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费品 1)行业有哪些不错的公司,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潜在机会有哪些? 我就职于Unilever,业内称为FMCG (fast-moving-consumer-goods,快消品),MBA scope里就是大家熟悉的CPG行业。我属于Finance function(general来说就是Corporate Finance),先后在Customer Development Finance和Brand Building Finance两个大team轮岗,主要的role是FP&A,Financial Planning & Analysis。 作为知名的multi-national快消巨头,行业内有非常多优秀的players,最大的竞争对手是P&G,另外还有Loreal, Johnson & Johnson, Nestle, Estee Lauder, Colgate, Amore, Kraft Heinz, Beiersdorf, Shiseido, Kellogg’s, McCormick, Lee Kum Kee, etc. 由于Unilever同样是个multi-product lines的快消公司,产品覆盖多个领域,横跨个人家居护理,美容彩妆,冰淇淋,食品饮料等,因此与之对应的同行业公司也很多,其中一些公司产品虽然没那么多,比如focus在某个产品领域(e.g. Loreal是美妆,Colgate是牙膏,Lee Kum Kee是调味品etc.) 但也确实是in-scope中的强劲对手。 本行业的未来前景我认为主要是2个关键词:Digitalization和Penetration。 Digitalization体现在运用big data建立一种更高效的新零售(New Retail)模式,以及online/offline结合,相互促进双管齐下的营销生态系统。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力推动了线上购物模式,同时也催生了直播卖货,自媒体推荐,社交平台宣传等诸多新型marketing方式,一定程度削弱了传统营销模式的主导性,例如明星代言,电视广告,卖场路演。Digitalization最大的优势在于精准定位,无论网购还是实体店购买,都能靠现代科技的大数据追踪到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频次/喜好等,从而对每一个消费者simulate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点对点广告投放体系,进而再次激发购买欲促进消费。比如线上模式里,淘宝会根据个人的搜索历史/购买历史/点击历史甚至社交app的聊天记录来对你进行相关产品的推荐。线下模式的digitalization也无处不在,比如智能手机的定位系统和移动支付功能都准确反应某个人在何时,何地,哪个具体门店,买了什么,消费金额是多少。同时还有线上申领优惠券(coupon)线下购买的模式(规模最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双十二),都为商家对目标客户群点对点营销提供了有用信息,实现精准定位。New Retail还体现在:①消费者端:除了与传统的网购平台合作,比如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聚美优品等,也正在积极开拓新的渠道,比如和饿了么/美团这些以外卖闻名的平台合作,实现消费者可以像外卖下单一样方便地从最近的商店短短几十分钟买到我司的产品。②经销商/客户端:我们正在建立更多元化的线上平台来取代传统下订单方式。多元化体现在运用不同的促销机制作为incentive,例如积分制。结合公司的业务目标以及市场反馈来对不同品类产品设置积分数额,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实时监测不同品类表现和随时调整营销战略,make us more vigilant and flexible to the buyers’ market。 Penetration体现在进一步下沉进入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地区。大中华地区,和宝洁不同,联合利华首先进入的是一二线城市,导致拥有更多人口的乡村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和渗透率不如宝洁产品,巨大购买潜力正在被开发。因此扩大农村渗透率是现在以及未来的重要战略,而方式也和digitalization密不可分,互联网使得资讯传播变得史无前例地快速和便利,easily reach到农村居民。例如,除了传统的physical “乡村赶集”方式(装载各种产品的大篷车开进村里直接进行宣传销售),我们积极地和阿里的村淘项目合作,制定specific for农村区域的网购营销策略,facilitate beyond-city coverage。 当然这些前景的提升有赖于:①互联网进一步升级和覆盖。比如5G的发展,三四五线城市和乡村网络的进一步覆盖。②物流业(供应链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系统性的整合优化。比如国家基建进一步扩大,建立更多覆盖更广的仓库中转站和末端公共服务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逐步实现当日达等。 2)行业里做的好/职位高的人,通常是什么背景?什么能力?