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LBS交换学习回来,紧接着又做了2个月实习,没时间上CD。好不容易实习结束了,抽个空上来一瞅,我不禁吓一跳,就这篇去年发表的“旧文”,没想到大家讨论得如此激烈啊!看来中欧是犯了众怒了!
我全部看了一下,好象大家的不满主要是针对中欧的招生过程和招办来的。我先谈谈我申请中欧时的感受吧。我是中欧MBA2004的,2003年11月参加的面试。从全过程来看,中欧招办的人表现出了相当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服务相当到位。以至当电话通知我被录取时,我由衷地感谢了他们(尽管他们当时告诉我奖学金还在pending中)。
不过今年招生的服务水平出现下降,据我所知,主要原因有两点:
1)招我们这一届的招办人员几乎全部离开了招生办,(有的辞职,有的换了部门)。换了一批没有经验的人上来。
2)中欧今年首次扩招,而且招生流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往年大不一样,需要协调的事情比较多。
由于上述原因,今年招生过程不尽如人意,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对此,我仅代表我个人向在中欧今年招生过程中有过不愉快经历的XDJM表示歉意,我也一定把大家的意见反馈给学校领导。
另外,也看到部分朋友在讨论“牛人”和“牛校”的问题。我也想说两句。首先,比较学校的优劣对中欧是不公平的。HBS成立于1908年,LBS成立于1965年。拿成立才10年的中欧和这些学校比较,就好比拿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比力气,没有意义。30年后,我相信中国也会有全世界认可的一流商学院,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定会有这一天。至于是不是中欧,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我这里要说的是,进哪个学校不能是判定是否牛人的依据。举例来说,去HBS能进Mckinsey,拿百万年薪,去CEIBS同样也能进Mckinsey,拿百万年薪(我们上一届MBA2003中,就有一个学长进了Mckinsey,现在在德国工作。再前几届,也有人进Mckinsey。)我个人认为,(进入HBS的概率*进入Mckinsey的概率)小于(进入CEIBS的概率*进入Mckinsey的概率)。
再看长远些,如果大家都在中国发展的话(不考虑那些在美国发展多年后回国的海龟,仅考虑那些一毕业就回国的人员),未来哪个学校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大非常难说。我原先的同事中就有HBS回来的,而且就下个月,我另外一个同事也要去HBS读MBA了,毕业后要回国工作。同他们交流之后,你会发现,HBS是一个光环,但同时也是紧箍咒。他们个个都对未来非常惶恐,巨大的投资成本和舆论压力使他们必须找到并维持一份光彩的工作,生怕辱没了HBS毕业生的声誉,心理压力非常大。相反,CEIBS的学生在心理上没有这份负担。而且,一旦进入了公司,HBS学生和CEIBS学生的界限就消失,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各自的实际工作能力。我原先同事中也有CEIBS毕业的,他们目前发展非常好,不弱于那些HBS们。
最后总结我的观点:1)MBA价值的区域性很强,关键是看申请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定在哪里。你要在海外发展,那去top10的学校几乎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打算留在中国发展,那综合来看CEIBS是个不错的选择。2)读MBA并不能改变个人的素质,Garbage in,Garbage out! 好的MBA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打破了原先的路径依赖或者玻璃屋顶,帮助部分人转换行业或者向更高层发展。关键的关键,还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和大家共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6 0:52: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