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666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2-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互联网思维重塑商业模式 文/ 耿人健
商业模式一词,源于英文 Business Model,拼凑起来的两个词让人一下子看不懂什么意思。如果让我用老百姓的话来翻译,商业模式就是怎么合法地挣钱,同时思考如何活得了、活得好和活得久,进而建立千秋大业。
商业模式的类别
林林总总的所谓各类商业模式,本质上来看,我觉得可以归为三类:即产品式、服务式和平台式,分别是以产品为导向、以客户服务为导向和以资源整合为导向。
第一类商业模式,叫“产品式”。
从最早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定地供货,到物流业牵引下的现代“产品搬运工”。把阳澄湖的螃蟹搬运到上海来卖,把德国的汽车搬运到中国来卖,把淘宝的商品搬到微信来卖,都是俗称的“产品搬运工”。
只是,这种搬运的趋势从体力搬运,慢慢变成依靠脑力搬运而已。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何种搬运,本质上都脱离不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导向。
第二类商业模式,叫“服务式”。
用人力来完成大部分消费者体验的行业,我们称作“服务业”。牙医诊所、餐饮洗浴、咨询培训等等都可以称作是“服务式”的商业模式。“服务式”的商业模式,其关键是什么?简言之有两条:提升服务标准和强化客户体验。
这其中,关键在于挖掘客户的“痛点”,也就是分析什么让客户觉得不方便、不舒服,乃至什么问题困扰客户睡不着觉,然后针对客户的痛点调整自己的服务。但是,不管“服务式”模式怎么变,其本质依然是以客户服务为导向。
第三类商业模式,叫“平台式”。
阿里系平台电商的崛起,完成了从“唱戏”到“搭台”的转变。自此,各类电商平台、分类信息平台、自媒体平台风起云涌。“平台式”模式是完全开放还是应该是半封闭的?传统的“产品式”和“服务式”是不是一无是处了呢?
实际上,“平台式”商业模式,如果要运作好,既要像“产品式”商业模式一样做好产品和搬运,又要像“服务式”商业模式一样服务好用户。此二者是“平台式”模式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且不可偏废。
当然,从“平台式”商业模式本身来讲,其重点是建立“平台吸引力”和增强“用户粘性”。不仅要吸引供求双方,而且要吸引商业生态链上的各路玩家都来这个平台跳舞,而且要让他们在此跳得很快乐、跳得很过瘾,上瘾之后便喜欢经常而且持续地在此平台跳舞。“平台式”模式,不管怎么演变,都脱离不了以资源整合为导向的这个本质。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塑商业模式呢?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产生,远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只能说在互联网产生之后,互联网思维这种方式更好地被发扬光大了。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我觉得以下三点是其核心要素:
其一,生态链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多中心、多方向和多维度的,不再以企业为唯一的中心,而是主张用生态链思维考虑问题,各方平等参与,每一方都是演员。要重视用户,同时,要聆听各方的声音,谁对听谁的,不再闭门造车,我行我素。
其二,跨界思维。
通过打破传统行业的边界,做跨行业的整合者,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个预设的边界里,而是更多地在跨界领域内进行探索和革新。
其三,互联思维。
要用互联互通的思维,集合和使用资源,争取为我所用。这样一来,互联网思维带来生意的增长不再是加法,而是呈几何级数增长。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力量和资源,通过互补平台的对接,以谋求更多维度和更大层面上的规模效益。
互联网思维用于商业模式革新
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建立或重塑商业模式呢?我认为,如下的三个步骤必不可少:
首先,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行事。
用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完善的系统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定义商业生态链系统的价值链主链条、分支系统以及周边环节,不可忽视任何一环。
接着,用情境访谈手段了解商业生态链运作的各个环节。
了解他们在乎什么,痛点又是什么。也就是什么让客户觉得不方便、不舒服,乃至什么问题困扰客户睡不着觉。着力点在于搞清楚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各个利益相关者活得更好,得到更多实惠和利益。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客户体验和实验,重视收集各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
继而,重塑和传递企业新的价值定位。
这需要企业有随机应变和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实现。我觉得,创新要抓住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建立在竞争对手产品的缺点之上;另一个是建立在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之上。新的价值定位必须先试点后推广,要易于他人在商业生态链系统中进行口碑传播。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力量和资源,通过互补平台的对接,谋求更大层面上的规模效益,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
总之,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和工具,可以用于商业模式建立与重塑,目标是琢磨出一套挣钱的方法并能够执行落地,同时,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继而,在不同的维度和层面上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这样,企业才能活得了、活得好和活得久,才能做到基业长青。
刊于ChaseDream Career3月刊“行业瞭望”栏目
编读往来信箱:journal@chasedream.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