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50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信息] Kellogg MBA 成功申请人分享会文字实录-[2013-02-02]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21:0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Karen: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由ChaseDream主办的Kellogg成功申请人的分享会,我是Karen,我们今天有请到总共四位嘉宾,依次是Mark,Emmy,Raymond和Zach。我们大家掌声欢迎一下他们。首先也感谢大家冒着大雪的天气来参加我们的分享会,我们今天的分享会会主要通过访谈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来进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我们第一个分享主题是请嘉宾来聊一聊申请的时间规划,包括从开始有MBA的想法,一直到考试、写essay,一直到获得录取等等这些关键的环节,他们在时间上是怎么样来安排的,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经验教训部分的分享,主要是包括GT的备考,包括申请各项准备工作的一些心得;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学校的信息,就是到现在为止嘉宾所了解到的一些学校的录取情况、学校特点的情况。每一个部分我们会有相应的提问的环节,大家直接举手来提问就好了。首先请几位嘉宾再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

Mark:大家好,我是Mark,我现在在corporate工作,在大学读的是engineering方面的专业,刚拿到Kellogg的offer。

Emmy:我大学的时候也是engineering background,北京的两所高校中的一所,我在申请Kellogg的时候是consulting的background,现在可能已经准备离开了,但是还没有。

Raymond:大家好,我是Raymond,我本科是学marketing的,我学校没有他们好啦,普通的211学校,毕业以后在四大工作两年,在之后在政府工作了四年,现在为止工作大概六年了,这是我大概的工作情况。

Zach:我叫Zach,我的背景比较复杂,大学学的是经济学,然后毕业之后在一家corporate,是高科技的,是trainee的program,做了两年后,我跳了去基金做股票研究,看的是高科技行业的股票,特别是互联网。然后后来又去了一个VC做互联网投资,一直都focus在互联网TMT,Round one是拿到了Kellogg两年的项目。

Karen:谢谢各位嘉宾,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是关于申请各个环节的时间规划。其实在座的各位已经是今年的申请人当中非常proactive的一群人,已经开始在了解今年的申请了,那么在座的各位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像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开始有MBA申请的想法,开始在做这样的准备,考试大概在什么时候来规划的,请大家再回忆一下。

Emmy:我之前是在国外工作,我是2011年底回国,基本上就是去年的一月份开始有读full time MBA的计划,5月份考的GMAT,就是赶在GMAT改革之前考的,7月份考了两次TOEFL,两次应该成绩都还行,后来就随便取了其中一次,8月份开始写essay,essay是8月、9月,因为10月份就开始投了,反正我的感觉是我的GT成绩是750跟110以上,但是我GMAT里面作文考的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就提醒大家一下后面那些还是要准备的,我当时挺纠结的,想着还要不要再考一次,后来是时间来不及,但是影响确实不是特别大。还有就是essay的时间我觉得我自己留的还是有点少,其实GT成绩考得差不多就行了,我当时TOEFL成绩考了两次有点太多了,当时错过了一些学校过来做的info-session,写essay的时间也比较紧张,我觉得写essay至少还是要留两三个月的时间。

Mark:补充一点,我以前是做engineer,现在我在做marketing,我也是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去了欧洲那边工作了几年,当时我们是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读MBA,然后当时正好有个机会就是去美国出差,我就做了一下campus visit,就实地看了一下,我感觉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准备好,当时那年我就没有申,之后我在2011年回国,进了另外一家corporate做marketing。然后我是去年,大概2012年的春天吧,正式决定申请MBA项目。我是6月份的时候考完TOEFL,TOEFL挺低的,考了104分,但是我觉得TOEFL是这样的,TOEFL关键是你能证明自己在一个外国的环境里面会不会有问题,但是我在外国的工作经验可以证明,我就没有太care TOEFL考试,之后我是在8月底的时候考完了GMAT,GMAT考了740分。我觉得我的例子也是比较不推荐的,我从9月底开始写essay,Kellogg的deadline是10月17号,导致我之前10月初的几个学校的Round One deadline赶不上,根本就没有写essay,我当时只能申请Kellogg和MIT,这两个学校在10月底,基本上Kellogg写了两周,MIT写了一周,那三周基本上非常的紧张,全天都在想essay的问题,之后写的也还OK,但是觉得也还是有很大的改动空间的。Kellogg在 11月初进行的面试,然后12月中旬就拿到了offer。这样的过程,总体安排是很紧张的,我觉得大家不要学我。

Raymond:我读MBA的想法很早啦,从高中就开始想。我第一次接触MBA就是我之前读到一本关于自传体的书,但是我后来一直找不到这本书,以至于我在面试的时候提到这个事,面试官问我我就没回答出来,我觉得他可能怀疑我在撒谎。我是在大学的时候进一步strengthen我的这个想法就是去读MBA。所以大四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一点GMAT的书。

2008年,工作第二年的时候考了一次GMAT,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时机不是很充分,然后后来我又换到政府的工作。前年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准备充分了,所以我前年12月份的时候开始准备GMAT。我去年1月份的时候又考了一次GMAT,但是那次成绩考得不太理想,考了710,所以我赶紧在2月份的时候又考了一次GMAT,第二次是740。然后开始陆续准备TOEFL,为了怕自己失手,连续报了两次4月份和5月份的TOEFL,4月11日考了一次是107分,然后赶紧准备了5月份的,5月12日是113分。5月中旬之后就开始上CD的workshop,开始听课,同时Karen督促我又考了一次GMAT,我自己也感觉我是能考750以上的,所以我觉得如果在旧制度改革之前我不考的话挺遗憾的,我在最后6月1日的时候赶紧考了倒数第二天的GMAT,考了760,GMAT的考试终于结束了。