和特质? (学历,经验和性格等)? 我觉得我正好见证了变革的时代。快消行业其实门槛并不高,尤其是sales /marketing team这类不是需要特殊hard skills的部门,专业也不需要非常对口(不是说这些部门不需要knowledge,我指的是比如finance/accounting这类的专业知识,基本任何专业只要你综合能力够强都可以申请这些部门)。我在Finance team,是属于专业性比较强门槛相对比较高的,我以下说的都是Finance team的情况。我刚入职那会2013年,同届的以及上几届的小伙伴大多本科学历为主,甚至不是985/211的学校也是有机会的,海外学历的占比也并不高。到了2016年左右吧,变化逐渐开始,体现在:①master学历或以上为主;②brand上,复旦交大都很难,这以下的学校基本没戏;③海外背景更多,但不是说海归就有绝对优势,还是看综合能力,并且海外学校名气也有影响。 因此行业里做的好/职位高的人的背景,也分为两个阶段。在我刚进公司那会(2013),我的老板,老板的老板,以及其他team的Finance Managers,还有那些干得很优秀的前辈大多都是本科为主,个别才有master or MBA学历,院校主要来自复旦,交大,上外,财大;外贸毕业的也有很多机会。专业也很varies,相当一部分的确比较对口,以accounting/finance/economics为主,部分人手里也握有CPA/ACCA/CIMA等资格认证证书。但同时也有国贸/法律/公共关系/会展/语言类等一些不是那么对口的专业。过了几年,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近年升上来的一批管理层普遍是研究生学历+有海外留学经历(包括HK),院校国内是985/211,海外为top50院校。专业也都更集中更对口,以accounting为主。所以明显能感到threshold更高了,major更relative了。 另外除了学历,刨除“土生土长”内部晋升的员工,那些跳槽过来的管理层通常都有至少5年以上类似行业(比如我最开始列举的那些公司)的FP&A经验。我们这行有个不成文(或者说是”大家都懂的”)practice是:跳槽除了为涨薪,更是为升职。先介绍一下我司的employment structure: · WL1:work level 1, 基层员工,分为1B/1C/1D。1A也有,主要是三方/无编制员工。1D的title为assistant manager; · WL2:work level 2, 管理层,managers,分为2A/2B/2C。2C的title为Senior Manager; · WL3:work level 3, 高级管理层,directors, 总监; · WL4:work level 4, function VP,每function一人,如我所在的function就是Finance VP; · WL5:work level 5, cluster Chairman, 一个cluster一人,比如我们整个North Asia区域(包括mainland China, HK, TW, Korea, Japan等)算一个cluster; · WL6:work level 6, global business unit President,一个BU一人,比如President in Beauty & Personal Care; · WL7:work level 7, global CEO,一人,现任为Alan Jope。 特别说明的是,Unilever从WL2开始都是带人的,也就是Manager都会有一个自己的team,管理至少3人或以上的下属。但外面很多公司由于整个Finance team规模比较小,管理架构相对简单,title虽然是Finance Manager,但不带人,没有自己的团队,很多直接report给Senior Manager。但Unilever Finance是非常core的function,整个China Finance team就有将近200多员工。因此Unilever的WL2是属于“ 含金量高,实至名归”的Manager,也是很high-demanding的position,很多人即使想跳槽,也会想等到升到WL2再走,身价就完全两样了。升到WL2内部晋升至少5年(也有少数非常优秀的管培生management trainee三年也有,当然这也要配合机遇),大多数员工以基层WL1 management accountants为主。 所以回到前面提到的“跳槽除了为涨薪,更是为升职”这个概念,从两个方向解释吧: · 外面的人跳槽来联合利华:据我所知,不少WL1 candidates都是flat pay甚至down pay加入的,但title上会升一级,当然不升的也有。(再补充一句大背景,Unilever是出了名的行业内pay很低的,below average。。。但由于公司规模大声誉好以及最重要的,公司的整个培训制度管理体系非常完善和先进,可以说那些SOP和practice都是作为行业先驱吧,非常锻炼人,所以即使pay低大家也很愿意进来磨练自己赚经验) · 从联合利华跳槽出去: 前面提过由于僧多粥少,内部晋升很难,很多WL1等了7-8年可能都等不到WL2,那就会看外面manager的机会,这种一般找的title一定是manager,pay也会涨20%-30%不等(这个涨幅我持保留意见哈,因为depends on市场行情,经济好的时候普遍30%都很正常,如果像现在估计20%已经不错了)但据我所知的case里,80%情况是不带人的。值得说的一点是,一旦你有了联合利华3年以上的经验,要跳槽出去真的很容易,就看role多好了。因为行业内都非常认可Unilever这个牌子(再多插一个informal anecdote,Unilever Finance在业内享有Finance界的黄埔军校~),很多公司招人的时候还会要求“只看Unilever背景的candidate“。