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36974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12-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此贴目的:
为背景普通但一直努力的孩子打气,不要妄自菲薄,学校会看见你的付出和闪光点。
利用自己接受的西方教育和申研经验帮孩子们纠正一些申请上的误区。
背景:美本 专业: Finance
GPA: 3.77 免托 GMAT:640
软实力: 三年完成学业 + 两份校内工作+ 欧洲咨询经历(商学院项目)+一段商业银行实习+ 某社团财务负责人
Timeline:(12-2月申请,一般3月到4月可以出绝大部分录取结果,针对8月份开学的学校5月份6月份拿offer也来得及入学)
1 Pittsburgh 1.01 完成申请 -1.08 无面录取(谢谢Pitt,第一个认可我的学校)
2 Tulane 2.01 完成申请 -2.14 无面录取
3 CWRU 1.15 完成申请 - 1.29 Kria面试邀请 -2.04 完成面试 - 3.05 录取+奖学金(30% 学费减免) (谢谢CWRU,不仅录了还愿意给我奖学金...)
4 BC 2.13 完成申请 - 3.14 录取-3.23交押金-3.25 提交资产证明+I-20申请表格 (PS:所有学校处理I-20都需要资产证明,处理I-20过程预计1-2个月,拿到I-20后才能预约美国签证... 大家规划好时间哦)
5 UR 1.05 完成申请-3.21 WL(如果想继续申这所学校需要主动补充申请材料,学校在下一轮申请会再次审核,Po觉得UR学费贵而且太冷,有了BC和UIUC不想挣扎)
6 UT-A(德州奥斯汀)1.27 完成申请 -3.23 被拒 (UTA项目主要针对本国人,怪我选项目的时候没看清,不过人总要搏一搏,不搏BC就没了hhh)
7 UIUC 1.15 完成申请 -2.22 WL-3.4 面试邀请 - 3.11 完成面试-3.26 录取 (WL转正,要求10天内交押金)
8 UCI 1.15完成申请 - 3.3 面试邀请 - 3.8 完成面试-3.31 录取+2500刀 蚊子腿奖学金 (慢到令人发指)
相比于其他申请者,楼主的背景比较普通,没有太多实习经历更没有big name傍身,GMAT也考了好久...
GMAT: 440 (8 月份)-- 640 (11月份)--又考了两次,嫌丢脸就不报分数了...GMAT没有达到预期,但Po还是按照原计划申请学校,我有短板也有优势,GMAT cannot define me(给低G选手打打气 )
MSF比较难申请,毕竟开设学校不多嘛,中介同时推荐BA,但抱着对本专业的热情,我清一色地申请了MSF。
翻看其他录取案例,大家都好厉害,很多中介也会说 GMAT700+才具有竞争力,看着我的640,曾一度觉得我要失学了...现在回头看,嘿嘿...
“成功”总结:
1. 时间优势,除了UIUC是第一轮申请,其余学校都是第二轮申请,DDL前准备好所有材料,因为材料不齐全,学校不会翻阅。最早申请匹兹堡,用的第二次成绩,马上录了...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以致于后两次GMAT不理想,也没有死磕GMAT,按原计划提交申请。
2. 文书给力,中介写的文书很棒,符合美国人说话方式
3. 推荐信得体,推荐人的挑选标准不在于推荐人有多牛,而在于推荐人是否了解你(了解你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推荐信),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挑选合适的推荐人,比如我申请金融专业,请金融课老师写推荐信,同时从实习银行拿推荐信,从学业和工作两个维度推荐自己。
4. 面试得体 (我猜的,面试前我总自我催眠:我可以,我能行,只要我好好表现,面试官能感觉到我的优秀, 囧...)
