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240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新华网合肥8月11日电(记者 徐海涛)我国科学家潘建伟等人近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 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 定技术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8月9日重点介绍了该成果。
量子信息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IT技术的支撑性研究, 并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基于我国近10年来在量子纠缠态、纠错、存 储等核心领域的系列前沿性突破,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力争在2015年左右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 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联合团队,于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 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实验证明,无论是从地面指向卫星的 上行量子隐形传态,还是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下行双通道量子纠缠分发均可行,为基 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学原理检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高损耗的地面成功传输100公里,意味着在低损耗的太空传输距离将能达到1000公 里以上,基本上解决了量子通讯卫星的远距离信息传输问题。”研究组成员彭承志介绍 说,量子通讯卫星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表明未来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具备技术可行性。
8月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重点介绍了这一成果,代表其获得了国际学术 界的普遍认可。《自然》杂志称其“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通向全球 化量子网络”,欧洲物理学会网站、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等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