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gracis在2008-4-27 11:18:00的发言:“问题可归结为:我看到一个说法,90%的金融学top杂志论文出自top30的学校毕业生。这是为什么?根本的因素在哪里?同一个人,同样的导师,放在欧洲二流学校读博士“成材”的概率远低于美国一流名校?是不是因为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导致名校的学生主观努力使然,还是一流的学术环境增加了见识,拓展了发文渠道?” 个人觉得还是培养模式的差异,欧洲多数大学Ph.D培养模式与美国截然不同。其次,教授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在培养 Ph.D方面,美国的淘汰方式更加科学,规范些,当然时间更长(一般5年)。其实,在欧洲大陆,移植美国Ph.D模式的学校近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LSE, LBS, INSEAD的Ph.D培养基本上是美国模式。 法国的Toulouse和巴塞罗那的UPF经济系都是哈佛过来的教授创办的,采取的美国Ph.D培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办于1990的UPF,其培养的学生很受美国大学的吹捧,其在欧洲的地位仅次于LSE.另外,香港科技大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也是沿袭了美国的一套教育模式,与香港大学的英式教育截然不同。
^_^,upf确实很牛.不过他的学生受追捧,也是因为他们通常可以得到很牛的推荐信 anyway,明年去upf选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