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3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3-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Chicago Booth MBA成功申请人北京分享会–文字实录
日期:2013年5月5日(周日)
嘉宾:Jerry、Nina、Shuo、Claire
公告: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839868-1-1.html
第一部分 申请时间规划分享
Jerry:大家好,看到大家坐在这里,我觉得要比我去年早了很多。我真正萌生申请美国MBA这个想法,是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大致了解了申请流程需要做哪些事情,就开始了。大概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准备考GT。在五月份很仓促地考了GMAT,当时只考了710分。8月份的时候考了第二次G,第二次考的仍不理想,740,因为感觉时间不太够了,勉强用740来申请的。
我是从8月份开始真正进入了你们现在的状态,开始不断参加经验分享会与学校的info session。事实上,部分学校的info session 是从6月份就开始有,一直到十月份。去年的话,哈佛官方的info session就是在六月份。然后在7月份有沃顿、CBS,比较晚一点的,比如Booth,去年就是在9月中旬,这几个月都有可能。这个呢,我的建议是大家每家最好都要去。对学校的了解,这是一个直接的窗口,而且你自己让你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学校info session的签名表上,我不敢说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觉得这些该做到的还是要把它做到。
关于申请的准备,我个人的理解是越早越好,因为你给自己的时间越充裕,可能你犯错走弯路的容错度都会比较大一些。我是8月份加入CD Workshop,当时已经是第四期,经过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改简历和前期Essay自我挖掘的过程,就要开始交第一轮申请,时间非常紧。
在第一个package还非常粗糙的时候,像 CBS、Duke、Tuck的early decision的deadline就会接踵而至。在10月初的时候会是另外几所M7的学校的deadline。如果是从8月份开始准备的话,至少我的感觉是,很难把你的package polish到一个很满意的程度,我自己的经验是这样。
我第一轮非常潦草申请了两三所学校,结果很不理想。而且有一个问题,你拿到第一个学校的面试的时间点,可能正好就是你提交第二所学校的written application的deadline,那个时候会非常紧张,面试就不会有一个整的时间去做准备,这个其实是我自己非常惨痛的教训。我当时遇到这个情况,Tuck就是裸面的,结果被waitlist了,这是很惨痛的一个教训。今天大家能坐在这里显然是启动非常早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觉得时间还久,因为一旦进入申请周期时间就非常快,永远是deadline,deadline…不会给你喘息的时间。
因为当时我知道自己对于申请流程并不是很有sense,所以第一轮没有把最想申请的学校放在第一轮申请,因为我知道自己还不是太ready。我第二轮申请的是Wharton、Haas、Booth,这三个学校最后都拿到了面试,我觉得第二轮和自己比,package会有很大的提升。
可能有些同学会问到,轮次怎么安排比较好?我觉得这个会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但会不会有区别?我觉得是会有的。至少我今年的感觉是我们Booth第二轮要比第一轮招的人多,其他有的学校可能第一轮要比第二轮看起来竞争小一些。但这个好像没什么特别固定的规律,还是有运气成分在里面,当然跟据大家所处的行业也有区别。典型背景和非典型背景的同学也会不一样。如果说你实力非常强劲,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都OK的话,我觉得第一轮申请上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玩,可以有时间来缓冲,就会好很多。
Shuo:刚才Jerry说在座的各位准备申请比他早很多,我则是比Jerry还要晚很多。去年的11月中旬我才决定去申请MBA。因为我爸妈希望我早点去读书,而我其实希望再晚两年,后来我妥协了一下,就决定申请几个好的学校,能上就上,不能上就不上,后来就决定申Booth等三所学校。考试方面,我10年去美国交换过一个学期,在那个时候就把GMAT考了,考了750。因为我是在香港上的学,所以托福可以免掉。
我真正准备从11月中旬才开始,紧紧凑凑的准备还是来得及,最重要的是要先把推荐人搞定,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花时间的,因为你要去和推荐人沟通,推荐人还要看你给他写的草稿等。至于自己的Essay什么的主要是看自己怎么挤时间,Essay的质量尽量能做到自己满意最好。
我是12月底把文章写好和推荐人找好,卡在了第二个deadline之前提交的。我工作经验很少,在面试时我和面试官也是实话实说。面试官问我为什么这么早就要想去读MBA,我也提到了包括父母的意愿,他好像也觉得挺好,挺真实的。这是我大概的经验。
Nina:我相比来说工作经验比较长。背景也比较特殊,基本上是申请者中的很少数派,我申请过程中费了特别大的劲。
