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59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 13 JJ toronto

[精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8. 13 JJ toronto

今天黑色星期五,多伦多又下雨,心情实在不好。不过考得还行,30-20-44,29-13,30-28,总分是233-290。


第一次考托福,没什么经验,现在考题也记不起多少,不好意思了,呵呵。


考前除了 词汇没看过什么JJ,但光词汇收获就挺大,回报CD上的XDJM们,写点东西吧。


听力短对话挺简单,基本都是1个回合,记不起来多少了,呵呵。


长对话:


M:有个教授得了什么奖


W:没有听说过有这个奖,但教授很好,上过他的课,他抽出自己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难。好教授!


M:正是因为这个我才写信DOMINATE他。


W:有什么奖励? M:不知道,但会有一个发奖仪式,下个星期二?(忘记了)


W:我明天上CHEMISTRY之前就去祝贺他。


2: 女的卖钢琴,说她HUSBAND在另一城市找到了工作,推荐说她每年都会维修,最近刚TUNE过,男的说要和朋友商量一下。女的说可以先试弹一下,男的说正好带了贝多芬的曲子,女的说如果不介意她想在一边听,她最喜欢贝多芬的曲子。


长段子:1。四维理论。先解释了三维空间的需要,给了一个AIRPLANE的例子,还有一个图。说三维分别是纬度,经度,和高度。又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出四维的需要——时间。


2。远古人类的工具。说人类的FOSSIL REMAIN不多,TOOL却很多,两个原因(双选题):TOOL的材料多是STONE,远比BONE要坚硬的多;一个人的一生中可MAKE THOUSANDS OF TOOLS。 然后描绘了一种特殊的用来切割的工具,科学家正在研究它到底是用来切什么的。有题问实验成功的标志:工具切割不同东西后留下的刻痕不同。


3。美国GOTHIC 建筑(哥特式):由英国传入,分为两种。一种比较大,EXPENSIVE,另一种叫CARPENTER GOTHIC,由木头造成,体积较小(双选题:两种有何不同)。还讲了一种装饰,叫GINGERBREAD,没听清,估计这里错了。


语法:比PP难。


词汇:enlist=obtain, vast=huge, converted to=changed to, broad appeal=wide popularity, staunch=strong,  consider=examine, suppose=assume,  contrive=create, completely=totally, precision=accuracy, barrier=obstacle


阅读:1。一种鲸鱼,(NARWHAL:一角鲸,独角鲸(一种齿鲸,雄性有一长牙)),因为它们生活在极地附近,人们很难观察,但人们知道它们的外貌。其余的忘了。


2。地球结构的形成。早期很多天体与地球相撞,能量转化为热能。然后重的ELEMENT向下沉,轻的向上升,就形成了OCEAN和ATMOSPHERE。


3。dating techiques.具体介绍了一种,相对DATING,就是根据岩层形成的原理,越靠下的岩层越古老。


4。MELODRAMA,具体什么忘了。


作文:


10。        “When people succeed, it is because of hard work. Luc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ucces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quotation above?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explain your position.



急着去看奥运开幕式,先写到这里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4 12:32:30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4-8-14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你太厉害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獨角鯨的長角有何作用?

  獨角鯨又稱一角鯨,為外型最特殊的鯨類之一,以頭足類、甲殼類、魚類
為主食。獨角鯨的長角,只出現在雄鯨,雌鯨沒有,那是上頜左側一枚牙齒呈
反時針方向螺旋狀生長,就像是長長的角。這支長暴牙常被利用來挖掘或作為
打鬥的武器,而且不僅會出現一隻長角,有時兩隻牙齒都會拉長呈螺旋狀,而
出現稀有的雙角狀。

一角鲸


  在北极海的深水域,栖息着一种嘴里长着獠牙的怪兽,那根牙长足有2米~3米,从嘴唇上向前翘出。从牙根到牙顶还有一条螺旋状的沟,自右向左旋转而上,很像矿井里使用的风镐钻头。由于乍看上去很像长在头上的角,所以,人们把这种属于鲸类的海兽叫一角鲸。

  一角鲸属于齿鲸类,一般体长4米~5米,体重900公斤~1600公斤,腹白背黑,是小型鲸类。它的繁殖率较低,一般3年产一仔,孕期15个月,哺乳20个月。在胚胎中,一角鲸本有16枚牙齿,但都不发达,至出生时,多数牙齿都退化消失了,仅上颌的两枚保留下来。而雌鲸的牙始终隐于上颌之中,只有雄鲸上颌左侧的一枚会破唇而出,像一根长杆伸出嘴外。 不过也有人偶然发现有两枚同时长出的,但数量极少。

  一角鲸常是雌雄和幼鲸一起活动。从数头到十几头不等,有时也有数百乃至数千头一起的大群。每年当冰雪消融以后,一角鲸会成群结队进入海湾觅食、交尾、嬉戏。也正是此刻,它们往往要遭到当地人的捕猎。

  一角鲸最诱人之处,是被称为“角”的獠牙,它在人们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欧洲的王公贵族把它看成宝物,用鲸牙做成酒杯以检验酒是中否有毒,或用它做家具、饰物以显示华贵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灵丹妙药,用它医治百病。其实,最终其使用价值的,还是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用它做鱼杈和矛头,用来捕猎。由于人们对鲸牙的迷信,从而使鲸牙价格昂贵,求之难得,同时也成了一角鲸灾难的根源。许多人为得到獠牙,对一角鲸大肆猎捕,使其数量大减,以至有关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其实,一角鲸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并非是牙,而是皮肉。它那肥胖的躯体皮下,有5厘米~10厘米厚的脂肪可提炼大量鲸油,当地爱斯基摩人以它为食或用来取暖;它的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又不能合成的物质。据分析,每100克鲸皮中含维生素C31.8毫克,而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毫克。其他地区的人大多从鲜菜、水果中摄取,北极高寒,果菜奇少,当地人就生吃一角鲸的皮和肉来作补充。有人译出“爱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意思,所以爱斯基摩人吃生肉就不足为奇了。


  在欧洲中世纪时,公爵和有权势的人对一种“角”着了魔。近100年以来,有钱人和贵族们为了获得这种富有勉力的“角”,付出了大量财富。据说将这种“角”浸人有毒的食物和酒中,会使有毒物质的颜色变黑,并会发出“噗噗”之声,又能使毒效丧失。

  其实,这种有魅力的“角”就是一角鲸的一枚畸形生长的大牙,因此,叫它一齿鲸或许更为恰当。但是,人们对一角鲸的了解很少,目击这种动物的人更少。甚至在今天,尽管人们努力跟踪观察,想进一步了解这种神秘动物,但是一角鲸的真面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谜。

