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wilsonsoft在2007-9-30 3:02:00的发言:首先是你先对我本人及学校发起攻击,而且攻击的理由及其荒谬。其次,推荐你看一下饶思中或杨武金的逻辑学,相信看完后你会作出正确判断,看看我是否在搞中西结合。最后,作为在校生我相信亲身体会而非主观臆断,有机会过去看一下总比闭门造车或拍脑袋来的稳妥。既然BIMBA和光华的MBA都已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了十年或更长,而且业界的口碑也不错,那它们自有存在的理由,主要是面对的群体不同,合适才是最好。至于换东家的事相信几天后就会见分晓,不过我倒认为就算是世界二流甚至三流的欧美MBA院校整体也比国内大多数一流MBA好一些,至少国外学校之间大多是承认的,在中国也是认可的。他们至少都有国际统一行业认证,而国内的MBA能得到国外同行认可的学校很少很少,能凭国内MBA文凭在国外混的相信也不多或者几乎没有。如果国内的院校始终停留在国内的小圈子里,我认为永远都不会有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BIMBA, 中欧是走在了前面,想一想每年各校全日制班都有30%多的外籍学员拿着中国商学院的文凭游走在世界各地,这本身就是中国商学院的自豪,说明国外至少开始认可,而非每天无休止的“矬子跳高比赛”,祝两校越走越好。 外行话!FORDHAM 和 LEUVEN 这样学校的教授如今在北大光华, 清华,中欧,长江,是根本找不到正规教职的。有可能做ADJUNCT PROFESSOR。北大光华的蔡洪滨,刘国恩,清华的钱颖一,李稻葵等以前分别是UCLA, UNC CHAPEL HILL, UC BERKELEY, MICHIGAN 的教授.世界二三流学校教授在中国糊弄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何况FORDHAM 和 LEUVEN 这样的学校四五流都算不上.BIMBA有几个终身的商业管理教授在一流学院任过教职?BIMBA又有何计划招聘好的终身的商业管理教授?不要瞎忽悠,糟蹋北大的名字.光华是北大惟一的,正宗的,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在张维迎院长领导下有能力办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下面请看光华的学术成就: 五年108篇论文被权威索引收录 “我有好消息和大家分享。”9月5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上,院长张维迎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面对所有的光华教师和员工,逐字宣读了一份科研论文统计表。 根据这份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以《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计算,光华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达到108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经管院校(不含港澳台地区)。 作为一所商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对学术研究的重视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据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信忠介绍,光华评定教师学术成果的标准极为严格。他们认可的A类、B类学术刊物以及晋升教职的模式,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过去的五年中,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发表在A类刊物上的论文共有21篇。这一数字不仅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著名商学院,同时也居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 理论性、应用性超前 年轻学者群昭示更大潜力 应用经济学系是光华创造国际学术成果的一个典型。据刚刚接任系主任一职的龚六堂教授介绍,在过去两年中,至少有四位应用经济学系的教师,有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上。 不久前,在美国《经济学理论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上,应用经济学系教授蔡洪滨发表了“保留价格的信号形成”(Reserve Price Signaling)一文,通过引入卖方有关拍卖品的私人信息,提出了一个新的最优保留价格理论,完善和发展了拍卖理论关于保留价格的结论。这一成果不仅理论性非常前沿,而且在我国的电力市场设计、资产处置、电信市场竞争机制、政府采购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在美国《卫生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上,应用经济系另外两位教师陈玉宇和周黎安发表了“中国1959-1961年大饥荒的长期健康和经济后果”(The Long-Term Health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1959-61 Famine in China)一文。他们利用大量的微观数据,对当年大饥荒幸存者的健康、收入和劳动供给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大饥荒对幸存者——尤其是当时处于婴儿时期的人群的健康和经济状况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于评估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反思社会改革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的张庆华博士,2004年才加入光华应用经济学系。2006年,她的“劳动力市场厚度与失业率波动”(The Thick Market Effect on Local Unemployment Rate Fluctuations)一文发表在美国的《计量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上。这篇论文通过运用大量的实证数据,揭示了失业率波动与劳动力市场厚度、城市规模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对美国各地广泛存在的失业率波动现象作出了解释,也为研究中国的城市化、就业问题提供了启示。 近年来,光华管理学院涌现出相当多的年轻优秀学者,像会计学系姜国华副教授、战略管理系周长辉副教授、商务统计与计量经济系的苏良军和金赛男副教授等,都有论文发表于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显示出光华学术研究的巨大潜力。 科研、师资总体水平领先 构建知识产、传、用多层次链条 8月下旬,在光华举办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不少参加者恍然大悟,“没到光华之前,不知道这儿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水平这么强。”在与多位光华老师接触交流后,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更坚定了报考光华研究生的想法。 在光华的教学大楼里,除了普通学生,还能看到很多职业特征明显的人进出,他们是光华管理学院的MBA、EMBA学生。作为一所商学院,光华为何如此重视学术研究?院长张维迎解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是一个多层次的合作链条,商学院处于上游,管理培训公司处于下游,两者的功能不同;光华的基本定位首先是创造管理知识,然后才是培养商界领袖。 “我们是病理学专家,不是临床医生。”张维迎院长强调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0 7:47: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