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583|回复: 16

[申请总结] 一千零一夜 In Wharton, Kellogg($), Stern($$), Darden($$$$)

[精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7 23: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D在我准备GMAT时便受益匪浅,有几个帖子更是我在CBS被拒后一直为我提供精神支持的定期必读,在此也算答谢论坛上各方同仁,只是恳请切勿随意转载。一直希望通过某种方式纪念过去一年的申请之旅,恰好这篇申请总结动笔之时是我大学毕业后步入职场的第一千零一天,便借此以“一千零一夜”为题。

贵人点拨

曾几何时,我本能地抵触MBA,觉得我一本科就读商学院的,读MBA简直是浪费生命,直到2016年秋天,我在项目中与一位CBS校友LL结缘,一见如故。后来,她鼓励我跳出工作上的舒适圈,通过MBA进入更好的平台:她全面地分析了我背景中的亮点和不足,并结合自己当年低龄申请人(2年工作经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诸多建议;她是我CBS申请中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我对CBS情有独钟的初因;甚至,在我CBS被拒后,她在17年11月就“神预测”了我R2申请的结果,并一路鼓励并引导着我。可以说,没有遇到LL,大概也就没有后来申请的一切了吧。

至于考试,在对GMAT颇有心得的高中密友WW的指导下,我幸运地没有在备考中走太多弯路,很快便掌握了考试的要诀。我对GMAT的看法是在时间允许,自身背景亮点有限的情况下,越高越好。我其实在17年6月考了个760,但那次语法实在太差了,我实在不甘心就此止步。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涨分空间和奖学金的驱使下,我决定用2周时间赌一把,不能进步也就到此为止。追求高分在一定程度上在申请道路上赋予我虽然廉价但确实存在的安全感,我本科申请时吃过标准化考试的亏,所以这次对分数有独特的执念。另外,当时尚距CBS ED的截止日3个月有余,2周时间的机会成本也不算太大,但凡临近截止前1个月我才考出760,我注定不敢在申请材料上再有任何懈怠。我的申请结果则证明了,分数只像一张入场券,可以作为硬性且可量化的条件把我送进招办初筛的视野,至于能走多远,则是看申请材料和面试了。

非诚勿扰

我申请材料的准备和选校的规划与备考是同时进行的。17年4-5月份我频繁在外出差,无暇顾及备考倒是给了我整理申请素材的零散时间,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职场发展。在挖掘中,很多微妙的小细节当时回想起来也是别有深意。我在保证申请材料质量的大前提下选择了“刷校”,同时照顾了对个别学校的个人观感。比如:1)因为觉得99%会被拒(GPA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且他们很少在大陆护照持有者中招类似背景),投入产出比太不划算,我连Harvard和Stanford的网站都没打开过;2)不喜欢加州;3)Yale is Yale;4)十年前读《墨迹》结下的Dartmouth情愫;和5)申请截止日不要太扎堆(比如Ross\Fuqua\LBS和Wharton\Booth\Yale几乎同时)。这五个条件筛选后基本就形成了我的选校清单,再结合各学校实际的轮次(比如CBS有录了必须去的Early Decision和Tuck的November Round),我的申请计划就形成了。对于CBS的Early Decision,我的想法是拿到offer再好不过,如果能给面试至少说明文书的策略是对路的,那么已经成型的素材还可以再利用(比如CBS的essay基本被“套路”使用在了Wharton、Kellogg和Stern上)。