后来从5月份开始上workshop的时候就一边开始做简历,这个过程也比较长,一直做简历,7月初的时候从Harvard的第一个info-session开始大概陆续参加了七、八个学校的info-session吧,中间准备essay什么的。7、8月份的时候蛮懈怠的,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时间什么也没做,挺后悔的,因为后来写essay的时候时间特别的紧张。因为我9月份的时候我又在负责一个去英国的项目,有21个都是企业高层一起去培训,我需要去办的手续特别的复杂,同时我还要准备我CPA(注册会计师)的最后一门考试,我不考的话前面的全部都得作废了,后面感觉deadline特别紧张,所以一定要提前。大概是在10月14日考完CPA考试,10月15号我就去英国,15号在机场把Kellogg的论文提交了,后来在英国就开始焦急的等待invitation,因为我的background condition的原因我总是比大家都晚拿到interview invitation,所以特别紧张,但好在后来拿到了。11月初回国以后开始陆续的面试,12月份就开始等待最后的结果,12月份有快乐也有忧伤。大概就这样一个过程,我建议大家早准备吧。我其实参加CD的这个活动挺早的,我已经连续参加过两次Wharton的coffee chat,我觉得大家来准备的挺早的,大家早点准备吧。

Zach:我没有Raymond那么早啦,我大概是大学本科的时候就想过,我也有在想说自己以后的career是怎么走的,当时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的工作拿了几个offer,当时我选择offer也是根据我要读书来选择的,我找了很多人聊说如果以后要去读MBA我应该选怎样的工作才比较合适。但是我其实本来是打算工作满三年去读书,后来是满五年才去读,因为考GMAT这件事一直拖着,这也是为什么我上CD workshop的原因,因为我没有那两位同学那么独立、那么自控能力强,我还是需要一些push,然后就参加workshop,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步入正轨吧。

然后是GMAT,我刚开始准备的时间比较紧,开始我是每天都要加班到11点多,然后我同时要考CFA(注册金融分析师)三级,又要考GMAT,又要上workshop,又要写essay什么的,所以我觉得大家是要尽早准备。因为当时时间实在太匆忙,匆忙到每天上班坐地铁,我都是边坐地铁边看CFA,然后下班开始看GMAT,或是写简历什么的。最开始准备的应该是简历,简历改了13遍,找了最起码7、8个人改过。我觉得CD的小组活动对我比较有帮助。每个星期我们小组内部规定这个星期我们是写一些leadership的故事,下个星期写一个失败的故事什么的,这对我早期积累一些素材有帮助,虽然很多素材后来都没用,又被批太矫情、太恶俗、太common等等,反正就是不unique。但是这对我后来写essay的时候有帮助就是我后来写essay其实还算蛮快的,我每个学校的Package出得都挺快的,因为我早期写了很多东西,虽然不一定用,但是那个感觉在,所以写的还比较快。

但是GT方面我就没有什么太好的分享,因为我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裸考。到了GMAT最后一次的时候实在不行,不能再这么裸考了,就看曼哈顿英语,主要是补语法那部分,就基本看过这个,所以不是太高,只有740。


Karen:谢谢几位嘉宾关于申请重要环节的时间方面的回顾,他们给大家的一些建议是一定要提早开始哈,关于时间在各个环节从现在开始怎么规划啊,大家有没有想问说哪些环节关键的步骤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关于时间方面的大家有没有问题。

Q: 请问几位嘉宾的是,如果你们和别的朋友一起交流的话,很多人讲Round One比Round Two有很大的优势,几位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几位都申请了多少所学校?

Zach:我觉得Round One的优势比Round Two是要大的,Round One的竞争相对会小一点,因为很多人认为Round One可能赶得及,但是后来因为后来推荐人的推荐信没有弄好,GMAT又想再考一次,或者essay临要交之前发现不满意,都拖到最后Round Two才交。所以实际上我觉得Round One能拿到面试的比例,或者录取的概率会高一点,我自己是这么觉得的。包括你看Stanford的网站上有写这么一封信,他说因为按照过去五年每年的经验来说Round Two的申请人都是比Round One多很多,所以Round Two会竞争更加激励,所以建议大家在Round One申请。但是话说回来就是也不应为了赶deadline去赶,快结束前你给一些有经验的人去看,他觉得你整个package还是不成熟的话我建议你还是不要交,就是不要为了deadline去赶,但是还是尽早交是有优势的。

我刚开始跟小组在planning的时候有个时间轴,写说你在什么时间点就申请什么学校,应该干些什么,当时我是小组里写的最多的,我写了十个学校,后来Sloan还有LBS也加进去,11个,但是后来发现根本就不可能,因为那时候设置的是Round One申请5、6个左右,后来Round One只申请了3个,哥大、Kellogg、Duke,哥大是没给我面试,今年金融背景的好像拿到面试不是太多,反而是非金融背景的比较容易拿到,Kellogg和Duke都拿到了offer,是这样。

Raymond:我补充一个,我觉得你第一轮申请的话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如果你第一轮运气不是太好,或者没准备太好,或是没有中的话,你至少还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把所有的都放在第二轮的话就没有给你进一步改正和提高的机会了,这也是一个经验。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如果你第一轮申请就中了的话,你可以安安心心过圣诞、过新年,像我们有一个录取HBS的同学就让我们很羡慕。我一开始也想着要申请6、7所,7、8所,后来时间真的来不及,整个申请的工作量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一些,尤其是大家要准备好填online application,基本上每次我申请一个学校那个东西都要花费我一两天的时间去填写,因为那个东西一是内容很多,二是你千万不能错,每一次我填完一遍再做review的时候都会发现有错误,在那么多优秀的申请人中间如果你的一不小心被看到这个很明显的错误是很致命的,所以大家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多准备时间review,然后我最后申请了四个:两所金融的,Wharton 和Columbia;两所general management,是Kellogg和Tuck。最后是拿了偏GM的两个,就这样。

