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2406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几个突出的问题:
虽然,在如今的生物学这个领域,我们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去探索和解答,但是 ,就目前的研究手段来讲,生物学研究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的阶段。而且,这个瓶颈阶段 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通过。回望过去的五,六十年,生物学研究的确有很多惊人的进 展,但是这些惊人的进展在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上,却非常有限。 比如讲,现代的生 物学,除了在免疫疫苗的领域上对人类有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以外,在其他的领域,几乎 是一无是处。不要提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疑难病症,就是连普通的流感,也没 有任何有效的生物药物。 五十年前人类不能医治的病,现在依然不能医治。按照现在 的生物学研究的情况,再过五十年,人类依然不能医治这些病。
几十年前,生物学和计算机学可以说都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有希望的领域,但是,几十年 后的今天,计算机科学已经经历泡沫,泡沫破裂,破裂后的新发展。然而,生物学却如 一个从来就没开过的花蕾,而且好像已经有蔫死的迹象。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生物学,就学科本身来讲,是一个处于链条最高端的学科。 必须在 数 学,物理,工程,计算机 (这些链条低端的学科)有了更大,更多的发展以后,生物 学才能有所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很有意思的是,生物本身虽然是处在链条 最高端的学科, 但是,这个学科对于从业者来说,却要求很低。既不要求从业者有很 深的理工基础,也不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生物学课本里的原理从来都是 很浅显,没有很深的逻辑性在里面。又比如,生物这个行当的门槛极低。很多文科的F2 ,经过短时间的training,都可以胜任technician的职位 (记得一个老中教授说过, 只要会做饭的人就能做生物实验)。 从而看出,只要有好的研究工具,生物学并不要 求研究人员有很强的数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打个比方,一个螺丝拧在木头里,如果让 你把螺丝从木头里拿出来。你是不是会说这太简单了。给你把螺丝刀,一切就解决了。 但是,现在跟你说,没有螺丝刀,没有任何工具,能不能把螺丝从木头里拿出来?估计 这就很难了。 然而如果有一把螺丝刀的话,就是几岁的小孩子也能把螺丝从木头里拿 出来。同理,如果有很好的工具,一个普通的人就能解决现在很多生物学上看起来很难 的问题。再打个比方,有一个问题:如何能从地球上到月球上?就是刚刚上学的小学生 ,也会知道要有一个宇宙飞船才能实现这个目的。但是,现在没有宇宙飞船,只有一辆自 行车。让你靠这辆自行车去月球。小学生会告诉你: NO WAY。是呀,就是累死也不可 能靠骑自行车去月球。然而,现在的生物学研究,就像这个例子。给你一辆自行车,让 你去实现去月球的目的。就是说,靠现有的生物学上的工具,根本就不可能解决我们的 问题。比如从几十年前,生物学者就靠跑胶来观察蛋白质量的变化。而就我的经验来讲 ,蛋白质量上的1-2 倍变化,根本就不可能用跑胶的结果区分出来。不幸的是,几十年 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是胶来胶去,没有任何进步。如果有一个好的工具,我们现有的问题 可能会非常容易地解决。假如,我们有一个微型的摄像机,能够放到细胞内去录像。细 胞内的每一秒的变化都能被录像,进而传输影像到外面。是不是可以获诺贝尔了(这么 多年的诺贝尔加起来可能也不如个成就大)。然而,这个微型摄像机的工具,根本就不 是现在搞生物的人能做出来的。 只有其他理工学科发展的一定程度,才能把这个微型 摄像机研发出来。到时候生物学者就是一个能操控微型摄像机的工匠。而观察到的结果 ,也不需要很多分析和推理 ,因为这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结果。
综上所述,生物学的发展是基于其他多学科的发展之上的。 没有其他学科的发展,生 物学是很难有质的发展。只有其他学科发展出新的工具,生物学才能有质的飞跃。
第二个现在生物学研究的问题: 是现在NIH grant 分配体制的问题。不考虑一些 隐形的因素 (比如,network),grant 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基于研究者发文章的能力 (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研究领域来比较)。这就会导致,研究者的paper大多都是为了 grant 而发。比如,很多应该详细研究的现象,为了赶时间发paper得grant,而放弃了 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每一个实验室被迫变成一个高效的,得grant的作坊。老板 负责写grant,从来就不亲手做实验,对一些实验上的细节也不很关心。这样就会错过 很多应该进一步研究的东西。下面的phd,postdoc 对于一些重要细节,一方面是没有 经验,一方面是没有过多关注的心情。 这种体制本身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着极大的 危害。想当年,居里夫人是亲自熬沥青很多年才发现了镭元素。那个年代的科学家都亲 自做实验。科学研究对于居里夫人那个年代的科学家来讲,是爱好和兴趣。而现在的很 多研究者拿科研当成一个饭碗。实验里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保住这个饭碗。这样的一个 机制就会导致下面要说的另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作假。由于发了paper,就能得grant,就能有饭碗。很多科研者对 于自己的研究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人明知道有问题,还是要发出去。这种现象 几乎变成了潜规则。比如,我原来的postdoc老板,在我多次出示给她,跟她预计的相 悖的结果后,不是听从这个结果,而是让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实验。她的意思是一 定要得到她满意的东西。结果在我大量重复实验以后,她拿到了几次跟预期相符的结果 。而对于更多次相悖的结果却视而不见。理由是:我在那些次实验上的操作有疏忽。并 且她还美其名曰是统计的结果给出最后的结论。原来”统计“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把 所有的”不好“的结果剔除,只用"好"的结果来统计。你会想要啥就来啥。其实,我这 前老板的问题,不是个例,是现在生物界普遍的问题,只是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你想想 ,做了两年的实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话,就根本没文章。没文章就没grant。没 grant就没饭碗。在这个可能丢掉饭碗的压力下,又有啥不能做的? 一个实验室的人的 饭碗,都寄托在老板的grant上。老板在科研上来个小trick 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生物 实验上,这种不同程度的trick,几乎会在90%的实验室里发生。明明没趋势的东西,被 变成有趋势,明明没变化的东西,被变成有变化。明明没有统计学意义的东西,被变成 有统计学意义的东西。学生心知肚明,postdoc 心知肚明,老板也心知肚明。打打擦边 球,大家都不捅破,就皆大欢喜了。
但是,这些小trick最终是危害了整个生物界。 想一想,平均每个paper有3-8 个实验 去支持一个结论,如果有一个实验有问题。这个结论可能就不那么牢固。而这个结论, 被别的paper引用后推出其他的结论。在错误结果下得到的另一个结果,错误的可能性 就更大了。 其实,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现有的发表的生物paper,至少有50% 或多或 少有些直接的,间接的问题,包括CNS的paper。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情况下,就不难想象 ,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那么多的生物研究者,那么多的funding 投入到这个领域 里,却是几乎毫无所得。
最后,作为一个生物学者来讲,我们可以忍受低工资,可以忍受高强度的劳作,可以忍 受高度的心里压力,可以忍受漫长的职业升迁,但是,我们不能忍受我们的工作没有意 义,不能忍受发表的一篇篇paper 是垃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