5. 运气好~
我的经历不比大牛优秀,GMAT也不突出,我也想不通为啥比我厉害的同学进了WL但我拿到面试邀请,最后解释可能我的衡量标准(985/211,高三维,实习公司名气大)和招生官的录取标准不同,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招生官每年审核大量学生申请,能通过细节(甚至学生自己都察觉不到的点)进行判断。虽然我GPA没有特别高,但我不会为了刷成绩上水课,我的实习经历很少,但是我有长达1年的校内工作,招生官会综合考虑这些细节。
申请“建议“
1 靠谱的中介比机构品牌重要。我的中介一手操办选校,文书,送分以及后续I-20/美签申请,中介并没有过度“包装”我,一页的文书讲不出太多story,按照学校要求结合自身经历交代清楚即可,考试成绩,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文书起锦上添花的作用,重点关注语言和内容,当你的文书表达流畅(套用GMAT SC标准,句子是否正确,简洁和有效),职业规划明确(符合学校培养方向,因为学校在适合的基础上挑选更为出色的学生),性格也鲜明(即阅读完申请材料对你有个大致印象,印象不靠说而是靠做),自然给学校留下好印象。申请期间遇见推销实习(有些留学机构也会推荐吧,美其名曰背景提升...)贵且没太大用处,不如做一份普通但有所成长的实习。
2 不要过于看重三维成绩,(成绩很重要,GPA太低是硬伤)但不能只关注成绩提升,当你申请项目的时候,你不仅仅展示你的GPA、GMAT和托福,还要提交文书,简历,推荐信,面试...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能告诉学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曾问过学校职业规划中心大佬,优秀的商学生具有哪些能力,她说communication,teamwork,leardership,所以你的课外活动应该体现这些能力。美国喜欢积极,主动,乐于交流的学生。比如我Kira面试出现问题,第一时间给学校发邮件。另外商学院比较看重学生实践能力,几段相关实习比CFA,FRM证书更有说服力。
3 想清楚自己未来想干什么,中介能帮你写出精彩的职业规划,送你进入某个学校/专业,但问问自己,这真的是你喜欢的项目吗?我们可能被外界干扰,比如中介说XX不好申请,建议多专业/多地区混申,或者身边同学换专业轻松申到排名不错的学校,我曾因为这些因素动摇过,但最后还是清一色选了美国的MSF。人生的路很长,只有你充满passion去做一件事才会感到快乐,不要轻易被别人影响,请根据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选项目。
4 不要随意否定自己,如果你很喜欢XX学校,上官网看class profile,朝目标努力。哪怕你的某些方面低于平均值也没关系,被拒不过是一笔申请费,万一录上了呢?GMAT低了,GAP来凑,没有工作经验就多参加课外活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闪光点。美国录取政策并不像中国,用标准化成绩决定学生的“好”与“坏”,只有你认可自己,向学校”推销"自己,才能说服学校录取你。美国学生从小到大会得到身边人的表扬,哪怕学习不好,父母夸他们体育很棒,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认可度高,也比较自信。
5 关注自身与项目的匹配度,多上官网看信息。 以BC的MSF 2019 class profile为例:40% Finance+9% business+13% accounting =62% business related major 由此可知BC偏好商科毕业生,尤其是本专业的学生,当然跨专业申请也可能被录取。UT-A 项目总共招52个人,只有17% international student 由此可知这个项目偏好美国人,国际生中彩票概率比BC低...所以啊,如果你被项目拒了,不是你不够优秀,可能只是这个项目不太适合你。有些同学三维比较低但录取了,也不代表人家不优秀,可能人家课外活动多,而项目恰恰喜欢经历丰富的学生。另外:项目信息可以通过学校官网class profile 和 commonly asked questions页面获取,比直接百度,知乎提问或者问中介(除非你的中介很专业,靠谱)真实有效。网上的项目介绍,大多相互抄袭,信息滞后。
6 多站在学校角度考虑问题,我认为学校挑选学生是通过你过去的经历判断你未来的潜力,这个潜力在商学院可以表现为毕业后找不找得到工作...
分享一下BC录取我的台词:“You have been offered admission based upon the potential for success you demonstrat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exceptional skills, hard work, and experience”
7 如今出国留学的同学越来越多,建议申请的同学提前有一段留学经历,你可以通过学校的合作项目交换到国外读1-2学期,或者第三方申请外国大学的暑假课程。这段经历可以侧面证明你的英语和学习能力,说明你具有国际化视野,同时也能帮助你了解这个国家适不适合你继续深造。Po原本也考虑欧洲留学,但暑假去欧洲浪了一圈后,坚定地选择了美国hhh
8 面试表现很重要,因为面试,我拿到奖学金或转正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你学校面试都做不好,学校可能认为你未来找工作也过不了面试关...所以会表达,够自信和学习方面的努力都是招生官希望看到的美好品质。面试心态:平常心,你紧张别的同学也紧张,只要好好准备(上CD看面经,学校一般都问这些问题)把想表达的表达清楚就行。UCI让我go through resume的时候,我觉得面试官心不在焉,就快速过了一遍,面试总共交谈40分钟,面试官问other questions?我觉得时间够长了,就说没问题,结束对话...面试官天天面试那么多学生也会厌烦,所以不用太在意面试官在此过程中态度如何,他可能天生一张扑克脸。面试不仅仅看你的答案,还看你说话的神态,语气,英语流利程度以及谈话反映出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表现是种种因素综合而成,并不会因为你紧张而被否定。把自己想表达的说清楚,其余事情交给面试官判断。 PS:面试完记得给面试官发thank you email,话不用多,属于西方礼仪。
模板:MS./MR. XXX,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to interview me. It was a nice talk with you today.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you soon. Have a nice day! ....
