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8月12日机经 阅读部分 我碰到的阅读结构为1+2,即第一篇20分钟,然后再做两篇共40分钟。 阅读第一篇 讲的是人类科技的发展使得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人们建造与过去相同面积或体积的建筑,所用的材料要比过去轻很多很多,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基本力学和建筑力学的真理却永远不会改变。文章结尾两段还解释了一下拱形石的发展,它是由将石条横放以承担重量发展到采取拱形来使上端的力量分散到拱石的两边,罗马人是这种方法的使作者。 阅读第二篇 讲的是植物的多样性与种群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其中引入很多概念,并把植物的种群分为三种,并指出传统概念上哪一种被认为很稳定,但是文章的发展讲述的确是传统概念是错误的,越是被认为稳定的种群其实越是脆弱,因为它可以生存百年,如果被毁灭,同样也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就这一点还出了一道题,问哪一点使得稳定的种群被认为其实是脆弱的。文章并以红树林为例说明在其成熟后,其它在地面生长的植物就不能再继续生存了,植物的多样性也就不存在了。 阅读第三篇 讲的是美国西部在1900年前并不是一个适合种植与养殖的地方,那里的气候呈半酸性。然而那里富含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水资源是雨水,冰山融水积存了30000年的产物。即便是那样干旱的地方,这种地下水还会以每年半英尺的速度上升。于是人们开始的开采,并使得农牧业得到了发展,超过半数的牲畜都在这里增肥了。由于人们的大量开采及使用地下水,地下水资源开始变的枯竭。以前打15米就能见水,现在得打40-55米。人们开始想办法保护地下水,有人想更换吃水少的农作物,有人想省着用水,但是人们还是放弃节约用水的想法主要是他们觉得别的地方的人也没有想着省水,而且因为他们用着这里的水而获得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也不想保护地下水资源了。尽管人们也在想办法保护地下水,但总有一天它会枯竭的。 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我好像碰到了很多题,可能是因为我遇到的是三篇长阅读。基本结构还是对话加讲座。 第一篇对话是一个学生查不到自己报的课,她问一个人,那个人告诉她可以在外面的BULLETIN BOARD上查到,可是她没查到。结果是她报的课被取消了,因为报的人不够10-15人。于是那个人建议她下学期报名时先打电话到那个系问一问。 第二篇是一篇关于鸟类栖息地的文章。文章以一种鸟为例,指出其的特性,它虽然小,但迁徙范围极大。并说它靠吃花是的蜜补充能量,而花又反过来靠它授粉。文章接着讲了如何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如不要开发人类住宅和农田,而大量种鸟类喜欢的当地的花儿,给鸟腿上绑标签从而知道它们的行踪。开发观鸟活动以提供经费。 第三篇是关于光谱(spectrum),一个讲座,教授通过讲解如何运用光谱来了解其它星球上含有什么样的元素。元素燃烧后产生光,其光谱特性是唯一的。 第四个对话是一个女生没有收到学校寄给她的TRANSCRIPT,因为它的夏令营需要这个东西,否则她就报不上名了。问询处的老师认识她是因为他看到她的钢琴表演。老师说TRANSCRIPT已经寄给她了,可她没收到,原因是她搬家地址没有通知学校。 口语部分 第一个问题 如何当好父母,好的父母应该具有什么品质 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集体工作好还是单独工作好 第三个问题 先读一个ANNOUNCEMENT, 关于食堂要取消热食而只售冷食,这样的话,1,因为冷食比热食更有营养,2,学生可以因此省钱。然后听一段学生间的对话,一个女生对学校的这种改变极为不满,并表达了相反的意见。总结女生的意见但要与所读的ANNOUNCEMEN相结合。 第四个问题 关于一篇教授的讲座,他指出人们应该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安排,并举列说如果你将来用不到化学,那么现在也没有必要学习化学。总结其意 第五个问题 关于广告策略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不停的重复,说的你不得不信,举例是用一辆小车不停的接人放人,大家都说车够宽敞,天天说,结果大家就真觉得车宽敞了。第二种就是找名人代言,里面举了用一位赛车手代言一部小车,并说这小车好,快,说的大家都认为这个小车其实也快。听完这段对话,将这两点总结出来并复述。写作部分 写作部分分为两篇 第一篇是给你一段文章,讲的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一副画如何被认为是膺品的。首先,画中妇人的穿着不相符,其次,伦勃朗是光影大师,可是画中的光影效果有着明显的错误。最后,画后面的板材也并不是用一整块木板而是几个木板粘在一起的。 接下来听一个讲座,一个教授解释了这一切,说明妇人穿着不相符是因为后人在原画的基础上加上了不符合妇人身份的FUR-COLLAR,其次,原画上妇人穿的是淡色衣服,所以脸上的光影效果其实是正确的。再次,原画用的板材也是一整块的。 要求:根据阅读材料与讲座写出一篇总结,要结合两个材料,不用自己有观点。 第二篇的题目大意是“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o keep old friends or make new friends”,给出自己的论点及论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