Emmy:我先说一下刚才他说的那个online错误的问题。Kellogg是9月17日due,当时我也是很紧张,Part One主要交CV和基本信息就行,所以我的材料大概就是十几个小时搞出来的,后来发现里面还是有那么两三处错误,像拼写错误也有,还把自己简历上一些关键的信息都写错。好在Kellogg好像也没有很计较这一点,但是大家还是尽量早准备吧。我是Magic Seven的申请了三所,我还拿到了另外一家偏finance的学校的录取,我还申了两所是非Magic Seven的,后来拿到录取以后就withdraw了。我后来也挺后悔一开始对自己的定位没有很准确,想的是要保底,其实多申请一个学校还是浪费很多精力,会导致没有时间申其它的。我身边的朋友最多的Round One和Round Two加起来可能申了8个,不到10个,这已经是很夸张了,他full-time在申。我一开始也是想自己多申请点,申个10个左右,后来发现完全不可能,所以大家喜欢的学校还是尽量早申吧。但是我还是感觉有个问题:我Round One申的学校一个是最我喜欢,另外一个就是它可能会要我的。Round One有了以后,Round Two就实在是没有动力了,所以我也没有觉得Round One比Round Two有特别大的优势,因为我身边好多人就是Round One申完之后,Round Two就失去动力没有再申了。

Mark:我想了解一下今年秋天已经申过一轮的有多少人?就是今年Round Two已经交过申请的有多少人?那就是剩下的都是2013年申请的是吧?OK,因为这个我们分享的重点不一样。我是申请了两所,Kellogg和MIT,都是Round One申请的,我完全同意三位同学关于Round One和Round Two的一些观点,大家如果能趁早申请还是早点比较好,尤其是如果你Round One没什么结果的话,你Round Two再申请也是一个好处。

Karen:我们接下来进入一个分享的环节是关于各个申请步骤的一些主要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在座的各位可能也是都在准备GT考试,这两个考试有没有什么备考的心得可以分享一下。先请GMAT 760的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Raymond:我觉得GMAT成绩想高一点的话,你数学肯定首先要拿分,数学对中国人来说确实比较简单。但我感觉很明显,我刚毕业那年感觉做数学简单多了,今年再做数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数学只得了49,我觉得很惊讶,所以要多努力。Verbal确实就是语法,如果你语法拿得稳、分高的话5分也就问题不大,语法我觉得Manhattan的那个语法很好,很系统,也很logic,我觉得很好。

TOEFL的话我觉得有个叫TPO的东西大家应该知道,就是涉及到它的题型。最大的问题就是听力,听力平时主要就是多练专注,因为它听力的时间太长,你很容易就会走神,你一走神的话听过错过的细节,你就填不来这个空。我第一次听力只得26,第二次考了30,所以我觉得听力关键是专注。第二点就是写作,TOEFL的写作就像GMAT的写作一样,你可以写一个模板的大概的结构,大概写个100来字,我觉得任何主题基本上都可以套上去,这个保证给你省好多时间,而且对整个的结构什么的来说是挺有帮助的。

Emmy:我GMAT也是760,当时复习的时候还是挺扎实的,CD上的那些资料,像什么管卫东啊,还有刚才提的Manhattan啊,还有OG我还都是蛮仔细的过过一遍。

TOEFL这边我个人是感觉无论考多少次相差不会特别大,唯有的差别就是考场环境啊,或者对这个考试的形式不是很了解,第二次可能会稍微熟一些。所以TOEFL大家考个两次就行了,也不用考太多次。

Mark:我的GMAT分都不高,所以没什么经验可分享,我跟大家说一个故事吧。就是大家觉得要申MBA应该把GMAT考好,因为我的GMAT其实是比较血泪的故事,因为整个申请过程中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GMAT,我的essay一共就写了三周,其它的都很快就过去了,而GMAT我考了蛮多次,尤其在最后一次考了700分之前,我其实有一次考了710,当时我参加了一次CD的分享会,我和Karen聊,我说710是不是够了,她说这申请M7应该是不够的,我自己也觉得尤其对一个男生来讲稍微低了一点,其实也还好,看你其他方面吧,如果你想更好的话不那么保险吧。我就又考一次,悲剧了,只考了600出头的一个分,当时已经蛮临近今年的Round One了,已经非常的紧张了,但是我觉得这个一个是运气不好,我觉得GMAT有很多随意因素,然后我觉得复习没有到位,所以想再考一次,然后我破除万难的又考了一次,考了好多分,还是在国外考的。所以我觉得你如果想考GMAT,决定要申MBA你要重视它,尽快得考过去,因为你实际上把语法、数学搞定了,你的GMAT分肯定不会难看的。我不希望这个成为你在申请中老在做的一件事,因为它对我来说就是挺suffer的一段经历,所以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训。

Zach:我先针对Raymond刚才说的那个application form有个小的建议,因为我每填一个申请表大概是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我从一开始我就拿一个word,每申一个学校我就把所有需要的东西全部列在那个word里面,全部都编辑好,就是最大范围的涵盖所有内容,不一定哪个学校就会用到里面的全部,我这个肯定是最全的,很多东西都收集在里面,所以我每次就copy里面,最后查一查有没有特殊的地方要改,所以我每次都做得飞快。包括刚开始的推荐信我也是找出我要申请的10个学校的全部问题,把它们分类,总结成十大类,这样和推荐人沟通、准备起来更快一点。

对于刚才Mark说的GMAT分数我也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对于亚洲男性来说确实GMAT分数要高一点比较好,因为在申请的过程中据说亚洲男性比较没有优势,所以你尽量是各方面都要好一点。当然GMAT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但是你希望每一项都强。因为当所有的申请者都那么优秀的时候,你如果一项比较弱的话可能会有一点影响,特别是当有相同背景的人出现的话影响会更大,所以尽可能让你每一项都强,没有一项弱,这是最好的情况。当然,有些情况像你说的曾经GPA低,是没法改变的,那你只能让其它部分更强。关于GMAT我可以分享的其实不多,可能因为我第二份工作所有的同事都是外国人,所以我就当时以为很自信,第一次考就是裸考,考了720,当时我马上去再报了一次,没想到反而考的更差。我知道自己可能会差在语法那部分,所以我第三次考就看了Manhattan,只看了一个星期,就考了一次740。当时时间比较紧,已经接近Round One,后来就没有再考了。

