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久等啦!!!DIY申请BA硕士项目经历的(吐血)整理来了哦!!! 楼主一共从GRE考试、择校、简历整理、文书撰写、推荐信、面试这几个角度,已按类别分了多篇整理完毕。想要围观其他角度的小伙伴们欢迎访问这个汇总的贴子《MSBA项目4个月全DIY申请经历分享(吐血整理)》,拉到文末按需自取~
择校仿佛一直是一个繁琐而令人头秃的过程:
看排名吧,各种榜单、各种维度衡量评分所得的大学综合排名、专业排名;
看学院吧,有些学校有开设,有些学校开设的院系还不一样;
看学校位置吧,又得选哪个国家,哪个地域;
看课程设置吧,课表干货非常丰富的学校要求太高申了也未必录取,要么就是差不多但选择范围又多了……
诚然,择校的头绪纷繁复杂,但同时又是整个申请季的重要基石。就像是做项目的时候一开始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功课做好了,接下来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就会非常顺利,按时按质完成;但如果一开始草草了事,则很有可能在之后的步骤中一次次发现问题,甚至要再重新返工。要知道,批量化甚至有些机械化的流程往往能够提高效率,尤其是在进行工作量大的任务时;同样的在择校初期,了解好基本的信息,并且规划好后续的步骤和流程,一方面可以避免“千头万绪”带来的压力或者失误,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前程的负责。毕竟从申请直到录取,这仅仅是未来人生的起点;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跑道,并且做足准备,才能对得起自己。
为了协助学弟学妹们做好择校的准备工作,以下楼主将分几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关注点,展开和大家谈谈我的择校经历。
![]() ![]()
在研究具体选择哪些学校以及选择的衡量标准以前,最先要明确的就是自己的学习/进修目标。否则,在接下来筛选的时候,非常有可能感觉各种相似的专业好像都不错,结果越挑越晕。
很多同学可能是盯着学校去的,或者会觉得专业什么的无所谓,只要学校好就好。这个想法是大忌!!硕士专业的选择意味着你今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虽然说之后你依然还是可以转换方向的,但是攻读硕士的大量人力、财力、精力的耗费还是少折腾的好;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喜好、背景能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来决定自己要选择的专业方向(如下面Venn图所示)。
楼主当时是在一年多一点的工作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并且看到了大数据已成常态的趋势,以及未来科技发展对于今后职业及职能结构性的影响,而决定选择商业数据分析BA为申请专业方向。虽然楼主当时非常希望能够申请Data Science,毕业之后做一个数据科学家,但是考虑到自己本科专业是文科,转BA可能已经会有些吃力,即使觉得自己努力一下也是可以学会的;但考虑到自己申请准备时间有限,除去GRE和TOEFL备考,只有3个月的时间,还是理性放弃,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成效可能会更高的BA上。 楼主感觉自我定位还是比较重要的,要适当的对自己提出高要求,但也不要好高骛远,尽量控制在自己可以把握的度,一点点实现自我超越。 接下来,在确定好学习的专业方向以后,就可以开始针对性的筛选学校了。
首先,明确自己打算去哪里留学。
BA这个专业美国和英国的各种学校都有,若从专业排名着手的话,很容易挑花了眼。楼主当时是下定决定要去美国留学,并且想试试等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几年,体验一下,顺便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拓展一下自己的国际化视野。所以,当时择校的时候就没有过多去关注其他国家相关专业的学校情况(毕竟关注了也不会去)。
其次,确定了要留学的目标国家,就要再仔细看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了。
这里就还是以楼主申请的美国为例,当时我准备了一个含美国top100大学标注的美国地图,大概对着地理位置进行了挑选。其实大多数的硕士项目毕业以后的目标就是就业,特别是BA专业的,在学期间都会有capstone或者实习的要求或者安排,那么更好的地理位置就意味着:a)更多的实习、项目机会,b)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c)更好的networking人脉网。
