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6814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8-10-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过去在CD的分享文上学到很多,现在也来回馈了。
【申请结果】
Admission:UMN、UIUC、OSU
Rejection:Cornell
Decision:UMN
【申请背景】
NTU Finance:3.7/4.3
TOELF:104
GMAT:680
【申请原因】
先说说为何要念master吧。读研或工作常常是即将离开学校的大学生们要仔细思考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从大三开始,我就在选择研究所跟工作之间犹豫了很久,好不容易在升大四前决定要先去工作了,但尔后陆续又接触了不少产业与职位,便开始因为在自己念的领域裡,总找不到个能在每天早起时,不会开始对工作烦闷的职位,所以自己的职涯思考又陷入一阵低潮期,加上身边又有不少二类组同学一一出国,家裡也满希望我一路念上去,而自己也开始觉得,一旦工作就难有勇气放下职场去深造,最后就匆匆忙忙赶上2020秋季班的申请季。职涯总是出乎意料,但终会带着自己领略到该领略的风景。
至于从财务领域转到人资领域,大概就像连假后大家北上,自己却南下一般的稀有吧。我觉得选定志向这事,有两点必须釐清,一是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麽,是高薪高待遇?是要在别人眼中有地位?是规律的上下班时间?是完全兴趣热情导向?重点不是你想选择哪一点,而是你能「放弃」哪一点,这需要智慧,也需要有承受割捨的决心,却是必经之路;二是不用有八、九成把握才去尝试。我认为对于30岁前,家裡无重大负债需偿还者,有六成想尝试的心就够了,只要比其他领域多那麽一点兴趣,就有值得一试的价值。我就是依循这两点,最后决定去唸人资的。
【申请时程】
2018.10 原本以为自己会念MBA,先考起GMAT备着
2019.08 种种考量后确定要申请HR master
2019.09 二次准备GMAT
2019.10 GMAT告一段落,撰写SOP+开始准备托福
2019.11 修改SOP、继续准备托福(尤其口说部分)
2019.12 考完托福、修改SOP
2020.01 递交四间的申请、OSU给offer
2020.02 UMN、UIUC给offer
2020.03 Cornell拒绝信
整体来说非常赶,申请期间是我延毕半年来的大五上,平日扣除到校上课外也有在实习,所以大致的时间安排是:晚上处理申请资料,六日白天练托福。至于为何能压缩一般人一到两年的准备期,我自己认为有两点,一是GMAT很早就处理掉了,二是我从升大学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止思考过自己想要怎样的工作及生活,亦参加过不少职涯活动、计画,对自己的经历跟各职位的优缺利弊都有基本掌握,所以SOP、推荐信等草稿写起来满顺利的。
【英文考试】
我想忽略这项…真的不是什麽好成绩,勉勉强强及格边缘吧,也就不用聊如何准备了,不然来跟各位谈谈我悲惨的GMAT考试好了。我去申请的分数其实是我考了四次中第一次的成绩,真的,不用怀疑,我最后一次已经尽自己可以尽的全力准备,也都考到Q51、IR8了,V部分还是没有起色,当下以最佳状态考完后,看到电脑跑出的分数,竟也没有特别难过,心底反倒是有些平静,算是一种总算结束了的心情吧。而来看到申请HR的GMAT成绩平均才500~600,也稍微慰藉了一下。
所以呢,除了有考虑申请MBA才真的一定要跟GMAT拚到700以上,不然其实可以查一下自己申请的program,届时真的不小心考爆了,也不致于万念俱灰地认为自己申请不上,我的英文成绩拿去跟其他HR申请者比,其实还是有平均以上的水准。不过当然,在一开始就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才有更多的容错空间。
【资料调查】
以留学论坛来说,华人圈大致就PPT、CD、一亩三分地这三者,一些留学顾问的文章也可以看,毕竟HR领域在华人圈真的很小众。网站论坛就不多讲了,关键字打一打搜寻一下都有,这裡我想谈一下找校友这件事(在此感谢某K学姊给了我不少建议)。
当初看到不少过去成功申请者的回馈文,常常会看到很重要的一点是“跟毕业或在学的校友聊,熟悉学校气氛及教授“。我乍看下还真的觉得是天大的麻烦,毕竟过去在找资料上,往往都是在网路上的第二手资料,并没有什麽主动联络谁的经验,加上自己又是转领域的,即便大学同学、教授、业界的人脉再广,又哪裡能这麽巧能找的自己有兴趣的学校校友呢?