  一角鲸,人们又常叫它冰鲸,这是因为它总是跟随着由季节推进和退去的冰原。这种生活习性可能与一角鲸的主要天敌——虎鲸有关。因为虎鲸的背鳍很高,必须避开浮冰的撞击,而一角鲸的体形似乎是为在冰块中活动而设计的。它们没有背鳍,只有一条高5厘米、长10厘米的前脊。它们生活在楚科奇海、北冰洋、巴芬海湾、格陵兰海等冰天雪地的地方。

  成年雌一角鲸可以长到4.5米长,体重很少超过745千克;而成年雄性,身体呈导弹型,体长可达5.2米,只有一部分雄性体重接近1500千。它们的头呈半圆形,嘴巴小,无表情,眼睛深褐色,斜眼形。

   事实上一角鲸的长牙十分脆弱,并不十分坚硬。雌一角鲸也有20厘米长、手指那样粗的牙杆,不过隐于上颌而不见,当一头雄性幼一角鲸长到一岁时,左牙便刺破上唇向前翘出,最后长出一根长达3米,基部周长为20厘米、空心、螺旋形的长牙,在自然界独一无二。

   一角鲸的长牙对一角鲸来说起什么作用呢?对此人们纷纷提出假设或推测:有人说它是进攻或防御的武器;有人说那是凿冰用的冰凿;有人说它是雄性一角鲸的第二性征;有人说它是雄性一角鲸“声音决斗”的工具……种种猜测,目前尚无法实验证实。不过一角鲸的角的药用价值却广为传颂并得到认可。一角鲸长牙的价格因此而急剧上升,同时也因此而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杀。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几何空间

    空间的概念复我们来说是熟悉的。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包含在上下、前后、左右之中的。如果需要描述我们所处的空间中的某一位置,就需要用三个方向来表示,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空间是“三维”的。
  在数学中经常用到“空间”这个概念,它指的范围很广,一般指某种对象(现象、状况、图形、函数等)的任意集合,只要其中说明了“距离”或“邻域”的概念就可以了。而所谓“维”的概念,如果我们所谈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点、线、三角形和多边形……,那么理解维的概念并不困难:点的维数是零;一条线段的维数是一;一个三角形的维数是二;一个立方体内所有点的集合的是三维的。

  如果把维度的概念扩充到任意点集合上去的时候,维的概念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比如,什么是四维空间呢?关于四维空间,我国古代有一些说法是很有意思的。最典型的就是对于“宇宙”两

第一页

 

 

字的解释,古人的说法是“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四维空间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再加上时间维作为并列的第四个坐标。
  爱因斯坦认为每一瞬间三维空间中的所有实物在占有一定的位置就是四维的。比如我们所住的房子,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制约的。所谓时间制约就是从盖房的时候算起,直到最后房子倒塌为止。

    根据上边的说法,几何学和其它科学研究的 n维空间的概念,就可以理解成由空间的点的 n个坐标决定。这个空间的图形就定义成满足这个或那个条件的点的轨迹。一般来说,某个图形由 n个条件给出,那么这个图形就是某个 n维的点。至于这个图形到底是什么形象,我们是否能想象得出来,对数学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几何学中的“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构成空间的基本元素,也就是点的活动的自由度,或者说是点的坐标。所谓 n维空间,经常是用来表示超出通常的几何直观范围的数学概念的一种几何语言。

5#
发表于 2004-8-14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MM太厉害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章  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行星地质概述

    研究天体也是地质学的重要课题, 因为地球和其它行星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对地球有所了解,才可能更好地了解其它行星; 反之,了解其它行星,对于深刻认识地球尤其是地球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行星地质学。 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载人卫星阿波罗在月球登陆。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当代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古老也是尚未得到解决的两大课题。这两大课题都与地质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要正确建立地壳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找矿,就必须探讨地球的起源,而地球是宇宙的一员,故应大致了解宇宙。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可归纳如下几点认识。

一、宇宙是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不断运动发展的

    宇宙是物质世界, 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战国时代鲁人: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总星系(半径100亿光年,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星体分不均匀,一群一群恒星组成。

    星系(有10亿个星系),小者几万颗恒星,多者上千亿颗恒星,星系与星系之间平均距离1.6亿光年。太阳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1500亿颗恒星)。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正面呈旋涡形,侧面呈扁饼形。夏夜无月,一条宽窄不一的银白色光带纵贯南北。 还有星际尘埃、星际气体、星云、各种射线。

太阳系由太阳、9颗行星、61颗卫星以及无数小行星、慧星、陨星组成的。行星由里向外: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十分渺小、并不特殊的行星。离开地面看地球,它是一颗蔚兰色的星,它就挂在天上。人们常用"天上"、"人间"来比喻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其实,人间就在天上。

二、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星。 宇宙飞船对它们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金星上着陆。其共同特点:密度大(>3)、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具有固体外壳。最惹人注目的是环形构造。(多)小的环形构造是陨石坑,具环形山脊和中央峰; (少)大的是火山口,无中央峰,火山作用强烈。    撞击作用:陨星坠落对行星的冲击,发生变形变质作用。

三、类木行星

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除冥王星外,具共同特征:密度小(<2)、体积大、自转快、卫星多。冥王星的密度和体积近于地球,运转周期近于木星。宇宙飞船也都对它们进行了探测,但未曾着陆。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对其表面特征很难看清,推断也具有固体内核。

四、地球(及太阳系)成因假说

    太阳系形成至今至少有46亿年,这已被公认。但太阳系的成因尚属探讨中,自18世纪以来提出过几十种假说。按内容可分为二大类:一类假说认为行星是从太阳本身分出来的,另一类认为行星同样是由星际物质形成的。

    1. 先有太阳,然后抛出行星和卫星,太阳较老,卫星最年轻。

    潮汐假说---原始太阳在另一巨大星体接近时受到引力或碰撞,使原始太阳抛出一股气流或团块凝聚成行星绕日旋转。

    星云假说---原始太阳是炽热的球形星云,直径有太阳系直径那么大,缓慢自转,由于散热收缩而自转加速。这样赤道离心力增大,星云变扁,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分离出一个环,继续分离形成多个环,名环绕日旋转时逐渐吸聚成行星。这一假说得到恩格斯的好评。

    2. 太阳和行星同是由星际物质形成的

在万有引力下,密度较大部分的微粒吸收了周围密度较小的物质,逐渐聚积成大的团块,形成原始太阳。太阳周围物质受到斥力和引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另外一些团块,即行星并绕日旋转。

五、陨石及其研究意义

    太阳系除太阳(恒星)、行星及其卫星外,还有几种天体:慧星、小行星、陨星。它们保存着最古老的原始成分,对研究太阳系起源有用。

    慧星同行星一样绕日旋转。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许多小行星绕日旋转(2000多颗),最小者半公里,推测为另一行星破碎而成,或尚未积聚行星的碎块。

