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458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昨天晚上(2013年8月19日)到上海出差,碰巧又参加了上海的information session,场面壮观:申请人来了200多,Duke校友十几位,特别互动的一个夜晚。
昨天跟很多同学会下聊到了一个问题,是关于recommender的选择问题。在聊如何选择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recommendation重要。
1)以下是Stanford GSB的ad com director Mr. Derrick Bolton的原话:If you asked me ‘could I make a decision on an application without essays?’ I would say ‘absolutely’, but ‘could I make a decision without recommendations?’ ‘No way.’ 我想大家都明白了
2)去年帮助一个申请人,被若干top school WL。TA的resume和essays我都看过,事后被市场上非常有声望的申请专家认定为是great essays,但是TA的推荐信我没看过,事后被专家认为是issues。这说明了什么?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了
不管是从ad com的标准,还是从申请者的经历,都足以证明推荐信在整套申请材料中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推荐人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点:
1)足够了解。这是一句真理,因为所有的ad com都在说,你的recommenders必须足够了解你。但什么叫做足够了解你?足够了解你什么?并没有给出答案。我的答案很简单:足够了解你最辉煌的职业成就,足够了解你最突出的个人品质,足够了解你最真实的人生理想,足够到以致于申请人能够把这些变成文字,写到推荐信里。
2)有益补充。recommenders跟申请人不是一个人,这包括他的职级、他的经历、他的思想和他的文风,跟申请人都不一样。这也就意味着,当推荐人真真正正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推荐你的时候,无论是从推荐内容还是从写作风格上,与申请人的essays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如果是申请人的直属领导(某知名企业高管)写出来的推荐信,出现诸多类似于某年某月某日申请人加班某某小时的细节,而缺少了高屋建瓴的概括性评价,那么别说是ad com,就连一般的读者都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封推荐信的真伪,且不说质量。因此,即便是针对同样的申请内容(例如,同样的职业成就),申请人和推荐人的写法和角度是不同的,而且,推荐人的内容是有益的、补充性的、与推荐人的身份相符的。
3)真情实意。假设大家是ad com,大家看到的推荐信的语气,是相对比较平和和冷静的,大家会怎么想?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打一个问号:推荐人就是这种文风?还是推荐人不太想推荐申请人?还是推荐人没有把推荐这件事情当回事?在申请过程中,最害怕的不是铁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问号。是什么样的问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ad com有了问号,事情就难办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推荐人必须是真情实意的想推荐申请人,而且这种感情要相对强烈的体现在推荐信中。
所以,三点:足够了解、有益补充、真情实意。
如果大家同意这三点,那么怎么行动,我想我们就不用讨论过多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花10分钟打个电话给申请人,就指望能够出来高质量的推荐信;或者自己花个把小时写好推荐信,然后改改文字 —— 这貌似都是行不通的。是会栽跟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