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2020年二月开始预约考试,中途因为疫情经历了五次临时 cancellation,终于看到了七月份复考的契机。除去 pandemic 大流行复考无望 + final 复习的时间,满打满算已经在 GMAT 上投入了将近三个月的努力(春季两个月+正式考前二十一天)。虽然一战740分(Q50, V39, IR8, AWA 6)说不上是特别 outstanding 的成绩,但是用来申请还OK(危险发言,其实也不那么足,但出于机会成本的衡量,我只是觉得不值得继续投入时间为760努力了,毕竟自己确实还有很多不足是标化成绩没办法弥补的),可以说还对得起自己下的功夫。趁着考试的紧张劲儿与新鲜感还没消散,赶在归途航班注定被挥霍的五小时里,我想回顾与分享一下过去的几个月里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积累的经验,既期望可以为尚未开始准备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方法,也算是为我之后的申请攒一点人品吧。 在介绍不同题型的不同策略之前,我希望讲一下自己备考的整个 timeline,希望它能在大家做自己的 time schedule 时稍(yin)加(yi)参(wei)考(jie): 二零二零年一月至二月: 刷完 Official Guide 并整理 SC、CR 和 Quant 的错题(经验教训就是新手不要刷太多题,可以边学思维方法边做题,这样可以巩固思维模式)。 → 二零二零年三月: 总结 OG 的 SC、CR 和 Quant 错题 + 从某宝上买了 PDF 版本的 Manhattan GMAT 并读完了其中的 SC、CR 分册。 → 学业繁(xie)忙(dai)+复考无望,激情摸鱼三个月(不可取!导致前面的做题方法都忘记得差不多了!)。 →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七日: 从北京转考广州,两天后(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九日)再次从某宝上租到了 [color=rgb(59, 120, 231) !important]Magoosh Premium,正式开启了21天没日没夜(每天学习时间在 10 小时左右)地按照 Manhattan 的方法刷 SC 和 CR,预习 RC 和 AWA (亲身证明,只要能看懂题+足够耐心+当回事儿,IR 不复习拿8分不是梦)。后半程模考了五回(免费赠送的两次 + Magoosh模考 三次,690 → 740 → 730 → 730 → 730),频率是两天一次。 → 二零二零年七月十九日: 抵达广州,20号模考700分 + 复习一天后21号参加考试,选择了“Quant → Verbal → IR AWA” 的顺序,意外出分。
*以及:尽管我附上了很多有关总结的贴图,但是我并不希望有人去参考它们。自己去总结才是最有效的。
Sentence CorrectionSC 是 GMAT 里我接触最早的部分。Sentence Correction,顾名思义,句子改错也,只是在 GMAT 中这些错误可以十分的 subtle 以致于往往很难找出这些选项各自的语法语义 flaw 在哪里。好在前人栽树,作为后人的我在备考 SC 的过程中可谓乘凉有余,下面是我在准备 SC 期间用到的资料: [color=rgb(59, 120, 231) !important]Official Guide: 建议入手官方正版指南,虽然价格不美丽而且三本书真的很厚重,但是它的便利之处在于随书附赠的在线练习(内容与纸质书完全一致),便利程度远高于各种形式的 PDF 版本(排序:OG 在线练习>OG 纸质书>PDF or Word 版本 OG)。OG 在线练习允许用户限定每次练习的数量及时间,而且出题顺序可以 randomize。在第一轮刷 OG 时每天我练习 SC 的数量在 20-40 之间,大量的练习其实并不利于总结,但是意义在于快速熟悉 SC 的轮廓,为日后的归类总结积累一定量的错误(而且在刷题的过程中其实就会对 parallelism、pronoun 等较为明显的知识点形成基础的认识)。当下一轮需要总结整理此前的错误时,OG 提供的知识点可为分类提供参考。 Manhattan: 相较于混乱无序的 OG (毕竟它只是一套题库),Manhattan 对 SC 涉及到的10个常见语法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每章之后都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便于读者巩固。对于我而言 Manhattan 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系统性的去解构一个 SC 问题,改变了此前完全靠语感应付的尴尬。它会帮读者明白什么是 wordy 什么是 fallacy、帮助读者去抉择何为最正确最简洁的符合原意的选项。当然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支持正版啦;不过就备考而言,这套书的 PDF 版本(盗版PDF 甚至更适合做笔记)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只是作阅读只用,并不涉及大量练习(当然 Manhattan 也有自家的付费练习)。 [color=rgb(59, 120, 231) !important]GMAT Club: 可以通过邮箱订阅它的每日练习,这些题目都是按照错误率、难度以及热度筛选好的,比较有保证。
回想自己真正有效的备考时间,我准备 SC 的过程约莫是这样的: Stage 1: 假装这个世界上没有方法可借鉴,先错二三十个题交一下学费。由此形成了对 SC 的一个朴素认识:按照高中花式写作的语法标准,A-E 五个选项可能都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去选最好的。 Stage 2: 看着惨痛的正确率决定变法图强,毅然决然地去某宝购买了一套盗版 Manhattan,从此开始上道。 Stage 3: 备考最后阶段听说 Magoosh 家的语法做得特别好,于是又毅然决然地租了一个会员,开始听课+练习。并在此期间学会了正确整理错题的方式,终于在考试前分析、积累了二三十个错题(真是成果丰硕)。
那么历经了三个 stages 之后,我又学到了什么呢? 语意为王:英文基础真的是 first priority。当在 stage 1 就发现因为生词过多而无法理解句意时,请立即停止做题,专注背单词;只有在理解了题目的绝大部分句意之后才值得去花时间钻研它语法的缺陷。 要做一个 Mean 逼:如果这段时间你在写文书(或者帮女朋友写文书)的话,那么就把自己学到的语法点拿出来用嘛,对自己苛刻一点,会发现自己真的是花样犯错。这样一来,既打击了自己的嚣张气焰又巩固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呢! 不要苛求完美:一些 SC 题目可能就是辣鸡选美大赛,需要你捂住鼻子挑出不太臭的那句非人言。