Raymond:我补充一个就是不一定GMAT和TOEFL一定要很高,有很多GMAT720、730的也被录取了,我不知道相关性有多大,我们小组有两位GMAT 760和TOEFL 110多的同学,申请了7-8所,拿了4-5个offer,我自己是第一次申请了四个,拿了四个interview,我不知道这个相关系数有多大,但是我觉得在申请过程中GMAT和TOEFL是能够把控的众多因素之一,就是能考高的尽量考高。第二个就是我们小组两位Asian girl,750分以上的都拿到了奖学金,我觉得咱们的Asian girl拿到奖学金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花两千块钱考个750以上,拿个两万美元或四万美元的奖学金我觉得还是很划算的。

Zach:对,GMAT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拿奖学金,一期班里有一个女生拿了UCLA全奖, Wharton也有奖。如果你有时间,认为自己也可以的话,即使你考了三次四次你也不妨再考一次,说不定就因为一次不仅拿offer还拿奖。

Karen:谢谢四位嘉宾关于GT备考心得的分享。下面我们想请嘉宾分享一下关于选择学校方面的一些心得:当时你们是参加了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来决定自己想要申请什么样的学校?

Emmy:我当时没参加什么活动。因为我在美国工作过,所以我根据自己对学校的一些印象,还有在网上做了一些search,就是凭感觉吧。当时第一轮就想是拉开档次嘛,Magic Seven申一些,后面的前十,或者是十六都申请一些保底的,总共拉开了三个档次,一共申了五个学校。

Zach:因为我给自己的目标是Magic Seven,我是以这个目标来选的,本来我是想7所都申,但是时间来不及,那就分两拨申,后来也加了Duke,主要是因为我第一个交的是哥大,没有拿到面试,当时就很紧张,怕最后出什么问题。因为工作忙,其实我有很多活动没有参加,但是还是会找些校友聊。开始我没有太重视Kellogg主要是因为我自己是做金融的,所以更偏重finance的学校。但我几个朋友是Kellogg的,所以找他们聊了一下,发现还挺喜欢他们的整个氛围,发现Kellogg在很多方面都很强,比如说PE、VC等等,了解比较多以后,也对我后来重视Kellogg有一些帮助。

Raymond:我觉得大家有时间不妨多参加一下分享会,还有7月份以后各个学校开始的info-session,我觉得这是了解学校的一个方式。你会发现每个学校不一样的特点,包括它的校友。第二个好处就是你在那里认识的校友很可能就是你日后的面试官,或者你至少可以和他交流一下,让他帮你看看essay,有的比较好的校友会帮你看看的。我当时参加了8个学校的info-session,Kellogg的我没参加了,比较遗憾的是后来面试我的面试官当时就参加了info-session。有时候学校录取时会判断一个fit的问题,但这一点我觉得挺矛盾的,就凭我个人申请的经验来说,我申请的四个学校里面两个是general management,两个是偏finance的,两个偏finance的最后没有拿到offer,我不知道为什么,但Kellogg和Tuck确实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同时我又看到我们有同学拿了HBS和其它学校的offer,两个学校差的挺远的,所以很难说。最好的办法是多申,有时间的话多申几个。

Emmy:我当时参加了Kellogg的info-session。我总共也没参加几个info-session,我参加过Kellogg,MIT和Chicago的,这几个里面Kellogg留给我的印象最好。因为它当时请来的校友请了一些比较重量级的嘉宾,有一个是艺龙网的CEO,还请到BCG的principal,还请了current student啊,或者是刚刚毕业的student,就是它老中青拉的档次比较好。就觉得这些学校的校友都特别的supportive,也特别的nice。我觉得Kellogg就是那种学校,感觉如果你进入到这个集体里面就会被taken care of,像其他的学校就主要要考自己去survive。其实我是之前network做的不够,但后来我被录取之后就有大把的时间去参加各种商学院的活动,我觉得每个学校它的确是有自己很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强调fit。就好像人一样,比如说Columbia就是比较fancy的一个,它们的party也会比较fancy;Yale还是比较低调的一个学校。每个学校比较倾向录取和它学校性格比较合适的人,所以我觉得大家能做这个工作还是早点做。我有一些其他的朋友在申请之前就跟校友特别熟,这些都会体现在你的essay和application里面。

Mark:选校我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方面是你怎么被录取,第二个是你怎么读。怎么被录取我完全同意Raymond的意见,申请的越多越好,因为MBA是你一个game,你有运气因素也有实力因素,这些都有,广撒网的话你的收获会多一点。第二个怎么读,我觉得你在读的过程中是不是不能贪心,你的own career是不是一样,这个涉及到一个很重的选校问题了,对于我来讲我就通过几个途径。一个是我以前做过campus visit,基本上Magic Seven还有后面几所我都现场看了一下,有些听了一些课,我一共申了这两所学校,MIT和Kellogg。Kellogg我也去过,感觉Kellogg的氛围也很好,但我去的时候是周六,没有跟人聊,但是我看了一下风景,风景很好,有湖。回北京我参加了Kellogg的info-session,刚才也说了,info-session还不错,来的校友比较多,而且聊得也比较好,给我感觉不错,它的方向也比较多元化,consulting也很多,做什么的都有,因为我还没决定做哪个方面,有可能做finance,所以我觉得Kellogg对我来说机会也比较多,我就申了这两所。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他们的deadline都是10月底,别的我根本来不及申。

Zach:我补充一点吧,其实我也没参加Kellogg的information session,因为当时加班,过了一两天Kellogg发文说我们很抱歉错过了你,我有把这一点写到essay里。它的essay其中有一篇是你想象一下你今天毕业,过去这两年你在Kellogg怎么样,我当时里面有一句话就是两年前我因为怎样怎样的原因没有去参加那个活动很遗憾,但是当我拿到那本紫色的宣讲册看到里面的内容很激动,就把它写在essay里。

刚才说选学校,我觉得除了fit之外大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你要的是什么,像有的人要的是光环,还有人说不仅要看就业,我也想要这两年过得开心,我想和一帮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玩,或者说有人说我喜欢大城市,或者有人喜欢乡下,这些点你要考虑,不仅是fit与否的问题。所以你想在哪所城市你要想清楚,别等去了才发现这不是你要的东西。

Q:刚才Emmy谈到了参加这些学校的分享会,通过这些学校的current students,或者这些成功申请者去感觉这个学校是什么氛围,我参加这些分享会感觉到其实这些申请者性格各异,而且我个人没有能力能感觉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能力、或者学校的主流文化、或精神、或外表,所以我也很困惑这个问题,比如今天的四位嘉宾完全不一样,完全代表了不一样的风格,觉得学校怎么就算了这么四个申请人呢,我在没能做campus visit,跟学校的学生聊的情况下,参加这种分享会怎样知道这个学校的氛围呢?