后来鼓起勇气寄信问了K学姐,也稍微交流了下,才知道原来可从LinkedIn开始,藉由同母校的关係,一个个去找有相同背景的专业职场工作者,并礼貌地私讯。一开始我还保持着如求职般的低回复率,不过以后来的结果而言,至少在以人资领域的前辈们,大多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当年申请及念书的情形,甚至还有自己的职涯是如何地继续走下去,可谓相当受用。
在此两件事做提醒,一是务必准备好自己要问的问题,简单清晰,方便学长姐回复;二是拿出专业工作者的态度,学长姐都是工作忙碌的HR professionals,他们并没有义务要迅速回答或回答的多完整,虽说我遇到的人都非常友善,不过还是要有投讯息而没有收到回复的心理准备。
【选校策略】
归纳前人经验分享及文章,以知名度、就业率、学生组成等因素去考量,我自己的理解为:Cornell在顶,之下UMN、UIUC、MSU、加拿大的UoT跟英国的LSE,之后Purdue、Rutger、OSU第三层;鑑于CD跟PPT的旧文都已经各校将特色写得很清楚了,我稍微用几个要素归纳一下美国的学校,供另一种选校的思考方式。当然,根据各校官网说明,课程其实大多都类似,该包含到的课题都要囊括到,这只是我根据其配置作出的假设,毕竟也没有人能每间都读过,并加以做出公正的比较分析。
设在商学院-UMN、OSU、Purdue、Rutger:
会注重附属在企业底下的实务HR,较注重人资如何去配合公司的整体策略去规划
设在偏社科或专门学院-Cornell、UIUC、MSU:
会较偏向从劳工团体及劳工为出發点,较注重人资前瞻的理论及研究
华裔/华人申请者比例:UMN/UIUC/Rutgers > Cornell/Purdue > MSU/OSU
优点:文化圈较接近、方便组读书会、有丰富对岸就业资讯可利用
缺点:语言较难迅速进步、容易窝在同温层
我自己因为大学在商学院,自己满习惯商学院非常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法,及较考量到实务公司面的气氛,故一开始就偏好UMN跟OSU,Cornell为梦想校,毕竟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绿卡,就算真的经历再强都很难申请上,
至于为何我没申请MSU或申好申满,种种因素不少,像MSU就纯粹他们家的官网我一直进不大去,设计又很像没有经过UI思考过,就赌气不申请,其他间可能网上分享文章太少、电波没对到等。
我认为申请的重点还是在于,真的上了自己会不会去?申请每一间学校都是要费心准备的,即是像我只申请HR,我还是根据每间学校官网释出的消息、写信问学校所给的方向、网路上的分享文、校友给人的感觉、去推敲每间学校侧重的方向,以便修改要送出的申请资料。这些过程都是非常耗时的,所以,老话一句「择你所爱、爱你所择」,才不会好不容易申请完了,最后出来保底校,又在陷入这间学校好像又不够好的懊恼中。
【申请资料】
每间学校不脱履历、SOP、面试、推荐信、而UMN多了一个Diversity statement,其实都大同小异,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好好呈现,稍加润饰,让学校觉得说起来有理即可。以下谈SOP及推荐信两者。
《SOP》
所有的申请资料中,最重要的仍旧是SOP,也不外乎是那常见的五个问题的变形或延伸:为何想来念此program?为何选这间学校?此program能给你什麽?自己能给program什麽?自己未来的职涯规划是?将问题都回答清楚后,试着用因果关係串接起来,让学校认为你是有认真思考过,并非只是因为学校名气、或为读而读才来。举我自己而言,虽然并非心理、管理等人资相关背景出身,但大学时参加了不少与人互动的会议活动,也参加过相关产学合作计画、并到公司的人资单位实习过,将种种经验中与人资相关的元素放大,并一个一个串接起来,让财金的背景成为点缀的补助,最后也很高兴学校的赏识。因此,我想除了基础科学之外的program,大多数文商科的都是不介意非本科背景的(反倒能成为自己的亮点),重点还是在于如何去说服学校若选择了自己,会是个双赢的局面。
至于SOP的修订,除了找同学看论点是否够清楚吸引人外,我个人还是有找了专业的帮忙润饰文句,毕竟自己并非母语人士,能有人帮忙将文章顺一顺,让教授看得舒服总是好的。
《推荐信》
每间学校要求不一定,大多为二至三封,并希望至少1封来自学校,毕竟念master是在学校机构念书,教授的推荐信比在外工作实习单位的,还是有说服力多了。而商科的教授,又因为不若理科大多有实验室教授好找,故这项资料准备起来又更困难了一些。
我自己是三封都找了教授,两封来自原系,一封来自HR相关系,并将自己学习上的所有优点大致分为三个,再根据与不同教授的相处情形,他们对于我的理解(课堂参与、报告、竞赛等)去拟稿给教授。有的教授会採用学生拟给他们的稿做修改,有的会全部自己写,端看每位教授自己的风格。
务必注意,最好给教授至少1个月以上的时间准备,若可以来回修改,预留的时间又要拉长,避免教授因忙碌而无法即时缴交。而如果有想申请master的,大学时期也务必与教授多多互动、问问题、上台报告、竞赛时谘询等都是很好让教授留下印象、创造能写入SOP事蹟的机会。
【结尾语】
申请的过程很累、很麻烦、耗时耗力又耗精神。以我自己而言,常常都是深夜时分挂着耳机,配杯无糖绿,要嘛窝在电脑前敲打键盘,要嘛翻阅考试题库;周末则固定补习班或附近咖啡厅报到,组读书会练英文。等学校的过程也挺煎熬的,尤其在第三、四顺位的Decision day即将到来,而第一、二顺位的学校还没开奖的日子。不过,看到自己的努力准备最终有成果,倒真的鬆了一口气,甚至还会稍稍觉得自己应该还不错吧,申请上的机率也满高的,虽然梦想校有些可惜就是。
但说真的,好不容易申请完了,真正麻烦的还在后头。撇开找房子、处理签证的事等行政事务不谈,尔后的课业是否能跟上?英文程度是否真的能跟当地native互动无碍?理想工作能否顺利找到?工签抽不抽的到?林林总总的挑战,很快的就会在有学校后接踵而至。故时时刻刻将自己准备好,趁着有学校后到实际上课前,多多充实自己,才能在未来的路上持续地披荆斩棘出自己的梦想道路。
有点官腔了,祝福各位申请顺利,并藉此让职涯走的更符合自己所想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