此外我个人十分反感缺乏自我思考而直接学习所谓的“干货”,这种习惯并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底层思维能力。优秀的教材虽然又臭又长,但是它们胜在“循循善诱也”,能帮助读者去形成自己的思考。当然,教材只是辅助,重要的还是自我总结(一定不要吝啬花在总结上的时间!)比起具体的知识点,我自己更喜欢去总结发生错误时的心路历程(比如:“看到 it 你就不动动脑子想想那前面的主语是 singular 吗?”),以便于下一次可以避开这种思维短路。 俺最后阶段的错题整理,重点在于“感想&发现”,改变了俺过去“只看答案解析而自己不思考”的状态
count()可以实现不同类型题目的错误率统计,借此我发现里自己的弱项在于 Past Perfect 和 Past Simple
俺的辣鸡总结,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至少让我对这些错误的警惕性更高了
总之,SC 是整个 Verbal 里最清晰最标准化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不确定性最少的,要抓住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机会呀(RC 和 CR 就并非这么线性了)。
Critical Reasoning结束了轻松愉快的 SC,就来到了及其考验思维发散度和灵活性的 CR。本质上 GMAT CR 考察的并非是 argument 的绝对正确与否,而是所谓的 validity,即:在“给定条件”下 argument 在逻辑上能否说得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小明皮肤差,而且小明头发少,所以小明是程序员”。这里的重点并不在于小明是不是真的皮肤差或者头发少,而在于在接受这些条件之后能否推断出小明的职业。从这层意义上讲,其实 CR 还为考生降低了难度:真实世界的纷扰无足轻重,只需专注 argument 内部。 就备考资料而言,除了 OG 和 Manhattan 之外,我还参考了 LSAT Logic Reasoning Bible。这里我想着重描述一下使用后两种资料的一些收获: CR 题目的关键在于解构 argument。一长段 stimulus 里,什么是 background(fact) 什么是 premise 什么是 conclusion 以及什么是未言及的 assumption (unstated premise)都要清清楚楚地识别出来。只有确保自己可以识别出每一个句子的功能,才有可能厘清论点的核心(core)所在。 做题流程很重要。在学习了 Manhattan 和 LSAT Bible 后,我给自己规定的做题流程是:
看 stimulus,找出各个句子的功能,尽量拼出一个有前提、有结论的 argument(当然很多题目是没有给 conclusion 的,这类题就要多注意 facts 啦,探究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相互抵触)。只有识别出了 argument core (即 premise → sub-conclusion → conclusion)后,才继续读 question stem 的必要。 读 question stem,确认题目类型。常常涉及到的有 Assumption、Strengthening、Weakening、Evaluation 以及 Boldface。这一点 Manhattan 给了很详尽的分类介绍,对读者快速识别问题类型很有帮助。(而且先读 stimulus 后读 question stem 可以避免反复阅读后者,也算节约了一点时间。) 如果存在完整的 core 的话,就要自我脑洞大开地去思考(花10秒找到大致方向就好了),这个逻辑推断背后的 assumption 是什么?有一类题目就是在考 assumption 是什么:而判断 assumption 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否定(negate)它,然后观察否定之后对整个 argument 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果 argument 因此变得狗屁不通,那么恭喜你找到了正解。 看选项,按照不同类型题目对应的方法(Manhattan 里有详细的分类介绍,快去买啦!)去做题。
*这里是 LSAT Bible 给出的读题方法,俺这次就不拾人牙慧了,直接附上原文: Determine whether the stimulus contains an argument or if it is only a set of factual statements. If the stimulus contains an argument, identify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gument. If the stimulus contains a fact set, examine each fact. If the stimulus contains an argument, determine whether the argument is strong or weak. Read closely and know precisely what the author said. Do not generalize! Carefully read and identify the question stem. Do not assume that certain words are automatically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question types. Paraphrase: after reading the question stem, take a moment to mentally formulate your answer to the question stem. Separate the answer choices into Contenders and Losers. After completing this process, review the contenders and decide which answer is the correct one. If all five answer choices appear to be Losers, return to the stimulus and re-evaluate the argument.