各个MBA项目每年数千申请人,中国人不说10%也有5%,金融服务业更是霸居MBA第一生源的行业。所以自申请之初,我就一直思考如何定义自己的“标签”,或者说能让AO在茫茫人海中记住我的元素(用Grey's Anatomy中经典台词就是Pick me, choose me, love me)。这些标签无论好坏,有的是我无法改变的,比如:1)分不错;2)第三世界国家项目经历;3)公司内fast-track promotion(我在一些学校的resume book中发现,这是个在我所在公司成功申请人中比较常见的元素);4)身处美国少数族裔鄙视链最低端的亚裔男性;5)中国大陆护照持有者(竞争惨烈仅次于印度);和6)工作时间不到3年… 但我能改变的是给这些标签增加“定语”,加强标签的深度。举个例子:我由第三世界国家的项目经历衍生出未来的职业目标,这条逻辑线几乎在我每个学校的申请中均有出现。后来的面试中也印证了,与AO进行的3所学校的面试中(Darden是自己讲故事,所以没算在里面),这个标签永远都是他们抛向我的第一个问题,而我在面试中更为生动的叙述则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在他们心中这个标签的印象:地震后的全国大停电、宗教冲突、文化差异… 再比如,对于一般工作经历较短的申请人,大家普遍采用的策略是佐证“虽然数量小,但质量高”,而质量高大多是通过工作中的领袖经历、成熟度等等体现。这个对于投行和管理咨询相对容易,毕竟大场面见得多,但对于我这样一般金融服务业来讲就比较难了,需要想办法(相似背景申请人不常有的经历、类投行/咨询的场景、戏剧化的写作技巧等等)增加独特的元素,让人读完你的申请材料就能记得住你。

加强标签的同时,我也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标签,想了个“很傻很天真”的办法:展现诚意。我申请的大部分学校,我都既去过在华举办的宣讲会(但我发现我去了info session的学校一个都没要,最后给了我offer的学校,我都没去他们在国内的宣讲会,也是有点儿囧),也在17年11月进行了校园参观。大部分宣讲会都有校友的专题讨论,AO抛出一个问题,由5/6个校友分别回答,多元的视角为我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帮助我后续做深入研究时提供了很多关键词。校园访问则是对学校文化和设施有最为直观感受的途径,面试的时候也很容易和AO或者校友产生共鸣(比如Kellogg面试时,我就提到了去过Kellogg去年刚投入使用的新楼,校友就说我可没少捐钱啊,那楼怎么样,我就开始说那新楼有多好…)。我请了7天假,周四飞,周五开始一天一所,接连参观了Kellogg、Stern、Yale、Sloan、Tuck和Booth(其中Tuck包含了Self-initiated interview),然后周六再飞回来。飞跃大洋彼岸,睡眼惺忪地拖着行李箱走进招办,在大多数学校成为当日唯一的国际学生,也算是诚意的体现吧。

我因为在每个学校都能找到辗转认识的学长学姐,没有试过很多申请同侪推荐的在Linkedin cold call的方法,但我这里很想推荐另外两个深入了解学校的途径:1)学校招办的官网;和2)学校的YouTube账号。

官网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但它的信息是最为更新且直观的,它也传递着招办的潜台词 — 这是我引以为傲的特色。很多学校的官网都有Contact current students这样的界面(比如CBS和Booth),你能够筛选条件(比如这位在校生的国家/地区、参与过的社团、未来的职业目标等等)找到合适且愿意帮助申请人的在校生了解你感兴趣的信息。如果对某个教授、课程或者俱乐部感兴趣,官网也是最官方的资源,查教授的研究方向、各门课的课程大纲和内容、俱乐部的活动和项目… 我还特别喜欢看各个学校在校生的博客,比如:Sloan的Student Blogs、Darden的Discover Darden和Booth的The Booth Experience,读起来都特别地有收获。

YouTube账号每个学校的侧重不太一样,我个人比较推荐CBS。CBS有很多学术性内容,比如:每年的Pershing Square Challenge、日本副首相/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CBS的访谈和各种会议。在LL的强烈推荐下,我一直特别想上Donna Hitscherich的Mergers & Acquisitions(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做了四年M&A 律师后来CBS读的MBA,毕业后一直从事投资银行的工作,所以她很多观点非常有深度,结合了法律和金融两个角度)。我在YouTube上看了她几个Webinar和演讲后,就被她超级快的语速和反应震慑到了。看过这些视频,很容易便领略了CBS "at the very center of business"标语的深刻奥义… 说到这个tagline,我记得这也是之前CBS essay的题目吧。我查了查是在2013年换的。看过一篇对于这个变更的报道,在这个官方的tagline宣布之前,CBS一些人一直觉得theory to practice是自己非官方的标语。但我个人认为CBS之所以能做到theory和practice的结合,还是因为it is at the very center of business,所以CBS的地理位置其实赋予了CBS一切。(以上结论纯属个人不负责任感悟)