美国那边主要东岸(波士顿,纽约)和西岸(旧金山,加州)的地理位置比较好,细看地图也可以发现很多学校也大多是或在美国西部、或在美国东部的,个别一些排名较高的学校在美国中部一些比较尴尬的地方(比如莱斯大学)。有的时候,对于有些networking skill很强的同学但是背景条件一般的同学来说,同样是排名靠后的学校,更好的地理位置可能其实更有优势;比如若是在波士顿的学校,你还可以随时去隔壁的哈佛、MIT串个门,蹭个讲座,和那边的大佬们一起参加活动等等。
毕业之后,拼得更多的还是个人能力和人脉;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的名声和专业院系的排名只能保证托底,而不能保证你今后的高度。
当你决定了去哪个国家就读硕士专业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根据学校的排名和声誉缩小选择范围了。
其一,关于排名,我们主要要关注的是一个学校的两种排名: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
我们知道,比较权威的几个学校排名就是TIMES(《泰晤士高等教育》),QS和U.S. 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因为每个排名榜选取的评判标准以及指数的不同,大家经常会发现,同样一所大学甚至专业,在不同的榜单上的排名会是不一样的。
这边引用环球网的关于这三种不同榜单的评判标准的整理:
《泰晤士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著名期刊,该期刊每年发布一次全球大学排行榜,以教学(30%)、科研(30%)、论文引用(30%)、国际化视野(7.5%)、行业收入(2.5%)5个范畴为全球领先的1000余所大学进行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QS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发布。其排名会将学术声誉(40%)、就业雇主评价(10%)、师生比(20%)、单位教职的引用率(20%)以及国际教职工比例(5%)与国际学生比例(5%)考虑在内。可以看出,与前一个榜单相比,QS排名会参考学生步入就业市场后雇主对其表现的评价。
“美国新闻”世界大学排名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于2014年10月首次发布。其排名标准包括教学成果(35%)、教学资源(20%)、专家意见(20%)、财政资源(10%)、学生学术表现(10%)以及校友捐赠(5%)。
根据自己的专业特性(楼主选的BA毕业以后就是为了就业的)、目标就读国家(我的是美国)来看排名,结合自己的背景情况来分配比例、决定申请那几所学校的相关专业(楼主文科背景,因此以美国top30保底,主申top20,冲top10,申请数量占比是3:4:3)。 这里有一个心得和大家分享:BA的项目大多都是学校的商学院开的,所以除了看专业排名以外,学校的商学院排名也可以关注一下,毕竟绝大多数商学院的人脉资源都是共享的。另外,个别学校的BA项目是工程学院和商学院联办的,甚至算在工程学院里,比如西北和哥大;那像有工程学院插一手的专业对于理工背景可能要求会更高,相应的课程和项目质量也会更高。 其二,学校的声誉也非常重要。而怎么看待学校的声誉取决于你毕业之后的发展打算:回国抑或是留美工作攒经验值。如果是打算留美的,还是建议参考学校在美国那边的声誉;若已经决定毕业后马上回国找工作的,那自然看学校在国内的名声,比如JHU在国内的热度还是很高的(除了个别公司有按照排名卡专业排位)。
那看完排名和声誉,最最重要的就业情况一定要“货比三家”。
基本上所有学校的招生官网上都会挂出来(最新更新到去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1)百分之多少的同学在毕业后的几个月内就找到了工作;
(2)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招聘的/毕业生就职的大公司都有哪一些;
(3)从事的行业和职能都有哪几种&占比各是多少;以及
(4)毕业生的起薪平均/中位数是多少。
(这里有些细节需要注意:有些学校用的中位数有些用的平均值,个人觉得中位数可能更现实一些,毕竟若是样本里有特别优异的报酬数值的话,平均数很容易就会被拉高;而中位数则不会,一般能更给出更客观的信息。另外,也要注意这些数值是否含bonus,以及各个职能对应的薪资数值;有些良心一些的学校会非常仔细的把bonus的情况额外列出来,甚至会给到你毕业后从事各个岗位的毕业生他们起薪的平均值/中位数。看学校“宣传册”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毕竟有展示宣扬的意味,学校肯定会尽量给到呈现效果更好的测量维度)
