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sunwind-----弹簧提供 从日冕不断发射出的稳定的粒子流。日冕具有极高的温度,作用于日冕气体上的引力不能平衡压力差,因此日冕中很难维持流体静力平衡,日冕不可能处于稳定静止状态,而是稳定地向外膨胀,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就形成了太阳风。 近年来的观测表明,存在于日冕中的冕洞同地球附近的太阳风有很好的相关性,而长寿命的冕洞 [M区] 更是太阳风的风源。 开始人们是从慧尾总是背向太阳这种天象中猜测到太阳风的存在,近年来利用卫星观测近地空间,终于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 太阳风的理论模型,是按稳定态球对称的日冕向外扩张的物质流处理的,这种理论模型必然导致无结构的太阳风。但实际上太阳风中很少存在这种状态,几乎所有观测到的参量都有一种无规则的起伏。起伏的原因可归诸于空间的不均匀性或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是日面上发生的天体物理现象在行星际空间的反映。相对宁静的太阳风只有在太阳活动极小年才会存在。从太阳活动水平不同的年份的观测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太阳活动程度的降低,太阳风的流速也降低。当太阳风流速降至每秒320公里时,可近似认为太阳风处于宁静状态。 既然太阳风起源于日冕,人们有理由认为太阳风的化学成分和日冕的化学成分相似。奇怪的是,根据“水手2号”、“探险者34号”、“维拉3号”的观测结果,长时期的平均氦丰度约为氢的4.5%左右,低于太阳光球中的氦氢丰度比。这个事实意味着氢在日冕膨胀过程中也许比氦更加容易从太阳中逃逸,也就是说,不同荷质比的离子在日冕膨胀中会分离,导致日冕重粒子的引力沉淀。此外,太阳风中氦氢丰度比变化很大,升降幅度有时可达一个数量级之多,成因至今还是个谜。观测表明,高氦量等离子体常常在日地间激波或地磁扰动突然开始后5-12小时内出现,这说明它与太阳爆发有关。 太阳风中的动力学现象包含许多随时间变化的复杂结构 [高速等离子体流、日地间激波、阿尔文起伏等] ,大致可分为2类: · 同日面上长寿命的活动区有关的; · 同日面上爆发过程有关的。常以激波的形式出现,这种激波是由耀斑区抛射出的快速等离子体压缩太阳风而形成的。因为等离子体具有较高的电导率,阻止了快速的相互渗透,所以只要抛射出来的快速等离子体与太阳风的相对速度超过声速,就会形成这种激波波阵面。在地球附近,这种激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每秒500公里;日地间激波平均传输的时间约55小时,由此算出平均传播速度每秒为760公里,较地球轨道附近实测激波速度略大,因此传输过程中可能有某些微小的减速。 太阳风的大尺度性质可用流体模型来描述,其初级理论是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帕克完成的。近年来的理论发展主要集中在研究2种模型上: · 单流体模型 假设能量方程中电子温度和质子温度相同,并且认为在日冕底层区域之外唯一的能源来自热传导。 · 双流体模型 假设电子温度和质子温度不同,需要分别建立电子气体和质子气体的能量方程,并且通过电子和质子间的库仑碰撞交换项将2个能量方程耦合起来。 目前尚难判断哪种模型更好。单流体模型所预言的温度值与观测值较为吻合,但未能导出电子和质子的温度差异;双流体模型导出电子温度大于质子温度,这个推断与观测结果一致,但是与实际观测值比较起来,电子温度的理论值偏高,质子温度的理论值过于偏低。不论是单流体模型还是双流体模型,只靠来自热传导和对流的能量传输是不够的,也许还有另外的能量传输形式,如激波、磁流体力学波、磁湍流等。同样,太阳附近对日冕增温有影响的机制,可能在日冕外区域仍起作用。 30、Jupiter -----弹簧提供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个,它的体积可以容纳1300多个地球。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00多倍。把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的质量全加起来还不及木星质量的一半。 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11.86年,与太阳平均距离是7.78亿千 米.由于木星离太阳遥远, 木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根据“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测得的温度约为-150°C。 木星自转很快,自转一周只需9小时50分30秒,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一个。由于快速自转,使木星形状变扁,不是正圆形,而是中腰鼓起的椭圆形。很快的旋转速度带动它的大气层顶端的云层,竟以约35400千米/小时的速度旋转,这种高速产生的离心力就把云层拉成线丝,从而使木星赤道上空高高隆起。木星圆面上有许多带状纹,每条带状纹都与木星的赤道平行。这些带状纹是木星的大气环流。 木星是一个没有固体表面的星球,表面充满液态的氢。地球上的物体只要获得11.2千米/秒的速度就能飞离地球,木星上的物体必须具有60千米/秒的速度才能摆脱木星的引力,飞离木星。 在离木星几十万千米处围绕木星赤道的区域,有一个由黑色碎石块构成的环,叫做木星环。木星环的厚度约30千米,宽数千千 米,以7小时的周期围绕木星高速旋转。每个石块的直径从数十米到数百米。这个木星环的外缘距离木星中心约12.8万千米。在木星的南半球,有一个颜色明亮而鲜艳的大红斑,300多年来,大红斑的形状几乎没有变化,大小和颜色却经常变幻。长度最长时达到4万千米,最少也有1万多千米,一般保持在2万千米左右,宽度变化不大。大红斑颜色有时鲜红,有时略带棕色或淡玫瑰色。当它的位置在东西方向上时会有漂移。 木星探测器探明:大红斑原来是木星大气云层中的一个大旋涡,其中飘浮着五颜六色的云,有棕红色的、棕黄色的、橙色的、白色的,五彩缤纷。 它们主要由红磷化合物构成,而且不停地激烈运动。科学家们批出,这实际上是木星大气中的带电粒子,在木星旋转磁场作用下的螺旋运动中形成的猛烈风暴。