Emmy: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有两点原因造成,一个是info-session的时候这个sample比较少,就几个人,所以这个共性就不太容易看出来,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比较formal的情况下就很难看出来这个人真正的性格。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你通过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有没有在读书的,创造这种比较私下的交流环境,应该就能看出来。我之前参加info-session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MIT,因为我是engineering background,读的是一个很engineering类的school,我一去之后就发现这跟我的个性好像。其他学校我觉得确实没看出太多特点。后来我被录取以后,包括我的面试官当时他面试我时候的感觉,跟后来我in了以后和他像朋友那样去交流就又不一样了,所以如果能有认识的current student像朋友那样交流可能比较好。(Q:那他们都不是外向型的就必须通过这种私底下的交往么?)或者你可以通过学生写帖子啊什么的,他们还是写的挺仔细他们的in school生活是怎样的,我觉得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CD上就有很多。

Zach:这位同学你刚才说好像人都性格各异,其实每个商学院都强调多元化,它不会只需要一种人,虽然人的性格可能各异,比如外向、内向,但是在精神上他们有些东西是趋同的,比如说Duke就强调teamwork,内向外向虽然性格不一样,但他们同时都是很teamwork的人,所以你可能要更抽象化去理解这些。(Q:那Kellogg怎么样?)Kellogg总体上也是比较强调协作,以及你这个人也是比较有趣一点,同时愿意和大家去合作,而且它care很多东西都是你自己来做,比如说社团活动啊、开学前一个旅游啊,他希望的活动都是学生自己来实践的。

Q:我是打算2013年去申请,我准备考完GMAT去campus visit,所以我想看看这方面的,因为我不太清楚这方面怎么搞,我知道除了可以和学校预约一天和校友啊,听课什么的,但是一天下来就像这位女士说的可能会有一点formal,所以我更希望有一些随意的交流,有没有一些办法怎样去做,因为我人生地不熟的。还有我想问这位男士,你去过Kellogg,有去过Chicago嘛?觉得其他学校怎么样?两个学校我都蛮喜欢的,我个人也觉得他们的风格还是蛮不一样的,但是我想听一下你们去过的意见,谢谢。

Mark:基本上每个学校它都会教你怎么做campus visit的注册,你得在它的网页上注册,然后那一天你去。一般来说你赶到它们学期中去的话,你可以参加一堂课,有学校有一些正式的info-session,有些会提供午饭,比如说MIT。其实你还是会有蛮多的机会和这个学校里的人交流的。我觉得一方面你可以通过上课,因为在课堂上感觉也不太一样。当时我去MIT,接待我的都是美国的同学,但是我觉得对学校的看法美国的同学和中国的同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你们以后要找的工作很不一样,然后我遇到的中国同学我跟他们交流了一下,我觉得还挺有用的,有些后来有e-mail的联系,保持联络。(Q:你是怎么约到的中国同学的?你说他们帮你,是谁帮你?)我去参加MIT的info-session的时候,主持的是一位美国同学,我跟他们说我想跟中国的一些classmate谈一谈,他说这样吧我们组里就有一位中国同学,他就打了个电话,那位同学后来中午就过来一起聊了一下。所以我觉得关键是你怎么去做,其实机会是很多的,因为你到学校的话真的可以发现学校的东西,尤其是生活方面都可以找。

Emmy: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很多学校的网站上都有contact current students这样的选项,你就点进去,他会出现这种名册,还有他们的e-mail,你就看见里边的location,按location搜,比如北京啊或者上海,你搜出来一看是中文名字,你就可以直接给他发信,我有时候就会这么做,大部分的人都会回。

Karen:谢谢几位嘉宾。刚才很多人都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essay的写作,大家有什么可以分享?这个战线大概拉多长,以及Kellogg的essay当时大概是怎样布局的?你们是怎么样来理解学校的essay题的?

Zach:你研究的越多,你的essay就有越多东西可以写,就越往学校去挖掘最核心的。我觉得整一个package的时候最好是体现一个人一定要饱满。我Kellogg的package最后其实都是归结在某个形容词,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事情来表达,是比较丰富的、不同层次的几个词。我写的比较成功的是那篇Why Kellogg,就是两年后你毕业了,幻想这两年怎么帮到你的。刚开始时我做了挺多研究,也跟很多人聊了,但是跟Karen和我的一个mentor 聊初稿的时候,他们批判了我一番,他们说我认为你可以写出非常棒的文章。有一天我在咖啡厅里用了一个小时全部写出来了,因为那个时候很有感觉,我记得很多东西我很清楚,比如说这个学校它开学前它去旅游,这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会做什么,甚至具体到他们在某个地方从多高的石头上跳下来,这种事情我都知道,而且我会了解很多细节,我也知道他们每做一件事情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比如像这个旅游,它不单纯是一次旅游,它是希望创造一个机会,给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个环境让大家很容易团结在一起,它希望你在开学前就能够跟你的同学团结成一个团队,而且成为好朋友,很可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你可能去一些很刺激的地方去探险,所以你可能要了解更多,去思考背后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学校要什么,说什么,以及你怎么说。另外,Kellogg的口号是“Think Bravely”,我觉得这一点你在essay里一定要体现,就是你怎么样去勇敢的想事情。比如说人们觉得这件事情就是A,但是你独排众议觉得就是B,并且你领导大家做了B,B成功了,你就是Think Bravely。你怎么样去勇敢地创新和挑战一些习俗的东西,这一点是Kellogg比较强调的。这也是Kellogg和其他学校比较不一样的一点。

