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算是考完了。准备申请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申请资料似乎都是给牛人准备的。都是清华北大的人写的,GPA3点多都算少的。默认你多高的背景,你认识什么牛人可以推荐你,你有多高的GT成绩,你有几篇论文。而我坚信,根据正态分布的思想,大多数人还是和我一样的。我们的出身不好(学校不牛),我们没有令人眩目的GPA和GT,我们不认识什么牛人,能推荐我们的只是非著名教授或者任课老师,我们没发表过论文,我们没有耀眼的工作经验。但是我们一样有申请的权利,我们一直在努力。 然后想到托福也是一样。大多数人不是英语专业的,我们没有国外的生活、学习经验,我们极少能跟外国人交谈,我们没在外企工作过。我们上初中开始学英语,上了大学以后甚至有所荒废,我们认识的前四个英文字母是JQKA(勾、疙瘩、凯、枪)。但是为了出国的理想,我们还是要考试。我们不像别人一样要求110+,GRE600+,GMAT720+等等。只希望对得起我们自己的努力。本着此原则,我才敢在这里以过来人的角度(不是以成功者的角度)发表一些经验。牛人没有必要看了,以免让你们见笑。希望像我一样的小字辈都能得到一个令我们满意的成绩。 总体说来,通过个人的经历,我认为要想在托福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新东方所强调的解题技巧,投机原则并不特别可靠。托福与GRE不同,GRE,即使你英语水平再高,也不一定能考很高的分数,你必须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是就托福来讲,你需要一个可观的词汇量(但是不需要太高),来应对阅读听力中的基本问题;你需要一定的听说能力,来满足听力,口语以至作文的需要;还需要对英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在阅读、听力中都是潜移默化的,等等。我所希望的,是看完此文的朋友们对自己的不足有一个把握。我需要做什么,我需要提高什么,我还有什么不足,我的优势是什么。 本人近来忙于申请,偶有心得,便会更新出来,并不能保证按时退出。如果有人认为我写的都是废话,不必拍砖。在开头我已经提到,文章是给非牛人写的。就好比在市场中,宝马、梅塞德斯和夏利,奥拓一样能生存。只是分别抓住了不同层次的市场。
一、 背景篇----我需要知道什么 尽管新托福OG一再强调,对于一些学术方面的听力、阅读文章,不需要考生有预先对于该科目的任何知识,但我们发现,对于涉及我们本专业题材的文章,我们做起来总会较为顺手一点。所以掌握一定知识的背景对我们阅读时候的理解和心态都是有帮助的。 长久以来,ETS的文章明显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我从没见过一次考试全是人文科学或者全是自然科学的文章。自然科学类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天文等等,其中生物出现的频率最高,地理也不低,从没见过出化学类的题目,包括GRE在内好像也很少有化学文章,可能是因为化学偏词太多,而且化学很大程度上渗透到生物(含人体生理)之中了。社会科学类一般包括:History (Archeaol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rts & Music, Economics & Management。 与GRE不同的是,IBT的阅读极少涉及到某学科深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引入一个现象,然后展开解释的总—分结构。这与GRE的驳斥类文章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最后一个summary的那种题型。考的题目也多与文章本身有关,而很少涉及学科内容本身。即使涉及到了,也多是一些直接信息题,可以从题目中直接找到答案。 我个人感觉,文章中,数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比较难一些。因为这类文章语言较为晦涩,逻辑性较强,比较难于理解;而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类的文章虽然往往生词比较多,但是并不碍于理解,反而答起来比较顺手。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对待社会科学的思路与美国人不尽相同导致的。 举例来说,艺术类的文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美国人有两个根本上的弱点,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因为他们本身是没有历史的,艺术方面比起欧洲来也是相去甚远。而我们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国家,我们对于艺术和历史的态度,已经几于麻木。历史课的学习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更不用说艺术了。一般人从上初中开始学习历史,到高中,学习四到六年。这其中包括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习。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习断代史也只能知其皮毛,何况我们需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学习一个从元谋人到改革开放的百万年大通史。所以,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更多是以编年史的形式进行的。