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别人与被他人面 或许是巧合,两所商学院似乎商量好了向我发出了面试邀请,一所是周一下午,另一所在接着周二上午,周一上午还刚好跟总裁会议结束,周二还顺便跟其中一所谈培训合作的细节。巧合... 掐指算来原来我所面试过的候选人居然需要四位数来计算了,近三年都是我在面试他人,还不曾被面试过,不知是何滋味。所以接到面试邀请发现原来还是需要理理思路,期待那一刻被别人面试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要通过30分钟来判断一个候选人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所以我在面试一些关键岗位或经理级别的候选人的时候,通常会花1个小时以上来了解这个人。而中欧的方法或许在将来对我们也有些借鉴意义。面试历时较短,30分钟。问题似乎都是我预料之中的:我所lead的一些项目加些许细节,为何在其中一家公司待了很短的时间,我原先待过的公司有些什么差别。最后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问我HR方面最强的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做HR的都在面试别人,所以面试能力一定很强,挺有趣的,这也是体现很多外行人对HR的认识,在我看来面试技巧对于一个HR Mgr来说如同驾驶技术对于出租车驾驶员一样,都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无它矣,唯熟尔!要开好出租车多挣钱,更重要的是对路况的熟悉和对乘客的了解,所以对HR也是一样,难的是如何吸引到最好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以及如何留住他们!要会做HR不难,要做好HR或许EQ和IQ都不能低!我的强项?当然是人才培养与发展,请勿说我强在招聘或面试… 给我的感觉是中欧会更多的rely on那些hard cirtia比如:毕业院校、工作背景、薪资收入、GMAT成绩等。或许正如中欧的MBA Director所说的“我们只是在利用这个短短的30分钟在Justify一些原先申请材料中的一些问题,所以面试会直入主题,另外还要看看口语水平。”30分钟谈的很愉快,我似乎习惯性地以面试官的心态来面对两位中欧面试官了,或许这是做多招聘的后遗症…Anyway, 他们代表中欧留给我很positive的印象。 然,可能平时工作过程中养成的挑剔习惯,对中欧的面试还是会有些comments。我一直反对将类似的面试放在某个老板的办公室,尤其是这个办公室需要经过办公区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原因,但是或许这样的面试放在一个meeting room会更professional些。 明天长江面试,居然还有Group Discussion!这不是当年我在招管理培训生的时候想出来的法子么?以前都是作为Observer出席,想不到我也要被群面。。。等待明天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