Raymond:essay大家是事先可以提前准备的,写essay真的是一个deep reflection的过程,你要在那回顾自己整个十几年的人生,就是在过去的日子里你的很重要的决定,你的很重要的选择,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你深层次的motive,你要理解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你可以和你的亲戚、朋友聊一聊,他们眼中的你是怎样的,他们觉得你有什么样的特点,总之你需要认识真正的你自己。虽然很多学校要等6、7月份才开始放question,但是我觉得大家有五个问题可以提前思考:第一个就是why MBA,why now;第二个问题就是what’s your career goal after MBA;第三个问题是describe something that shaped who you are today,就是什么事情让你成为了现在的你,第四个问题就是leadership story,就是讲你的leadership的;第五个问题是你的teamwork story。如果这五个问题想清楚了、写好了,我觉得你至少可以应付三个学校的essay了,我当时就是这么做的。每个学校差不多也就三篇essay左右,招生官非常希望能够从essay里面看到非常立体的你,能通过你的essay看到一篇图画,能够看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特点、什么性格,所以你得分配一下,可能某篇essay写一下你的professional story,其他就要多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这样的话能够给你自己相对画一个素描,别人能够看出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很重要。还想提醒大家的就是,我有一个Wharton的朋友,他以前在Wharton做招生工作,他的经验蛮丰富的,他给我的经验和建议就是说在写essay的时候,最好的essay就是story,因为这是很attractive的,因为你写的像其他的散文形式的话,招生官没兴趣去看的,他们最欣赏的就是story,通过story展现越完整的你的话越是有帮助的。

Emmy:Kellogg的essay也是刚才提到的,你在两年后graduation上回顾你在Kellogg这两年的生活,这篇文章相当于你站在未来看过去的假想式,还是蛮难的。事实上,那些很有名的、难写的,像Stanford的what matters most to you,Cornell的life story,你会花很长时间写出来的最后效果往往比较好,我写了自己很多很personal的life experience,最后Kellogg的admission给我打电话说congratulation的时候他就提到这个essay里面的一个细节,我就觉得原来他们真的是很认真在读你的essay,不是像大家说的那种一分钟、两分钟扫一遍的。所以我觉得essay的重要性,就我申请来看,比我当初想象的要大,我也是有点后悔自己essay的时间留的太少了。essay这个东西肯定是越写越顺,我开始写第一个学校的时候总共花了四十天,后来就越来越快,可能一个礼拜就能写一个学校。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早动手,不要把自己最想申的学校放在第一个来写,因为你肯定是后面状态越来越好。

Mark:大家写好的essay给什么人看这点很重要,因为我的essay给人看过之前和看过之后,我自己写东西的感觉的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essay这个东西非常的personal,我是DIY出来的,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路子。我说一下怎么操作,我觉得学校的essay question基本上就那么几类,首先大家可以把他分下类,然后你可以一一对应,整个的essay package里面Kellogg的是非常全面的。它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你觉得什么事情或什么人对于你现在有很大影响,变成现在的你;第二个问题是举两个leadership的experience;第三个就是相当于刚才他们说的那个问题,相当于why MBA,why Kellogg,你以后想干什么这个问题。所以它这个package三篇非常全面,基本上就相当于你人生观之类的问题,也有why MBA这种问题,还有story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把你的素材往这里放。然后你可以注意一下,比方说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在第一篇里有些问题是会影响到你在第二篇你做leadership决策时候的一些想法,也可能第三篇你以后career的一些想法,也可能你会选Kellogg。我觉得我的第一篇和第三篇相当于是一个呼应的关系,因为我这个人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人,以前我大学的专业和工作都不太一样,所以我喜欢尝试不同的事物,以后我也不是特别专业于某一个领域的,我喜欢一个学校更专注于一个人的培养的方面,所以这些跟Kellogg更加合适,所以我就把第一篇很多个人的东西联系到你为什么会选我们的学校,你的package应该是一个联系的过程,尤其你跟你的推荐信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最后最好的结果就是大家整个package看起来整个是一体的,一个地方说了一件事,而另外一个地方又可以呼应,就是这样一个关系。

Q:请四位再大概简要介绍一些你们的background,我想essay是实际上跟你后边的问题有联系的,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将来准备做什么,分享一下career goal。

Emmy:我在申请Kellogg的时候是consulting的background,我的package里写的是要继续做 consulting。

Zach:我是觉得申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be yourself,你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在career goal这个问题上最好不要be yourself。因为学校就像大型加工厂,一些优秀的人进来,盖上了学校的章,又贩卖到很好的公司里去,它关心的是你以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所以你的career goal最好不要符合实际,而是你能达到的,跟你之前的一些东西顺理成章的,是可实现的,不要让人一看你不太可能跳到这一步。因为你进去是一回事,进去以后想做什么是另外一回事,其实这些AO是很清楚的,他很清楚你现在写的是想做IB,但是你可能申的不是IB,或者你根本没想清楚,他们可以理解这一点。但是你在写的时候至少让人家看的很清楚,你知道你自己要干嘛,并且是可实现的,并且是这个学校能帮到你去实现的,这四点说清楚就行了,具体是什么我觉得不重要。

Mark:因为我以前是做engineer的,现在做marketing,我写的是我想做consulting非常的顺理成章。

Raymond:刚才也说了,career goal就是说你得make sense,跟你前面的经历是顺理成章的。我发现一个趋势就是最开始我们小组讨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我将来想做PE、consulting、IB,这样你就很难differentiate yourself,但是你如果把你的career goal写的很unique的话,商学院又会concern我能不能帮到你,你从我这毕业之后能不能实现你的career goal,能不能找到工作,这对每个学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要平衡一下两个方向的两个角度吧。

Q:写essay就是可能我刚才来灵感了,一口气写下来,感觉非常好,这时候拿给别人看,吐槽了一番,就是怎么下手改?因为改的话不是一气呵成的东西,我改的话就让整篇文章支离破碎了,但是又必须让他重新包装起来,这是我该怎么做?

