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法学院迎新小记
刘仁文
耶鲁大学法学院是全美排名第一的法学院,我有幸亲历其2004年秋季学期的部分迎新活动,感到对我国法学教育不无启发意义,特记录如下。
9月2日是新生报到的日子。此前每人领得一份“开学指南”,上面标明从早上8:30至10:00,在120教室有免费的早餐,桌上摆满比萨饼、面包、黄油、甜点、雪碧、可乐、矿泉水和葡萄、橙、梨等水果。大家都是新来乍到,热闹非凡。旁边的两间教室,分别是JD学位的学生和LLM学位以及SJD学位的学生报到的地方。报到不是一窝蜂,而是按英文姓氏笔画分组报到,如A-J开头的先报到,K-P开头的随后,Q-Z开头的再随后。
与此同时,院长代表和法学院的其他师生在“桌子”旁负责解答新生的各种问题(“桌子”是法学楼里约定俗成的聚会地点,那里摆着几张桌子),并分发各种材料,其中包括:本届学生的各自照片、攻读学位和原毕业学校,法学院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各自照片、专业/职务、联系方式,校车经过的时间和地点,校警联系电话(学生如果晚上从图书馆或教室出来觉得不安全的话,可以打电话叫校警陪送回家),等。
11:00,院长Harold在法学院礼堂向全体新生致欢迎词。此君是刚上任的耶鲁法学院第15任院长,克林顿政府时期曾出任过助理国务卿,韩国裔,民主党下台后回到耶鲁重执教鞭,是著名的人权法专家。他先从自己的肤色谈起,说明耶鲁是一个不分族群的社区。从他的介绍中,得知今年耶鲁法学院的招生继续坚持少而精的原则,JD学生共招收185位(美国法学院学生要先拿到一个别的专业的学士学位),从3800位申请者中选出;LLM学生(研究生)20余位,主要来自国外;SJD学生(法律科学博士)5位,也主要来自国外。在JD学生中,有刚刚获得奥运会铜牌、从斯坦福大学本科毕业来的学生(从未做过职业运动员)。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他主要谈了耶鲁法学院的特色和他本人对新生的期望。关于耶鲁法学院的特色,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每堂课都采取小组研讨的形式,16个人左右一个班,决不搞大班;二是耶鲁法学院不鼓励学生竞争,而是强调协作,为此第一学期的成绩一律不分等级,从第二学期起,虽然分为三个等级,但成绩不入档,这使得学生就业时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耶鲁法学院的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他们想学习,而不是屈从于分数的压力”。
12:00,在法学院的草坪上,临时摆起桌子,全体新生与教职员工共进午餐。真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呀,这边是穿着吊带衣的白人女孩,那边却是戴着面罩的阿拉伯女孩。与我同桌的有从芝加哥大学来的黑人男生,有从汉城大学来的韩国女生,还有从中国来的留学生。据悉,本届新生中,韩国就她一位,中国有两位(均为LLM)。我们正谈得热烈,院长也拿着三明治和矿泉水来到桌旁,还礼貌地问:“我可以加入吗?”攀谈中得知,耶鲁有来自美国50个州的学生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其师资也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院长还告诉我,他本学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轮流将新生请到他家里去吃饭,每次3-5人。
下午,按照签到顺序,由老生分组带领新生参观法学院和校园,以及法学院图书馆和大学主图书馆,并进行电脑操作和资料查询的演示。在图书馆和楼道等处,挂满了著名校友的肖像油画。学校主图书馆二楼的东亚阅览室,订有数十种中文杂志,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等。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创意的雕塑、绿色的草地和可爱的松鼠,还有那尖尖的塔楼和教堂,远近不一的教堂里,不时传出悠扬的钟声。
9月3日,照例有早餐和午餐,有院长代表在“桌子”旁答疑,有老生带领新生参观校园等活动。10:00在礼堂,院长、副院长和院长助理们分别与新生见面,介绍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其后,法学院“资金与财政援助办公室”介绍经济资助方式和各种贷款计划,以及打工事项等。早就听说耶鲁有一套确保每一个优秀青年顺利完成学业的“无视经济条件政策”,今日见识,始知不假。
下午,介绍师资并开始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讲,听着那一大堆赫赫有名的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教授的名单,怎不令人感到自豪和生出一股动力!这里的名教授,可不是只指导博士、博士后,而是要直接深入教学第一线的。今天演讲的是Langbein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法学教育的历史和耶鲁法学院的历史”。在谈到耶鲁法学院的杰出院友时,克林顿只是他给出的一长串名单中的一位。演讲生动活泼,掌声不断,虽纯属自愿参加,但听众还是济济一堂。
晚上,师生们又齐聚草坪,共进晚餐。虽然晚风里裹着一丝晾意,但在烧烤的袅袅炊烟中,让人感到集体的温暖。耶鲁的“忠诚团结”的精神,大概就是这么形成的吧。
9月4日,星期六。上午,各种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其中既有报纸和杂志在招聘编辑、记者和专栏作者,也有学生公益组织在低价卖书。据说这些书大多为高年级学生所捐献,有的新生就买这种二手书当教材,既省了钱,也算是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力(卖书所得统一上交公益组织)。下午,“入学教育”第二讲:“纽黑文:一些没有被颂扬过的美德”,Ellickson教授用他精心准备的幻灯片给学子们讲解耶鲁大学所处的这个小城的历史。是的,这里没有纽约的繁华,但她也同样没有纽约的嘈杂,在这样一个地方学习和搞学问,实在是宁静之至。
9月5日,星期日,七辆大客车在法学院门口集合,全校的新生,包括法学院的学生,一起(自愿)乘车参观纽黑文。每人发一T恤衫,前有“我爱纽黑文”(其中爱字用“心”形代替),后书“耶鲁大学”四个大字及“为建设一个更强大的纽黑文做贡献”的小字。今天的活动是由“学校与康涅狄格州关系办公室”组织的,出发前大家均能领到简便的午餐和饮料。客车将大家拉到海港边和高山上,高年级的学生充当导游,并热情为我们拍照留念。参观完毕,回到耶鲁大学书店,步行不远,在后面一餐馆吃自助晚餐,并进行抽奖活动。
9月6日,是美国的法定假日“劳动节”,第26届纽黑文长跑比赛在耶鲁大学校园内外举行,许多学生参与其中,其他充当热情观众,敲锣打鼓喊“加油”,一法学院残疾新生摇着轮椅参加比赛,路人无不被他感染。
是日晚,法学院的草坪上再次升起炊烟。虽然系列“入学教育”的讲座还没有进行完毕,虽然接下来还有更大规模的法学院新老学生一起联欢,但主要的迎新活动已告一段落。“墙上”(专贴通知的地方)贴出了本学期的课程表,还有各种会议和专题讲座的预告;“桌子”旁已经堆放起了“每日耶鲁新闻”等报纸和杂志,以及各种打印好的讲义。这一切表明,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短短五天的迎新活动,虽然还只是翻开丰富的耶鲁生活的第一页,但它已经将这些年轻的耶鲁学子连在了一起,将他们与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学校、与这个城市连在了一起。
2004年9月6日晚初稿于耶鲁 同年9月10日晚改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