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75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备考心经] 4级未过,二战16天730,写给英语底子特别差的学渣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8:5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战45天,680。 二战16天,730。中间歇了2个月。

关于我最有心得的SC部分,我放在最后,并且这个帖子我打算长期更新自己对具体SC题的一些个人理解,大家有什么比较经典的题也可以贴上来,大家探讨下,希望能从不同人的思路中有所收获吧。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考700+还自称学渣真矫情。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在英语上就是彻彻底底的学渣。高中英语,满分150分,我就一直在90分徘徊,单词记了忘忘了记,语法永远搞不懂什么叫句子成分句子结构,什么叫表语状语, 阅读永远是在凭感觉和利用各种“应试技巧”筛选答案。

我不知道多少次跟别人说英语这个东西简直就是反人类,汉语象形表意变幻无穷博大精深,英语这种毫无道理的字母对应含义的原始而机械的表达方式,到底为什么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到底为什么还要祸害我们这些要出国的孩子。上了大学,更是连英语书翻都没翻过,次次考试COPY同桌答案,考四级沉迷游戏,装模作样的复习了下,连续两次没考过,直接放弃。直到现在我还没四级证书。

我对于自己英语失败的最大总结就是,我的记忆力真的很差。 这是我跟很多人对比以后对自己的评价。记忆力差怎么办? 花比别人更多时间去背单词,背语法,背各种各样题目里的特殊情况?一开始我是这么认为的,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仅指GMAT),GMAT不跟你玩记忆力,这个后面再具体说。

是的,一个非常抗拒英语的学渣做到了,1战680,2战730 V38, 并且是在最后三道题来不及看瞎蒙的情况下。其实并不算意外,因为考前5天,我已经发现自己在不限时的情况下,做V的正确率超过了90%。这次考试虽然数学有点小遗憾,不过人生就是充满遗憾,也就随它去了。

这里特殊强调一下,LZ没有模考一次,没有限时训练一次。楼主对于考试的真正训练,就只有两次考试本身而已。为什么这样,因为我发现每次限时训练,都会让自己无法完全静下心来研究题目,把一些早就训练了成千上万次的“应试技巧”带入到做题当中去,对于真实实力的提升,并没多大帮助。当然,大家在准备的末期还是有必要进行限时训练的,但是在中前期,限时训练浪费时间,浪费题目,毫无帮助。如果想做模考,建议考前45天做做,掂量一下就好,千万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情!保持充足的战斗力。 LZ一战之前,想做做模考,才做了没几道题,就发现有两道题怎么也想不出来,对数学很自信的我当时就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自己最有把握的数学部分也不行了吗? 这样的状态能去考试吗? 能上700吗? 结果是,LZ当时就直接关掉了模考,打了一整天的游戏,完全没了斗志。所以,对于那些心理压力比较大,无法正确看待模考结果的人,我觉得还不如不做模考。

下面谈谈自己的复习心得。有些话我要放现在前面,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优劣势,大部分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看别人的心得要有所保留。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从别人的经验里学到一些东西。还有,那些自称学渣,然后20天,一个月速成GMAT700+的,我只能说,你不够渣,你有底子,很厉害。我自认为,真正的学渣,一个月想搞定GMAT700+,不可能。跟我一样英语本身功底就很差,读个大学英语阅读都要查半天字典,磕磕碰碰墨迹半天的学渣们一定要好好考虑下,如果你想搞定GMAT,你真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加上全身心的投入,这是个痛苦的过程。 那些20天速成的方法,根本不适合你。你做不到那个进度,做不到那种程度的实力增长。你基本的英语功底都没到位,直接上手GMAT题,完全是揠苗助长。

首先,GMAT的verbal部分的核心考察是什么,我以为是“理解和分析能力”。 理解,不是字面上的理解,不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都认识。是对GMAT的句子,文章的真正的语义上的,逻辑上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GMAT特别喜欢弄一些modifier到处插入,整个句子蹩脚又冗长的结构来给大家制造困难。或者整个文章观点几次反转,一会儿同意,一会儿有保留的不同意云云。一连串的渐进加反转砸在你脸上,让你难以理清思绪。

怎么去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呢? 我曾经尝试去跟着CD上的阅读小分队去训练那些网友贴出来的文章。我承认多读那些文章可以让自己的阅读能力(我说的是一种驾驭所有英语文章的能力)大幅提高。但是这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我们只有几个月,花大量的时间扑在这些文章上显然是不划算的,我们的目的是考GMAT。再加上,我的英语底子是如此之差,导致每次看那些文章都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查单词,搞懂句子结构等等。而这些单词,这些句子结构,不一定是GMAT的习惯。所以我在这里,对于那些准备时间并不长,英语底子又差的人说一下,阅读小分队,是高手去的地方,是高手更上一层楼所需要的训练,我们这些学渣,你没那个能力,没那个时间,老老实实围绕着GMAT来。

