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帖,希望记录和分享我考研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也希望可以鼓励大家一起加油,会持续更!!如果有申请18Fall HCI的伙伴们欢迎加微信呀!
1. GMAT 考GMAT的整个过程花了我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也是考研中最痛苦的一环。在美国三年自认为成绩和英语都不错,没想到第一次只考了590。之后网上报了国内的课,每周有几天都要凌晨5点爬起来看直播。当时觉得很绝望,因为看不到考高分的希望。还想要不要辞职复习,但是毕竟在美国OPT工作,剩下几个月再找另一份工作也不容易,经济上也不想依靠家里,就咬咬牙又再努力一次。第二次考的时候心里只希望能拿个630分以上,毕竟我想考的专业不在商学院,要求也不高。没想到最后考了670,远超我的期望,虽然没有上700,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这里只想说,想考高分的诀窍就是只要数学高分,总分就能一下子提高很多,数学低分的话总分是不可能高的。其次verbal不能太低,语法靠语感,基本上考得都是主谓一致,平行结构等等,逻辑要报个班学学套路,阅读就靠平时积累或者机经了。机经不能太依赖因为变法很多。保持阅读和思考的速度是关键。另外提醒一下的就是,平时在家做题没有戴耳机的习惯,第一次上考场的时候戴了耳机反而觉得注意力一直放在耳朵上,既紧张又很不舒服。建议如果上考场想戴耳机的话平时也戴耳机练习。
2. 转专业 临时打算从Business Analytics转到HCI只花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前有略微关注过HCI可是因为自己不太了解这个专业,又怕这种领域在职业规划上来说太局限,又不是STEM,就一直没有考虑过。契机其实是第一次考G考太差之后,感到很绝望,就看了看U of Washington的HCI专业,发现居然也是STEM的,才认真考虑起了可能性。当时压力非常大,因为身边没有朋友了解这个专业,担心父母也不支持,GMAT又考砸了,感觉很迷茫。但是认真思考了几个方面之后,我就毅然决然地转了这个专业。原因有很多,从我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说,我从小就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偶尔也喜欢搞搞设计和策划方面的东西,加上我是学marketing出身的,有user research方面的扎实基础,HCI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合适的。而Business Analytics,虽然在留学圈中很火,但所要求的编程知识其实也不浅,如果要一门心思往专业深度发展,光把SQL玩溜了和面试前刷刷code是不够的。而且评估自身能力,编程是否能成为我的强项甚至是将来能否与计算机出身的Data Scientists竞争?回顾自己的工作兴趣,是否能在枯燥的抓数据,分析模型这样的工作中找到Passion,还是只不过是抓住了STEM这个救命稻草,就为了留在美国工作而学BA?我喜欢的是一份稳重,对数据敏感但工作重复的职业,还是一份围绕产品更新迭代,接受不同的挑战,挖掘不同需求的职业?另外从职业规划来说,我当初的目标其实也不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成为senior data analyst或者data scientist,我只是想把数据分析作为我的优势,成为一个有数据背景的PM。但是想成为PM,数据未必是我的强项,反而从UX designer或者researcher入手,再加上自己工作的商业背景,可以成为一个偏商业战略的PM。评估清楚了自己的各方面优势略势之后,我就和父母说清楚了自己的决定。父母并不理解HCI,认为计算机这种专业更新太快又太难,我还要向他们解释HCI不等同于计算机,好比一个创业者有一个产品的想法,他会拿着图纸去找技术工厂生产出来,但他自己不需亲自动手生产这个产品。但因为自己已经对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想得很透彻,就再也没有什么迷茫的地方了。另外我想说,很多中国学生的思维就是,我学了这个就不能学那个了,为什么呢?很多在社会上工作的人,都是边自学边继续在职场上进步的,我现在在digital marketing这个领域里工作所运用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平时摸索上网学来的。学习是因为自己想学,想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己有,不是说不学这个专业你自己就不能自学了,也不是说选了某个专业就是为了找份技术活做。因此我没有打算放弃学习Business Analytics,只不过是不把它当作我的术业专攻,我现在有空的时候仍然在Udemy上学SQL,也坚信未来的PM不会是只懂画原型图而不懂数据分析,或者只懂敲代码而没有商业思维的人。
3. 申请HCI和选校 因为自己当初考的是GMAT,已经没有时间在短短两三个月再考GRE了,选学校的时候不得不放弃了好几个要求GRE的好项目!!内心又是一阵迷茫和难受。但最后经过了很多很多的research,也定下了7个学校,真到了申请这一步也不少。更崩溃的是,每个学校要求还不一样,还要准备多几样BA没有的东西,有的要准备作品集,还有的要考TOEFL!!看到有学校不给美本学生waive语言考试,我的内心是极其崩溃的!!!虽然我的英语底子还不错,但是考试考多了,我深知谙熟考试套路对于考高分的重要性,高分未必实力高,低分也未必实力低,而我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攻克TOEFL套路了,只好速战速决,虽然总分才刚刚过100,但口语考了28还算是优势,但内心还是有些遗憾没有把我的英语优势展现出来。最后我几乎是为了其中一所dream school就准备了作品集,为了另一所又去考语言,每一步都不是能应付所有学校的一步,但又必不可少,让我觉得这个过程又更加艰难和漫长。因为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我就做了一个excel表把每个学校的信息和要求罗列出来,例如地理位置,学费,是否考G,是否考T,是否收Portfolio和due date等等,这样会比较清晰,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搞混。例如填推荐人的时候,有的系统先问first name再问last name,有的是反过来,一旦粗心就很尴尬了。
