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请几所亚太的名校(中欧 长江 清华 北大等)在校学生谈一下教学方式? 我先说一下我查到的,看到一个Insead校友的博客,上面说到很多课程都是以提前看完内容,课上讨论实践为主。 有一门课程让我印象很深,一个是经济学,要求学习自己提前学习内容,上课时教授点名学生就学习的知识点分析现实热点问题,亚太商校是否也是这样? 还有一门是创业学,学校真的找了投行的人来做评判,学生自己组队,制作计划去争取投资。据我所知,中欧、清华都有创业课程,是否也都是这样? 我来回答一下吧,长江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传统的讲课。这种比较少,典型的课程是Accounting,但是大作业也是案例分析。 2. Case, 比较典型的就是MANAGERIAL ECONOMICS,Organizational Behavior,Marketing等。每节课前都有一个case,需要把case和教材读完。课堂主要分析case,分析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教授cold call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另外一种是小组轮流上去做presentation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讨论。 3. 混合型。一般带一些数量分析的课程会这样,例如统计学,每节课一部分时间讲授基本原理,一部分时间用统计知识分析一个具体的商业案例。 不同的课程或者教授还会有自己的特点: 1. MANAGERIAL ECONOMICS讨论到博弈论,OB,Negotiation相关的课程都会有课堂仿真游戏(simulation) 2. 有些教授会请很多guest speakers,例如Marketing Research请了尼尔森、欧莱雅和无锡健特的高管;China Capital Market请了祈斌等重量级的嘉宾。 3. Leadership要求每个小组做一个计划去实现某个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活动。 4. Entrepreneurship和Entrepreneurial Finance and Venture Capital这两门课请了不少VC来演讲或者是给我们的创业计划提意见,不过没有钱,呵呵! 5. Strategic Management最后的大作业就是实地调研一家上海的上市公司,然后给他们不同的BU提发展策略。 基本上教授都会挖空心思让自己的课程生动和吸引人,形式非常多样。 另外楼上有人总是揪着教授的一两个言论说个不停,非常无聊。学术界鼓励的就是百花齐放,而且教授又不是给别人投资建议,更加无可厚非。在同一场合,另外一个金融学教授黄明就发表了周春生教授截然不同的观点;教授还会跟我们说他们不同意项兵教授的某些观点等等,这些争论和分歧在学术上都非常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商学院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听了教授的观点要学会自己分析,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听风就是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 21:54: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