背单词什么的,我略说一下,虽然GMAT没有指定单词范围,但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常用单词都必须掌握,这是大前提。还有表达观点的重要态度单词,一定要牢记。这都是需要每天花时间去积累的,我就不赘述了。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用一个本子记下那些,因为不认识,导致做错题的单词,或者导致没法理解句意的单词。那个本子将成为你最重要的单词本。需要反复回顾。

怎么围绕着GMAT来提高RC?就是只看GMAT的真题,真文章。其他的一概不看。 OG,PREP 2012, PREP 0708, GWD。一共加起来大概接近100篇阅读的样子。 不计时,不模考。

怎么看?去弄懂每一句话(不一定要细致到分析每个句子结构,还是理解至上),去理清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去查阅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在你完全理解完一篇文章之后,再去做题,读懂每一个错误选项,搞懂每一道题的错误选项错在哪里。这么做非常耗时和耗精力,但是收效是成比例的。你在对这100篇文章完全吃透之后,你就潜移默化熟悉了GMAT的表达方式,GMAT的出题方式。 这还没完,题目可以过两遍就可以。但是文章本身,你需要反复读,至少三遍,第一遍的细致体味之后,第二遍第三遍,讲究一个速度,讲究一个思维的同步,边读边想,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读,突破自己速度极限去读,快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的观点脉络。In short, 全身心投入到文章里去,钻进去读。 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越读越顺,越读越觉得句子不再那么冗长而复杂,越读越发现“GMAT”是你的一个老朋友,他说话的方式你很熟悉。因为你已经开始变的“GMAT”了。这三轮的阅读,不要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你要刻意地将三轮阅读间断开来。 打个比方,第一轮细读加做题,花了15天时间,那么你的第二轮读文章,需要在完全抛开阅读之后至少10天再开始,目的是为了让你遗忘阅读中的具体内容,让你的第二次阅读对文章陌生一些,这样有助于你锻炼快速记忆快速理解文章的能力。 同理,第三次再隔一段时间,并且打乱阅读文章的顺序。 虽然第一次阅读很耗时,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阅读只需要短短几天时间。总体来讲,虽然会花很长时间,但是我觉得,学有所值。在我自己经过三轮阅读锻炼之后,我的阅读速度和理解速度有了较大进步。


有的人会说,你这样不限时训练,是对真题的浪费,毕竟我们手头上只有有限的真题。我谈点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但是我自己这么坚信着,而且这么贯彻着:你连GMAT真题文章都没有完全搞懂,掐着时间,靠猜,靠一些半懂不懂的推理,排除,朦朦胧胧的感觉,去做一万篇GMAT真题阅读,正确率还是上不去。你只是在重复地训练你的考试能力而已,你的“GMAT”能力一点也没提高。你看不懂的文章和句子,你看不懂的结构,下次还是看不懂。我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这种没有意义的训练上? 你从小到大无数次考试,难道还没有把你的应试技巧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吃透GMAT阅读文章真的很重要,当你熟悉了它的说话方式,你在CR和SC上的读题理解题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因为他们的写作方式是类似的。

再谈谈CR,虽然我这么说可能让有些人很沮丧。但是以我自己的理解,CR的逻辑能力,大方面的底子,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最终产生出一种近乎直觉的感觉,很快就能定位到对方言语中的不完美。这种感觉从我们开始学习就已经在积累了,融入到我们生活中,你跟别人交谈,跟别人争论,或者听什么讲座,听访谈,听老师讲课,看课本,看传记,其实都在训练你的CR的“大底子”。所以我觉得CR方面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他们常年以来环境和习惯不同所造就的,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但这也只是个“大底子”而已,不意味着那些先天不足的人就没办法提高到一定档次。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GMAT并没有大把大把的规矩,无穷无尽的变化,它只有有限的核心思想。一战的时候我对这句话毫无感想,总觉得有做不完的题,变不完的化,例不完的外,以至于邻近一战的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还有那么多东西没有记住。二战时,我越发清晰地觉得,上面的那些话才是GMAT的真理。

这里说点题外话,我曾经翻过一些人写的CR技巧,梳理因果,提取核心枝干之类的。甚至最后能简化为几个树枝状的逻辑图,树枝下面的分支代表不同的可能性。 我不敢说这些方法无效,或许有时候它们能帮你迅速确定答案,但是总有例外,总有无法套进去的题。