重新出发

前面提到了我与CBS特殊的情缘,所以自申请之初CBS便是我首选的dream school,希望一蹴而就通过Early Decision拿到offer,可惜事与愿违。

2017年11月3号,CBS的申请状态变更的邮件送达时,我正在Kellogg三层的某间教室内,听着AO做着项目介绍。手机上没有未接来电,我便意识到估计是被拒了,然后继续抬起头试图与AO展开更加激烈的眼神交流。可是越努力,越失落,申请CBS的一幕幕越是如同电影一般鲜活地一遍遍地在我脑海中回放。

这个结局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校园访问行前一周,我在最后一次出差返程航班落地的那一刻收到了CBS的面试邀请。当时的我面临两种选择,1)尽快预约,在去美国前完成面试或;2)等到从美国回来后再做面试。那时CBS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护照申请人中已经发出将近25个offer,我担心随着ED轮次录取名额的饱和,赶紧预约了3天后的面试。面试的细节在此不做赘述,长达1小时20分钟的面试中,我们双方都竭尽全力试图从对方身上发掘化学效应。面试结束的那一刻,我知道我面砸了,也清楚CBS大概将与我渐行渐远了。

当天Kellogg的校园访问在我大脑一片混沌中结束。时值抵达美国的第二天,遇到了芝加哥那个冬天第一股寒流,受寒后身体上的不适、时差产生的困倦以及申请结果带来的沮丧混杂交互。那天晚上,我在芝加哥机场等待着前往纽约的飞机,我呆呆地望着繁忙的停机坪和远方跑道上的起起落落,却也顿生羡慕,至少他们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而我的归宿又在何方。之后的几天马不停蹄,一天一个学校没有任何休息,同时准备着Tuck的面试。等我真的能毫无防备地休息,已经是结束了Booth的活动后在美国的最后一晚。

(图:Kellogg内景、Stern外景及Yale SOM外景)

(图:Tuck)

(图:Booth及UChicago)

(图:Sloan)

对于CBS的结果,我的不甘大抵源自自己的不争气。尽管准备时间略显紧张,我其实还是能对未遇见的情况更为妥善地应对。准备Round 2申请时我再做回想时发现,其实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对很多申请中的“为什么”没有想明白,不仅仅是面试有问题,申请材料可能也并不完美。尽管我相信如果有第二次机会,我定能表现的更好。可是事已至此,就让我吸取教训,在其他学校的面试中实践吧。

愿赌服输

从美国回来后,我11月中开始准备Round 2学校的申请,并基本保证初稿在各个学校deadline前两周能够成型。到了一月,战线绵长,各个学校的deadline横跨两周:3号的Wharton和Booth、4号的Yale、9号的Kellogg、10号的Darden、15号的Stern和17号的Sloan。每所学校点击Submit的那刻,没有惴惴不安和诚惶诚恐,因为我基本做到了我能做到的极限。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我觉得是Sloan的video essay,就是一个60秒的自我介绍,不能剪接,一镜到底。我特意为此买了个能当三脚架用的自拍杆,临时调整了蜗居里家具的位置,只为能有一片纯白的背景幕墙。连续几天每天录三四个小时,录到最后嗓子都哑了,终于找到自己最满意的那个版本,但这个过程又是有收获的,通过回看可以发现自己讲话时一些需要改进的表情和神态,不同版本的对照可以让我明确哪种方式(哪怕是一个停顿,一个表情)更能感染观众...