无线电波(即赫兹波)。-----弹簧提供 赫兹波除微波波段兼用厘米表示它的波长外,一般均用频率代替波长,其单位为赫(Hz)。频率范围约在30千赫(kHz)~30000兆赫(MHz)之间。其波长范围在10-3~104米之间。当赫兹发现电磁波以后,首先被用于无线电信之传递试验。最早的无线电讯,借控制火花放电时间,构成电码讯号。火花放电是一种波长很短的减幅波,它的振幅衰减极快,且干扰极大,故不能用它做长距离通信。后经改良用电弧放电以获得长波的等幅波,使通信距离稍增,但其副波干扰仍不能免,且能量较小不能作远距离通信。后来俄国人波波夫与意大利业余无线电家马可尼同时独立地发明天地线制,马可尼且于天线中加接调谐电路,试验越过大西洋电码通信获得成功,至此无线电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由于弧光电波的影响,误认为波长越长,电力越大,通信距离越远;事实上在短波通信特性未发现以前,确实如此。欧洲各国甚至竟用波长10000米以上,耗费巨资建设电台,并用频率很低的交流发电机供应电磁波能直接发射。长波无线电之传递,以地波为主。其折射率在海面与平原之吸收率均较小。在传播途中的衰减大致与距离成正比,因受气候影响甚微,在有效距离内通信可靠,故迄今仍在使用中,不过波长已减至1000米左右。长波无线电特别适宜于极地通信及海上导航,因短波无线电在极地失去电离层反射作用,无法达成远距离通信。长波通信须高大之天线。自超短波及微波通信实现后,已可利用轻便之转继站构成通信网,故长波通信已在淘汰。中波波段为标准广播波段,其波长自200~545米。适用于国内及邻接地区间作广播之用。国土广大之国家均规定其最大电力及广播服务区。最大电力以天线发射之电场强度为标准。中波广播波段自540~1650千赫(kHz)。中波广播也可用于空中导航。短波通信之特点是:即使是不太强的无线电波也能跨越大洋,而完成极远距离通信。短波无线电讯,由于频率较高,其电磁波由天线发出后,因地球表面矿物质之吸收率甚高,故不论发射电力多大,不出百里以内,其沿地面进行的电磁波即被吸收以尽,其衰减率以对数率随距离而加快。但在数百里以外的地区,因向空发射之天波受高空电离层的反射而再度出现。这种高空反射波的反射体是天空中大气因受紫外线辐射所形成的离子化气体层。围绕地球的这一层离子化气体称之为“电离层”。无线电波也和光波一样有四种特性:它能被物体吸收、反射、散射及折射。当电磁波前进时,遇金属物,则有一部分被吸收,有一部分即反射,且金属物与电子线波在不垂直又不平行之方向者,电磁波就发生散射。当电磁波经过不同的介质时,将发生折射的现象。
32、火山-----------boynton提供 世界上60%以上的活火山都分佈在太平洋沿岸新形成不久的巨大山脈和島嶼;另外有集中在地中海、非洲東部和大西洋中部的地殼發生巨大破裂的地方。因為這些區域的岩漿可以很容易的持續流出,所以成為活火山。 噴出的岩漿經過冷卻凝結,如果將火山口堵塞,則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地底的運動仍然活躍的進行著,因為火山口塞住,所以這股力量便在地底累積,等到累積到相當的程度,就又產生另一次的火山爆發,此種類型的火山就稱為休火山。 如果在地殼堅硬的地方,所有的裂縫都被堵住了,地底的岩漿再也不能爆發出來,這類的火山就稱為死火山。
33、季风---------弹簧提供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羊皮书制手抄本 --------popcorn提供 公元100年前后,古希腊人将纸莎草纸裁成单页,双面书写,写完后粘成类似今书本型。这 种文献,史称“手抄本”。手抄本翻阅方便,载文量大,具备了现代书的外型,逐渐成为图书的标准形式。 公元前800年左右,中东地区帕加马人,迫于亚历山大城对纸莎草的封锁以及希腊地区两大图书馆的竞争,在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用羊皮、牛皮制成羊皮纸的工艺。 它将绵羊、山羊、羚羊、小牛或其它动物的皮进行加工处理,弄薄后,在其上书写文字。所 形成的古文献,史称“羊皮书”。羊皮书最初是书卷型的,后来演变为书本型。公元前200 年前后,帕加马成为羊皮纸的生产中心,并使该技术向各地传播。尔后羊皮纸的使用风靡罗马。 羊皮纸没有纸莎草那么笨重,而且可以折叠,成为“羊皮书”。公元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地中海沿岸,没有建立起更大的图书馆,却建立了最大的档案管“Tabularium”。罗马的诗人可以在羊皮上 “发表”自己的作品,就是请专门的抄写手在羊皮上抄写多份并出售,尽管它在经济上并不合算。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世界里的修道院开始也使用纸莎草,后来转到使用高级的羊皮纸,而且往往有精美的插图,抄写《圣经》成为修道士的一种职业;在阿拉伯世界里,他们则用羊皮纸抄写《古兰经》。公元4世纪前后,由于羊皮纸 坚固、书写清晰,而逐渐取代纸莎草纸成为制作手抄本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