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ianmian_le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友答疑] 2007 BIMBA(北大国际)MBA申请---在校生答疑

[精华]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11-1 19:46:00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more questions.

以下是引用allentsou在2006-11-1 17:22:00的发言:

BiMBA的PT班在国内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而且PT班和FT班的绝大多数教材和老师相同,所以教学质量基本相同。如果你的问题更具体些,我们可以提供更详尽的解答。

FT的课程从CD以及其他来源获得比较多的信息,而PT就少多了,所以想多了解一些情况。

1、能否详细说明一下PT班在国内有哪些明显的领先优势呢?

2、请谈谈您印象中,PT和FT两种班级的课堂氛围、同学交流与合作有哪些不同?

3、PT和FT班级的授课方式完全一样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22#
发表于 2006-11-1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1)请问PT 是全英文授课吧.

2)还有1月底提交申请资料会不会太晚?

感觉今年BIMBA 招生声势不大, 不过已经看到11月的MBA TOUR 里有BIMBA参展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现场和招生人员直接沟通.

23#
发表于 2006-11-1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sw在2006-11-1 19:46:00的发言:

FT的课程从CD以及其他来源获得比较多的信息,而PT就少多了,所以想多了解一些情况。

1、能否详细说明一下PT班在国内有哪些明显的领先优势呢?

2、请谈谈您印象中,PT和FT两种班级的课堂氛围、同学交流与合作有哪些不同?

3、PT和FT班级的授课方式完全一样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1、能否详细说明一下PT班在国内有哪些明显的领先优势呢?

(1)教学优势。BiMBA的Part Time 班采用全英文教学,最新版英文教材,授课老师均为来自美国或曾长期留学欧美的老师;

(2)生源优势。PT班学院平均入学年薪已近20万,相当一部分来自驻京跨国公司,相对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阅历;

(3)环境优势。北大(特别是CCER)具有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深刻的学术见解,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请谈谈您印象中,PT和FT两种班级的课堂氛围、同学交流与合作有哪些不同?

(1)教学方面:基本相同;

(2)同学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同学背景和经验不同;

(3)课堂氛围:这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如果你是个积极的参与者,相信周围的学习气氛也会比较好。

3、PT和FT班级的授课方式完全一样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授课方式基本一样。是否有细微的不同,可以和学校教务部门或主要的任课老师交流。

以上是个粗略的介绍,如果还有问题我们再谈。

24#
发表于 2006-11-1 23: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jyxjt在2006-11-1 21:50:00的发言:

1)请问PT 是全英文授课吧.

2)还有1月底提交申请资料会不会太晚?

感觉今年BIMBA 招生声势不大, 不过已经看到11月的MBA TOUR 里有BIMBA参展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现场和招生人员直接沟通.

1)请问PT 是全英文授课吧.

是全英文授课。

2)还有1月底提交申请资料会不会太晚?

一月底不会太晚。

感觉今年BIMBA 招生声势不大, 不过已经看到11月的MBA TOUR 里有BIMBA参展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现场和招生人员直接沟通.

声势大不大不好说。但据说今年的国际学生比例将由33%增加到50%,考虑到是小班教学,那么在国内的招生名额可能会比较紧张,不知这是不是一个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23:22:09编辑过]
25#
发表于 2006-11-2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BiMBA是滚动招生,招满为止。我06申请的本来是PT,五月底交材料,六月上课,后来因为计划变了改成FT。当然不建议你这么晚,可能会会没有名额。如果申请FT太晚奖学金也发完了。

PT去年招80人,据我所知平均年龄大FT两三岁,经验和年薪普遍高于FT学生。

PT不好的一点是国际化程度不高,估计06国际学生不超过五个,不像FT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另外BiMBA的就业服务主要是对FT的学生的。

如果想在国内PT,实在是没什么好选,其他项目和Bimba相差太大,去看看财富去年的调查和排名吧。

26#
发表于 2006-11-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提问

以下是引用fredl7在2006-11-2 11:47:00的发言:

PT去年招80人,据我所知平均年龄大FT两三岁,经验和年薪普遍高于FT学生。

(1)请问80个人分几个班?

(2)年龄、经验和年薪高于FT学生,看来PT项目是介于FT和EMBA项目之间的一种项目了?这么理解对不对?

PT不好的一点是国际化程度不高,估计06国际学生不超过五个,不像FT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另外BiMBA的就业服务主要是对FT的学生的。

(3)国际化程度低一些,是不是对英语交流的能力要求也低一些?

如果想在国内PT,实在是没什么好选,其他项目和Bimba相差太大,去看看财富去年的调查和排名吧。

(4)排名到哪里找?

27#
发表于 2006-11-2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MORE QUESTIONS

以下是引用allentsou在2006-11-1 23:16:00的发言:

(2)生源优势。PT班学院平均入学年薪已近20万,相当一部分来自驻京跨国公司,相对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阅历;

问题一:是不是意味着该项目比较不适合非跨国公司的生源?也不太适合非北京生源呢?

(3)环境优势。北大(特别是CCER)具有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深刻的学术见解,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如果是pt,那么参加这些活动的机会必定少,应该是比不上ft?尤其是非北京的学员?

2、请谈谈您印象中,PT和FT两种班级的课堂氛围、同学交流与合作有哪些不同?

(2)同学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同学背景和经验不同;

问题三:pt的在校时间相对较少,是不是同学合作与交流的时间不容易保证?

28#
发表于 2006-11-2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fredl7在2006-11-2 11:47:00的发言:

PT去年招80人,据我所知平均年龄大FT两三岁,经验和年薪普遍高于FT学生。

(1)请问80个人分几个班?