同样附上一部分错题总结,“感想”这里我着重记录了思考过程
![]()
以及俺朴素的做题方法总结,意义不在于是否非常有效,而在于在后期梳理自己混乱的做题思绪
Reading Comprehension说实话我真的非常不擅长阅读,而且我对阅读也没有什么特别系统的方法。起初刷阅读时我的正确率只有40%,整个人信心都快没有了。毕竟大部分文章都是六七百词、全篇没有一句话少于十五词的,如果不讲求阅读方法的话,分分钟走神。所以我痛定思痛,放低了要求,只觉得看懂文章就好,这也成为了我学习 RC 的重心。 Chasedream 上的大神们似乎都十分推崇[color=rgb(59, 120, 231) !important]小安阅读法,于是逛完论坛的我也按照它练习了几天,确实学到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不适应的点,这主要是因为我的备考时间严重不足:当我真正开始研究阅读方法时距离考试只有五天的时间(所以一定要趁早开始研究 RC 的方法,不要学我没有时间观念!!!),所以我没有办法将小安阅读法的所有步骤严格践行一遍,自然也无法达到“看到文章某一部分就知道这里要出题”的境界。 所以为了救急,我自己简化了 Manhattan 的阅读法,并在这之后的两天高强度读文章。具体步骤大约是: 阅读过程中分清作者的观点以及事例(RC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 CR 很像,只不过篇幅更长),每一段结束后回想其主要观点及佐证,并在纸上做简要记录(因为我从来不回看笔记,做笔记只是为了验证我自己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文章)。 对 However、Whereas、But、So、Thus 之类的 conjunction (adv)十分上心。这些词语(包括一些情感态度词比如 rejection agreement)后往往有观点的递进或转折,需要认真阅读。但 Such as、for example 后面的事例我往往就略读了(实在是看不完)。
黄色代表观点、蓝色代表事例或者其他证据、加粗是关键 indicator
积累一些表达观点的词汇也可以避免看不懂题目的尴尬
练习之后再回到 Magoosh (里面的文章和真实考试一样长)和 Official Guide Advanced Exercises (题目偏难,做好被打击的准备)做长文章题目,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阅读时少了很多模糊点。虽然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时间大大上升(平均一篇5 min+),但是由此也明显减少了判断选项时定位所耗费的时间,所以总体上是节约了很多。 直到现在我在 RC 上最遗憾的一点莫过于没有分清选项的 irrelevance 和 not mentioned,而我自己在实际操作时也只粗糙地将 A-E 分为了 mentioned 和 not mentioned,以致于在 POE 时经常出现两个选项悬而未决的状况。Sigh~。
Quant只要高中有认真听数学课,Quant 的题目就完全没有难度。基础比较好的情况下所需要注意的就仅仅是查漏补缺以及锻炼做题的 pace。 同样,用 excel 统计不同题型的错误率有助于及早查漏补缺。
通过错误率的统计我发现自己非常不擅长 Integer Properties 和 Probability,为了弥补这里的知识我阅读了 Manhattan 的相应书目以及 GMAT Math Book(by GMAT club),两天下来疗效显著,接下来的几次模考 Q 都直接从48蹦到了51。 此外,Pace 超级重要!Pace 超级重要!Pace 超级重要!不过我眼中的 pace 并不是每道题目都时间均匀,而是尽量用完考试时间。毕竟人家给了62分钟的时间去做题,就不要浪费嘛!简单题三十秒,难题哪怕六分钟都可以呀,千万不要吝惜数学的时间啊!(血淋淋的教训!!,平时模考时61min可以达到Q51,结果正式考试太紧张了只用了45min,no wonder why Q came to 50.)
最后要说的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在备考的后期仍然因为网络世界太精彩而刷某绿色社交网站走神。现在想想只觉得非常不应该,为此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RC 一直没有突破75%的正确率以及 AWA 练习拖着不写的焦虑。所以当我完成最后一次 Verbal 之后,尽管很慌乱,可还是要努力心平静气地去继续认真做 IR 和 AWA,心态大概是“反正总分也没办法改变了,不如在 IR 上努力挣扎一下,这250刀的现场练习也蛮贵的,至少要有一项让自己满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