Emmy: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很难避免的,我也有这样一段时期,刚刚提到我一些学校写了40天嘛,就是头一天觉得写得挺好的,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觉得这什么啊,根本逻辑就不通,我当时没有给太多的人看,只给两个非常好的朋友看,一个是ABC,一个是native的白人,这个过程你会不断的经历,有的时候你会全盘的推翻,全部重写,但是到第二个学校就会好多了。

Mark:我不好说你遇到的这种支离破碎的感觉,我开始写的时候给别人看,就是觉得没有写出来,我感觉也是这样的,我会慢慢的补,感觉我越来越写出来了。所以我并不是改一段,而是这种改法,把我想说的话慢慢写出来了这种感觉。

Raymond:我写essay的时候是workshop小组一起讨论的,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story,关键是你用哪个story最好,最有趣,同时又能体现你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互相分享,有时候你自己觉得很fantasy的一个story,你一讲出来,大家觉得每个人都有,就会意识到这个story不行,但是如果你讲出来一个story大家都觉得interesting,你可以专注的写这个故事了。你个故事还要看你怎么把它写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你写出来以后一个是要自己多看,另外一个是真的要请朋友看一下,有可能你自己觉得支离破碎,但是别人帮你看过改过之后你觉得其实结构更清晰了,所以不要怕去修改,因为写essay本身就是这个修改的过程,而不是写的过程。

Zach:虽然刚才Raymond说初期先把事情从五岁开始罗列一遍,大家笑了,但其实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你没写essay之前一定要做这件事,我是从我出生那一刻起开始写的,一条一条列,几岁的时候做了什么事,意味着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你用中文写跟用英文写无所谓。你列出来之后你就有一些基本素材了,你知道你有什么可以写,这些东西对于写的那一类怎么成为今天的你的文章是很有用的,因为今天的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是一瞬间就变成今天的你,之前每发生的一件事都可能导致成为今天的你。有素材之后,你最好像刚才Raymond说的讲给别人听,越多人听越好,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当发现大多数人都觉得你这个故事有趣的时候,你就可以重点拿这些故事来写一写。但故事好未必就能写得好,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尽量多找人看吧。如果你能找到一些厉害的人,帮你能给一些意见会是一些比较不错的方法。每个人觉得自己写的东西的确珍贵,但必要的推翻也很重要。比如当Karen觉得我有些地方写的不通,应该删去什么的,我会觉得非常舍不得,但是确实需要勇气去推倒重来,你会发现原来可以写出更好的东西。

Q:因为我是在做energy consulting,所以有些问题想重点问一下Emmy和Mark。我们知道Kellogg是比较偏consulting的,一个是申请人的背景更多以前是consulting,学校对这些essay看的也比较多。第一个问题也是很困扰我的,就是怎么样体现出你和别的consulting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具体来说,你是通过你project里面具体的问题来探索你和别人家不一样的地方,还是说你会举一些比较common的例子。第二个问题是你的career goal也是毕业以后继续做consulting,那这个学校能给你带来什么,这一点怎么写?有些general的东西你已经具备了,怎么能体现出学校能给你的不一样的东西。

Emmy:我们俩可以简单回答一下,私下里再详细地和你交流。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使自己不同,即使大家都在consulting firm,但是不同的人,你在大学里不同的活动,你的性格、你的爱好都不会一样的,我是重点突出了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讲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啊,在工作上因为我是在好几个国家rotate过,所以讲了一些这方面遇到的文化冲突的东西,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有很好的feedback。

第二个问题当时面试官倒是问过,我当时的回答是in school不见得就是学位,就帮你找一个工作这么简单,它是一个两年的life experience,你还可以认识到许多的network,我是从这个角度去说的。

Mark:我觉得是这样,你以前做什么不重要,你想做什么也不重要,只要你make sense就可以了。很多事也许他不一定信,但是他说的有道理,这就OK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Karen:谢谢嘉宾,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第三个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学校的信息。首先能否请嘉宾分享一下目前为止了解到的Kellogg Round One今年录取的一些中国学生,你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比如大概录了多少人,有什么样背景的。

Zach:因为我建了一个群,所以我来说一下,但不能涵盖所有人。现在Round One,加上一些没进群我知道的,拿到offer的有15个人,包括one year,two year的。consulting确实是比较多,有7个,有一个人我还没问到是什么背景,那这14个人里面有7个人是consulting背景。剩下的7个算是背景各异的,有1个是汽车行业,1个是运动品,但是这两个人以前也做过consulting,后来转行。剩下一个做快销的,还有做政府的,有做VC的,还有个证券交易所的。反正一半consulting,剩下的一半什么都有。GMAT虽然我没有一个一个问,但是我知道的这些人里最低的是730。

Karen:那接下来还是请问一问各位嘉宾对于Kellogg这个学校的了解,包括Mark 有去campus visit过,可以分享一下这个学校教授、课程、课外活动、校友等等这方面相关的情况。