我是从09年年初就决定要上商学院,刚工作的时候做财经媒体,所以接触了很多商学院的人。因为我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所以我就比较早接触了一下GMAT,我考了两次,在11年的时候拿到了比较理想的分数,然后我就开始暂缓。按我当时的理解应该先跳到金融机构里工作,再去申MBA,可能更符合要求,所以我当时就换行了,换到了一个小的local PE,做了一年的analyst。那时候我就特别想申,但是觉得我那个平台不是特好,后来一个外资银行给了我Offer,我就又换了工作,因为觉得在大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对我有所帮助,后来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
我去年分了两轮来申,第一轮拿到了一个Offer,第二轮拿到了一个Offer,第二轮拿到的是Chicago。我觉得我申请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位。所以,我起初想不清楚的时候fail掉了一些学校。后来我渐渐才明白了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跟我一样,换过几次工作,尤其是工作之间跳动比较大,你应该早点去准备,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商学院的选人标准,讲好自己的故事,成功率才会比较高。
Claire:我基本是从8月份开始着手的,但我有一点比较好的是,我的GMAT在大学一毕业时候就考了,所以我剩下要准备的就是我的语言成绩和这些 application的资料。我从8月份开始到3月份拿到OFFER差不多是半年多的时间。我的感觉是,在第一轮申请时候有两个问题。第一是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第二是第一轮申请的学校更像是练手和经验的积累。到了第二轮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发力,因为自己各方面的经验和状态在第一轮都有一个梳理。
因为我在做PE,读MBA之后目前想做还是PE,所以很多人就会问我,你已经是PE了,为什么还要读MBA?我觉得,如果仅仅把MBA看作是一个工具的话,这样的理解就有些窄了。在职业上,它确实能帮我有进一步的提升,但对于我来说,它更大的财富是:第一,它是一个圈子,在这里你可以认识到更多更优秀的人。第二,对于我来说,它是一个life experience,这两年会留给我很多非常难忘的东西,MBA不仅是对一个人职业上的提升,更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和事业的一个提升。
观众提问:面试是提交完多久拿到的?
Nina:我面试了很多学校。最早拿到的是CBS,它有ED,是rolling审核的。一般交了之后一个月会给面试,我提交后第六天就拿到了面试,CBS给了三个面试官备选,你可以去了解他们的背景信息,然后自己选一个,去跟他沟通,给他写邮件。当时我选了一个做banking的校友。由于他很忙,这个面试拖了一个多月,所以当我去面的时候,那些比我晚交、晚拿Interview的人都比我先完成面试了。这个过程中,interview如果不错的话可能就锁定了offer。整个过程中,面试官多次挑战了我的职业目标,当时我也不是想得很清楚。我几乎是当时我了解的中国人里最后一个收到消息,说不能给我offer了,所以当时打击还是很大的。
后来,我慢慢想怎么去理顺自己的故事,在面试中尽量展现一个很真实的我,特别是在面试Booth的时候,我很真诚的告诉面试官,我从哪一天、哪一刻想做这个事情,我是如何去学习,如何艰难的从一个财经媒体一**走到外资银行,我在这个过程中去认识了那些人,去了解怎样才可以上MBA,通过MBA又怎样可以去实现我的职业目标,我把这些最真实的我展现给她的时候,我拿到了offer。
Jerry:我总共拿到了五个面试,我的面试有大量的血的教训。我觉得面试在各个学校的application的筛选过程中,它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可能未来Karen给你们讲课会讲到,比如,MIT的面试和前面的过程是独立开的,就是你拿到面试,你之前的application就不再被考量了,接下来只看你的面试,它是最看重的。Haas的面试也是属于给的非常少的,所以你一旦拿到它的面试就有很大几率进去了。而有的学校不是很看重面试,比如沃顿。Kellogg是海面,你只要提交了,基本上肯定给你面试。我所有的面试都是没得选的,就是直接告诉你要见的面试官是谁。
沃顿今年是第一次群面,当时我们小组是六个人,只有我一个男生。每个人都完全不想要难为别人,不管大家的观点是多么的不同,大家都非常友好,整个面试过程非常的顺。而且我们当时的background配的很好。有一个是consulting的,她负责settling整个的agenda。我负责的东西是帮他们整理大家的观点,在最后我把所有的观点画在了一张很清晰的结构图上。最后我们留下了5分钟,由一个语言非常好的ABC拿着这张结构图去给AO做了几个简短的presentation。我当时自己的感觉是面的非常好,但是最后我们那个组全灭,而且真的背景都非常不错,很遗憾。
Booth的面试官是学校给我配的。我觉得学校可能会根据你的背景和你的career goal来给你配你的面试官。当时我的面试官和我算是同行,我们见面有一见如故的那种感觉,过程中也完全不难为我,面完之后就是很nice的和我闲聊说,你以后想做什么、以后我帮你介绍什么人……我觉得非常非常的感激。 Booth这次的面试是我面得最愉快和顺利的一次。