我们上课的时候更多按照事件来学习,我们学习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而不学习秦始皇的生平;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意义,而不学习王安石的生平;我们学习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的意义,而不学习其中某个人的生平。因为几千年的历史中有无数的重要人物,一个人谈10分钟,恐怕也不是说得完的。对于艺术,也只是在历史课上粗略带过。每10课可能有一课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讲讲建安七子,讲讲王羲之也就完了。 而另一方面,美国人根本没有这么长的历史。他们的历史事件无非就是,波士顿倾茶,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西部开发,甚至经济大萧条这么几件大事。所以按照事件学习历史的话,绝对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了。因此,美国人的历史、艺术问题多是以某人为主线,所有的历史性题目都是围绕这么几件事情展开的。而在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before the civil war”,“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等语言,表明某事件的分水岭。而我们所看到的阅读中遇到的所有历史事件,也都与这些有关。最常见的题目是黑人问题,Native American,妇女权益和某一时期的经济。都离不开这么几件事。 对于艺术、历史的叙述,也都采用纪传体的方式,而不是我们熟悉的记事体。说某一艺术流派,或者某一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叙述过程大多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从幼年时期讲起,初期的成就,人生中的转折点,其他相关人物(如对他有重大影响的,或者主要合作伙伴),鼎盛时期的成就,晚年的结局等方面。大都是换汤不换药。阅读这类文章,需要把握叙事的一个顺序,这样有助于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而做完第一遍的快速阅读,更对最后一个提纲题有帮助。另外,美国人十分注意与欧洲的区别。很多文章都是直接表明美国最初如何模仿欧洲,后来怎样发展出自己的风格的。 Anthropology的范围比较宽,一般来说是介绍世界上某一人种的特点。具体包括:居住地,起源,早期的农牧猎特点,建筑和艺术风格,社会阶级,人口变迁,大规模迁徙等等。这类问题以美国的Indian Tribes居多。这时候还要涉及到旧大陆来的移民对于土著的影响等问题。对于这个题材的,也需要按照上述分类具体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的主线。 上述两类文章,看多了以后,甚至可以根据前面的内容很快的预测一下后面将要讲什么。因为讲述的角度无外乎那几种。以把握宏观上的问题为主,因为具体细节题,如果能在把握大概结构的基础上很快准确定位,并不太难。 Sociology和Psychology的学科研究往往需要建立在实验调查的基础上。这类文章大多离不开某科学家作的Research。一篇文章往往要提到两三个的调查试验。在这一方面,这两个学科的问题往往又与生物学题材的有了一些相似。这些题材的文章,一般在开头就提出结果,后面用实验解释。然后下面拓展解释;或者引用一个新的理论来补充或者反驳原论题,这时候往往要引入新的实验。很少有干说理论没有实践检验的文章。引入试验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分成两组观察。一组是试验组,一组是对照组。就是“control group”。对实验或者调查,和要验证的结果需要连起来看。如果其中一项看不懂,或者没有时间看,可以用另外一项来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或者要检验的理论。 Geology也是常见题材之一。Vocano eruption,earth erosion, water contain都是很常见的。强烈建议补充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火山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dormant vocano)。海啸爆发的原因以及海啸的特点,潮汐的形成,风化的形成,风向带以及洋流,陆地与海洋的区别(水的比热大,温度变化比陆地小。夏天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天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有日夜交替导致风向的变化)等等。复习累了可以补充一点材料看着玩玩。 生物方面的题,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个谁都知道,但是ETS似乎很注重这个。好多时候都在讲how the evolution happened的问题。不熟悉的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反正也用不了个十分八分钟。物理,天文方面的题比较爱考的是宇宙起源,大爆炸,宇宙膨胀,还有恒星如何坍塌变成白矮星,中子星,乃至成为黑洞的。当然都是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科普性很强。不必害怕。都是我做题遇到过的。 由于单帖长度问题,新开一帖,详情请见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9&id=2018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3 21:56: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