    陨星:遨游于宇宙空间的星际尘埃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俘获吸向地球,叫陨星,当进入100km以下的高空与较浓密的大气磨擦生热而发光,在晴朗的夜晚常可看到一线光亮划破长空,瞬息即逝,这现象叫流星。有时可看到一团火球从天而降,发出隆隆声,然后爆炸崩散的现象叫火流星。大多数小陨星未到达地面便烧成灰烬,大陨星未能烧尽的剩余部分落到地面叫陨石。爆炸四散时形成流星雨。1976年3月8日吉林陨石雨200多块,最大一块177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

    陨石有各种不同成份,分为三类: 石陨石---密度3--3.5g/cm3,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少量基性斜长石,含约20%的金属Fe-Ni成分; 铁陨石---8--8.5g/cm3,几乎全由金属组成,大部分为Fe, Ni为4--20%; 石铁陨石---5.5-6,  是硅酸盐矿物与铁镍金属的混合物。石陨石占94%,铁陨石4.5%,石铁陨石1.5%。陨石的同位素年龄45亿年,大致与地球年龄相同。

    球粒陨石:绝大部分石陨石含有一些直径1-2mm的玻璃质小球粒,地球岩石中没有找到这种结构。陨石球粒的成因可能是原始太阳热熔化并脱离太阳迅速冷凝而成。反映了太阳系初期未被后期改造的成分。

    太阳系的物质组成应具有统一性。因此,地球内部应有类似于各种陨石的物质,即可能由铁镍金属组成地球的核心,由石铁陨石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由石陨石组成地球的外层。因为,根据万有引力估算地球质量6*10(27)g,地球密度5.5,但地表岩石比重2.7+-,故最初人们也曾设想地球深部具有高密度的物质存在。

       

第二节  地球的演化简况

地球46亿年历史可分为三大阶段。天文时期:46--35亿年,根据行星地质学推论,地球上基本未保留这一时期的地质体。隐生宙时期:35--6亿年,这一时期地质体在部分地区有保留,已有原始生命出现。显生宙时期:6亿年至今,此期地质体遍布全球,研究较深入。

一、天文时期

    此期基本地质特征是地球的层圈构造(内三层,外三层)初步形成。几种重要的地质作用。

    (1)重力分异: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对形成地球内部层圈具决定性意义。

    (2)陨星撞击:地球形成的早期,陨星坠落地面的现象较普遍(从目前月球、火星考察推测),经后期各种地质作用改造未留痕迹,地表目前能见到的陨石坑都较晚时期形成的。撞击使壳下熔融发生火山作用,增加地壳厚度。

    (3)热流值的迅速衰减。目前地球平均热流值1.47HFU,太古代是现在的三倍。地慢物质由完全熔融转变为部分溶融。原先超基性火山,转为基性与中酸性喷发。

(4)火山作用:火山喷发的大量气体聚积在固体地球的外部,形成原始大气圈。从气体中凝聚而成的水降落地面,形成原始水圈。臭氧层吸收并反射大量紫外线,就为地面上出现生命创造了条件。

二、隐生宙时期

    1. 大气圈和水圈成分的演化。藻类生物繁盛,光合作用制造氧,对原始大气氧化,形成CO2及N2等,向近代大气成分转化。大气圈中一部分CO2溶于水,形成碳酸盐沉积,藻类的繁殖有利于海水pH值提高,碱性使硅酸盐分解,析出SiO2,导致硅质岩形成。

    2. 陆核和地盾的形成。原始地壳表面几乎全被水淹没。南非波波林带中部的片麻岩、西格棱兰的花岗片麻岩同位素年龄38亿年,南美圭亚那的角闪岩40亿年,它们是已知的最古老岩石。这些岩石的原岩中,有酸性火成岩、基性火山岩(发育枕状构造)、硅质岩(夹于火山岩中)。枕状熔岩是海底火山喷发的证据; 硅质岩是由火山物质经海水分解形成或由海底热泉带来的SiO2沉积而成的;缺乏陆源碎屑沉积说明当时没有陆地。

    35亿年以来,随地球热量逐渐散失,特别是放射性热源的快速衰减,热流值大幅度降低,意味着地慢物质的溶融程度减小,地慢物质出现部分溶融。除继续有超基性岩浆外,还会出现安山玄武质岩浆活动。大量岩浆在海底喷发和堆积,最终出现了由火山喷发物质构筑起来的岛屿,它们便成为最早的陆地,从此才开始风化剥蚀,沉积陆源碎屑岩。这些最早的陆地成为后来形成大陆的核心,这就是陆核。

从25亿年开始,由于放射性热的进一步衰减,安山玄武质岩浆及由其结晶分异而成的酸性岩浆相应增多。这些火成岩与陆核周围的沉积岩共同组成了新的地质体,在后来的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的作用下,发生褶皱、变质、隆起,并焊接到陆核的边缘,形成广阔的地块,这就是地盾。它是古大陆的前身。这时海陆分异已很显著,与此相应的是陆壳与洋壳的并存。古大陆便在陆壳与洋壳的相互影响和不断演化中快速成长。

三、显生宙时期

    生命极其繁荣,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此期地质体广泛保存,研究较深入。此期构造运动繁频。

    前寒武纪末生物界已有繁荣的迹象,从寒武纪初期开始便已全面繁荣,生机勃勃。

    1. 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繁盛时代。

    三叶虫,鹦鹉螺类(角石),笔石,腕足类,珊瑚,不分根、茎、叶的低等植物,即菌藻植物。

    2. 晚古先代:植物及脊椎动物登上大陆。

    加里东运动使海域广泛收缩,大陆急剧增长,导致生物大规模向陆地进军。植物登陆成裸蕨,晚泥盆世气候变湿热,演化为高大的乔木(如鳞木等),为C,P成煤作用准备了条件。

    腕足类,珊瑚,头足类(无脊椎动物),蜓。

    泥盆纪鱼类大量发展,即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3. 中生代: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时代。

    菊石类,珊瑚.

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称霸世界。恐龙时代。沼泽的食草类恐龙,陆地肉食为主的霸玉龙,飞翔在天空的翼手龙,生活在海中的鱼龙。爬行类向哺乳类并向鸟类演化。  

4. 新生代:被子植物,哺乳动物,人类的出现。

第三节  古生物学基础

    古生物指的是地史时期的生物。现代生物与古生物在时间上并无严格的界线,但目前一般把全新世以前(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归为古生物范畴。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时代分布及演化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化石。

一、化石的概念

    (一)化石---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生物遗体和遗迹并不是都能形成化石,这决定于生物本身的条件和外界环境。生物遗体保存为化石,需要各种条件:

    (1) 生物具硬体,不易氧化腐烂,利于保存。如动物的介壳、牙齿、骨骼、植物的纤维等。

    (2) 被沉积物迅速掩埋。生物死亡后被沉积物埋藏,以免腐烂或被其它生物所食,故海洋、湖泊等水域是有利地方。

    (3) 随沉积物固结成岩,经过各种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类型: a.生物硬体被多种矿物质(如CaCO3,SiO2,黄铁矿等)置换、充填,变得坚硬; b.碳化,即生物遗体中易挥发成分(H,O,N)经升馏作用,逸出只留下碳质的薄膜,保存为化石。