4. 准备作品集 准备作品集虽然也是申请的一部分,但想拿出来单独讲的原因是这是我申请过程中最兴奋的一步,也更让我确定了对这个专业的兴趣。过去我有过qualitative和quantitative的research,还有网站的设计的经历,我就一个晚上把它们都整理出来了。这样还不够,我又去了解了一些帮忙准备作品集的机构,有的比较偏向艺术类,有的是针对UX的但因为培训的开始时间比较早,我已经错过了大部分的直播培训最后又没有选择它。最后经过考虑,我决定不找机构,一来是我申请的项目没有这么偏艺术类,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只需要展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优势就够了,二来我有现成的projects,不需要从0到1地做一个项目,我就只专注于如何把手头的项目展示好。我看了很多优秀UX designer和其它学生的申请案例,总结出一些重点,那就是要把故事的连贯性展现出来,从一开始是为了解决什么痛点而展开的项目,到相关的研究,到后续的design等等,都要承上启下。于是我在现有的一个研究airbnb用户行为的research上,又延续了app redesign,这个过程很好玩,也让我的portfolio更加丰满。
5. Personal Statement 和作品集一样,在PS上我也纠结过要不要找机构,最后决定没有找。原因一是因为我比较擅长写文章,过去在美国找实习和工作的几次经历也让我把简历和工作经历整理得很好,面试中要谈什么项目举什么例子我都信手拈来,所以我在PS上也是洋洋洒洒地写了真实的想法和详尽的经历。原因二是我认为找老师写也是一个tricky situation,有的老师的思路也许会很对admission office的口味,但有的也许又会更想看到authentic和honest的文章,而且专攻UX申请的老师好像很少,最后我采取的办法就是自己写加上找了几个美国朋友和教授点评。我认为这个方法因人而异,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了解你的领域或同行的导师来修改PS,我觉得也许他会更了解应该展现什么和没必要展现什么。如果像我一样,参加过info session,大概了解了一下录取官喜欢看什么样的PS而自己思路又很清晰的话,自己写也无妨。建议要先仔细阅读requirement和问问学校想看到怎样的PS,例如有一个学校明确说了PS是最重要的一环,他们想知道我们的相关经历并且越详尽越好,我就重点focus在讲故事上,描述经历的起伏和自己的所得,而另一个学校问的更多的是你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例如这个行业有什么critical issues,我就更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在写之前有把几个重要经历详尽地列出来,就像高考考政治历史必须要踩点一样,在每个PS都变着法地踩到了这些经历,写的时候就很顺畅了。我个人的建议就是,不用夸大经历,可以写写某个小的挫折或失败点,然后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又怎么把经验运用到了下一次,有些什么成长。要对症下药,比如这个学校注重team spirit,就可以写自己在工作中怎么和跨部门的人交流合作等等。还有想好一个独特些的切入点,例如让你分析成长过程中教育的资源,如果你觉得很多中国学生都会聊到国内的应试教育,那你就要找一个其它切入点了。
6. 推荐信 因为在国外读书,没有国内同学要自己翻译或起草推荐信的烦恼,我找了比较了解我的教授和工作的老板。然而,这中间出现了一个让我完全意料之外的坑!!在网上提交推荐信时,系统都会问,根据美国的FERPA law,你有权利在将来admitted后看回自己的academic records包括这个推荐信,问你要不要选择waive也就是放弃这个权利。我当时头脑简单,好奇心发作,想说以后可以看看教授是怎么称赞我的,就在第一个学校的第一个教授选了不waive。后来在网上一查,好多人都说应该要waive,因为如果你选择要看推荐信,学校就会觉得你不信任推荐人,而且会觉得推荐人的说辞有可能因为你这个决定而变得不公正,那这个推荐信的作用就会减轻。甚至有人说这对推荐人来说是insult!!我当时看了真是头脑一片空白,然后就写邮件给教授说当时按错了,但之后的我都会waive my right,我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我要waive因为觉得会越描越黑。然后我又写了个很真诚的邮件给学校,因为我发现应该waive之后我就在第二个教授那选了waive,那就变成了一个教授waive一个不waive,更加让人起疑心,我就解释了自己不太清楚这个法律然后又按错了,导致了其中一个教授不waive的情况,which may cause confusion,然后问能不能reset,目前放假中admission office还没有回复,幸好教授回复说没事。同时我又有些愤怒,因为自己不知道这样的“潜规则”,也因为觉得这样的潜规则不应该存在,因为这样这个法律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就好比我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又在伤害自己的权益。另外申请时有学校会问你还申请了别的什么学校,我也有相同的疑虑,不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对自己有利的。这就好比面试公司问你还申请了什么别的公司之类的,处处是坑。如果有朋友有经验或者看法的话麻烦和我交流一下 T_T
目前我的心得就是这么多,因为申请过程还没完结,会持续更,希望明年3月能收到dream school的offer,不然的话以上的个人心得和建议大家就忽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