所以7-8年的经验,外面找个manager的位子不难,但要找个很promising的又带人的role就要好好研究和猎头多多联系了哈哈。 之前说了学历,再来谈谈能力和特质: · 能力: 总体来说这一行要做的好,很看重practical experience和industry sense。有了比较mature的经验,学历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毕竟FP&A这一行不是technical/theoretical-oriented。 ① 最基本要对本公司财务架构非常清楚。虽说财报和会计准则都有统一标准,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P&L (profit & loss report) ,terminology和financial practice体系,这个需要短期内快速掌握; ② Rational上对财务数据敏感,Emotional上对市场有洞察力(即使你不是sales or marketing)。会分析,会讲故事,时刻保持谨慎with contingency plan,要有critical &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举一反三,会大胆地做出合理假设进而pop up出不同scenarios分析,因为financial management是一种除了记账准则(受国家法律和公司规范约束)外没有100%错or对的business acumen,都是同时基于facts & assumptions来make financial decisions & do strategic planning; ③ Data-analysis所需要的基本excel能力。另外tableau现在也用的很多,会Python等编程能力肯定是value-added,但不是必要。(我们很多大老板也都只会最基础的Excel/Word/PowerPoint而已?毕竟数据整理只要小的们来搞就行了[狗头]) · 特质:总体来说,情商要高(个人觉得比智商更重要),脑子快,思路清楚,抓大放小不纠结,会做人,俗话就是“吃得开”,圆滑又有底线,该强硬强硬,该放软就放软, 收放自如,smart negotiation skills。作为公司里一个非常core的department,Unilever Finance的角色远不只是internal communication。Unilever Finance由Marketing Finance, Sales Finance, Supply Chain Finance, Corporate Finance, 以及Internal Audit五大team组成。前三个大team都属于Finance Business Partner (FBP),也就是我们有各自对应的业务部门的business partner (Marketing team, Sales team and Supply Chain team)一起合作,我们是他们的support team,他们是我们的execution team, 互相紧密联系,check & balance。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对内要comply to financial principles,meet company goals,hit KPIs, 以及effectively and smoothly corporate with other Finance teams;对外要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show compassion, tutor and set up friendly relationship with BP, occasionally make some exceptions within certain scope under very special cases to earn bargains from BP (这点写出来可能太直接了,不过也算是大家都懂的操作,只要没什么fundamental impact算是一种管理能力和情商的体现吧)。这么一介绍应该对我描述的那些特质会更好理解。总之,没有做不出来的表,只有对付不来的人。说穿了本质上我们这行是一个”deal with people”而非“deal with data”的活,有很多很多的partners要合作,如何处理各方关系,平衡各方benefit,达到雨露均沾公司利益最大化,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至少我花了3年才敢说自己能够well manage。 以上写了那么多,感觉好像有点偏题?感觉和MBA没啥关系?并不然,我是觉得要把这些背景讲清楚说明白,才能对这个公司/这个行业,以及Unilever对MBA的需求情况有个内行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以上这些铺垫,下面就可以谈谈我所看到的Unilever里MBA学位的情况(只能谈谈我所知道的哈,毕竟我不可能了解公司里所有人的学历~所以不代表这个公司or这个行业整体情况都是这样的哈)。 3)MBA(或相似level)进去主要什么位置?哪些岗位? 晋升渠道? 大概待遇? 首先,我所了解到的Unilever (China)对MBA degree需求or认可度并不是很大, 公司内部有MBA学历的也是很个别。 Recruiting requirements里也并不怎么提及MBA preferred or MBA required。