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33562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因为申请季在CD上看了很多经验且获取了很多insights,所以申请结果出来之后希望回报社会。我是10.15提交的申请,11.3面试,1.10拿到的offer。
- BG
本科LSE环境经济(与传媒完全不搭边)WES:3.84 (换算大一大二两年全Firsts)GRE:324+4
一段香港石油企业实习;一段地方电视台实习;一段报社实习。一次Parsons夏校经历;两年学生会Marketing社团经历。
三封推荐信:实习负责人;论文导师;教授。(除了导师,其他两位都不太熟哈哈)
- 申请过程
1. 中介
我自己用了中介并且觉得中介帮助很大。我自身因为在国外读文科所以文字表达不成问题,但是中介的作用就是老师的申请经验。负责我的老师帮我定了文书的主旋律,从素材中找到闪光点。这点需要专业的经验,因为符合大学的口味很重要,所以大家在找中介的时候可以重点注意负责自己的老师过去的申请经验进行判断。
2. 了解自己真实的闪光点
如BG所示,我的三维其实并不突出。唯一比较好的就是本科学校和GPA,但是我所学的东西和传媒完全不搭边。在审视自己材料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反问自己,怎样将每一段经历和IMC联系起来,并串在一起。首先我本科学的是环境经济,每天都在和环境问题打交道,所以真正让我对传媒产生兴趣的是1. 我的大学社团经历;2. 我意识到政策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而媒体可以做到。所以我做了很多努力往传媒方向靠拢,参加了三段和IMC有关的实习。我认为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并将自己的不足(比如本科学位的不足)转化为自己的闪光点很重要。
在找到自己的定位后,我便将我的整体经历往‘希望学习传媒来解决环境问题’上靠拢,并在文书中围绕着这个点讨论了我今后的职业规划,非常具体到短期和长期目标,最后表示IMC很贴合我的需求。
3. Why IMC
我申请时听到的大部分建议就是,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都往IMC上靠。夸张点说,兴趣爱好都是为IMC服务。所以写文书的第一步,就是审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并找到可以和IMC中任意一个component靠拢的点。比如我社团的经历,其实每个举办策划的活动都是站在consumers的角度展开的,并且会从consumers那边得到反馈进行提高。而我石油公司的经历,则是通过分析大数据来了解顾客购买表现,进而展开销售计划。所以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更了解IMC。
4. 面试
在提交申请过了一周后我就收到了面试邀请。我选择的是Skype Interview,和Julie Collins。在DC上有很多面经,都很有用,因为每个面试官的风格真的都很不一样。
我面试总时长是30分钟。和Julie链接的很顺利,中间没有出差错,网也很顺。整个面试分成3个部分:
1。 寒暄 (3-5 mins)
这个部分,Julie一上来就问我为什么要起这个英文名,我一下子就蒙了,所以就按照我真实的想法回答了。不过这个不是重点,也无须在意。
2. Resume (15 mins)
接着Julie就让我自己介绍我的三段实习,并且将它们和IMC联系在一起。因为之前就有熟悉自己简历并且在文书中也将自己的经历和IMC靠拢了,所以这个部分并不困难,我基本上很顺畅的介绍了我的具体工作和我的感悟,以及中间穿插了我对IMC的理解。
重点来了: 我自己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前熟悉IMC的教授以及他们写过的paper,其中Don Shultz 和 Ed. Malthouse是我比较欣赏的两个教授。我在面试前阅读过几篇他们的paper,并且在讲我面试感悟的时候引用了他们的paper中的观点。我认为这很直观的体现了一个学生对于这个项目的了解和热情。
我在讲的时候全程盯着摄像头,完全没注意Julie的表情,不过她一直在附和我,表现的很Involved,但是基本都是我在讲,她没有怎么分享自己的观点。
在我简历中,她挑了Parsons的那个经验以及一个柔术社的经验问了我follow-up questions,不过也没有追问,就只是简单地让我介绍我学了什么。我觉得她很喜欢我Parsons的这段经历,因为可以看出她很appreciate不断尝试新的东西的态度。
在这个部分,我认为就详尽的过一遍简历,设想任何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差不多了。
3. Questions(10mins)
就这样平淡的结束了面试的主要环节,到了抖机灵时刻。我大概问了4个问题,最后我啥都不想问了,Julie就开始跟我聊天。
我问的问题都比较细,而且避免空泛的问题让面试官为难:
1. 上Electives之前需要修foundation,但是可以在同一个学期上foundation和elective吗(是的可以)
2. Immersion Quarter的分组机制 (有一套独立的机制)
3. SRC (Spiegel)难进吗,研究生有时间做research吗?再次表达了我对Prof Malthouse的喜爱之情,因为他是那边的负责人。(是的研究生很忙)
4. SF quarter需要进一步申请吗(不需要,但是每年名额少?)
我当时对于这些回答都很满意,所以也不知道怎么进一步讨论,于是就以为面试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Julie意犹未尽!问了我我自己写过的一篇paper背后的mechanisms以及研究过程。在这个部分,我才感受到了和她的互动lol。然后最后非常愉快的挂了电话。
5. Thank You Letter
我在面试完的那天晚上发了thank you letter给Julie,并且进一步补充了我在Parsons时的一些作品(投其所好),接着在圣诞假前又发了update email。虽然她没回我,但是应该还是有用的hh。
6. 总结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的背景并不突出,所以能申请到真的很荣幸。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帮助到更多想要转专业的小伙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为什么非这个项目不可。我把自己总结的面试题目以及自己的一些回答分享在附件啦(侵删)。Essay和Resume就不分享了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申请加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