申请期间,我没有主动询问录取进程,UIUC发来WL,我默认被拒,因为录取过程本身比较慢,商学院每天要处理大量学生申请,主动询问不会显得你很积极,反而加大office工作量。论坛有各种套磁成功的例子,成功原因一般离不开运气和自身实力。比如遇到欣赏积极主动态度的招生官,而学生本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优秀的语言/面试技巧...如果你只是普通地询问录取进程或表达对项目的喜爱,可能不如耐心等待。原则上,只要符合学校录取标准,学校迟早发放结果。另:如果你确定好就读学校,你可以主动decline其他学校的offer,只有你decline了,学校才会把位置给下一个孩子,大家都不容易。
最终选择:Boston College
原因(very personal reason):
1. 项目只有一年,Po美本,考虑时间成本,倾向于时间短的项目。对于陆本,尤其是想留美找工作的同学,需要充足的时间适应语言和文化,项目时间较长比较好。
2. 对比其他项目,BC项目只有30个学分,Po本科金融,学过的课程不想再上一遍,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选课程多一些的项目,打牢基础。
3. 地理位置好,村里呆了3年的孩子想去大城市开开眼,而且美国企业招聘更看重reginal reputation,倾向招本地学生,波士顿金融业发达,机会多。
4. 为了迎合在职人员,BC课程大多开设在晚上,这在Po眼里是件好事,白天有充足时间参加校内活动和networking...不喜欢这种模式的同学可以考虑其他项目。
BC还有其他优点,如学费便宜(适合我这种穷孩子);项目历史时间长,口碑好(Po在意项目质量而不是利用学校名气过简历);学校漂亮(加分项,对Po来说不如学费便宜实在)...
以至于BC世界排名低,国际生就业率低,career fair不给力等等缺点无法影响我的决定。 没有十全十美的项目 就...佛系一点
Po越看越喜欢BC所以多逼逼了几句,带有个人倾向,甚至BC可能没有我想的那么好,以上都是我意淫出来,说服我自己的理由。
每一所学校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一个同学也有不同偏好,你可以因为喜欢海滩,选择UCI,没有“绝对好”,只有最适合的项目,与其问身边同学意见,不如多想想自己喜欢什么,这个项目能为自己带来什么。
关于美签:如果留学中介不包括美签办理服务,同学们可自行办理,没必要花钱找其他机构代办。美签预约前主要是填写表格,填的信息烦杂需要时间,不懂的地方可以百度。如果材料准备齐全,一般不会拒签(美国是留学大国,F1签证申请比较容易),Po当年DIY美国签证和欧洲签证,没啥难度。第一次面签比较羞涩,生怕被拒,实际上面试官就问了两个问题:你父母是干嘛的,你读啥专业,翻了翻I-20就过了... 虽然不排除面试官人好的可能,但是大家不用过于担心签证问题,正常走流程。
解惑:逛了很久DC,发现同学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比如申请英国还是美国?申请什么专业?
这得问问你自己是想留美还是留英,看重名校光环还是个人兴趣。每个地方都有高水平项目,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美国什么学校/专业好就业?
人生并不是选择题,有标准答案,而是种种因素综合而成,自身努力和机遇也很重要。万事不绝对,BC国际生就业率只有16%,万一我就是那16%呢(说得我老脸一红,就...假装乐观吧)
比如录取的学生三维不如我,这个项目是不是不好?
抓核心,你更应该关注这个项目可以给你什么?资源,知识 or 体验,还是说你只想找同学带你飞?
如果学校不录取我怎么办?毕业回国HR不认可怎么办?在美国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因为疫情,Po来自湖北还担心过会不会被秒拒呢!这些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你只能把握好自己,做了决定就一往直前。
最后的最后,申请过程对自己的反思:
1.因为GMAT低,我觉得自己很笨,用单项成绩否定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会失学。但最后我录了6所学校,足以说明我有自己的闪光点,学校是认可我的,那么在未来我是否能给自己多一些信心?遇到挫折后,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暗示自己:我很棒,但我需要继续努力。
2.美国TOP50的学校只有20多所提供MSF,看到身边同学换专业轻轻松松申到名校,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一根经地申请MSF。最后我觉得既然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就应该坚持下去,如果为了排名换专业岂不是违背初心?好的学校可能方便未来就业,但同时距离自己喜欢的行业越来越远。
3.我曾经热衷学校的QS排名,排名越高我对学校越感兴趣,我很疑惑为什么我会这样子,甚至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和我一样看重排名。我找到了一个解释:我们被“同化”了,我们有着高度统一的背景,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同小异,这一点和美国不同,美国社会是多元化的环境,所以更自由,更包容。
想起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说能进985/211就进985/211,专业不是很重要,于是有些同学为了进学校选择服从调剂。留学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了,中介说你想读的专业竞争激烈申不上XX学校,要不要换成其他专业,可能有些同学又动摇了,为了进XX学校再一次进入不喜欢的专业。这两种选择本质都是追排名,而排名是大众灌输的一种价值观:选学校就要选排名高的,这种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擅长的事物也不同,追求的东西能一样吗。我们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但“毫不知情”,于是历史不断重演,当我们找到工作时,又可能因为父母眼中一份稳定和体面的工作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每一次想听从内心做出改变时,本质都向现实妥协...
这大概也是我选择BC的原因吧,我觉得成绩无法定义学生的“好”“坏”(如果用GMAT定义我,我可能是个loser,成了此种标准下的“受害者”)那么我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思考模式,用排名决定项目的“好”“坏”?情绪让我想打破固有的思考方式。
以上都是自己的拙见,不一定对,我也是个20多岁还在摸索成长的学生,有自己的局限性,还没经历社会的毒打,太傻太天真。 未来无法预测,就告诉自己,你要认清自我,坚持自我,不论在何种处境,都要努力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
不再多说,希望能帮到大家,也祝大家拿到满意的offer,收获一段美好的留学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