这些方法,我个人觉得跑偏了。GMAT不想让你像做数学题一样,抽离出最核心的东西,计算分析它们的可能性。 GMAT用CR想测试你的是快速找到语言上的不严谨的能力,考查一种习惯性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屈指可数的规律可循。 你在做题的时候,潜意识里就要将思维固定在这些规律之内。 什么规律很多人我想都明白。但是他们并没有养成这种习惯。

比如,
数字VS比例(某个数字高,那么XXX就更容易怎样,问削弱,数字高不代表比例高)
比例VS分布(某个比例高,那么XXX就更容易怎样,问削弱,总体比例高,但是分配的不均匀,某个局部地区的比例非常低。从而并不容易怎样)
一看到数字比例分配,你就马上要有这种第一反应,他们之间能够建立起支持或者削弱的关系。

再比如,GAP。 GAP类题特别喜欢利用人的思维惯性,人们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越过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GAP,去达到某个结论,这方便我们交流,但是在GMAT里却成了喜欢捉弄你的小把戏,一定要学会克服。举个例子,我说我想喝咖啡,你回答说,那边有个零售店。 我马上脑海中就知道,你想说的意思是,那边有个零售店,零售店里有卖咖啡。但是这在GMAT是不允许的,“零售店有卖咖啡”这就是个GAP。一定要养成这种,说一就是一,不要妄自前进一步的思维习惯。有抗体不代表就患过病,被开罚单不代表就容易违反交通规则,等等等等。

还有因果倒置,做A事情的人更容易做B事情,怎么削弱,事实上,是做B的人更容易做A而已。

当然,还有少数难题,是一些常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暗含的逻辑推论,这类题对于那些先天不足的人来讲真的蛮困难,而且我认为没有太好的办法去学习,这些题只能多积累,留意了。总之,在你做CR题的同时,你必须学会去用一套较为固定的思维去找出答案。

这里提个醒,其实我们写的作文,7宗罪,无端假设,错误类比,无因果关系,非代表数据,必要充分,互斥事件等等,都是CR惯用的伎俩,做CR题的时候不妨揣摩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如何训练这种思维,我个人有个比较好的建议就是,在你积累了一定量的CR练习,保证自己有一定的CR思想的前提下,再做CR,一边读题干,一边就琢磨,这题干哪里有问题,哪里可以动手脚削弱,或者加强,哪里缺少必要的assumption做为前提,哪里有个GAP(有些题干逻辑结构较为复杂的就不要用这种方式,相对简单的题干一定要尝试我说的这个方法。)。不一定要具体想出来到底用什么具体语言去动手脚,你只需要想出来,哪里可以动手脚,哪里不严谨,就足够了。然后再往下翻选项,这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好多题的正确答案的出发点就是你想到的那些出发点,你能迅速的找到答案,因为你有了个预先的方向, 知道可能的问题出发点。训练多了,遇到非高难度题,当你读到正确选项,不需要太细致的逻辑思索就可以确定。








至于SC,我可以说,二战最大的收获就是SC,我的SC正确率从一战的50%徘徊上升到了90%以上。滑稽的是,我二战跟一战隔了好几个月,完全没碰GMAT,一战看的那些海量的语法分析早已有些模糊,二战因为事件紧,一战总结的乱七八糟的语法知识我根本没工夫去看。 结果是二战的语法反而比一战强了很多。我不是说那些语法知识没意义,它们帮我建立了框架,但是他们真的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限时做起SC题来,还是只有那些有限的“GMAT”准则能够快速筛选答案。

GMAT的SC讲究简洁,明确,对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贯穿在所有难题中的主题,就是句意和逻辑。GMAT大部分的题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进行排除筛选,在最终无法通过基本准则进行筛选的时候,句意和逻辑一定能帮你确定最后答案。 所以,GMAT的简单题,就是对准则的贯彻。难题,就是准则+句意+逻辑。其实就是这么些东西。

具体是些什么准则呢?我推荐看曼哈顿,这本书,有的人说,讲的浅,是入门级别的。我个人读了三遍,一开始,我也把它当入门的书,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越发觉得这本书其实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GMAT所需要知道的语法知识和解题思路。只要你能把这本书所讲的东西真正灵活地运用到题目中,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题目了。 实体书我觉得比电子版要看的更方便,而且更容易做笔记,所以推荐大家如果想看的话,买实体书。

