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43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考心经] 告别GMAT(GMAT 760 Q51 V41, AWA 5.5) 关于复习心经,寂静使用,心态调整。[2012-06]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23: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是谁说的,这是一个告别的时代。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地跟过去告别。
分数出来的那一刻宣告了我与GMAT就此分手,至今依然感觉恍惚,依然感觉这个分数与真实的自己无法契合,尽管在这之中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当它有一天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依然需要时间来相信。

62日,GMAT考试当天
 在复习的时候就习惯列计划,6月2日的计划是精确到几点几分睡觉、吃饭、和到达考场的。因为是下午5点场,所以下午4点到了腾飞下面的肯德基,心想着要烤鸡,就点了一个烤鸡腿堡,十多分钟解决,买了杯咖啡,4点20分到了考场。关于考场位子的问题,之前看帖子有童鞋建议说,稍微提早一些进场,因为晚的话会被排到靠门的位子。我是晚场第三个到考场的。拿了3号钥匙。
 拍照的时候对摄像头微笑一下下,今天出门之前,还有空化了个淡妆,让自己心情也好一点。进门的时候,被安排在比较靠里面的机器了,干扰比较小。机器的号码是12B,跟拿钥匙的号码不一样,不知道其他考场是什么样的情况。不过坐到一个干扰小的位置的目的达到了。
 开始迷迷糊糊的选学校,现在回过来想,当时填的预计申请时间,写得是2012年9月,额,应该是13年9月 = = 不知道对送分有没有影响,anyway。填完了这个开始AWA。
 AWA之前没在大键盘上练过,觉得打字会不习惯,于是在准备得时候,狂抽了键盘一番,嗯,这下有习惯一些 = =|||。AA和AI写得都非常顺,因为是比较简单的题。AA是讲1000人中只有9人投诉航空公司,所以可以忽略这1%的投诉那道。AI是讲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事业是应该员工负责还是公司和政府负责。
 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但是考完作文就饿了>_< 肯德基不够饱啊。在休息的时候啃了一个饼干,然后进去准备开始数学。
 数学整个过程还是蛮稳的,每道题几乎都验算,然后确认,即使看到寂静,也会仔细看是不是变体,然后才选。最后3分钟结束最后一题,也算PACE刚刚好。
 然后出来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因为要到了最重要的部分。休息的时候吃了些巧克力和咖啡。然后开始Verbal。上来就几道语法题,尽量细心排除,但不是特别确定。都说语法寂静没有用,但是我考试之前也是详细整理过语法寂静,看到一些题目,虽然寂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看起来眼熟的感觉很好。第一道逻辑读得非常仔细,然后确定下来再选。然后就遇到寂静里面第一题的古巴比伦了。之后是阅读,第一篇就是脑容量,寂静的脉络很清晰,读起来也很快。选题的时候依然认真读题,确认,再选。逻辑遇到很多的寂静,好像到后面都是寂静,差别只是有些寂静讲的比较详细,有些寂静很模糊。阅读一篇是技术全球化,一篇是掠夺性定价,最后一篇是夏威夷temple。PACE中间比较慢,尽量都确定再选。到10题的时候还有20分钟,到最后一篇阅读的时候只有13分钟,不过阅读选得很快。最后一道语法做完还有3分钟,确认了语法答案,点next。然后心开始跳得狂快,虽然有之前的确定,但对于GMAT的最终审判,依然没有把握。最后屏幕上跳出760 (Q51,M41)的时候,觉得这个分数缥缈得很真实。
 出来之后胃部强烈抗议啊,饿得不行。男友问考得怎么样,我说很惨,我快饿昏了,然后把临时成绩单给他看。。。

复习阶段

1。语法
 语法复习我主要是以Manhattan为基础,按章节过,然后做章节后面的OG题目。最后再对OG上的错题系统地总结。曼哈顿是非常好的材料,认真过完之后,还会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训练的时候用的是Prep1,因为PP2要留着做模考,所以只做了1。对照语法笔记,还有很多时候回去查Manhattan论坛。语法笔记比较多是注重在语法层面,而Manhattan论坛的staff解释比较多是从语义角度,这是GMAC现在语法题目的一个方向。

