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tq在2008-4-30 14:57:00的发言:问题是,1。没人说中国现在已经超过美国了。 2。美国是制造业大国并不等于中国不是。。。。所以这根本是个伪命题。。 中国这点人口,这点平均教育水平,除了全力发展劳力密集型没有其他出路可走。 第2条明显就是把大家都能理解的话来找别扭。 这个就好比有人说某人太不男人了,你可以反驳,“他存在小JJ,怎么不男人?所以这根本是个伪命题。” 中国绝对不能也不是在“全力发展劳力密集型”生产模式。 这个道理基本上最笨的县处级干部做报告都知道说的。 如果同楼上一些同学纠正“语病”来的。“中国这点人口”也可以算是个语病。 我想你还没看郎教授那场报告。他其实是呼应了长江项兵院长的一个观点“中国需要出现第三代企业家,以全球应对全球”,因为他指出的一个制造业产业链的成败关键在欧洲美国市场终端,所以要想强大,就得直接走出去控制美国、欧洲的市场终端。他们两个的观点是相呼应的,也是有前瞻性的。 而这里郎教授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有失偏颇的数据是利润分割的实际比例。他把一个产品中国部分承担的5/6环节中拿到的利润认为是1/6,换句话说认为美国控制终端卖场的厂商拿到了5/6。。。目前是有差距,但是影响条件他忽略了重要因素,就是风险大才取回报大。 终端卖场的风险是巨大的。 比如今天晚上我走访了号称中国红酒业南霸天“云南红”在北京的销售点。他们也就是期望占有卖场那大部分利润,但是风险是巨大的。卖场是一个金融街后边的酒庄。房屋装修、人员等等成本累计进去,如果销售旺盛,那么终端的毛利润貌似供应商的数倍,然而销售减少的时候,这个终端就很容易跌破平衡点乃至亏损。高额的利润比例是用来应对高额风险的。 如何调节这个比例的平衡是个难题。郎先生这次演讲漏掉了这个关键问题。 当然我想他可能是有意的,因为讲得太多太全面听众反而记不住,所以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方法,在一个重要论点上加强,使得其观点迅速对社会造成刺激。 转报道:“胡锦涛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支持现代农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积极调整内需和外需结构,确保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抓紧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努力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要切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立足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瞄准国际产业链高端,大力开发节能节材、新能源、石油替代等方面的技术,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工艺、装备改造和产品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 13:39: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