Mark:因为我去过campus visit,先说一下环境吧,他是在芝加哥北边一个叫Evanston的小镇上,有地铁去芝加哥,大概是40到50分钟,芝加哥大学是在芝加哥的南部,大家知道南部治安不太好,所以Kellogg那边治安还是非常好的,Evanston属于芝加哥的富人区,这点非常好。而且学校就临着密歇根湖,它有自己的一片private beach,那边特别漂亮,有个小湖。它现在的校舍,就是商学院的大楼时70年代建的,我觉得在Magic Seven里面算是比较旧的,因为其他学校都已经有新楼了,但是它今年开始要建一个新楼,所以如果大家如果是今年申请的话,在2016年底能够看到新楼竣工。它的学生应该是有很多都是住在校内的,它有很多校内的宿舍,离学院近,挺方便的,在校外住的也有不少,整个的环境很好,因为Evanston当地有很多的bar,一些可以social的地方。学校的氛围,我也听人说过,Kellogg在Magic Seven里面大家是比较supportive的一个,这是真的,我也差不多这个感觉。它学生的就业方向应该是什么都有吧,因为它的marketing非常强,所以有很多美国的同学他们非常想去做marketing,但是中国同学的话想在美国做marketing是很难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但是中国人一般做consulting的不少,做finance的也不少。Kellogg在中国和美国的区别是,虽然我们是一个以finance和marketing著名的school,但是在中国的PE和VC界做的很好,我们有很多的校友资源在这个方面在做,这是个优势。

Emmy:我觉得Kellogg是一所很人性化的学校,当时我参加info-session的时候就讲到如果你有小孩了,Kellogg那边有专门给baby准备的设施之类的。我感觉的这个学校特别的family-oriented,它本身很重视学生的家庭生活,而且在Kellogg的生活也是这种家庭式的。我上次参加info-session的时候有一个女生current student来分享,她就说那一年找工作的形势不好,找intern一直没找到,学校就发动校友帮她找,最后去了一家顶尖的consulting firm实习。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学校互帮互助的氛围非常强烈。而且我收到的Kellogg的package,你们也是一样,里面有一个小小的notebook,里面是亲笔写的welcome to Kellogg,非常的人性化,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其他学校都是print的那种。而且他给你发录取congratulation的时候也会提到说你的名字啊、你的经历啊,让你觉得他们很重视你的这个人。

Raymond:我也分享一下我的一个经验,就是刚刚他们提到的,Kellogg的氛围是比较像family的。据我所了解氛围像family的学校一共有三所,Kellogg、 Stanford和Tuck,学生很family的感觉,很和睦的社区。Kellogg非常关注你个人,非常的团结。我在面Kellogg的时候,校友就问我你对Kellogg的了解有多少,我就说nothing much,他就说give you a last chance to say Kellogg,我后来没说出来,他给我说出来了,他说出来了,说Kellogg最重要的一点就是collaborative,就是很合作teamwork的一个学校,这就是Kellogg的一个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Kellogg的申请过程比较特别。因为Kellogg的申请分为两个part。Part One比较早,9月17日,比所有学校都早,你先准备个resume,你的基本信息填到表中就是申请表;Part Two是10月17日,定了你得交essay什么的。如果大家简历准备了就早点交Part One,然后是后面的Part Two。

Zach:我补充一点。很多人说Kellogg是party school,因为我没去过,所以不知道情况是不是这样。但是我当时面试的时候有提到这一点,因为面试官有跟我分享说他去Kellogg主要是虽然是学习两年,但是他更想在相对轻松的气氛里面去学习,所以这也是Kellogg的一个特点吧。我没验证过,但是我essay里有写。

Q:请问一下,你们中间有提到Kellogg有one year program,我在想这个one year program是怎样的定位?

Zach:one year program有一个要求,我知道的one year program今年录取的要么是做consulting的,还有就是corporate。这个one year program是有要求的,就是你本科的时候一定要是学商科的。one year program做consulting的回去继续做consulting,一般是你自己的公司希望你快点回来,或者是要创业或者家庭的family business,像这种情况申比较好一点,因为one year的话是没有实习的。

Q:刚刚有一位说拿到了Kellogg和Duke的offer,能不能讲一下为什么选择了Kellogg?

Zach:怎么说呢,Duke其实也很好,氛围不错,校友也很好,文化上其实跟Kellogg也差不多。Duke其实本科学校还是挺强的,但是可能Kellogg各方面都比较balance。我也不确定以后做什么,现在还在考虑,所以我觉得这个学校各方面都有机会,各方面都比较强,不论你做consulting、banking、PE、VC,Kellogg在美国是比较认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学校还是机会比较多吧,当然它也是Magic Seven嘛,比较多的机会。

Q:我知道问一下,学校会公布自己的placement,各位有没有人知道specific现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找full-time,full season已经结束,多少个人找到多少个job?intern是个什么情况?

Zach:我知道一年级的情况,intern的已经结束了,8个中国人有5个找到了banking,4个纽约1个香港,算比例还比较高,j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所以这个情况是挺不错的。consulting的话,我所了解的,今年总体的offer没有往年那么多,我听校友说大中华区的有人拿到,但是不是所有想去consulting的人都拿到倒未必,因为Kellogg大约有一半的人要做consulting,所以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反而竞争比较激烈。就是consulting强,但是招人也比较多,所以反而竞争比较激烈。现在corporate还不知道情况。PE、VC的话一般就靠自己去network,on campus的可能会少一点,但我也知道有学生已经拿到PE的offer了。(follow up Q:能不能详细公布一下4个纽约1个香港是在什么样的公司,做什么样的内容?)4个是IBD,有一个纽约UBS做MA,去到的公司有高盛、美林和香港的Morgan Stanley,他们有人拿重复的,还有人拿到香港巴克莱,还有人拿到香港花旗,也是做IB。

Q:我想问一下Kellogg背景或中国区的校友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组织形式,或者是在平时有什么regular的活动?校友毕业后在国内的延续性是怎么样的?

Mark:我知道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Kellogg以前是这样的,它以前在中国招人非常少,它应该是从2009年之后开始每年会招十几个、二十几个,逐年增加,现在和其他的Magic Seven差不多,中国人很抱团。现在中国区的校友会我听说活动也挺多的,他们说每隔两个礼拜就会出来聚聚什么的,大家还是联系比较紧密。

Karen:我们今天的现场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也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参与,谢谢大家,今天的分享会到此结束。

收藏收藏5 收藏收藏5
沙发
发表于 2013-4-6 14:12: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Kellogg是我的第一志愿
板凳
发表于 2016-12-7 02:35:18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10 08:1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