2。逻辑
 逻辑仔细看了CR Bible,对逻辑有了一个透彻的理解。强烈推荐有时间备考的童鞋,一定要看这本Bible。CR Bible和SC Manhattan是非常好的基础材料。OG当然是基础,但如果像我一样,在最开始无法完全吃透OG的一些逻辑和SC的时候,推荐从这两本入手。它们非常全面细致地阐述了GMAT的出题逻辑。举例说,以前CR里面我老是被一些错误选项忽悠,CR Bible中总结得非常好,错误有几类,比如说Shell game, 比如说相反答案,之后遇到这些选项的时候,会迅速反应这些是错误选项,依次对比排除。过完CR Bible才真正懂得了GMAT逻辑,在以后做错题的时候,重新看一遍,通常也能够再找到正确答案。
 后面就是做题,Feifei计时做,有时候会超时,我CR的解题速度一直很慢,维持的2分钟左右一道题,但是为了保证正确率,我在后期模考的过程中也尽量让自己适应这样的pace,毕竟正确率还是很重要的。

3。阅读
 阅读这部分复习得不多,因为感觉阅读题目和CR题目的出题思路如出一辙,而且CR Bible上也讲了main idea, infer等类型,所以只是分析了OG,和做了一些Prep题目。但是后期阅读正确率一直不高,可怕的是,自己竟然还觉得读懂了文章,题目却做不对。后来我发现,对我而言,“定位”很重要,真正理解作者exactly说了什么是很重要的。重新看OG,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exam every word",检查每一个词,在阅读中,GMAT不但要求你能够快速读完读懂,还要完全精确理解他在讲什么,后面的精确理解,是做对题目的关键。我是非常粗心的人,在读题的时候常常会不小心,所以为了纠正这个毛病,我通常会回去定位,回去exam what exactly the author said. 有的童鞋会说定位是非常费时的工作,我不觉得。我做阅读几乎都计时,不回去定位每道题大概花几十秒,回去定位会花一分钟多一些,但当然题目难易不一样,每道题状况也不同,我说的是大多数情况。有些时候,自己无法确定,凭空想的时候,还不如回去定位。定位也有一定技巧,并不是让你回去通篇找。大牛Mindfree的active reading我非常赞同,如果你在读文章的时候,思维非常active,应该也记得了大概的逻辑框架,定位会比较容易。有些位置一定很重要,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留意,比如开头句,however等转折句,第一段结尾句,第二段开头句,最后结尾句等等。定位的时候,根据逻辑框架锁定大概的范围,再拿具体词去定位,如果你对文章的逻辑架构有一定把握,速度很快。我在逼自己尽量回去定位的情况下,阅读正确率一路上升,后期一套题错1-3个。
 阅读在前期我还在按OG的方法分类,比如Inferenc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ideas等等,而且错误地认为supporting ideas和inference的区别是在于supporting ideas一定能从原文找出,而inference一定是原文找不出的。这个原则让我一度错误率非常高。在后期,我模糊了这些分类,不再判断究竟是哪一种题型,而是让原文告诉我答案。只要是超出原文逻辑范围的,就要非常小心,对于原文的改写,通常会多看两眼。
 如果阅读有了一定基础,但对于正确率无法提高的童鞋,不妨从基本的解题思路入手,分析自己做错的题目为什么错,比多做题有用得多。

4。作文
 作文这个我准备了模版,AA从几个角度攻击,传统的七宗罪,另外还有攻击数据准确性。一般可以打到500字左右。AI看了寂静,准备了几个自己觉得比较难的题目以防万一。没有花太多时间,因为中心还是放在Q和V的部分,还是不误导大家了

5。数学
 有一位牛牛说要考51分,就是要反复模考Prep,做到51分,找到那种感觉。OG看了前面知识的部分,就开始Prep。考过46,48,49,49,50,始终没有过51分。考试前三四天,还是只有50。忽然想起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位老师。我在初中时候数学是非常好的,常常会满分。于是开始尝试回忆曾经满分的感觉,虽然那种感觉很遥远>_<,但无非是一种在痛苦之中确定的感觉,在考试中间非常痛苦,再也无法找到第二个答案,只能确定自己的选择。就是那种感觉。后来在真实考试中终于51了,其实也就是那种感觉。