    上述由生物遗体本身保存而成的化石,统成为实体化石。

    古生物的生活活动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如足迹,爬痕,粪便,蛋,古人类工具等。

    生物遗体在沉积岩中的印模和生物遗体被溶蚀后所留空隙的泥砂充填物称模铸化石。

第三节  古生物学基础

    古生物指的是地史时期的生物。现代生物与古生物在时间上并无严格的界线,但目前一般把全新世以前(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归为古生物范畴。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时代分布及演化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化石。

一、化石的概念

    (一)化石---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生物遗体和遗迹并不是都能形成化石,这决定于生物本身的条件和外界环境。生物遗体保存为化石,需要各种条件:

    (1) 生物具硬体,不易氧化腐烂,利于保存。如动物的介壳、牙齿、骨骼、植物的纤维等。

    (2) 被沉积物迅速掩埋。生物死亡后被沉积物埋藏,以免腐烂或被其它生物所食,故海洋、湖泊等水域是有利地方。

    (3) 随沉积物固结成岩,经过各种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类型: a.生物硬体被多种矿物质(如CaCO3,SiO2,黄铁矿等)置换、充填,变得坚硬; b.碳化,即生物遗体中易挥发成分(H,O,N)经升馏作用,逸出只留下碳质的薄膜,保存为化石。

    上述由生物遗体本身保存而成的化石,统成为实体化石。

    古生物的生活活动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如足迹,爬痕,粪便,蛋,古人类工具等。

    生物遗体在沉积岩中的印模和生物遗体被溶蚀后所留空隙的泥砂充填物称模铸化石。

    (二) 化石用途

    1. 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物进化;

    2. 推断相对年代(地质年代),研究地史演化;

    3. 推断古地理,古气候。

"将今论古"原则,恢复古地理。 现代造礁珊瑚生活于水温18 C以上的清澈浅海,如果在地层中发现珊瑚礁,则可推断这些地层形成于浅海中,而且温暖、清澈。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古生物种类很多,为便于系统研究,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现代生物一样,古生物首先可分为两个界,即动物界、植物界。界以下再分门,纲,目,科,属,种。

古生物学名: 按国际规定必需用拉丁文, 属和属以下名称还需用斜体字,如纺棰虫属 Fusulina

三、重要古生物类别简介

    (一)古无脊椎动物

    1. 三叶虫:

    (1)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海生,仅生活于古生代,现已绝灭,绝大多数营海生浮游底栖生活,少数可在海水中游泳、漂浮或钻入泥砂中。

身体扁平,分节,脊部为由矿物质(CaCO3和磷酸钙为主)组成的坚硬脊甲, 一般长几厘米,所见化石多为有脊甲或其外模。

三叶虫化石

    (2)背甲,一般是椭圆形。被两条背沟纵分成中部的轴叶和二侧的肋叶,故名三叶虫。背甲从前到后又可横分为头部、胸部、尾部三部分。头部中间隆起部分叫头鞍。尾部有尾刺、尾轴。

    地层中背甲化石有完整者,也有只见头部或尾部,有时只见碎片。

    (3)背甲开始出现于 C-1 , C-,O最盛, 划分C-,O地层的最重要的化石之一, S以后迅速减少,P末全部灭绝。

    2. 笔石

    (1)已灭绝的海生群体动物,多是漂浮生活,所见化石常为骨骼压扁,炭化形成的炭质薄膜,很象写在岩层面上的笔迹,故名笔石。

    (2)分布于C-2--C1 奥陶纪最盛,理想标准化石,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

    (3)笔石群体分泌的整个骨骼称为笔石体。

    主要构造有线管、胎管、笔石枝,笔石枝数目不等(1--10),多见二枝、四枝、单枝,笔石枝上连续生长许多胞管。

    3. 角石、菊石(鹦鹉螺类及菊石类)

    海生底栖爬行或游泳生活,具钙质外壳,故保存为化石。

    (1)角石构造  角石具直锥形,外形象牛角,纵切面见隔壁;   菊石是平旋壳。

    (2)角石时代:最早见于C-3, O最盛, S以后减少,现代可见;  菊石:最早见于D 1, 中生代最盛, K末绝灭。

    4. 腕足类

    (1)海生, 固定底栖生活,外壳常保存为化石;

    (2) 构造, 两壳一大一小,一般大壳称腹壳,小壳称背壳,具铰合面、铰合线、中槽、中隆、放射线;

    (3)腕足类自C-出现一直延续至今。

    是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的一类重要化石。

    5.珊瑚

    (1)海生单体或群体,珊瑚的软体称珊瑚虫,多数珊瑚虫能分泌钙质的外骨骼,称珊瑚体。

    珊瑚营固定底栖生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的浅海,造礁珊瑚水深不超过100米,水温不低于18 C,盐度正常,海水清。

    (2) 单体珊瑚, 复体珊瑚;  单体珊瑚为例,外壁,隔壁等。

    (3)从古代-->现代,时代长。

    6.蜓

    (1)一类已灭绝的海生有孔虫。主要营底栖生活,少数能漂浮。多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温暖浅海,其钙质外壳可保存为化石,称竹蜓壳。

    (2) 图 个体小,一般3--6mm, 最长60mm,外形以纺锤形为主,又名纺锤虫。有球形,凸镜形,常见于灰岩中,白色圆点。

    (3) 最早出现于C-1,  末灭绝,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标准化石。

    (二)古脊椎动物

    最高等动物,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地层划分为主要依据之一。

    1.沟鳞鱼。我国南方中泥盆统中产有沟鳞鱼。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硬骨鱼类化石很丰富,水生。

    2.石炭、二迭纪:两栖类,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C--P最繁盛.

    3. 中生代爬行类极度繁盛,占据了大陆。"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如恐龙.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中恐龙化石丰富。中生代末期,盛极一时的"龙"类全部灭绝。

4.上侏罗统中发现的始租鸟,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既能飞,又能走,鸟类在新生代繁盛,"新生代"是鸟类时代。

始租鸟化石

5. 北京直立人头骨,时代更新世

哺乳动物是最高的脊椎动物,在新生代占据了海陆空各领域,故新生代是名副其实的"哺乳动物时代"。哺乳动物进化为人类,第四纪是人类的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

   

              

(三)古植物

    植物出现早于动物,它是动物界生存和繁荣的基础。除少部分生活在水中外,大多数植物在陆地上固着生活。植物体的各部分根、茎、叶、繁殖器官等往往分散保存为化石,叶部化石数量较多,特征明显,在器官中尤为重要。

植物孢子、花粉对确定地层时代、推断古气候也很有效。

               

    1. 低等植物:菌类、藻类,多生活在水中,南非距今32亿年前就已发现。

    (1)迭层石:沉积岩(多为灰岩,白云岩)中的一种同心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由沉积颗粒层与有机层交替组成。

