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 :
pro:
1.服务很好,录取完就会发email建立微信群,相信加入以后会感受到非常强的community sense
2.录取的微信也是中文标注的,感觉整体的氛围会很好
3.课程还是非常不错的,我是学数据分析,感觉这个课程设置挺好,和Umich BA差不多
con:
虽然都说Simon的口碑比较好,反馈中觉得大多还是靠自己,学校能帮到的不多。
地理位置太差了
JHU BA:
pro:
1.排名非常好,而且也是正统商学院,BA还是最不水的项目了吧
不是留学生个人感觉真分不清水不水。。。工作真有人关注这种东西吗?
2.不在巴尔的摩,在DC,位置不错,但DC会增加很多生活成本
con:
1.课程太软了吧,我个人感觉就是纯粹的商业,没有analytics的成分(主要是因为我学了2年的Python和R)
2.看2020的帖子,说analytics是用Excel的solver,我个人感觉难以接受,请求国内在职大神解答了。。
Wustl SCM:(顺便求个录取群)
pro:
1.排名也非常好,Olin商学院也不错,进去的话氛围应该蛮好
2.带0.5年项目,对于我这种跨专业非常友好
3.课程设置非常好,而且全面,是用python和R去解释供应链,真的很有远景,非常吸引我,也符合我本科的思维习惯
4.我读了咨询的report然后稍微了解了一下SCM的行业,个人和教授都认为是有远景的就业方向
con:
1.S.t.Louis的位置中部,虽然整个city size还可以,但感觉很美国的那种氛围没有
2.QS排到了100以外了。。。虽然US一个14一个31挺不错的
3.个人原因,毕竟是转系的学生,不是特别了解。我看到SCM在中国国内的就业很低端,产业升级还需要时间,对口工作机会可能会非常小众?
背景:中外合作 应用数学 3.83 101 326
数学模型科研和三段比较乱的实习录取情况
Ad:JHU BA WUSTL SCM Rochester BA
Wl:UCD BA
Rej:Duke MQM Umich BA 哥大AA
职业目标
短期大厂 长中期创业
12.26 分析长文(暂定JHU BARM):
首先,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国外的那种意识形态,传统中国人罢了。我的职业目标是大厂,本科的实习申请感受到了学历带来的劣势。
1. 商学院太水
i. 一个学院不同项目不能一概而论 MSF 500传奇现在依旧震惊。但BA的bar基本在211头-985中部以及美本50 , 双非还是很少。三维在3.8 105 325,哪个低另外两个就高,已经是妥妥的学霸了,周边的同学也能算是非常优秀的,如果非要和学霸比那再怎么样的硕士也抵消不了本科的缺陷,不应该卷入到学神的讨论里,因为不配
ii. 本科条件不一样,当然要求不一样 今年JHU BA录取群我观察到,基本上JHU的BA是给中上的商科申请者当作保底的. 本科基本都有竞争力,也就是这类人群批评Carey不好,BA不好的的前提是基于他们 的本科已经不会被非头部机构卡简历,他们的需求是进入头部机构(因为上海头部还是 能够分得清留学圈的道道的),所以需要商学院的reputation。也有部分是要用完OPT, 积累美国经验,所以需要硬核的项目来提升竞争力,才能留下来。(BA留下的概率真 的高吗?)对于回国不进入金融行业的学生来说,JHU的TOP10综排已经完全够用, 再结合BA这个项目的名字已经在大陆完全够用。
2. 课程太水,太软
课程不论软不软要看个人需求,看发声的群体是谁?BA大多数是商管经济去申请,理 工科大约20%左右,并且很少参与论坛讨论。可以说论坛中大多数都是软背景出身。 这些本科接触了大量文科性质的课程的同学,想通过BA项目学到tech并增加起薪的 商科同学遇到偏软的课程设置当然会痛苦面具。但作为数学系,学过一系列基础的编程 和数学课,个人感觉tech的东西并不是课程提供的,全是靠自己琢磨的,是靠静心去 琢磨的。只有soft skills才是课堂,与人互动形成的。对于理科转向商业并想取得成功,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意,与人互动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所以, 课程软,不是不好,而是对一类群体不适合。
3. 从事供应链不等于学供应链 我花了许多的时间论证数据分析和供应链的结合,并认为供应链是非常好的方向。但是, 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回国进入大厂工作,大厂看中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学习内 容,数据类工作,名校+分析+自学实力是能稳进的,学习管理是劣势。第二,中美商 业环境生态完全不同,短期来讲许多专业性的课程并不能起指导性作用,懂得基础的方 法论加上实践才是王道。而且中国供应链还在发展阶段,岗位很少,远不及美国,毕业 研究生短短2年时间不会有太大发展,短期解决就业和平台问题,过程中解决长远问题为好。
综上,暂定JHU 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