比起MBA degree,更看重相关经验。如果你在行业大厂里(e.g.宝洁,欧莱雅,汉高等)工作过几年,那是更有优势的。 再者,从我认识的几个有MBA degree的老板来看,如果有MBA degree进来,WL2(也就是manager title,带人)应该是没问题(当然也要depends on previous working experience)。主要岗位就是Finance Department下各个team的Finance Manager,比如Brand Building Finance Manager – Hair,Customer Development Finance Manager – East,Supply Chain Finance Manager-Cost, etc. 晋升渠道,就是内部cross-function晋升。前面提过WL2也分为三个级别的,2A/2B/2C。不同role的Finance Manager的level也不一样。比如Customer Development Finance Manager – East是2A,Customer Development Finance Manager – Customer Marketing是2B。这里差别在于scope,前者只负责东区,后者是全国wise。此外,Promotion depends on个人表现/业绩,资历年限,以及很重要但并非个人能力控制的,就是机会/坑位。几个情况:①有人leave,多出来坑位;②有其他人promote,连锁效应,跟着一起动;③业务扩张,新增坑位。 待遇问题,前面提过,Unilever是业界出了名的low pay公司。。。(先打个预防针哈哈)据我所知,只能说个大概哈。按照MBA进来就是WL2,年薪大概400K RMB左右(注:Unilever大概是业界仅有的只发12薪的公司?),bonus是按照公司业绩(有个系数)和个人表现(1-5分)来计算的,公司业绩每年都不一样,如果按照个人表现3分来说,average情况是2个月工资。极端情况,我经历过只有半个月工资,也有过4个月工资,也有听老员工说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直接没有bonus。然后,只有做到WL3(也就是director)及以上才会有公司股票。 4)每天主要的工作状态,每周的工作时长,出差频率? 主要的工作状态,就是非常忙哈哈哈。Generally speaking,每天开不完的会,码不完的表,做不完的business case,总以为过了月结就好,哪知永远太天真哈哈哈。 具体来说,每个月主要的“姨妈期”:交monthly forecast(我们称为S&OP,Sales & Operation Plan),从20号到25号左右;月结MEC:30/31号到次月2号左右。这段时期是最忙的,我们有时崩溃到skype直接设置“DO NOT DISTURB“?,几乎每天加班,晚上9/10点常有,遇到幺蛾子凌晨也不稀奇。周末也会加班。这个时期,weekly working hour: 70-80H 除开“姨妈期”,剩下的日子只能说没那么忙,但是忙也是很忙的-。-||平常日子主要以Business Analysis以及做business case为主。 · Business Analysis 是FP&A核心,字面简单,但包含的内容和维度可是太多了,比如,pricing & costing,channel differentiation (retail vs. ecommerce/distributor vs. KC),GMVA (gross margin variation analysis), sell-in/sell-out & stock, etc. · Business case就是决定innovation新品能不能launch或如何launch的proposal。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function的同事involve,比如marketing, sales, supply chain, R&D。作为Finance,是唯一一个须要wrap out所有information,give out holistic view的role。 其次,routine job还包括和BP定期/不定期review promotion calendar, update budget plan and evaluate promotion efficiency. 最后,当然还有许多ad-hoc零零碎碎的affairs/tasks,特点是比较杂,无规律,无系统性,较突发,随当下情势发生,因此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个时期,weekly working hour: 50-60H 出差频率,我的情况是较低,但也有,半年一次左右,主要是去工厂or marketing visit。 5)行业人士关注的信息网站? 内容上focus on在消费品行业现状/趋势,媒介上主要有McKinsey/Nielsen/Accenture出的research report。其次作为消费品,原材料成本和产成品定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宏观经济数据也是我们会关注的。最后随着近年来网购飞速booming,有关ecommerce新业态的相关讯息(e.g. Livestreaming selling,KOL endorsement, social-media advertising etc.) 也成为了关注焦点。