当然,对于有留美工作历练打算的同学最好还要关注一下学校国际生留美就职的情况,自然是比例越高越好。此外,每个学校的career management(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之类的)会有些微差异,理论上大多学校在你入学后都会有教授如何呈现自己的简历、如何面试等相关的职场方面的培训和辅导,对就职这一块特别重视的小伙伴可以都多去关注一下。
另外,很多学校在我们准备申请材料的期间也会举行各种主题的webinar统一解答学生们在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为关心的内容。在前期做相关准备工作的时候,倘若遇到官网以及FAQs里都没有提到,但对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的问题时,或者可以考虑多听几场,不仅能得除了官网上给到的信息以外的一些内容,也大概可以窥见一个学校的喜好/软要求(这个在之后的简历、文书、推荐信和面试的内容中也会讲到)。
关心完择校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以后,还有两个元素在你做决定的时候也要考虑进去。
其一,就是我们这边说的课程设置/课程表。
一般情况下,学校官网都会挂出他们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信息,仔细研究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会发现里面大有学问。你会发现有些BA项目不再细分track,所有录取该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管理、金融以及数据分析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的选(qiang)择(ke)就各凭兴(wang)趣(su)了。而有些学校会分不同的track,比如wustl会分Customer Analytics、Healthcare Analytics、Supply Chain Analytics、Talent Analytics和Fintech Analytics,duke fuqua有分Finance,Forensics,Marketing和Strategy,UR有分internship和non-internship……分track的可以看到不同track的核心课程设置也会有些区别,而选修的课程大多支持跨track选择。
由于大家的申请方向和感兴趣的学校和具体项目不尽相同,这里就不多赘述,只是想和大家强调一下仔细去看学校curriculum的重要性。但有一个小技巧:课程里含各种编程(Python、R等)、数据分析工具(SQL、Tableau、SAS等)、甚至Machine Learning及Optimization的,都是好项目!!若大量充斥着商业理论知识、数据分析相关的编程涉及的很少(比如只有Excel课程的),还是不要申请的好,这样的课程学一年恐怕还不如踏踏实实工作一年学到的东西来的多呢。。
其二,项目时长及开始学期。
首先要关注的是项目开始的日期。大多数项目都是8/9月份秋季开始的,也有学校是5月夏季开学,比如楼主最终决定去的JCT MBA。考虑到有许多都是应届毕业生的同学在准备留学的申请,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开清楚项目开始的时候是否可以办好离校手续并且拿好毕业证书,否则就算录取了你也是没有办法过去办理入学的。
而在项目时长方面,大多数的BA项目都是一年制(12个月)的,或者如USC、wustl和Carnegie卡梅的BA是18个月、Northwestern西北大学和UCLA是15个月、duke是10个月。大体上都是一年到一年半不等。看时长的意义在于从项目开始的学期推算毕业时间,方便你对入学后的职业规划早做心理准备,以及考虑是否需要加一些假期的实习经历。
这两个小细节也可以加到你择校的衡量维度中,帮助你们预计攻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也可以大概规划好申请期间会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费用(申请费、送分费、考试费用、签证费等等)。
(学校排名&声誉,就业情况,课程设置&项目时长,学费&申请费等)。
择校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我们“挑选”完学校和专业,那么下面就轮到调查学校这边是怎么“挑选”我们的了。
所有硕士的申请,人称“三维”的学校都是会看的。绝大多数的学校只会挂出来说最低GPA达到3.0,TOEFL至少100(个别学校如UCLA还会限制4个部分的最低分),GRE的数学部分167分等等,但其实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些标准线都是给的偏低的,意味着成绩表现不突出的同学假如有其他方面非常优异的成就学校还是会收取的。但我相信,没有人有这个勇气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为数不多会被学校“大浪淘沙”相中的金子(即使真的是那枚金子也不保证运气在线不被错过嘛…),因此还是建议大家翻阅学校给到的关于历届招收的学生的一个profile档案情况,看看平均下来都是什么样的,再和自身情况进行对比。把录取的学生“三维”分布人数比喻成橄榄核的形状,我们很容易想到满足平均水准要求的(也就是中间部分)也是基数最多的(核最厚的部分),那我们的命中率也就相应会是更高的。