本以为交完Sloan能休息一周的我,很快就收到了Darden的面试,与此同时Booth在22号那周也开始陆续发送面试邀请(今年Booth是22-26号5天每天挤一点儿)。三所所谓的金融强校 – Wharton、Booth和CBS一直以来都是我的dream school,对他们的申请也尤为用心,而其中Booth的开放式选题是我最花心血的。这种看重使我在漫长的等待中变得十分焦虑,恨不得五分钟刷一次申请界面。周五的晚上实在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干脆喝了助眠水一觉睡到第二天。1月27号,Booth的邮件7:06分送达,果真是封拒信。我没敢把这个信息与帮助过我的人分享,因为觉得愧对于他们给予我的支持。Darden面试临近一周都完全没开始准备,我在浑浑噩噩之中得到了另一个沮丧的消息 — Yale在我所在地区的面试邀请也发完了,我应该又被无面拒了。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没有定数的未来下,不安全感从未感受得如此强烈:Booth和Yale都拒了,其他学校可怎么办;今年要走不成,Plan B是什么;下周Wharton出面试,不会又是个无面拒吧,等等等等。

Booth和Yale这类开放性题目我选择了一套与其他学校(传统的career goal为导向)不一样的申请材料和策略,一方面是因为两个学校的题目(一个看图说话,一个讲commitment)和我的career goal无法完全契合,另辟蹊径也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从diversification的角度,我当时也觉得可能CBS使用的申请策略也并不是完全完美(虽然面的不好吧,但是也可能是文书的问题),所以需要想办法对冲集中性风险。新的申请材料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感觉,喜欢的人会特别喜欢,不赞同的人会强烈怀疑我申请这所学校的忠诚度。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策略把我自己感动得“涕泗横流”,但很显然,这终究是场属于自己的独角戏,它对AO并不是十分对路。

通过校园访问和认识的校友及在校生,我逐渐明确了对于Booth的向往和自己能够在这里展现的影响。我一位十分喜爱我的阿联酋客户以Booth校友的身份为我写了支持函(Booth有个平台叫Shape the Class,他本人在其他学校的身份是我的第二推荐人)。在准备申请材料的过程中,我祭出工作中都未曾拿出的私家设计和UChicago官方的配色模板展现对于学校无上的尊重。与精心的巧思成正比的当然是付诸的时间,在对成品无数次吹毛求疵和精益求精之前,有几页的初稿单张我就做了一整夜:我在某页中展现的是我对Booth pay-it-forward文化的理解,用四个图标分别代表Booth的不同群体(校友、在校生等等),在校生所属的那个图标,我自己在Photoshop中手绘了Booth教学楼Harper Center的winter garden里的哥特式柱子和建筑结构。所以在我提交申请的那刻,Booth是我相对有底和信心的学校。如果说CBS的拒信在我面试结束的那一刻我就能够预见,那么对于Booth无面拒的结果,我确实未曾料到。我一直心存侥幸地认为,看到这样一份申请essay,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本身我也不算太差吧...),面试至少应该能有的吧。

至于Yale,不在于商学院的排名,只关乎一个从小向往憧憬的名字,SOM只要把第一学期的core上完,剩下三个学期可以全部在外面修课,这对于我充满了无上的吸引力;SOM的校园访问项目是我去过的六所学校中体验最佳的(如果有人想看我的校园访问日记,我可以单独开个贴);我在info session上遇到的AO恰好是我本科学校的校友,我去New Haven的时候他临去波士顿出差前抽了十分钟在楼道里和我聊了会天;我特别喜欢Evans Hall里面那面由中国校友及其身为凤凰卫视主持人的夫人(就是上面我提到的Dartmouth情愫的主人公)捐赠的彩虹幕墙。

