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 你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我也说说我的一点想法。 从商学院的角度出发,每一个顶级商学院的愿景和目标虽说有差异,但最基本的方式和核心应该都是通过吸引,招募,培养未来可以成为商界领袖的人,以保证自己的校友在商界的持续影响力和自己学校的声誉。学校和学校间直接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行业(比如某些金融领域优秀巨大),职能(某些会更关注市场、财务,有些关注综合管理,有些关注如何能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地域上。越是排位靠前的学校通常能覆盖的行业,职能,地域越广越大。 考虑到中国近些年来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商学院必须要有一个比例的名额去给中国的申请人,商学院也的确需要一个强大和足够有力的中国校友圈来帮他们去充实全球校友网络。设想你是一个北美商学院负责录取的人,你会怎么来选择申请人呢? 排名靠前的商学院在国内录取的申请人,有很多是咨询公司,投资银行还有知名企业的出身的。最最简单的就是他们直接套用了北美的那套商业逻辑,因为在北美那套机制里,通常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或者知名企业的培训生作为第一份工作(1. 薪水,2很好的商业素质的训练),而北美的实业界也认可这种工作资历(在北美,通常如果从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转去业界工作,工作年限是乘以2计算的,5年咨询工作经验可以算作10年业界工作经验),也认可MBA这种职业培训,北美的企业高层里的的确确有太多太多的咨询公司出身的人,MBA也是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职业教育和文凭了。这已然是一套相当成熟的市场机制。 那么在中国,你要录取学生,怎么办呢?学校能看的东西,教育背景,工作经验,G/T的分数,Essay,推荐信。G/T的分数,GPA之类的是告诉学校你能否在这个学校完成学业,能够和同学,老师交流。你未来的潜力怎么看?一要看你是不是有这个雄心壮志,有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路,这个用Essay来看,从推荐信来看;二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事的人,这个从推荐信来看(你之前的工作是如何被人认可的),从你的简历和工作经验来看(你都做了什么,为未来打下了什么基础--这里可以反馈到上一段他们为什么喜欢名企和投行咨询)。一个愿意做事,也有能力做事,并且不会做坏事愿意做好事(比如Extracurricular work之类的)的人,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录取人。 很多人会说,在国内发展其实不用读MBA。的确,中国这个商业机制和模式还没发展到那一步,MBA这玩意在中国并不是那么吃得那么开。真正中国商圈里的那些核心不是走这条路的(当然你也可以说美国也不走这一条路,因为最上层都是财阀和家族,但是至少负责企业实际运作的CEO,VP这一级别还都是职业经理人)。可能商学院没搞明白在中国该怎么玩,等搞明白了,估计咨询公司名企的人去申请也不一定吃得开;或者商学院已经搞明白了,但是搞明白了之后发现也没法吸引这些商业核心去他们那读书,或者就算这些人想去,也没法读下来,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一时兴起写了这些,肯定还有很多偏颇,当个笑话看看 -- by 会员 raymondsino (2011/12/16 11:15:23)
原来你就是南哥啊……膜拜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