我把SC的考点分为1.必须遵守的准则,和2.偏爱的大方向。通过这两方面的衡量,一定可以确定最后的答案。

必须遵守的准则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不符合的一定为错误答案。诸如主谓一致,代词指代,idiom固定搭配等等。

而偏爱的大方向,大多数情况下适用,所以可以快速帮你确定一个答案范围。但是当与必须遵守的准则冲突时,可以适当违背这些大方向。 诸如,结构平行,对称,because大于because of, 主动大于被动,动词大于名词和形容词等等。它们是一种GMAT的偏爱。 而GMAT之所以偏爱它们,是有原因的。

结构的平行对称,A是A,B是B。会让读者更快速清晰的理解句子结构和句意,不产生歧义,这是GMAT的宗旨。

Because后面接的是从句,包含完整主谓宾,作为一个解释原因的从句,完整的句子结构表达的意思更清晰并且通常可以强调动作,也就是谓语,谓语通常才是直接原因。因为你“做”了什么,才导致了什么。重点是“做”。而相比,because of接某个名词。名词通常很难表达一个过程,一连串动作,使的意思朦胧而不直接。环境被污染了, because of people who burn the fossil fuel. 这句话就不好,怎么理解,他的because of的重心是people,后面的who.....只是个modifier,modifier只是起修饰作用,不重要。所以这句话只强调人类,并没强调人类做了什么。的确环境污染是人类导致的,但是其直接原因是人类做了些什么,才导致的,对吗?所以,用OG上的话讲,这样的表达就叫indirect。Because people burn fossil fuel。这样是不是直接明确多了? 如果你硬是要用because of ,你得强调人们做了什么,也就是谓语burn。 because of people's burning of fossil fuel.就稍稍好一些。再比如with, 或者V+ing等等用来表示原因,都没because A do B来的清晰简单。所以大多数情况下,because是更好的。 当然,because of 有时候反而更好,比如,我想说这么一句话,因为暴风雪,我们的聚会取消了。 用because,我就得说因为暴风雪(发生了), 我们XXXX。 用because of 暴风雪, 我们XXX。这时候,反而because of就好一些,因为原因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就是一个名词。

再来,主动大于被动。为什么?一个可以主动说的句子,你有什么理由去用被动?没有任何益处的将主动写成被动,无意义,不直接。所以GMAT不喜欢。但是被动有时候又是正确答案,为什么? 正如我刚所说的,你改成被动,必须有理由。有让被动的收益大于主动的理由。比如, 一个句子,你并不知道主语是谁。一个药物配方被研究出来, 题干里面并没提示是谁把配方研究出来的,这时候你妄自添加一个主语scientist,或者妄自指定一个代词they, 写成主动,都改变了句意,都私自添加了内容。所以,此时,被动大于主动。又或者,题干当中,前面没划线的部分的主语是个很抽象的物体,在逻辑上不可能作为后面划线部分的主语,那么后面这句话,你用被动,就绕开了这个难题。

比如这道OG上的题,
The Olympic Games helped to keep peace among the pugnacious states of the Greek (world in that a sacred truce was proclaimed during the festival’s month).

这是一个错误选项world when they proclaimed a sacred truce for the festival month

这是正确选项world,for a sacred truce was proclaimed during the month of the festival

Olympic games自己不能proclaim一个休战协议对吗?而原句又没说谁proclaim,所以此时用被动,一下就给这个问题绕开了。 再加上,for在这里等于because, 按照我刚刚分析的because的种种好处,是不是正确句子跟其他句子相比是如此的巧妙和简明?还有动词大于名词形容词, 也像我之前所解释的。动词更主动,更直接,所以更偏爱。

当然,一些难题会故意在这些偏爱的句型当中加入一些错误的准则,这时候要小心,不要迷信这些GMAT的“偏爱”,用逻辑,句意去探讨那些并不典型,并不规则的句子的合理性。SC并不仅仅在考语法,它的核心考点是利用有限规则进行逻辑推理,其实是一种数学思维。很抽象的描述我觉得不太好表达我的意思,所以我打算长期更新一些题目,然后谈谈自己的思路,大家或许能从我的思路中,揣摩出一些东西来。尤其是逻辑和句意对于解答难题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收藏收藏3 收藏收藏3
沙发
发表于 2015-2-16 13:44:15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不错!很有心得!
板凳
发表于 2015-2-23 13:12:10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地板
发表于 2015-2-27 15:22:52 | 只看该作者
LZ分析的很深入!期待更多的题目思路分析~~~~~~~~~~~~~
5#
发表于 2015-10-15 11:29:06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在攻SC,从这里学习到很有用的知识,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1-9 08:5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