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没有逛北美版,看到MICHAEL在吐苦水。
像searching1983说的,CD和什么新浪网易天涯是不一样的,CD上的ID和这个人是X-Ref的,从参加GMAT考试的人,到applicant,到MBA candidate,到以后某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联系在一起。
所以看到CD上某个熟悉的ID向自己发起攻击,那种感觉和在天涯讨论版被疯狂拍砖是不一样的。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拿到A学校录取,B学校已经完成了面试,觉得希望挺大。A学校比较特殊,贷款额是交一堆资料后由校方决定能给你多少LOAN。B学校则是在上限内填多少贷多少。我的情况就是,A学校如果少给我5000刀的LOAN,我都去不成。(现在有一个交了定金的MM就是把其它学校拒了,结果LOAN批得少,还不能ARGUE,很有可能要defer)
CD上有个熟悉的ID给我发站内信,要我写信拒掉B学校,因为他也在申。这个ID曾在我的贴子里为我加油,所以我马上回复,我只要收到A的package,确定我是会去A,我会马上写信的,并祝他好运。
3月底,B学校给了我录取,A学校能给多多少贷款还没消息。这个熟悉的ID在我的贴子里说我没人品。后来我得知某次我不在场的MBA ADMIT聚会,因为站内信事件我的人品被拿出来质疑讨论。又气又委屈,发站内信吵架。
事后我的MENTOR对我说,我根本就不应该答理这种无理要求。就算答理了,我得像写商业合同一样严谨,条件列出,如:A学校批贷款额的package每年都是最早也得4月中旬才会发出。
所以,CD是不一样的,不像其它的BBS:“反正只是个ID,何必上心?”一次武断的误读,突然变成人品问题,而且是延伸到了现实,你却不能一一解释。
这次例子之前,还有几次相似的经历,不过没有上升到在现实中攻击我的人品,很多人都用“包容心”来说,好像要是上心了就是没有包容心了,所以我只好默默地把面经、还有一些我对我自己以为遭拒的原因分析全给删了。
~~发完牢骚,说回Michael。我和Michael是从考GMAT时开始互助的,从考GMAT,到申学校,从CD上受了太多太多益了。怎么受益,就是看前人的贴子,再比照自己。
我个人的感觉:我获得帮助最多的,不是从那些大大大大牛的贴子。大大大大牛通常都特低调,潜水一百年,一上来就是个IN@h/s/w;也不是从那些特别“另类”的经历贴,大牛与传奇,我只能默默膜拜,可是根本没办法借鉴。我受益最多的,是从那些“小人物”的贴子中,小人物不是北清复交,磕磕碰碰,常常患得患失,被80%学校拒,被20%学校录了,罗罗嗦嗦写一大堆被拒的经验谈,再罗罗嗦嗦写一下对为什么被录了的猜测。我觉得这些才对我这种同是小人物的申请人有参考价值。
我知道的Michael也是个小人物,GPA“奇低”,他就找以往GPA低但成功申请了的人的贴子看经验。最早的时候一团混沌,看到自己的全是劣势。摸索的过程逮着谁问谁,是得到好多人指导、分享才逐渐理清思路的。我相信是因为这样,他申请后也变得很“爱管闲事”,一个不认识的申请人问他些什么,他都就他知道的东西答。你以为是闲着没事装“我是百事通”来美一下虚荣心吗?是因为自己申请的时候太了解那种“一团混沌”抓个谁都觉得是根稻草的感觉了。还有他老是强调自己的低GPA,还真不是造假,申请的时候我听他为低GPA低患得患失已经听厌了,我也亲眼见过他的成绩单。他在每一个录取贴把这个“奇低”的GPA摆出来,以后如果有相类似情况的“小人物”申请人搜到了这个IN的贴子,难道不会减少一点申请过程中患得患失的痛苦吗。
像现在挪去签经版看签经了,看到一句“水过”,就悻悻的关了贴子,仍然是很感激那些不厌其烦罗罗嗦嗦把整个过程写得特别详细的TX,一比照就会发现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不过我自己还是“包容心”不够,我看到“为什么你们两个广州的人这么高调”,还有“真正的牛人是不会出声的”的回贴,收到三、四条站内信:“你有什么好臭显摆的,不就一个BIG 4的吗”,我还是会觉得很委屈,就把贴子的内容删了,可能我太sensitive,离MBA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劝Michael也修炼“包容心”,别太在意了。希望CD上罗罗嗦嗦的小人物们不要缄口,否则CD对大家的帮助就不会这么巨大了。
~~~~~~~~~~~~~~~~~
一下子写这么长,吓到了,有感而发...
闭嘴了...
-- by 会员 vivi72 (2010/5/12 1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