    图上拱纹层为 a.暗层:有机质含量高; b.亮层:有机质少。反映了藻类生活的状况周期性变化(季节、昼夜变化), 藻类生成捕获磷酸盐颗粒,产于震旦纪白云岩中。

    (2)船山球(船山组)

    灰岩中白色圆球状、长条形颗粒,俗名叫"船山球",真名叫核形石。藻类生长包裹生物碎屑,粘附碳酸盐颗粒。加之水动力使之滚动,不断长期生长活动形成一种沉积颗粒,晚石炭世船山灰岩中可见。

    2. 高等植物

   (1)多陆地生长,分茎、叶。

   (2)植物遗体炭化成黑色物(薄膜状)。 C,P磷木,沉积岩中留下印痕。

   (3)古代地层中表示陆相环境,温暖潮湿。

第四节  地史学简介

一、 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0 现代地层学概念

    所谓现代地层学是相对于传统地层学而言的。就世界范围来讲,特别是欧美国家60年代以来地层学发展迅速,从传统地层学发展成为现代地层学。我国地层研究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影响,70年代末才正式引进现代地层学概念,其标志是1979年<<国际地层指南>>(中译本)和1981年<<中国地层指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张守信(中科院地质所)。此后,传统的与现代的两种体系模糊不清。80年代末,90年代现代地层学才开始真正深入人心。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划分地层的概念和理论不同,由此决定了它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哲学观点在地层学这门自然科学中的反映。

    1.地层: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组合。

    岩层组合包括沉积岩层、火山岩、部分变质岩,具成层性,分布在地壳上部。岩层的特征是指客观存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面的性质。不因认识改变。岩层的属性是根据某种或某几种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的推论解释或认识,它们是人的认识,会因人因时间改变的。

        岩性---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基本单位为组,如南雄组.

岩层的  生物(化石)---生物地层单位:带.

特征                    如Nankinella带.

(客观   导电性---低阻高导层、低导层

存在)   透水性---透水层、不透水层

        抗压强度---强干层、软弱层

------------------------------------------

岩层   时代---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

的属性                (时代:宙,代,纪,世,期,时)。

(推断,            基本单位系、统。

认识)   沉积环境---(河流相层,浅海相层)

地层就是指某一岩层组合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或属性,并且据此能与另一岩层组合相区分开。

地层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逐步形成的,按原始沉积状态,老地层先形成 ,位于下面,新地层依次一层一层叠覆上去,这就叫地层层序律。

    2. 地层层序律---地层的正常顺序是老地层在下面,新地层在上面。

    当然,当地层遭受强烈构造变动时,会先倾斜、直立,甚至倒转,这种特殊情况在沉积岩区一般不会出现。断层也可使老地层在上面。

    地层中往往含有化石(沉积岩的特征之一),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组合,而且从老到新化石由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这就是化石层序律。 达尔文进化论.

    化石层序律---(1)不同时代的地层,古生物化石特征不同。地层时代越老,古生物越简单、低级,反之亦然.(2)一般来说,不同地区含相同化石组合的地层应属同一时代。

    地层层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地层层序律和化石层序律来进行的。当我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研究时,根据化石特征推断出地层时代的相对新老,确立地层的上下关系,再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建立地层柱状图。

    3. 地层接触关系,某一地层与上下相邻地层能根据某些特征和属性区分开,它们之间的区分界线有两大类。

    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时代连续,岩层产状一致.

    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时代不连续,中间缺失某些时代地层.

    其中又分: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时代不连续,中间缺失某些时代地层,岩层产状角度相交;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时代不连续,中间缺失某些时代地层,岩层产状一致。

这里产状是否角度相交,要看总体分布、区域规模, 不能只看局部情况。不整合产生的原因,是构造运动。抬升运动造成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造成角度不整合。 剥蚀,缺失地层.

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的划分是根据组成地层的岩层的特征或属性,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成各种地层单位。

    1. 地层划分

    将某地区地层划分出各种地层单位。划分原则:地层原始顺序(地层层序);岩层特征或属性.      划分对比的两种理论

    关于地层划分问题,传统地层学与现代地层学大不相同,包括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差别很大。传统地层学认为,构造运动、岩相古地理变化、沉积和剥  作用的变化、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出现、生物界的变迁等五种现象,是地壳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不同表现。研究一个方面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和研究其它方面的结果相符合,所以地层只有一个系统,即界、系、统、阶。故也叫统一地层划分。地层对比根据时代对比。

    现代地层学则认为,所谓地壳发展五种现象的统一,只是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才有意义。即便如此,它们也不一定统一于时间, 而穿时性现象却具有普遍性。如造山运动是穿时的,不整合面不代表等时面。因此,现代地层学认为,岩层有多少种能够用于区分的依据,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划分,就有多少种类的单位。一种特征的变化并不总是与另一特征的变化相一致,这就是地层划分的多重性。相应地,地层对比也是多重性。

    那么,有哪些划分方案呢?据张守信统计,世界上有160多种划分方案(并列关系)。之所以要许多不同种类的划分方案, 不是出于主观意念,而是客观岩层特征和属性的多样性以及研究目的不同所要求的。

    人分类可按年龄分类,性别分类,工作单位分类。如对某班同学分类,不同场合要采用不同分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某一具体研究对象而言,在地层的众多分类方案中,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类地层划分,而应根据目的有所选择。对于水文地质,可用透水性划分,对于工程地质,常用抗压强度。在地质学中,目前最常用的地层划分即三类: 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

    在传统地层学中,也有岩石地层单位和生物地层单位,但却把岩石地层单位看作是一种辅助性、过渡性的地层单位,一旦弄清了它们的地质年龄,就将其纳入统一的年代地层单位。因而习惯上用化石带的上界、下界,或某生物种属的首次再现或最后消失的位置来确定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从而限制或肢解原来的岩石地层单位。

    如江山杨柳岗组定为C-2 , 李蔚木农等(1965)在底部采获时代属于C-1 的节头虫,把底部划出一个大陈岭组。实际上,后来的杨柳岗组和大陈岭组根本无法区分。实习时,都是灰岩,常由老师站在界线上作标志。混淆了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岩石地层之间的关系,使得野外工作难以适从,达不到实习和研究其它方面的目的。不仅如此,江山C-3 灰岩华严寺组、西阳山组都是清一色的薄层灰岩,与杨柳岗组无法区分,都是根据古生物化石来定的,用古生物化石来定岩石地层单位的组,现在看来有点令人莫名其妙。前几年笔者在厘定江山的岩石地层单位时,把这套灰岩统统合并,取名碓边灰岩,这与江西地矿局的魏秀  、龚由勋他们的结论不谋而合,他们把江西境内叫乌石门灰岩。从这个例子,希望同学们领会现代地层学的重要性。

