学院,商学院除了学习,求职外,社交可算是头等大事,对于国际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商学院里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数目十分惊人,拿芝大商学院来说大概就有近百个社团,还不包括校际其他的。特别是每个学年开张的九月,这些社团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进行一年一度的招兵买马。学校每天会给这些社团一两个星期时间筹备迎新,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分外热闹。不仅收到许多邮件营销,还有许多社团在镇守在学院大堂里、于午休时组织各种宣讲以招徕过往新生。因为这些社团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也需要自负盈亏。每年新会员的会费就是一笔十分重要的经营经费来源。
虽然参加社团这件事完全是自愿的,但商学院里不参加任何一个社团的学生寥若晨星。学生们出于娱乐、社交或求职等种种考虑,势必会参加若干个社团,顺便也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上写上一笔。美国的招生与招聘也向来注重一个人对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商学院的社团也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与求职有关,另一种就更靠近生活。
与求职有关的社团历来参与人数众多,力量庞大,尤其是重点行业的那些俱乐部。比如芝大里投资银行俱乐部和资产管理俱乐部这两个社团成员数各自都在百名以上,属于最财大气粗的。这些俱乐部的收费也最高,每年都在一百美金以上, 同学们还是趋之若鹜。我也曾是投行俱乐部的成员,客观地说这些俱乐部确实对求职的贡献巨大。俱乐部的组织者都是二年级同学,他们会定期组织比赛、摸拟面试、传授心得、帮你一对一修改简历、邀请嘉宾演讲、编写并发放诸如什么投行100问的面试真经等。总之,一切活动都非常有针对性,因而对学生的效用很高,会费物有所值。我记得第一学期开学不久,在注册并聆问了投行俱乐部宣讲会后,我就收到了俱乐部的一封邮件,名叫”So,you want to be a banker?” (这么说,你想成为一个投行家?),这封邮件里简要介绍了俱乐部的理念,并给我推荐了几部入行的小说,结尾还有一句笑话是 “Are you ready to sell yourself to the devil?”(你准备好卖身给魔鬼了吗?)当时不觉莞尔一笑,觉得这些社团工作真的很到家。
另一类与生活休闲有关的社团就更包罗万象,有和体育活动相关的滑雪、击剑、航海等,有和美食相关的品酒、烹饪等,有和游戏相关的打牌、21点等,有和地域相关的亚洲、南美、非洲等,有和文化相关的电影、摄影等,有和人群多元化相关的职业妈妈、同性恋等,还有一些发展个人能力的比如公开演讲、社区义工等。难怪每一个新生报到时都会不知怎么选择,大家恨不得都想一口气参加十个,每一个看上去都那么诱人。不过很快,现实就战胜理想,第一年里这些“美好生活”的社团慢慢去的人日见稀少,大家交了一轮钱,一个月后就发觉力不从心,每天疲于奔命,至少在第一年有限的时间还是得投入到无限的求职和学习中去。所以这些生活社团往往是二年级的天下,他们在实习和找完全职工作后相对有更多的心情享受生活。
我在一年级时参加过一个名叫Risk and Gaming Club的俱乐部,说白一点,就是打牌赌博的。有统计学的老师来亲自教我们打牌密决和新手战术,很有意思,另外该俱乐部还会像赌场一样在城中酒吧内轮番组织若干牌局,令我大开眼界。部分外国学生还特地买了打牌的书,钻研各种牌术,也算为我们辛苦奔波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兴奋点。受室友影响,我俩还一同参加了芝大的拉丁舞Salsa俱乐部,这个社团是面向全校的,成员相对丰富。每周一夜间,我们就去学校的旧式舞厅跟学生教练学学跳,“Quick- Quick-Slow”(快-快-慢)的节奏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可以清晰的浮响。这就是我所爱的生活,它无论多紧张,多疲惫,都需要一点灵感和美去渗入。
商学院社团数每年都在净增长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新生可以自发再申报和组织新的社团。只要你的需求未被现有社团满足,你又有理由向院方表明可以聚拢到超过20个有兴趣的人,新的社团审请就有可能通过,当然如果社团好几年人数不足就有关闭的风险。比如我至今仍疑惑某些起着怪异名字的社团,什么亚当史密斯俱乐部,圣人俱乐部究竟在举办一些什么活动。据说后来在体育类社团中,马拉松变得最为流行,许多芝大的教授也在参加。想到芝加哥的天寒地冻和地处湖边的赛道,我就暗暗佩服这些参加的学生挑战自我的精神。每个人都需要社会归属感,社团就是我们在商学院里的小社会,这些小社会也让我们本身在摆脱孤单之余变得更为丰富。
社团的存在对于商学院来说是一个重要为学生煅炼领导力的渠道。毕竟学院正式的学生会内阁人员太有限了,这么多号称有卓越领导力进来的学生如果没地方施展才华也是一种教育的浪费。社团无疑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办法。每个社团一般都可以设立多名co-chair,即联席主席,如此一算,超过半数的商学院学生都至少是一个“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亦乐乎。 好在一方面要自负盈亏,一方面要接收会员的评价和学校的定期评查,这些大大小小的“官”们也大多都是热心敬业的好同志,为学子们创建着每届独特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