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就死了。
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
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作为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每时每刻都在成长……“
一直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回顾,或也觉得还没有老到需要去做人生回顾,直到最近有人问我“你的动力是什么?我想知道你的执行力为什么这么强?”
我想说,就是为了“成长”。上面的这段忘记出处的引言便是这一切的回答。
所以这是有关成长的故事,想看大牛上牛校拿offer拿到手软的就可以止步于此了。
我的申请情况及背景如下:
BU (R1) $$
UW Foster (R2) $
Minnesota Carlson (R2) $$
Toronto Rotman (R3)无奖录
UNC (R2)wailist & Ding
Emory (R2)面后Ding
Duke (R3)无面Ding
Background:
TOP 5 U in China Master
Healthcare industry 5 y WE(State-owned Corp. 3y BD+ F500 Corp. 2y Marketing)
没有特别突出的hobby和volunteer work, 在学校有做过社团,在校期间有半年canada exchange经历
T100 G700(实在是及格分数,真不好意思拿出来-。-)
下面开始抒情-。-
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的萌生后来却引领你走了一条曾经不敢去想的路。
2013年,被国企的阿姨妈妈们看成明日之星却又好脾气的我终于忍无可忍的结束了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那时,正是要promote的档口,直属上司无论如何也没有想过我会离开。但我无法忍受自己继续浪费时间在一个无法使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地方,三年了,能学习的都学了,之后能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速度越慢了。所以,即便撕破脸,我还是义无反顾。年轻真的很好。
我必须说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之后的这两年我从怎么写邮件,回邮件,填写公司的eform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学习,到和老外Monthly review,推动全国研究项目,一个人组织若干客户去米国参加总部的活动和专业年会......一路走来,紧张胆怯,闹笑话,被鄙视,据理力争到忙碌有序,我想这就是让我觉得愉快的最好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在新公司,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正是他们让我踏上了MBA这条“不归路”。
13年12月的一次三人下班聚会上,我们不知怎么聊到了MBA,说着说着便激发了一起考G申M的念头。这个念头早在国企上班的时候我已然有了,但当时没有信心更没有动力。必须说,三人成行,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后来,也恰恰是这三条曾经交集最终又往不同方向延伸的人生轨迹,让我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和收获。
在新工作开始的一年之内要同时兼顾考G是艰辛的,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和节奏,平衡好工作和个人时间,提升效率非常重要。我的心得是:
1.绝不加班。充分利用上班的8小时,可以分秒不停的工作,但绝不要拖拉占用个人时间,那么每天就可以有3h杀G。上班时连续工作的秘诀是对着电脑干活一段时间太闷了就打电话给销售和vendor联系工作,讲话调节可以有效提升效率呢。
2.抓紧零碎时间。mkt的工作少不了出差,这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事。千万不能因为出差就给自己一个借口放下杀G,机场候机、在天上飞,在地上跑的时候,都能看资料,这些时间加起来已然非常可观了。我开车上下班没法看书,于是就放单词表或是SSS 60s来听。 3.尽可能挤出时间健身。杀G是个体力活,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健身能显著改善忧虑的心情,集中注意力,缓解压力,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常常中午吃完饭,找个无人的会议室练个10分钟的郑多燕。and我其实很喜欢出差,因为去健身房方便啊^-^ 4.心态,心态,心态!因为白天工作和晚上看书使用大脑的不同部分,因此客观来说生理上其实还算可以,不会那么疲劳。关键还是心态,人往往会潜意识暗示自己太辛苦了应该要休息,没能停下来,便觉得无比郁闷低落甚至愤恨厌恶。这样显然没有办法坚持下去。所以,一般我到家会先吃个饭看个短剧,其实也就40分钟,但神清气爽阿,屡试不爽。 5.坚持!坚持!!坚持!!!——最后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之前说到我们仨说要一起考G,但最后却只有我坚持下来,一个压根没敢考,一个考了一次便放弃了。所以,请你在干这件事之前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一定要走到最后!如果你犹豫彷徨,请来坛子里看看多少立志故事,多少人一次一次地战斗。你便又有了信心继续向前爬。记住,爬也要爬到底! 我在三个月内考了两次,说实话这个分数是很挫败的,也成为我整个申请中最大的短板。但我实在没有时间再考了,所以强烈建议后面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早开始!我把我的安排和建议时间节点列在下面: 接着就讲申请,“一定要尽早!”能申请第一轮千万不要第二轮,能第二轮千万不要第三轮,依此类推。我的整个经历告诉我,所谓第一第二轮差不多的说法,还是有偏颇的。第二轮人太太太太多了!第三轮留下的名额太太太太少了!像我这样分数的还是得抱点机会主义的策略,第一轮是最好的选择,除非你分高,除非你真“与众不同”。 这里岔开说下“与众不同”:每个人在申请前都以为自己是那个与众不同的人,申请后才知道自己多么渺小。世界那么大,请多来坛子里看看别人,请多去workshop和人群转转: 90后在500强同时自己还有个小start-up,曾经是国家级运动员现在考760,半个地球都去过的,这种“奇葩”多了去了……不过话说回来,请你一定要在申请前把自己看成那个“极度与众不同”的人,如果你连这样的勇气和自信都没有,如果你连自己的闪光点都没法挖掘提炼出来,那么请你放弃申M这条路。 很多人说考完G,你才刚刚开始面对最艰难的部分——申请之路,道阻且长。我倒是觉得还好,关键是review人生,训练你的归纳能力,掌握好节奏。我的心得比较简单: 申请就是卖自己,就好像卖产品,FAB要清楚 F- Feature 产品特性,也就是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故事 A- Advantage 产品优势,也就是你有什么过人之处,你的经历给你怎样的提升 B- Benefit 产品价值,也就是你的这些经历对你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对收留你的Bschool来说有什么好处 记住,你的客户是Bschool,他们想要怎样的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必须弄清楚。所以,MBA tour,学校info session,校友workshop,AO round table….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不要错过,除了了解需求,也是开始networking的好机会。 还有,F-A-B应当是层层深入互相support的,说白了,就是故事要能圆,还要有point。我记得刚开始参加CDworkshop小伙伴们互相分享故事,很多故事听起来很有戏剧性,但是最后都摸不到重点,这就需要好好提炼,埋入更强的逻辑线,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而后才是吸引人。 额….其实我一开始想抒情来着,写到这里好像变成技术流了-。- 我想说的是申请过程其实是重新认识自己,梳理过往最好的机会;是拓展视野,发现更多可能性的绝好时机;更重要的是,遇见小伙伴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我以前从没有想过创业,可现在我敢想,因为身边有活生生的例子让你觉得这一切其实并不遥远,因为写career goal的时候发掘自己心底原有那么大的热忱想去创新,因为alumni有那么多可以network的资源...... When it comes to MBA, everything is possible. 如果只是想继续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大可不必走这条路。因为想要多一些选择,多挑战自己一下,多不顾一切一次,所以我来了。 前阵子有个录了BU的小伙伴电话我说他纠结要不要去,还是重来一次,值不值得。我说你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我来说,我想要的只是keep growing, keep step forward,post MBA会怎样在目前这个阶段已经不在我纠结的范畴了,最糟也就是回来继续干mkt,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两年后,我也会和2013年一样说这是一个太正确的决定了。
——致2013-2015 的曦迩馥还有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