    现代地层学认为,岩石地层单位是客观的、第一的,具有永久性,可以用来填地质图,叫组图。根据组图,在室内根据时代编成另一种地质图, 系图。因为时代是一种认识, 随着资料的积累、认识的深化和个人观点不一致会发生改变,故不能在野外填系图。一幅图的完成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C-1界线变了,重新修改,浪费极大。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大都测制组图,在组图的基础上编制系图。我国以往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都测制系图,如1:20万,部分已完成的1:5万地质图。在<<中国地层指南>>指导下,我国1983年测制出第一幅组图<<巢湖市幅地质图1:5万>>。"七五"期间, 1:5万组图方法研究列为地矿部一级攻关项目,同时组图填图在全国各省市扩大试点。目前1:5万组图测制工作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阻力较大,地质队人们怕麻烦,还想按从前老方法填系图。地矿部1990年规定,如不按新方法填图,则不验收,追回投资。

    2. 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是根据岩石特征或属性,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研究,论证这些地层单位在特征、属性和空间位置上是对应的, 相当。

将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论证其对应关系.  论证原则(同划分原则).. 实际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密切相连,前者考虑纵向,后者横向。

三、三种常用地层单位

    1. 岩石地层单位

    (1)岩石地层单位术语有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也是组图的基本测图单位。一个组必须:(a)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b)空间位置相当,是连续延伸的。这里指的是岩层组合,(岩相古地理),层位一致。厚几--几百米.

    组内可划分为几个段,也可划分出具有特别意义的层(如磷矿层)。两个或两个以上经常相伴出现且又具有某些统一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的组可合并为群,岩性复杂、厚度大, 受构造运动影响无法建立原始顺序时,也可视为一个群。

    (2)黄泥岗组--红色页岩  陆棚 (黄泥岗页岩)

    砚瓦山组--绿色、红色瘤状灰岩  碳酸盐台地  (砚瓦山灰岩)

    胡乐组--黑色硅质岩、页岩  陆棚边缘海

    单种岩类大于2/3 时,省略"组"字,加岩类名称

    藕塘底组分上、下段,红层难分组, 衢江群.

    (3)岩石地层单位具穿时性特征。即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在不同地区时代可以不同,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变新或变老。 石头山灰岩在石头山C22-P11, 老虎山C22-P12, 江山C22-P1,皖南C21-P1.  如图 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四个组.

    单位层型:根据一定的岩性、岩相组合确定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组).

    2. 生物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化石特征,将含化石部分划分成各种生物带。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 简单、低级-->高级、复杂.

    地层的化石并不都能用来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依据或标准。只有某些标准化石才具有层位意义。

    标准化石---生存时间短(演化快,便于精确划分、对比)、地理分布广(便于大区域地层对比,远距离)、特征显著、数量丰富(易于辨认、易于发现), 能用来确定地层层位(或推断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

    比较理想的标准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菊石、竹蜓等类别中的一些种属。例如南京蜓,代表栖霞期.

    严格说来,有时生物带也具有穿时性特征。即生物从发源地向外迁移需要时间,故同一生物种属在不同地区出现可能有早有晚。如泥盆纪是鱼的时代,其中一个世界性的属种沟鳞鱼在我国出现于D2世早期,而在国外见于D3, 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鱼属源于中国,而后迁移到欧美洲去的。故不仅要研究单个化石,也要研究化石组合,才能较好地确定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年代地层单位

    依据时代宙、代、纪、世、期、时划分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主要的为系、统、阶.

    年代地层单位的顶底是等时面,代表特定时间间隔内的沉积产物。只要时代相同,而不管其岩性如何。 如图 一、二、三等时面,同一年代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界线斜交.

    相对年代确定:根据古生物化石。延伸带.

    绝对年龄确定:同位素年龄测定。

界线层型: 在连续出露,没有沉积间断的剖面中,对某一地层单位的上界或下界限定的典型剖面(阶).

四、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随着年代地层划分、对比的进展,目前已建立世界性各地质时代的年代地层单位表,以及相应的地质年代表。   表(地层系统及代号)--->(年代地层单位)及代号.

    1. 各纪一般分为三个世,也有二分者,如Z,P,K及C,第三纪,第四纪较特殊.

    2. 各纪有相应的绝对年龄值。反过来,测定某地层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推论其地质时代。

    3. 生物演化与时间演化的一致性。  动物界、植物界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根据生物化石推断相对年代.

    4.构造运动速度时快时慢,全球构造旋回。每一旋回末,构造运动相对强烈。

      吕梁运动: 早元古代末, 华北地块基底形成。

      晋宁运动: 晚元古代, 扬子地块基底形成。

      加里东运动: 早古生代末。

      华力西运动: 晚古生代末。

      印支运动: 三叠纪末,中国大陆构造轮廓

      燕山运动:  侏罗、白垩纪末

      喜山运动:  新生代

第五节        地质图及岩相古地理图

一、地质图 (地质图是用地质符号书写的历史书)

    1.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各种岩层、岩体、断层、产状等), 按一定比例概括垂直投影到平面图(或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如下几部分:

    (1)图名:地点+图件类型. 如北京市地质图.

    (2)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如1:10000 , 一般位于图名之下的正中位置;

              线条比例尺 m 100  0 100 200 300 m

                           └─┴─┴─┴─┘   

       比值小,则比例尺小,反之大.

    (3)图例:图中线条、花纹或色谱所表示的内容的说明。通常放在右方或下方.

       地层图例  上新下老 或 左新右老

       岩浆岩图例  新-->老(或酸-->基)

       构造图例  产状, 地质界线, 断层等

    (4)责任表  编图单位,编图人,编图日期,资料来源等。右下角

    2. 地质图的编制是以野外现场观察为基础,对区内地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变动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再按规定的线条、色谱、花纹等, 将这些现象(地质体)缩小比例表示在平面图上。

    江山实习即填图实习。普地实习只读图,不填图。阅读地质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3. 正规地质图均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地层、构造的剖面图。它一般放在地质图的下方。

    图切剖面图一般在室内编制.

    4. 地层柱状图   按地层新老关系,列一个地层柱子,表示该地区各地层单位,时代,厚度及接触关系, 以及描述岩性特征等。

5. 组图、系图是两种不同类型地质图。前者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后者用年代地层单位编制.目前1:5万地质图要求按组图要求填制,过去完成的地质图(1:20万,部分1:5万)都是系图。

二、沉积相分析

    通常把沉积相理解为沉积岩层的岩性特征、化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沉积环境的总和。通过沉积环境恢复古地理.

    1. 相分析标志

    (1)野外剖面及横向对比,研究层理类型、层面构造、岩性、厚度、生物种类与生态特征;

    (2)室内显微镜, 研究岩石组构;

    (3)地球化学标志,测试徽量元素(Sr,Ba,B,K等).

    2. 主要沉积相类型

    (1)河流相:1)粒度下粗、上细构成韵律(二元结构),底部冲刷面发育;2)层理类型多,交错层发育,规模大;3)横向相变快,延伸不稳定;4)产植物化石,陆生脊椎动物骨骼.