1) 现阶段要投Pre-MBA实习/未来准备Summer实习,一般应该符合哪些条件,具备哪些经历和技能? 这个问题感觉和第一部分的第2个问题类似啊~那就大致总结一下(最基础情况): · 热爱消费品行业,有一定的敏锐行业洞察力; · 至少985/211本科学历,accounting or management专业为佳,proficient in English ; · 有FP&A经验,3年及以上为佳; · Excel/PowerPoint skills, presentation capability. 2) 实习可以获得哪些回报:比如行业知识,人脉,潜在的职业机会? 最大的回报就是可以知道快消品行业是怎么玩的。因为Unilever是行业中的领头羊,产品巨多,业务范围巨广,结构复杂但有着最完善最成熟的体系(无论是管理上,培训上,还是软硬件系统上),更吸引了行业内无数优秀顶尖经验丰富的人才(无论是senior management leadership team还是peers level), 这些优势意味着一旦体验过/就职过这样一家庞大的公司with复杂的业务&成熟的体系,就等于身经百战,学到的行业知识&积累的人脉以一顶十(这里是两个维度:工作这一家公司相当于几家公司,工作一年相当于其他公司工作数年),这一切都源于在这样一个大厂里你会碰到太多的situations和scenarios,磨练到你没脾气,然后又发现:啊?这又是什么问题?没遇到过啊!就是这样每天都会有新挑战,刷新自己的认知,too young too naive ???但如果之后跳槽去其他公司,由于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应急能力抗压能力都得到飞跃式提升,即使碰到难题也不会慌了,“还有什么更棘手的情况没遇到过呢?”,相信更能淡定自如,沉着冷静面对,然后驾轻就熟,步步攻克。(这里我可能说的有点点绝对,比如assume Unilever的问题好像就是最最复杂,其他公司都比较容易处理。我是讲多数情况,知道每个公司都有自己很棘手的问题,不能做比较,所以我更强调的是面对问题时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本身。我也事是结合了许多跳槽出去的同事跟我聊的,的确大多数情况是这样:Unilever锻炼过,出去外面得心应手。) 也许举个例子会更清楚Unilever带来多大的value(注:没有贬低友商伙伴的意思哈,而且说的也是当时的情况,现在可能已经越来越完善了~)。我们有个老板,现在已经是director,当时还是manager,跳槽去了费列罗,后来没多久一年都不到吧,又回来Unilever了。问她原因,她说,费列罗的管理太粗线条了,虽然这样对她的工作是很轻松,但作为在Unilever工作过,已经完全习惯于事无巨细样样把关的工作模式,以及被我们庞大无比的数据库和深度完善的管理系统“折磨过”的“有理想高要求”的专业Finance来说,费列罗这样相对的佛系模式她实在干不下去。比如她说,那边的SAP系统太没用了,要啥啥没有,成本breakdown也查不到;看不到by store/by SKU的report;forecast是by quarter做一次instead of by month,导致有突发事件无法反应到最新的forecast中从而mitigate unfavorable impact,等等。费列罗也是业内家喻户晓的消费品公司,虽说业务范围不如Unilever那么大,但基本玩法都是差不多的。然而它的系统显然没有Unilever那么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d and informative, 这样的系统也决定了业务分析只能在相对高的level进行,而无法dig deeper。 人脉,刚刚也说到了Unilever拥有非常多的人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首先就保证了一个high-quality的工作/学习环境。再者,在Unilever工作无论你在哪个team哪个function,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独自战斗,自己码码表做做deck就完事了。我可以说任何一项任务一个proposal都需要其他team的同事involve,其他team可以是Finance内部的,也可以是outside of Finance across all departments in the company。Cooperation比如data provision, technical support以及expertise/insight sharing等等。因此在这些过程中,你会认识和结交很多很多的peers,seniors以及老板们,他们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大家一起合作,相互学习。你虽身处Finance, 但人脉是整个公司。 职业机会,这个上面在第一部分行业介绍里也提到过,Unilever这个brand非常好用,可以说是很多人作为跳板的首选,宁愿少点pay吃点苦,为了以后跳更好的槽做准备。有了Unilever这个标签,走到哪儿都是香饽饽。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当我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各家猎头就开始频繁找我怂恿我跳槽,也从他们口里了解到好多公司都特别喜欢Unilever的candidates,不少还点名只要Unilever出来的。由此可见,在Unilever实习/工作过,未来的职业机会绝对是前途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