在这里多一句嘴,关于GRE/TOEFL送分和成绩单认证及寄送的问题,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甚至每年招生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有的学校要求你在申请提交的时候就要将GRE和TOEFL的分数送达,否则不得提交申请,或者申请视为提交但未完成;而有的学校则允许你录取决定入学的时候再递送分数。关于成绩单,有的学校要求你的成绩是他们指定的机构认证过的,比如wes认证,而有的学校要求你在申请提交以后必须寄送official transcript官方成绩单才会开始查看你的申请。由此,在关注各个学校专业收取的学生的“三维”标准的同时,也要顺便记录下每个学校是否需要送分以及送分的代码(GRE在考试结束的时候可以选择免费送4所院校),留意是否一定要做成绩认证或者邮寄成绩单(成绩认证趁早做,等到申请高峰处理周期会变长,很容易影响到你的申请进程;需要邮寄成绩单的记好学校指定的寄送地址和要求,DHL学生/校方间寄送可以省一般的配送费<楼主当时就不知道结果该省的地方没省下来>)。
关于GRE考试的准备,楼主之前有发出来过一个帖子《一个月无基础备考GRE单刷~325经验汇总》,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虽然有些学校同时接受GMAT和GRE的考试,个人还是更偏向考GRE,接受度更高一些,很少会碰到用GRE成绩申请不了的情况。
申请的时候,所有学校都会要求你上传简历,这个是最直观能体现你的履历的一个文件。学校一般希望通过你的简历了解你的工作/实习经历,看看你是否有一些数据分析的基础;有的学校会有要求你必须修过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统计学课程并且等第在B以上,才能申请该项目的,文科背景的我当时就为了满足这些prerequisite的要求,报名了Illinois的网上学的微积分算学分的课程,写进了简历里,一边忙申请一边吭哧吭哧的补学完了。
具体的关于学校对简历的要求,以及我自己结合工作时招实习生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简历从而总结出的简历整理的经验,如有需要可以看这个贴子《MSBA项目4个月全DIY申请经历分享(简历篇)》,里面有详细内容。
除了成绩(学术)及简历(实践)体现你的学习和实操能力以外,学校招生办也非常看重我们的文书(有的学校是小论文,回答问题的短文之类的),以及我们的推荐信。文书和推荐信的质量直接作用于你的亮点/缺点,如何在这个部分highlight自己和你想申请的项目和学校的契合度,将成为最主要的挑战。
关于文书和推荐信准备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MSBA项目4个月全DIY申请经历分享(文书篇)》《MSBA项目4个月全DIY申请经历分享(推荐信篇)》,里面有楼主的一些收获和心路历程和大家分享。
![]() ![]()
其实一开始楼原本想把各个院校的BA项目在官网上的具体情况整理给大家介绍的,但是考虑到大家伙都有不同的申请目标和想法,同时这种翻阅官网的过程本就是一个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就不剧透给大家扫大家的兴了。此外,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和要求也会变,所有的经验分享还是希望大家理性地、有取舍地接收,“最终解释权”依旧归官网所有。
择校时,在你们基于上述几点进行比较和调查的时候,建议或者做一个表格,罗列并整理各个学校的要求,或者可以在纸上记录下来(自己写一遍有的时候比单纯的复制黏贴更有加深记忆的效果哦)。 另外,为了今后材料的准备和在申请ddl前顺利提交,建议大家在电脑里专门准备一个文件包,里面按照各个学校分门别类的整理好简历、文书、推荐信等的要求,将每个学校的文件夹按照申请ddl的顺序、标注学校名和院系名依次重命名并按照文件夹名称排序,之后任何和特定学校相关的内容和文档一并存到相应的文件夹里,在申请ddl将近的时候依照文件夹顺序和标注的日期进行准备和提交,就不会发生错过ddl或者没注意ddl将近而焦头烂额的情况了。
还有一点楼主想强调的是,虽然申请成功有一定的概率,但是也不能为了提高概率而过度增加申请学校的数量。我有听说过申请二十来所学校的同学,最后效果也并不比就申了十来所学校的同学来得好。与其漫无目的地广撒网,不如明确自己的定位,有的放矢地进行少而精的针对性准备。
祝大家申请顺利,逐梦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