我诚然后悔过,也想过如果当初我选择了稳妥些的方案,是不是至少有个面试。但其实自己也十分清楚,以上这些完全是自己无法安放的矫情,一时的自怨自艾大抵还是因为对两所学校的喜爱吧。MBA本身就是愿赌服输的选择,希望跳出自己现有的舒适圈,两年坐吃山空的脱产实现职业上的跃升。申请材料也好,最后选offer也罢,每一步都是这场赌注的一页。我既然上了这条贼船,惊涛骇浪亦或静水流深便皆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了。

跌宕起伏

我从对Booth和SOM的失恋中很快走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之后Kellogg、Wharton、Stern和Sloan的面试邀请纷至沓来,但我跌宕起伏的申请之旅怎么会没有小插曲。

2月9号星期五的凌晨(也就是美东2月8号),Wharton统一发送Round 2的面试邀请(这个安排其实对于申请人是最轻松的,某些学校挤牙膏地发实在是折磨),大中华区的申请人早上要么收到邀请迅速抢占小组面试的位置(一般Wharton在一个城市面试会至少横跨2天,并在其中一晚举办一场招待会,坊间传闻,最好能够选招待会之后的那天面试,一方面和AO已经有了私人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请教已经面完的申请人面试实况),要么在申请系统中看到一封拒信,而那天早上5点就起床查邮件的我,等到8点,却什么都没收到。我想给Wharton打电话,可是2月8号是Super Bowl parade,学校停课。我魂不守舍地熬过2月9号的白天,等到北京时间晚上10点再度联系招办,结果Wharton管IT的大妈… 那天请假了。我甚至在电话里企求招办前台的美女,只告诉我是拒了还是有面试就行,可还是只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一切以系统为准。后来那位美女看我可怜,就把IT大妈的邮箱给了我,让我给她发个邮件。

我抱着有限的希望联系了大妈,没想到她真的很快就回复了,不过得等到2小时后才能帮我查系统。等待的时间好像过的很快,我和一位Wharton的在校生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直到2月10号的2:18分,Wharton的面试邀请在迟到近一天后终于送达。我跟他开玩笑,看来咱们还有机会在费城相见啊。至于为什么我没收到... 大妈说我曾经选择过unsubscribe过Wharton的邮件。但我记得我当时unsubscribe的是那些营销性质的啊... 怎么连面试邀请都算在里面,所以建议未来申请人切勿轻易取消订阅(除非被拒了...)。

虽然北京小组面试的空位所剩无几,虽然几小时后我在Tuck也收到了WL,可是这场喜剧收场的等待后,我意识到我的申请之旅充满戏剧化的剧情早已命中注定,既然无法改变,就努力享受这场戏尚未结束的每一分秒吧。带着这种心态上的改变,我在之后的面试和等待中十分淡定,笃定自己一定能有好的结果。

(图:沃顿TBD举行地 - 北京的宾大沃顿中国中心)

静候佳音

3月15日,我在上海NYU的分校完成了MBA申请之旅的最后一场面试。从那一刻,我能做的唯有静候佳音,等待命运的审判。从上海回来后,我生了场大病,一直绷紧的弓弦稍有松弛便一泻千里。那个周末,我读完了亚洲糖王的自传和拖了一年都没有读完的《Embracing Defeat》,发现过去一年自己好像忽略了生活中太多东西:没有静下心读几本好书,荒废了很多经营多年的爱好,年假全部用在了考试-校访-申请-面试中没正经休过假...

Darden出结果的那天,我一直以为要到北京时间晚上才会打电话,没想到临近中午就收到了录取邮件(说是因为我手机打不通… 但是我对此深表怀疑)。坐在我20米外,看着我一路走来的Darden校友EC给了我热情的拥抱。当晚全奖的消息则是给我吃了颗定心丸,看来当时花了2周刷GMAT还是有作用的。

Kellogg打电话的那个晚上,我正在飞往迪拜的飞机上。机上薄弱的网络下,录取邮件更是弥为珍贵。发件人正是我17年11月前往Kellogg参观时当日负责的AO(对,也就是我收到CBS拒信后,特别努力地进行眼神交流的那位),下飞机后的电话中,她更是说一看到Video Essay的时候就想起了我… 其实在Round 2提交申请时,Kellogg是我全部学校的材料中最没有遗憾的一所(其他学校都或多或少地没有展现我本人的方方面面),我对结果的期许就是拿到Kellogg,这个offer也算给自己了一份满意的交待吧。