Shuo:我申请了三所学校,只有芝加哥拿到了面试。面试官是学校给配的一个读完博士又去读MBA的中年女士,态度非常和蔼,面试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是我说完她就点头,或者说一些比较附和性的话,不会再继续challenge。我们的面试前40分钟说英文,后20分钟我就跟她说“用中文说吧”。用中文说以后,就说了一些很生活化的话题,感觉面试官的态度很好。
Claire:我的面试从结果来看比较顺利,但是仔细想一下,过程其实不是很顺利。面试来讲,一般分为两类,要不然是AO给你面,要不然是校友给你面。我觉得,要是AO给你面,只需要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的做好充分准备,她基本不会问你特别出格的问题,偶尔有些你没准备到的,你可以拿其他问题答案来顶这些问题,状态好一些,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是校友面的话,我觉得可能会比较极端,如果非常不好的话,可能就会非常的沮丧,而如果好的话,可能就感动得要哭了,这是两个极端。
我面试Booth的时候,面试官其实challenge了我很多次,后来拿到录取后我问他,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对我?他说,你自己背景实力怎么样,其实在你的资料里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学校还筛过了,对于我们校友来讲,就是想看看给你一些压力,看你在压力下会有什么样的反映,以及看看你是什么样的性格,我将来愿意不愿意跟你成为校友,所以我觉得她给我的这些feedback还是蛮真诚的。
我觉得面试一定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故事和内容,你准备得越充分,越不怕别人问你,而且即使问题千奇百怪,你都可以有答案。比如他让你讲一个故事,你只准备两个,那很容易被问住。但是如果你准备50个故事,那么不管他怎么问,都不太容易被问住,这是第一点,一定要准备充分。第二点呢,可能会稍微有些违心,但是我觉得非常适用,这是参加CD培训的时候Sonia给我们讲到的。她说,你要相信你的面试官是有chemistry的,当时她推荐我们去看secret那本书,其实那是一本很违心的一本书,但我觉得在我身上一直都很灵验。无论你面对的是AO还是校友,你在见到他之前,一定要告诉自己说,我跟这个人是有chemistry的,而且要面带微笑,你要相信自己说,不一定你要怎么征服他,但是你可以让他喜欢你,你们俩之间是可以有很顺畅沟通的。我始终觉得,如果你内心有很强烈的意愿,对方是能够感觉到的。相信这点,面试结果应该都不会差的。
第二部分 申请关键环节经验和教训
Nina:我先说一下校园访问吧。我去了九天,访问了美国东海岸的十所学校,我当时在纽约待了比较长的时间,见了很多人。后来把我想去的学校都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了Booth,当时我已经很累,就照了张照片,连校园都没进去,结果我In了。所以我觉得这种东西可能对你的帮助很不好说,包括networking也一样。我跟CBS和沃顿的校友特别熟,我最好的两个朋友都是沃顿的,他们带着我去见他们以前的老师和AO,我的朋友们还分别给我写邮件推荐我,我的那个最好的朋友还又去了学校找他当年面试的那个AO推荐我,结果最后fail了。以我的经验,校园访问和networking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Jerry:我也说说networking的事,你不可能指望靠networking就拿到offer的。但是我自己networking做得多的学校,往往也是最后能走得比较远的学校。这方面其实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info session要去,student coffee chat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比如Booth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在北京、上海都会举行Student Hosted Events,这个活动是你和在校学生建立联系的最好时机。一方面,申请过程离他们还不是很远,同时他们又对于商学院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和他们交流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去年Booth在京沪两地的Summer Student Hosted Event我是都参加了,认识了几个校友,一直都很帮忙,后来,他们还问我申请材料交了没有,要帮我看看,可以说这两次活动的经历对我的申请帮助极大。
Shuo:因为我是11月中旬才开始准备的,所以没有参加information session。我对芝加哥大学参加过唯一的一次networking是非常意外的情况。就是2010年,我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回北京面试,正好是我以前在北京工作实习的一个单位领导说,Booth商学院要在北京开一个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问我要不要过来看一下,我原以为是有master项目就想说过来看一下。我过来以后和这些校友和知名人士聊了聊,其实没有任何目的性,非常巧合的是,大家都和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排队照相,我也去照了,当时根本没有想这张相片在以后会有任何的作用。去年申请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跟校长还有张照片,结果一查,校长还是这位,我就把这张照片放进了PPT里面,我不好说这张照片对我申请成功有什么作用,但我想说,networking event还是要参加的,有时候可能没有一定目的性的参加,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会用得上。有时候你目的性很强的去参加networking可能没有用,但是多参加可能会帮助到你。