模考阶段

 模考对于我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用了GWD和Prep2,没有用非官方的材料。GWD从14套开始做因为据说14以后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觉得先经过打击才会更了解的自己薄弱的环节在哪里。果然,一开始就是15,16个的错误率,保持着非常稳定,时间也常常不够用。但不要灰心,相信认真找原因、总结,一定会有转机的。到后面确时有了转机,有到13个,10个,7个,到最后也逼自己在时间不够的时候飞速选,适应临场的pace。就像很多人说的GWD正确率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对pace的感觉,对真题的感觉。后期基本上每天一套吧,不能说雷打不动,但如果不是工作特殊情况特别累,我都会坚持。一共做了15套左右。Prep2模考是在一周前,为了保证模考的准确性,之前没做破解版的题目,720(Q48,M41),感觉数学非常让我惭愧,在最后一周猛做了几次PREP数学,虽然最后没到51,但这个过程中通过PREP的数学题,清晰了GMAC出数学题的思路,甚至到后面做寂静的时候,我觉得这些题目和PREP的一些题目思路如出一辙。重复做一套PREP不管是为了培养51分的感觉,还是熟悉数学出题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后来还有一次心态不好的状况下做PP1,因为做过PP1的破解,没特别在意,感觉有些题目答案都记得,没什么了不起,但分数出来,只有660(M49,V32)貌似是这样的一个分,感觉GMAT有一部分考得却实是心态。


机经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机经,因为机经在后期帮了很大的忙。

1。数学
 数学寂静一定要提早开始追。我6月2号考试,5月8日就开始追数学寂静了,那时候大概一百题左右。隔几天花点时间做寂静,到离考试十天左右,开始过第二遍寂静。大家都有同感,寂静前100题最痛苦。我第二遍是倒着过,从400+,等到200-100的时候最痛苦。在过完第二遍之后,花了一些时候做寂静里自己划出来的难题,对照讨论稿一定要把题目搞懂。不会的就去问同学,问CDer。
 前两遍寂静我每道题都自己算一遍,因为时间拉得比较长,很多题也会遗忘。第三遍过数学寂静是最后一周,很快地过难题,和自己薄弱的环节。个人最讨厌不等式,所以特别把不等式的题目拿出来过了一边。寂静中通常会有一些同样一道题,不同同学有不同的描述,讨论稿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会自己按不同的算法都做一遍,如果是非常模糊,无法辨认的题目就直接丢掉。
 数学是相对于Verbal较为可控的部分,这一次考试,我的目标是全力以赴,不让自己留任何遗憾,如果数学失分我会觉得非常遗憾,所以对于数学寂静一点都不敢放松。到考场上,几乎没有遇到不会解的题目,因为难题都在寂静里解决了,简单题目要细心。数学寂静是非常好的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

2。阅读
提到五月考试寂静,不得不提到春哥。神一般的人物,OG一般的机经。再次感谢春哥。
 言归正传,春哥机经是精简版的阅读机经。春哥将原始稿中的寂静进行了有条理的整理。阅读寂静我是提前一周开始动手,对照原始稿看精简稿。之前一个牛人说得很好啊,原始稿一定要看,因为原始稿是相当于十个人跟你说同一件事情,最能还原题目原本的面目,而且原始稿的大量重复重点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记忆。春哥寂静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是,他把题目和答案整理得很清楚,答案中那些是【正确】,哪些是【确定】,哪些是【可能】,春哥都标注得很清楚,这个非常有用,我的做法是多看并且记下正确答案,舍弃不确定和可能的。
 在临近考试一周,每天都会抽一些时间看CD看上面报喜的牛人贴。后来发现,这些牛人考的阅读有许多重叠的部分,之后一些童鞋的说法也验证了我的想法,阅读是存在所谓的高频题的,应该也就是所谓的高分库。考试前一天,我根据考试前一天同学们汇报的寂静状况,整理出十篇左右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目,然后重点看寂静。后来考试四篇寂静三篇都在其中。
 另外还有一个收获是,看后期寂静比较全的时候,大家发帖很少有新寂静,但有了很多对老寂静的修正,这个很重要,通过看这些帖子,找到了很多原本寂静的错误,也知道怎么更好地利用寂静。比如说逻辑有一道古巴比伦题,到我考试前两天,有个牛牛说他在考场上仔细看了,寂静的答案有偏差,特别留意了下,我自己也考到了,证实了牛牛的答案是对的。还有一个牛牛说他考到夏威夷岛那篇阅读,直接秒了,原本我没有特别关注这篇寂静,特别回去看了,觉得寂静答案也挺靠谱,结果我最后一篇正是这个,也选得很快。
 这当中当然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但是我想说,要认真准备寂静,多认真都不会过分。

