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8591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1-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觉得挺有借鉴意义的。 转自http://bbs.xiaoma.com/thread-158582-1-1.html
------------------ 先谢谢论坛上的诸位提供非常有用的复习资料!
因为上班且比较忙,复习的时间相对少一些(每天3~4个小时且一旦加班就泡汤)。因此选择复习材料和安排复习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是提前两周多一点的时间开始复习的。根据雅思和GMAT的经验,阅读和听力很难临时抱佛脚。所以只能平时多积累人品,让科技类(我最害怕 的文章)阅读和听力简单一些。写作主要是了解出题规律和评分标准,并且尝试建立模板。而托福的口语因为是单向输出对“机”弹琴,所以需要更好的准备,培养 自high的能力和情绪。
复习的战略就是通过阅读和听力保持考试节奏和语感,重点突破口语和写作。计划是每天做2~3套有针对性的练习。之所以一开始定的高目标就是因为我在任何考试复习中从来就是虎头蛇尾,所以开头一定要抓紧,保持适当的压力和节奏,让最好的状态出在考试的那几天。 教训是当时考GMAT安排了三周的复习时间,每天8~12个小时。可复习到第14天,看到题目就眼花恶心。后面的一周一眼也没看,等到考试时状态的高潮已经过去,后悔莫及。
考前也做了一些心态方面的调整。托福是一个语言考试,证明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追求高分固然可以,但更关键的是放松心态,告诉自己这不是零和游戏。因为申请的学校要求基本在108~110左右,最高的是114。所以目标设定是上110,争取115。分配一下,在口语上争取突破,并且确保听力和阅读能在28分以上。这样写作也有一些空间。
复习中用到的材料: 书:Official guide 3rd edition。Delta高分突破。 电子版:小马机经,竹子机经,新东方单词,还有一些论坛上的写作资料
时间安排: 晚上下班回家做1~2套阅读+听力(OG和Delta)。 晚上看杂志或者书的时候做适当的视译练习。后来逐渐意识到视译对练习口语中从句的使用很有帮助。 早上六点起来做1套口语,有时间再加1套听力。晨间新闻边听边在心里默默翻译。求流利连贯,不求准确。 正式开始准备前两三天,把新东方的托福单词过了一遍。频率太小的词语(比如列出来出现1次的)直接跳过,因为记忆这些单词的成本太高。把不会的单词都写下来,然后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看一遍。
在复习第一周结束时,朋友给我寄了竹子机经说很有用。当时我知道小马出机经,所以就把两本机经结合起来用。把他们共同列出的重点套题反复仔细看。 我是一个容易被记忆影响的人,如果看到某个东西在记忆中出现过,就很有可能会放弃现状而去寻求记忆中的痕迹。到头来记忆没找到,现状也没了。 所以有点担心机经在关键时刻反而帮倒忙。当时考GMAT就完全没有看机经。而这次对于机经的使用也相当慎重。
阅读:因为大多数机经就是介绍文章大意,没有题目,所以只做了浏览,没有强迫记忆。主要作用是把自己预测下文的思路拧到托福上来。 听力:同阅读。 口语:认真对待(后面详述) 写作:机经上对于两篇的内容都比较详细,可以很好的帮助自己搭框架,提炼精华句。 走出考场就没有再看过任何托福的复习资料,所以到底是哪个版本压题准我也忘记了。但是的确是出现在了小马和竹子五月的机经中(很佩服制作机经的人,神奇!)
口语准备 我准备了机经中重点机经和次重点机经的所有口语题目。 主要的方法是: 1,把每题的答案都在电脑上写下来。用word的话 45秒钟的陈述大约需要110~120个词(因人而异,我是越紧张讲话越快,所以给自己多留一点讲的内容) 2,反复读,读熟 3,重新复习每道题,给20秒准备,写提纲。 这个时候应该大致能想起之前准备的提纲和内容(总起句,论点1,论点2,总结句)。如果想不起来,就说明这题的印象不够深。所以就回头去看完整的答案,再反复记。 (以下是针对前两题open topic) 4,把所有的题目都进行cross reference,提炼出某些万金油——某个论点可以用到许多题目的回答中。反向总结,以论点为立足点,总结题目。 5,再一次对万金油论点加强记忆,做到滚瓜烂熟。
一些技巧 ** 做第1步时,首先要搭建一个回答的框架。我的基本上是: 总起——直接回答问题 "I am more inclined to agree with...","I take the view that...", "My point of view is...". 预热——"I've got a couple of reasons inparticular" / "Here are some reasons to support my viewpoint" 论点1——一般少用first(因为别人会expect你的second和third,而有时候自己会忘记说。且一般给到两个论点就足够了)。 论点2——连词用"Moreover","Furthermore", "In addition"比较多。连词肯定要有,但又不能给考官hint你的论点数量,所以就常用这些。 总结——To sum up, to conclude。总结是个nice-to-have的东西。没有总结应该也不会影响打分吧我猜(都听了40~50秒论述了,考官应该可以给一个判断了)。总结只是用来backup时间不够的情况。比如还剩5秒,再说一个例子是没时间了,这个时候就给个summary,就显得比较完整到位。
** 在word上打出来时,一个section(总起,预热,论点etc)一行。 一来让sight span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注意力。二来题目之间论点的替换会更有效:比如,位于A问题答案第三行的论点可以被替换成B,C问题答案的第四行。这样做有助于记忆论点,且是完整的记忆论点的所有相关内容而不遗漏。
** 每个论点长度最好差不多(15秒)。这样互换论点容易,而且也不会因为第一个论点占用太多的时间而草草结束第二个论点。
** 不要用太多从句,每段一两句就可以。否则主谓一致这些不容易完全照顾到,反而影响考官印象。
** 几个关键词要出彩。其他词语避免重复。
** 当时录了几道答案在mp3里。后来也没来得及听。个人觉得既然不是双向对话,口语考试时也得不到任何反馈,可以选择多读,读熟。
希望自己的经验能有所帮助,尤其是在职复习的同胞们。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