Claire:我的经验是,你不要管外界如何,只要把自己做到最好,结果一定不会差。其实,我申请的时候,背景也不是很好,充其量是中等,当时我压力也很大。你一定会看到身边的牛人一个接一个,挑不出短板,你会觉得我跟这些人竞争怎么进去M7?其实不是的。你只要做好你自己的工作,挖掘你的故事,挖掘你人性中的闪光点,是你的一定会进去,我相信这些Top MBA的AO真的是火眼金睛,从每年每个学校招的人来看,每个人去到哪个学校都是有它的原因。AO不会局限与你的外在的东西。非名校非名企一样有人进M7的。他们看的不仅仅是title,他们看的是你这个人是怎么样的。这是第一点。第二我想说,第一轮是我的一个起步,一个练习的过程,到了第二轮才是我真正发力进入状态的过程。如果再让我走一遍,我会让我的第一轮就发力和进入状态的过程。
第三部分 学校及2013届中国学生情况
Jerry:我们今年应该是大概录取了20多个中国人,北京这边应该是有6个人,男女比例好像是4男2女,但是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芝加哥没有特别偏女生。奖学金的确女生多一些。我们学校没有对背景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可能咨询的比较多,其次是金融的,大多数都是知名的公司。
Claire:其实也未必一定要有big title。不是说只有MBB才能进入好的学校,这是不一定的,是每年看情况的。比如Booth去年没有一个MBB的,都是什么second tier之类的,但今年都是MBB的。今年沃顿招了两个consulting的,也都不是top的公司。去年进了HBS的,还有一个四大的审计。所以你是什么样的公司和最终进到什么样的学校,有一定相关性,但不绝对,跟每年的年景和申请者的竞争情况有关,跟你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有更大的关系。
观众提问部分
我曾听说Booth对IT申请人比较排斥?
Claire:不会。Booth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学校,不会排斥任何行业,也不是只认名校名企的,非名校非名企每年都有。所有人都可以申。
工作年限不同的人读MBA的侧重点是否会有不同?
Claire:读MBA与工作年限没什么关系,影响你如何度过MBA这两年的,是你未来想走怎样的路。对我来说,我会想,我未来想进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工作,所以我会考虑选什么样的课来安排这两年的学习。Booth只是敲门砖,好企业给你面试,但是最后能不能进去还是看你的实力。
财务问题怎么解决?
Claire:进去前申请奖学金,进去后还可以申请奖学金,不行还可以贷款。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Jerry:可以贷款的。学校会给出一个支出的详单,你可以贷款80%,等有了社保卡,可以贷全部。
Shuo:我觉得之后的回报会超过付出。
Booth录取人的特质是什么?
Claire:不用刻意揣摩学校的喜好,各种各样的人都有。Be yourself最重要。你的特质在你的材料中会体现出来。
为什么选择Booth?
Jerry:Booth是我的dream school。首先我认为学校芝加哥大学是个有价值观的,有自己的学派。其次Booth课程很灵活,只有一门名叫LEAD的强制必修课,然后要有10门课覆盖会计、市场、运营等10个方向,但具体每个方向读哪一门课程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最后剩下的11门课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随便选。这和别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师资也非常强,有六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校的选课系统是一套类似于竞拍的机制,学生们用学校配给的分数来投标,投入的分数更高的人更有机会选上这门课。这种接近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可以体现你对这门课的重视度,此外一部分校园招聘的面试机会也可以通过类似的竞标方式获取。学校为了鼓励学生intellectually challenge themselves,让没有背景的同学敢于选自己想上的课,采取了non-disclosure的政策,即所有学生都不得披露自己的绩点。最后一点是校友网络非常的强大,就业办的服务也非常专业完善。Booth拥有规模最大的Career Service团队,不仅有不同行业的代表,还在重要的区域设有分支机构。比如在去年的Info Session上学校就业办驻香港的代表就和我换了名片,之后我就会不定期收到她的邮件,希望向我的雇主提供一些有关招聘的信息,说明Booth的就业办真可谓“无孔不入”。
Nina:课程设置很好。招聘的时候会有很多公司会来,特别是我很想去的一些bank。
Shuo:校友好,互相帮助。找工作没有问题。同学间关系好。鼓励大家合作而不是竞争。
Claire:我很喜欢芝加哥,学生住的地方在市中心,可以更好的体验文化而不只是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