3。逻辑
 逻辑寂静看的比较晚,因为内容不多,春哥的逻辑寂静整理得非常清楚,很多他标注【正确】的答案,到了考场上,确实是正确的。逻辑寂静基本上,仔细过了一遍脉络就不大会忘记了。但是逻辑到场上比较难辨认,有些题我读完了才发现是寂静,因为寂静很短,实际题目可能很长。所以到场上逻辑还是要认真看,因为变体也很多,不过一些简单题和很确定的题,可以确认了题目之后就选了,寂静加快了不少速度,而且让我心里比较有底。

4。语法
 很多人觉得语法寂静没用,语法寂静可能帮助比较小,但语法依然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并没有舍弃语法寂静。
 我找了一个语法寂静的精简版本,这个版本的作者已经将语法寂静分类整理,按照考点。我在根据这些考点,把自己从前的错题加在每一个分类下面,这样的方法是帮助强化语法,在考场上看到类似的问题眼熟,知道从哪里下手,知道如何正确解题。我觉得最后一遍这样整理错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5。作文
 我对作文的复习,其实也只是根据寂静了。练了几篇寂静的高频都没考到。AA看过题目,并且大致想过怎么攻击。然后就是模版了。作文准备得不多,分数也还没出来,就不误导大家了。

关于心态

 GMAT很大一部分考的是心态。应该什么样的心态才是对的呢。在最开始,我从各种牛人的帖子里面找答案,牛人有各种牛法,后来发现,看来看去,反而不助于稳定自己的心态,因为有时候会看得很high,就忘记了自己的位置。所谓心态,还是要认清自己目前的状况,然后在尽量控制自己的情况下,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发挥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方式,别人的经验固然有参考意义,但自己的经验,才是最值得借鉴的。Harvard positive psychology的课程我很喜欢,有时候会看。上面提到"peak experiences",大意是说,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巅峰经验,比如成功的经验,在脑海中不断地去重复这些peak experiences会对人的幸福感有加分,也会增加人的信心。在调整心态的这一部分,我回忆以往的peak experience,从前自己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然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克服,在这当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自己是做了什么样的准备等等。在自己身上的成功经验有部分是可以复制的,因为在自己身上和心理上,有很多因素还是可控的,因为你了解自己。
 在前期的复习感觉充分的状况下,在考试前一天,我对寂静的使用依然有所顾忌,因为寂静是一把双刃剑,在CD上也经常会看到被狗咬的童鞋发帖。所以在考试前,我特别写下了关于寂静的使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自己要怎么使用寂静,详细地写了下来,以告诫自己。这是对自己心态最后的调整。然后第二天,什么也没有多想,就进考场了。
 考试结束之后,拿到成绩单,男朋友说,你知道吗,你这样的分数可以申什么什么样的学校了,我忽然感觉诧异,这是我考试前没有想过的,虽然这些dream school的名字一直在脑袋里,一直一直是我非常想去的地方,但在考试之前,这些东西都消失了,眼前就只剩下GMAT,那是唯一的目标,唯一的机会,唯一我与之为敌为友的伙伴。考前最后一周,请病假在家复习,手机完全静音,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关于工作的事情,我告诉自己,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东西。非常非常的专注,只是希望在这GMAT的最后一场old generation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最后的分数的确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遗憾,我相信如果是让我再考多十分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考少十分,我又会觉得似乎有遗憾。所以刚刚好,完成了在那段时间内的唯一目标,感觉充实与满足,如此而已。
收藏收藏3 收藏收藏3
沙发
发表于 2012-6-8 00:05:18 | 只看该作者
好棒的心经顶一下~
板凳
发表于 2012-6-8 05:59:44 | 只看该作者
恭喜lz,谢谢lz分享,很赞的心经~~~

