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9389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INSEAD在对于亚洲人群申请难度上和Duke是一个档次的 但是资源比duke高一个层次 我前面说了,blackstone, kkr会去insead宣讲和招人,duke能attract到么?(不可否认,顶级的buy-side才是区分学校资源的最佳benchmark) 还有就是咨询的帮助,这个太明显了,看看data就知道了(去掉以前是咨询的,比一下咨询offer的比例不就行了?);某个行业校友多确实对你进入这个行业帮助很大啊,绝对的必然联系(当然帮助很大也不能决定你一定就能进去);我不知道ls是不是读了MBA,如果你已经读了,我像这种大众都接受的观点就不用再争论了 如果说变化,我觉得两年可以给人很多knowledge,尤其是一些finance的,但是LZ不做银行其实无所谓啊;还有就是更深入的了解一些culture,但是MBA的主要目的不是这个吧? INSEAD的校友你们现身说法一下呗,咱一个外校的也不好太献丑啊  -- by 会员 pursueMBA2010 (2011/3/6 3:34:29)
能为自己所用的资源才是真正的资源,否则什么都是浮云。Kellogg的中国人出来想在美国做mkt,就比Booth的有很大的优势吗?KKR和blackstone去Insead是因为Insead是欧洲的top2,他们不去那里欧洲office还能从哪儿招人?也就是说,Insead的牌子对于欧洲人或者想在欧洲就业的同志有着差异化的优势,但是对中国人来说更多只是浮云。以招聘会上出现顶级PE fund,作为自己商学院的决策依据,not smart。 至于说到咨询行业的Data,GMAT的CR题,你懂的。 收集整理下Insead和duke这几年中国人的就业数据,着重分析非咨询背景post MBA在MBB就业学生的数据,才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偶还没有读MBA,但是有一些post MBA做咨询,在读想做咨询的朋友。 -- by 会员 tianya111 (2011/3/6 22:11:20)
你说的所有的问题,坦白说,我们当年都想过,问过,和校友交流过. 所以我可以负责任得告诉你,我说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我进来读书,观察,亲身参与之后的结果(观点与来之前会有区别)
比如你说咨询人数:不可否认,insead大部分去咨询的还是咨询背景,但是1)也有很大数量非咨询的去了咨询(绝对比duke多,你可以自己去比),2)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行业里全是校友的那种畅快,咨询信息,内部refer,了解招聘情况,和老大talk的机会,这些不仅是能让能力提高,而且也提高进去的概率 再说说PE的问题:我听说(听MBAAdventure说的)1) 那些顶级的buy-side会邀请之前咨询的同学(包括中国同学)-当然如果你背景不够strong,那也没办法,但这不是学校的问题;2)还是前面说的,有校友和没校友差别很大; buy-side都很低调的,你可能都没听到名字和招聘,但几十万美金一年的offer就已经发出去了.我知道不止一个buy-side final,里面基本只有hbs,W的同志(不是说没有别的学校,只是少),一方面那里的人确实牛一些,但另一方面,人家学校资源给力,信息多,校友多,自然领先一筹(你是公开投简历,我是校友推荐,能一样么?); "以招聘会上出现顶级PE fund,作为自己商学院的决策依据,not smart"坦白说你这句话非常没有insights,你可以去咨询一下校友,你看看美国的top15,欧洲的insead, lbs(甚至是我的学校cam),是不是大部分的好咨询,投行,好企业都来招聘?答案是肯定的,都来(当然具体的quota肯定不同).既然都来,难道学校资源都是完全相同的么?(A和B校MBB都来,都面试,他们招聘资源到底有什么差别?)hbs/wharton和后面的学校相比最大的资源特色在哪里?为什么很多人说Tuck是非M7里和M7资源最接近的?多考虑一下这类问题,多挖掘一下,你就会发觉,学校和学校是完全不同的(我指career资源). 中间有很多data和work我省略,直接jump to conclusion,就是越多的顶级buy-side来招聘,越说明在这个领域,大家都接受它是最top school(我不是说别的学校不好,只是不够top;我也没说insead就比duke或者别的学校强),因为那些buy-side只要招几个人,何必撒网,只要去"最top"学校招一下就够了,明白这个逻辑了么?
再回过头来说资源利用的问题;先反对你在mkt领域比较kellogg和chicago(我觉得你没申请或者没仔细研究这两所学校),Chicago的mkt非常强,我觉得不次于(或者不次于太多)Kellogg,只是他们focus在mkt的领域不同,不信你可以去咨询芝加哥非金融校友.换一下,Kellogg和Columbia找mkt工作,你试试看资源有没有区别?还有我非常不同意说,中国人做mkt,strategy在美国就留不下(我本人在英国读书,岂不是更难拿offer,但实际上这里的mkt offer我拿了超过1个).我的美国同学也告诉我,企业的offer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礼来,杜邦,美敦力,微软,google,amazon.......非常多的mkt,poduct development,brand,strategy机会;今年我还知道3~4个去美国McK,BCG(可能还不止)的中国同学. 我说这些不是要证明,insead的中国同学进kkr欧洲是容易的(即使进kkr中国我觉得也不大可能),而是说资源利用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难(common sense里认为的在国外做mkt不可能,那是指没有工作经验的graduate,MBA会有很多方法differentiate and sell 自己)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这些其实都是真实的体会,我觉得go beyond data,仅搏大家一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