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fengxiaoma在2009-6-29 23:28:00的发言:To 卓如: 作为一个中欧的招生工作人员,我觉得你应该以提供学校信息为主,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尽可能保持客观的态度。 不要总用个例,有一个拒了MIT来中欧的,不代表中欧学生的水平已经赶上MIT了。 另外,对中国经济后势的发展,你们许小年教授尚且持谨慎的悲观态度,你还是不要说这些那些“大跃进”式的口号了。 虽说工作是工作,但是也是要有底线的吧。 本人在读中欧,这几天在公司实习,没怎么上网,现在看来我的身份也需要澄清一下了。我和michael、franker、double,jacky等等都是08的同学。 本人05年至今,从未使用马甲,连考GMAT的帖子也还在,你若有时间可以搜搜我以前的帖子,很容易找到相关信息。 从未说过中欧学生已经在整体上赶上某某学校,中欧大多数都是中国学生,国外基本以老外为主,国情不同,无法比较。 也不需要将所有据掉美国学校学生的选择理由及简历一一贴出,已证明不属个例。是否被其他学校录取并非是衡量一个学校生源质量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同时拿到中欧及海外学校的学生中的确会有不少会选择去海外,这点无需否认。 如果说用意,也是希望提供一些信息给手拿多个Offer而没有下定决心的 Ceibs Intakers,或者告知据掉其他Offer的同学,其实有不少人的情况和你一样。最终何去何从,主意还是要自己拿。 至于说到学校的教授,许小年属于“自由学派”,观点并不与主流接近,这和他多年的学历、经历有关。 我是学校的MBA学员,许教授是中欧的老师,但不代表我一定要认同他的观点,不是吗? 实物层面的企业经营者、投资人,通常是比较乐观的。商场上的挑战无处不在,不乐观早就被刷掉了。 教授都会比较警惕,无论在好的时期还是在不好的时期,都必须有不同意见提出来------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