请教一下这里:“阅读在前期我还在按OG的方法分类,比如Inferenc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ideas等等,而且错误地认为supporting ideas和inference的区别是在于supporting ideas一定能从原文找出,而inference一定是原文找不出的。这个原则让我一度错误率非常高。在后期,我模糊了这些分类,不再判断究竟是哪一种题型,而是让原文告诉我答案。只要是超出原文逻辑范围的,就要非常小心,对于原文的改写,通常会多看两眼。”

可否再详细点说你原来那想法怎么就错了呢?我现在也是这么想的....谢谢
地板
发表于 2012-6-8 11:53:07 | 只看该作者
厉害!!!谢谢楼主!!!顺便沾沾仙气!
5#
发表于 2012-6-8 16:22:0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样的分享,思路特别清晰。一看楼主就是逻辑性很强的理科女
6#
发表于 2012-6-8 16:55:09 | 只看该作者
恭喜楼主。楼主提的peak experience 很有启发,谢谢。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7:51:06 | 只看该作者
恭喜lz,谢谢lz分享,很赞的心经~~~

请教一下这里:“阅读在前期我还在按OG的方法分类,比如Inferenc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ideas等等,而且错误地认为supporting ideas和inference的区别是在于supporting ideas一定能从原文找出,而inference一定是原文找不出的。这个原则让我一度错误率非常高。在后期,我模糊了这些分类,不再判断究竟是哪一种题型,而是让原文告诉我答案。只要是超出原文逻辑范围的,就要非常小心,对于原文的改写,通常会多看两眼。”

可否再详细点说你原来那想法怎么就错了呢?我现在也是这么想的....谢谢
-- by 会员 babybearmm (2012/6/8 5:59:44)



Inference其实可能是将原文信息整合,可能是同义改写,可能是描述了一个被包括在原文范围内的一个更小范围。这些信息找不到原话,但是可以找到根据,而且一定要找到根据。
比如很常见的三段式A->B, B->C , inference的答案可能是A->C, 这样的推理是完全正确的。但以前我可能常常会选到A->D, 或者是C->A,等等这样的错误。一旦推理超出原文的范围,就错了。所以理解原文逻辑究竟是到什么范围,什么没有提到,这很重要,也很好用。


我讲的比较抽象,这个过程是反复体会了正确答案为什么对和错误答案为什么错,后来会形成一种感觉。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7:52:3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样的分享,思路特别清晰。一看楼主就是逻辑性很强的理科女
-- by 会员 sophia412 (2012/6/8 16:22:02)



谢谢^^  GMAT还是灰常锻炼人逻辑的>_<
9#
发表于 2012-6-9 03:04:13 | 只看该作者
恭喜lz,谢谢lz分享,很赞的心经~~~

请教一下这里:“阅读在前期我还在按OG的方法分类,比如Inference, application, supporting ideas等等,而且错误地认为supporting ideas和inference的区别是在于supporting ideas一定能从原文找出,而inference一定是原文找不出的。这个原则让我一度错误率非常高。在后期,我模糊了这些分类,不再判断究竟是哪一种题型,而是让原文告诉我答案。只要是超出原文逻辑范围的,就要非常小心,对于原文的改写,通常会多看两眼。”

可否再详细点说你原来那想法怎么就错了呢?我现在也是这么想的....谢谢
-- by 会员 babybearmm (2012/6/8 5:59:44)




Inference其实可能是将原文信息整合,可能是同义改写,可能是描述了一个被包括在原文范围内的一个更小范围。这些信息找不到原话,但是可以找到根据,而且一定要找到根据。
比如很常见的三段式A->B, B->C , inference的答案可能是A->C, 这样的推理是完全正确的。但以前我可能常常会选到A->D, 或者是C->A,等等这样的错误。一旦推理超出原文的范围,就错了。所以理解原文逻辑究竟是到什么范围,什么没有提到,这很重要,也很好用。


我讲的比较抽象,这个过程是反复体会了正确答案为什么对和错误答案为什么错,后来会形成一种感觉。
-- by 会员 SomebodyV (2012/6/8 17:51:06)

哦~~明白了,怪不得CR的有种题型,bible上叫must-be-true的,在manhattan上叫做inference.
昨天google了你说的"peak experience",确实很有启发。
再次感谢分享。
10#
发表于 2012-6-10 00:46:51 | 只看该作者
恭喜你,励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6-11 12:2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