    (2)湖泊相:1)沉积物细,粉砂、泥,具水平层理;2)化石丰富,植物、淡水双壳类、鱼等.

    (3)沼泽相:1)黑色泥岩、页岩,含炭屑;2)植物化石,叶、茎、根;3)夹煤层,含黄铁矿.

    (4)滨海相:1)较纯净之石英砂岩等,分选性好;2)化石少,见厚壳动物碎片;3)陆源碎屑少时为潮坪相灰岩、白云岩.

    (5)浅海相:1)砂岩、页岩或灰岩;2)海生底栖动物丰富,腕足、蜒、珊瑚等.

(6)半深海及深海相:1)泥质沉积,或生物软泥(灰泥);2)浮游动物,少;3)可见浊流沉积.

三、古地理图

    在对某处地区某一时代的地层进行相分析之后,就可以了解该地区在那时的古地理面貌,包括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特点。

    将某个地区某一时代地层的沉积相及其所反映的地层形成环境(古地理面貌)表示在平面图上,即构成岩相古地理图。表示了对该区地质历史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寻找矿产特别是沉积矿产。

第六节  地质发展史分析

一个地区的地壳演化是一部历史,而这个地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及矿产则是这部历史的记录。我们要根据这些记录来重塑各个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这就是地质发展史分析。

一、沉积岩、地层分析

    1. 地层中含有化石,具时代概念。把地层由老到新列个柱子,这样,时间是一条历史分析的主干线。

2. 各个时代的地层,其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古地理面貌。

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分析

    岩浆活动规律、活动时代、期次、岩浆成分。变质作用强弱、时代、期次。

在区域上都反映了构造运动、构造阶段.

三、构造阶段划分

地质发展具阶段性特征。根据不整合面、变形变质特征、岩浆活动、沉积演化阶段性,来划分构造层,以时代为线索,重塑该区地质发展历史。即某一时期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7#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石器的制作工艺 

打制工艺 这是一种原始方法,
从旧石器时代起即广泛地被应用,直到新石器时代甚至
更晚的时期仍然使用。制作时用石锤(或角、木锤)打
击石材,打下具有锋刃的碎片,称为石片,可用来加工
成石器。石材被打下若干石片之后,失去其原来的形状,
表面遗有许多石片的剥离痕迹,称为石核,是打片过程
中的剩余物。打制石器的制作,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
步即打片。在此之前,需要修理石材,如系球形砾石,先
在顶部打成一个平面,叫作“台面”或“打击面”(也
有利用砾石面作为台面的)。沿台面的边缘向下打制石
片,被打击的地方,叫作“打击点”。打击点之下出现
一个半圆形的凸包,叫作“半锥体”。在半锥体之中,又
有一个小凹坑,叫作“疤痕”。石片上环绕打击点的地
方,有许多同心圆的纹道,叫作“弧形纹”。由打击点
放射出许多细小的裂痕,叫作“裂纹”。凡属人工的打
制石片,都具有上述的各项特点。打制的方法有3种:一
是直接打法,用石锤直接打击石核以剥离石片,是最常
用的一种打法;二是砸击法,把石核放在石砧上,再用
石锤砸击,北京人的两极石片或两端器便是用这种方法
制成的;三是间接打法,用木制或骨角制的短棒,一端
放在石核上,用石锤打击另一端,可以产生细长的石叶,
细石器中的细石叶便是用这种方法打成的。第二步是加
工。打下的石片具备了使用痕迹或经过加工修整具备了
一定的形状,才能称之为石器。加工的方法有两种:一
种是打击法,用石锤沿石片的边缘垂直打击,打出深而
短的痕迹;另一种是压制法,用石制或骨角制的压砸器,
在石片的边缘上压出浅而长的痕迹。一般的加工,是由
石片的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称为单面加工。由两面交互
加工的,称为两面加工。在石片的两缘,向不同的方向
加工,称为错向加工。
  除人工打制以外,自然力也可使石块破碎,成为自
然破碎的石片。自然破碎不外有下列两种原因:一是外
力破碎,原因较复杂,如急流冲击、冰川移动等,可将石
块击碎成石片。这种石片多棱角而缺乏固定的形状,既
没有台面,半锥体也不显著,不难与人工打制石片相区
别;二是因冷热变化而致破碎,有些石材在太阳热晒之
下骤然遇冷,可裂成许多介壳形的圆石片,同人工打制
石片截然不同。
  

磨制工艺  是指把石器的表面磨光,磨出刃部,并
把石材磨制成形,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进步。中石器时
代开始出现磨制技术,但还限于局部磨光,到了新石器
时代才普遍地被应用,可以说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
基本特征之一。首先要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
粗坯,然后放在大的砥石上加砂蘸水研磨,制出光滑规
整的石器。伴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还产生了切割和钻
孔等进步技术:前者在扁平的石材上,加砂蘸水,用木
片压擦从两面切成沟状,然后截断;后者用木棒或竹管
加砂蘸水在石器上钻磨,如用木棒由两面钻透,孔呈两
个截顶圆锥形,如用竹管钻孔,则孔为圆柱形。
  