上午班和下午班

(2)年龄、经验和年薪高于FT学生,看来PT项目是介于FT和EMBA项目之间的一种项目了?这么理解对不对?

不赞同,PT和FT教学和学历各方面都一样,单就学历来讲我觉得全职读书的经历还好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提供两种解释:

第一,国内第一集团的国际化的FT北大中欧长江大家都半斤八两,三个学校一共招生大概三百人。PT的项目北大相对其他项目有较大优势,招生80人,所以竞争激烈点。

第二,不同项目的目标用户群问题:年龄稍大又想读MBA的人比较更多的会考虑PT。

我倾向第二种解释。

PT不好的一点是国际化程度不高,估计06国际学生不超过五个,不像FT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另外BiMBA的就业服务主要是对FT的学生的。

(3)国际化程度低一些,是不是对英语交流的能力要求也低一些?

国际化程度低和英语要求完全没有关系,国际化程度低的原因是老外来中国一般会选择FT。上PT的老外一般是已经在中国工作的。这样的申请人比较少。

如果想在国内PT,实在是没什么好选,其他项目和Bimba相差太大,去看看财富去年的调查和排名吧。

(4)排名到哪里找?

说错了是forbes,http://www.forbeschina.com/ 

说明一下:年薪是有争议的,我不知道准不准,国内有些什么项目,项目的大概情况可以参考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 17:51:36编辑过]
29#
发表于 2006-11-2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llentsou在2006-11-1 23:16:00的发言:

(2)生源优势。PT班学院平均入学年薪已近20万,相当一部分来自驻京跨国公司,相对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阅历;

问题一:是不是意味着该项目比较不适合非跨国公司的生源?也不太适合非北京生源呢?

答案是否定的。部分并不代表全部。事实上BiMBA很重视多样化,各种背景的人都是被欣赏的。

(3)环境优势。北大(特别是CCER)具有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深刻的学术见解,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分析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如果是pt,那么参加这些活动的机会必定少,应该是比不上ft?尤其是非北京的学员?

BiMBA给PT班的机会是一样的。能否参加这些活动完全看自己的权衡和取舍。PT一般都是带薪学习的,工资我所欲,活动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所以关键还是看自己,而不是学校。

另一方面,MBA学员大都是很主动的。无论是否常驻北京,无论是PT、FT,都不是绝对的限制。我亲眼见到青岛的PT同学参加羽毛球赛,也听说上海的PT学员每周往返一次京沪两地。相信自己最了解自己,相信问题没有办法多。这些困难都会解决的。

2、请谈谈您印象中,PT和FT两种班级的课堂氛围、同学交流与合作有哪些不同?

(2)同学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同学背景和经验不同;

问题三:pt的在校时间相对较少,是不是同学合作与交流的时间不容易保证?

不能一概而论。原因同上。
30#
发表于 2006-11-2 22: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jyxjt在2006-10-28 18:54:00的发言:

我对BIMBA 的2007在职MBA 感兴趣.通过和BIMBA 招办的联络,对这个项目感觉还不错.

但是,对于目前所面临的2007年后更换合作伙伴的事情,对于我们申请者来说还是希望学校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其实更换合作伙伴并不会说明这个项目不好,我们需要的是招生办能给一个比较明确的将来BIMBA 项目的发展方向.让我们看到BIMBA 的决心.

很冒昧提出这个问题,但我确实是想在不离开北京的前提下完成INTERNATIONAL MBA的学习.很希望BIMBA能够发展好. 谢谢!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因为公司给证交会提交了上市申请,所以公司高管不得不需要一段时间的静默期,结果竞争对手就利用这个机会窗大肆散布流言。回想起来,散布流言和盲目回应都是非常不 Professional 的做法。

学校如果有严肃的态度,就不会被流言所左右,不会做仓促的回答。我们要证明什么呢?我们又需要证明什么呢?是金子总会闪光。商学院终归还是商学院,既不会因为别人说几句好话而变好,也不会因为别人说几句坏话而变坏。因为我们是负责的人,所以就不要对没有发生的事乱表态。

尽管报考MBA的学友大多具有比较高的素质,但仍难免看不清方向和缺乏自信心(包括我自己),所以总想寻找依靠。打个比方,这就像很多女孩喜欢男朋友发誓许诺。但誓言和真实有什么必然关系吗?没有。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快感和虚无的满足。往往那种信誓旦旦的才是大骗子。所以“誓言不敢听”“承诺不敢信”。同样,商学院的“誓言”和事实也是无关的。难道仅凭一个院长誓言,你就去报考吗?不见得吧。学员确实需要自我判断和自信心,需要体现一定的领导力。

BiMBA是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不仅林毅夫的中国经济分析,卢峰的管理经济学,马浩的竞争战略,西点军校合作的领导力培养,新生的Team Building ,等等,都是有特色,有深度的课程或活动。进一步讲,经济管理的分析能力不是一两门课就能培养起来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多样的学术活动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MBA学员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和熏陶。更进一步,BIMBA和CCER举办了大量的讲座,其中不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顶级投行、跨国公司、咨询公司的主管。这些讲座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精华,其中很多言语有如醍醐灌顶,恐怕会终生难忘。BiMBA的特点还有很多,诸如此类,就不一一列举了。

“远望方觉风浪小,俯视乃知海波平”。只要BiMBA的核心竞争力在,她就终将是一个一流的MBA项目。只要我们抱定了终身学习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任何暂时的问题都不会迷茫我们的方向。

回想入学几个月时间,BiMBA为我们做了大量尽心尽责工作,可以算有情有义。我们也定当无怨无悔,为BiMBA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14 12:2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