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一直在忙于推进工作上换组的事情,对我的情绪和精力消耗都非常大。好消息是应该能在年底去做ab testing的组了,但因为我不是统计学背景出身,所以去了之后主要做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之后有机会想再试试能不能去做事前的实验机制的设计。以及上周看到Trump当选的消息,心里哇凉哇凉的,也不知道会搞啥幺蛾子出来(但估计对商科选手影响应该相对有限?)。
非常感谢大家真诚而实用的建议,抱歉迟复。虽然可能也不会有更多人看这个帖子了,但还是总结一下自己得到的信息和新的思考。 1. 研究方向 a) 选择上还是兴趣为主,虽然quant比cb就业好,但前者不一定能读下来;Follow两个方向的顶刊,感受兴趣;后续通过做RA感受会更深刻 b) 拓展方向:ob
2. 如何攒RA经历和connection a) OnlineRA i. Pros:成本和风险相对最小,但需要发大量cold email+了解邮件对象的研究成果 ii. Cons:考虑到报税、学生commitment问题,大部分老师更偏好实地RA b) 北美Predoc: i. Pros:直接接受研究训练,对申请上好的PhD项目加成大 ii. Cons:竞争激烈,需要推荐信,好的项目的predoc难度不亚于phd c) 跳板硕 i. 北美硕士:攒经历最适合(而且cb方向需要做很多lab experiment,所以线下肯定比线上好) ii. 欧洲硕士:荷兰和意大利有一些研究型硕士(楼主硕士是拿的复旦和bocconi的双学位,所以在bocconi也呆过,但是空余时间去环游欧洲了,啥也没做。。。) iii. 港五新三:香港的mphil看重学校背景大于研究经历(据说还给发钱?),可冲 d) 直接申请:瞄准对业界选手有偏好的项目
3. 工作经历的影响?How to make the most of it? a) 统计学和数据能力层面:目前cb也要求能够用多种方法去研究问题,因此如果可以在工作中学会高级的统计计量知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对申请会有加成 b) 申请层面:考虑如何把工作经历融入到你的proposal里,帮助自己更好地展示研究上的motivation,不说让它成为你申请的闪光点,至少不拖后腿 c) 研究层面:业界经历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做和企业问题紧密结合,对业界有impact的研究,这是读phd和作为研究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个人的后续计划 1. 年底拿下GRE,后面把TOEFL也搞了 2. 25年1-3月Follow文章+找Online RA,如果找不到就和之前读书的老师聊,先跟着做研究;剩下的日子,一边工作一边Online RA,攒推荐信(可行性未知,如果有类似经验的同学,非常希望得到您的分享) 3. 计划25年年底同时申请跳板硕、predoc和欧洲一些学校的phd?目前看来估计跳板硕的成功可能性最大。 PS:一个小问题,北美的研究型硕士大概的项目花费是多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