   石器的类别和器形  砾石石器 也称石核石器。从
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
典型的代表象阿布维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丁村
遗址的三棱大尖状器,系从两面或三面交互打击加工,使
之成形。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
刃的称为砍斫器,在砾石周缘加工的,称为盘状器。在
砾石的周身加工,则成为圆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
工并不甚明显。至于打制的斧形器或在砾石两侧打成凹
腰的网坠,大抵是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或更晚的遗
物。
  石片石器  系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
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几类器形,延续使用的时间比较
长。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用来刮削兽皮
或木、骨一类工具,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
同,有短刮器、长刮器、圆刮器、复刃刮器、凸刃刮器
和凹刃刮器等名称。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
尖,以利于刺割。其他象桂叶形器、矛头和镞等武器的
出现时间稍晚,大都是从两面细致加工,也属于这一类
器形的范畴。雕刻器系在石片的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
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
片,两端有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
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
韶文化的收割工具。
  细石器  是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制石器,一般都是以
间接打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为限,有人
把器形较小的石片石器也称细石器,那是出于误解。细
石器基本上可分为东亚、北美地区和地中海周围地区两
个传统,它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
代,在某些地区,甚至到新石器时代或更晚仍在继续使
用。东亚、北美地区的细石器以细石核和细石叶为主要
代表。细石核有船底形、楔形、圆柱形和圆锥形等各种
形式,台面经过细致修整,核身遗有剥离细石叶的条状
痕迹,严格地讲,它本身并不属于工具。细石叶作扁薄
的长条形,一般长2~3厘米,宽0.5厘米,厚0.2厘米左
右,在侧缘上有加工或使用的痕迹,有的截成长方形的
小块,这些细石叶是嵌镶在骨刀梗上的石刃。用细石叶
加工成的工具,有尖状器、钻和刮削器等。地中海周围
地区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用细长石叶加工成三
角形、梯形和半月形等石刃,可镶嵌在柄上作为镞、刀、
镰等复合工具使用。
  磨制石器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途分工的愈加
明确,磨制石器的器形比其他各类石器更为复杂。从用
途上大体包括以下各类:砍伐工具。最常见的有斧、
锛、凿,主要用于加工木材。斧身一般作长方形,厚薄
不等,主要特征为两面刃。还有3种特殊的形式,即有孔
石斧、有肩石斧和有段石斧,前者是青铜钺的前身,后
两者是华南地区具有特征的遗物。锛与斧相似,不过刃
部为单面刃。凿身狭长,具有单面刃或双面刃。以上的
各器都附着木柄使用,今天的金属工具仍然保持其基本
形态。农耕工具。有铲、穿孔砾石、刀、镰和磨盘等。
铲身扁薄狭长,附木后可用来翻土播种。穿孔砾石可能
是套在带尖的木棒上,以供脚踏掘土之用。刀有长方形
和半月形两种,前者多穿一孔,后者多为两孔,可系绳
套在手上,以摘取粟穗,今天的铁□镰仍然保持其形状。
镰是附着木柄的收割工具,最早见于裴李岗文化,刃部
附有锯齿,但在后来的仰韶文化中却非常罕见,到龙山
文化时又再度盛行,刃部已无锯齿。磨盘和磨棒是加工
谷物的工具,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四足磨盘尤具特
色,较晚的石磨盘变得简单粗糙,数量也相对减少。
兵器。有镞、矛头、钺、戈、剑、锤斧和弹丸等。镞和
矛头是最常用的狩猎工具,弹丸也可能与之有关。至于
钺、戈、剑和锤斧等,大抵是模仿青铜器而出现的新器
形。仪仗。穿孔的石球和齿轮状的环形石斧,属于权
杖上的头饰,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某些
地区。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管、
坠、环、璜、□等,大都属于佩饰。中国早在新石器时
代就出现了环、璜、□、璇玑、琮、璧等精致的玉器,
成为商周礼器的前身。
  同金属器的关系  青铜器中的部分工具、武器,很
明显是承袭磨制石器的形制而发展的,石器中的斧、锛、
铲、刀、镰、镞、矛头等器形,不但是青铜器的祖型,甚
至影响到铁器。值得注意的是,金属器产生以后,某些
磨制石器又直接因袭青铜器的形制,如钺、戈、剑、锤
斧和权杖头等,都是受青铜器影响的例证。
 

8#
发表于 2004-8-14 10:25:00 | 只看该作者

你好厉害同时非常感谢

9#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歌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4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一、情节剧缘起

情节剧电影(Melodrama Films),顾名思义,受“情节剧”影响很深。关于情节剧的起源和流变,很多人作了大量论述。下面列举一下有关情节剧缘起的说法:
托马斯·埃尔萨瑟和彼得·布鲁克斯都认为情节剧起源于法国革命之后。布鲁克斯指出:情节剧“由戏剧借取来”、在革命之后并随着小说的兴起而出现的艺术的“反社会性”在日常事物及家庭生活中无所不在地潜藏着。1972年英国刊物《花押字》里,托马斯·埃尔萨瑟追溯到19世纪初此样式在欧洲开始阶段。它最先以引人注目的新兴中产阶级的一种娱乐品形式出现。用深沉的音乐配制而成(情节剧=音乐+戏剧)。埃尔萨瑟根据维克多·雨果、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和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对外部社会压力与人物内心感受之间对立状况的一致描写追溯了情节剧电影的源底。他认为,“直接导致四十和五十年代复杂的家庭情节剧的主流很有可能源于爱情戏剧,这种爱情戏剧在法国革命之后达到全盛期,随后为歌剧提供了大量的情节,但是如果没有十八世纪着重描写个人情感的充满激情的小说,没有(清教徒、虔信派教徒)道德良知准则的深入人心,那么戏剧本身也是难以想象的”。马萨·维西纳斯也认为,维多利亚的小说和戏剧提供了一种文化疗法形式。《西德电影小辞典》认为,“情节剧18世纪形成,由对话和音乐结合。中心人物为帝王和高贵人物”,强调道德说教,冲突和人物尽可能单纯。自保罗·吉尼斯蒂的《塞西娜》(又名《隐秘之子》)出现的时候(1800年)以来有自己的规律,剧中有坏蛋、受迫害女子、救美的英雄、逗人发笑的丑角。而迈·沃克尔在《情节剧和美国电影》中将情节剧分为动作类情节剧和激情类情节剧,前者包括打斗片,战争片,西部片,犯罪片,冒险片等,根植于美国“一毛钱廉价书”和英国“便士惊险小说”。
后者则分为女人情节剧(女人电影)、传奇式情节剧、家庭或小城镇的情节剧和哥特式恐怖传统的情节剧。前二者主要戏剧内容是一个爱情故事。直接继承十八世纪感伤小说和戏剧的传统,也与十九世纪后半叶萌芽的传奇小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家庭或小城镇的情节剧,从感情角度戏剧性地表现了一群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哥特式恐怖传统的情节剧与哥特式恐怖小说也密不可分。1955年的电影《瑞典女王》即是一个范例。前苏联的雅尼娜·卡吉米洛夫娜·马尔库兰在论著《情节剧电影》中说,“情节剧”一词当年(至今在意大利)曾是歌剧的同义语。情节剧和歌剧情节结构相似。要求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变化多端的动作、打动人心的惩恶扬善。文化史学家将情节剧产生同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罗曼·罗兰《人民戏剧》非常肯定地把情节剧列为人民历来喜闻乐见的民主样式。认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都属于情节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情节剧并非西方——确切说,英、法、美等国独有,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许多亚洲国家,及各洲其他国家都有情节剧形式的戏剧和电影产生,只是论述相对少一些,不为世人所知。情节剧犹如魔镜,按我们想要的模样向我们展现了我们自己,是人们为逃避现实,寄托美好理想而创, “情节剧提供了权利受到压抑的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模式,作为一个整体形式在建立冲突、创造压抑动态及提供紧张情节的方式上,它让“释放”、“胜利压倒压抑”,要令人信服地平衡心理分析过程。 ”卢那查尔斯基也说:“人们想在动人的材料中找到某种通俗的、类似轻松喜剧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情节剧。但是,这种人为地突出效果的、往往靠音乐伴奏加强的、善与恶截然对立的、以动作和某种可以说是粗略的勾勒取胜的戏剧性作品,在适当的条件下,极有可能成为真正民主戏剧的基础”。情节剧创作题材多是感伤事件、冒险小说、音乐表演、奇闻轶事和劝谕性故事,形式内容浅显通俗,易为大众理解,故长久不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TOEFL / IELTS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23 17:3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