Wharton则又是戏剧化的情节,而它也是唯一一所我接到电话的学校。我当时正在Amorino吃花瓣冰激凌,可是刚刚拿到蛋筒,Apple Watch就开始震。我一看来电显示是费城的电话,手足无措地拉开背包找电话。接过我蛋筒的朋友身高比我矮近30厘米,旁人看来肯定觉得我就是被她欺负的retarded brother。那天Wharton系统估计有故障,连续2次费城的电话接通后都没有声音,而我早已没有心情精细地品尝每一朵花瓣,像饿鬼一样几口就吃完了。十分钟后,电话终于正式打通,当我听到在北京面试我的AO说出good news的时候,压抑数月的情绪在那一刻瞬间迸发,哽咽之下,一向口灿莲花的我一反常态地只会说Thank you, thank you, and thank you。

Stern的offer则是我某天晚上刷系统无意刷出来的,offer做的很用心,屏幕上还有紫色的彩带飘落,Stern的奖学金也实属意料之外。至于最后出结果的Sloan,如果论面试我自认为是全部面试中表现最好的,被WL的结果可能更多的还是因为文化上的不契合,以及AO可能看出来了我对Sloan动机没有仅仅实现职业目标那么纯粹吧。

特别鸣谢

一路走来,要感谢太多太多人。
感谢支持我实现梦想的父母,即使在2月底我手持3封拒信+1个WL,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的时候,也没有给我任何压力。
感谢过去3年在工作上指导关照我的老板和客户,这份工作为我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经历。
感谢我申请之路第一个引路人LL,鼓励我思考职业发展并做出了申请的决定,带领我对CBS有了最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感谢只要在办公室就愿意听我吐露申请愁苦的EC和CX(恰好分别是高中学姐和高中同学),虽然我知道你们老板快烦死我动不动就出现在他附近了。
感谢两位至交好友CZ和WW,一个动不动就翘掉晚上的瑜伽课陪我吃饭并在迪拜见证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一个帮我准备GMAT、为很多文书提供了建议还把我介绍给了她读MBA的朋友。
感谢一直关注我申请动态的大学同学PW和VX,前者是前途未卜中与我共同作战的申请战友,后者则以Sloan校友的身份没少为我提供内部信息。
感谢我在各所学校聊过的校友和在校生们,你们结合自身申请经验给予了我诸多宝贵的建议,并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选择读书的目的。
感谢申请路上共同分享信息互相鼓劲的小伙伴们,海角天涯,后会有期。
最后最后,想感谢这一年来,那个疲倦时不曾自我懈怠,继续向前的自己,那个遇到挫折时收拾心情,抚平皱褶的自己。

未来的路还很长,做别过去,时不我待,整装待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8-4-7 23: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棒,决定去哪里啦 :)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23: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paiece 发表于 2018-4-7 23:37
楼主好棒,决定去哪里啦 :)

先恭喜您了~!还没想好,但应该是Kellogg和Wharton中间选啦。
发表于 2018-4-8 00: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请问楼主什么背景?
发表于 2018-4-8 0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膜拜大神,同求BG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09: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pedrosama 发表于 2018-4-8 00:04
恭喜,请问楼主什么背景?

其实原文也说得差不多了... 美本,financial services,行业coverage是能源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秦王殿下杀TG 发表于 2018-4-8 00:16
太强了,膜拜大神,同求BG

见上条回复哈哈哈~
发表于 2018-4-8 2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神受我一拜!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21: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5年后你解决完令千金/少爷的升学问题后也帮忙解决一下我孩子的大学推荐信问题哈哈哈
发表于 2018-4-8 23:0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大神!!请问有没有什么刷G心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3-28 21:5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