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言由心发在2008-11-26 19:55:00的发言:请教楼主:
" 当他知道我打算去读中欧MBA时,他的第一反应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他只说一句"You are over qualified",然后他问了我希望做什么,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直接告诉我,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去读长江,而不是中欧。
他阐述了几点理由:
1。从中欧的MBA毕业生来看,基本没有自己创业的,清一色替外企打工;而长江的MBA毕业生中,虽然多数也是外企打工仔,但是毕竟有一些是自己创业的。你的情况不适合中欧MBA。
2。中欧每届人数太多了(言下之意,学校根本无法关心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或每个学生所能获得的学校资源帮助有限,包括到国外去的交换学生机会)。"
-------现在楼主也进了长江了,对以上几个问题是否能有些新的认识?
1,你说中欧毕业生没有创业的,清一色打工,我就奇怪了,一个班(一届有3个班,每班60人)上5个创业的同学不能算么?那长江所说的创业的到底是怎么创的?
2,你说中欧交换机会少,好像CD上最近也有贴出来中欧学生交换的情况,长江能不能把你们之前交换的情况贴出来,质量数量大家来看看?
其中接待DD的一句有趣的话又给我印象很深“根据你这种资历在中欧可以当老师了!”。当时听到这句话,无非当头一棒,中欧到底是什么样的师资?然后我回答了一句:"虽然我是博士但是学习实践的是不同领域的啊!"接待DD接下来的一句让我感觉很好,但是我觉得自己的今天的表现应该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如果你能把这种观点用英语表达清楚的话,都可以拿奖学金了!”
------楼主确实很有意思,人在面对失败者的时候都倾向于安慰,如果接待DD的一句安慰你的话都听不出的话,只能说有些东西是学校永远都教不出来的。的确,中欧的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士,但是不能就推理博士就能是中欧教授吧~
呵呵,当时接待DD可不知道我的面试成绩呀,当时一同面试被中欧录取的Intel DD也在场,具体情况可以问他呀,呵呵;
不过我承认我在中欧面试很失败,我觉得中欧拒绝我这样差劲的表现也是理所应当,有遗憾但是也是合情合理的;那您觉得中欧招生细节中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吗?不过很欣喜地看到了今年中欧妈妈俱乐部的活动、中欧其他有关俱乐部在CD上邀请申请人参与活动的消息,这是很好的举措。
至于中欧教授水平我只能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好还是不好,还是业界人士最有发言权;但是如果中欧内部人士对中欧的教授都没有信心的话,那又说明了什么呢?不过还是那句话,过去不代表现在,希望中欧能够有越来越优秀的教授队伍,狠狠打击我这种说法,也为中国MBA创造更好的条件。
至于交换机会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未必正确;不过觉得不能看绝对数,要看机会数和招生人数比值;这点中欧内部人士和学生最有发言权,我的消息来自我的同学,仅作参考。中欧的名声目前肯定高于其他MBA学校,交换学生的名校数量也不少,但是和招生总数相比,轮不轮得到你,这点对于申请人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对于创业问题,我觉得不应看入学前的创业人数,主要看历史上毕业后创业的人数,而不是入学前创业的人数;据我所知目前这个数字对中欧来说应该是不大的,而长江的数字应该是高于中欧很多的,这个和学校的宗旨是有密切关系的。
本来不想说的,但是现在看来得告诉您另一个故事:
记得在EMBA Info Session时,一个同去咨询的MM告诉我,接待他的EMBA学员说了这一段话,给她印象很深:
读EMBA前那个学员自己创业办了几个公司,在中欧读书让他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卖了几个公司,自己认为这种状态不太好,必须要振作起来。
当然这可能只是其个人的情况,想想中欧的口号,再想想EMBA和MBA的教育目的,EMBA尚且如此,那么MBA呢?中欧没有能鼓励创业的精神,而且应该也是不争的事实吧?
顺便请您问一下班中的那几个创业的同学,毕业后还准备创业吗?呵呵
而且我的帖子只谈客观事实和个人体会,希望服务于CDer,同时希望各个相关学校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改进工作,而非攻击学校或替学校做广告;
但是如果客观事实或逻辑合理的主观推测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的话,请见谅!
如果觉得逻辑上不合理,或者事实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欢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