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14668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6-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严重非典型申请者,背景:大龄,G710 T102 本科硕士均毕业于某不知名211(排名30+)财务+金融专业,小挑全国银奖 七年二线城市大民企传统行业主要领导经验 无任何海外生活学习经历
看了这个背景估计大家能理解我申请艰辛的原因了。
因为拖延症只能选择R2申请, 根据排名梯度分别申了Babson, Rochester, UW, BC, Emory, UCLA, Ross, Duke, MIT九所学校。 除Emory,UCLA和Ross外其他均拿到面试,拿到了Babson和BC的offer+$以及Duke和MIT的offer。整个申请过程非常曲折,从二月底的时候还在深夜恐惧,万一连个Babson的保底offer都拿不到就糗大了,到陆续接到BC,Duke的offer,再到四月初的深夜接到Sloan的congratulation Call。心情犹如过山车。
早在2013年公司就鼓励我申请申请MBA,当时没当回事觉得非常遥远。2015年裸考了T和G,分别76分和480分。2016年春节后脱产开始复习,共考了5次T(考到八月底),4次G(考到11月底)才到这个勉强能申请的分数。考试+培训费就花了4w+。考试准备期间还主持一个跟踪了两年多的startup项目顺利拿到A轮融资。12月才开始准备essay,一个月多点的时间搞定9个学校的essay,最多的版本改了16个version少的也有5个。鬼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 另外5月份开始找了个中介签了VIP保Top20的合同,虽然十分肉疼但是事后感觉在essay和interview环节还是很有帮助。
复习备考不说了,反正我是最笨的那种类型。一个小经验,GMAT培训200%的是坑钱,不但没任何帮助还耽误时间。托福最终口语23短板明显,且102的及格分八月底才拿到,那时GMAT还没开始准备。拖延到的11月底第四次考G,当时GMAC刚出了那个一辈子考5次的规定,压力陡增。最后这个710/102的三围也只好呵呵了。
虽然时间非常紧迫,但是我自己感觉我的essay还是写的非常不错的,当时把UCLA当做Dream school,所以那一篇写了16个version,结尾还想出来的一个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美式强排比段收尾,读起来就像Obama的演讲,当时感觉自己都快被感动了。反倒是MIT的那篇cover letter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周polish。在此期间,非常感谢Mindy,Meiqing,Kevin,Terry等校友朋友帮我改essay和做mock interview。有些意见引导的修改方向我事后反思,应该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 实话实话,这个essay的过程确实远远不止写一篇好文章去 sale自己,我真正理解到了深度自我反思的价值,当你花费几个通宵来仔细反思咀嚼几年前的一个经历,并且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解读的时候,真的能够悟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最终拿到Interview的结果也印证了CD上流传的M7与S16学校对待申请者的不同逻辑:M7学校可以基本无视你的三围,只要你的profile真的appealing and unique。而S16则会综合考虑他们的average score,所以倾向于录取更加均衡的学生,最初对UCLA和Ross寄予了很大希望,结果人都没见到确实很受伤。
另外我自我感觉interview的阶段应该是我的强项。刨去UW的Video Interview后拒,以及Rochester的超晚面试时间(当时已经拿到了Duke的offer,所以我直接拒绝了面试) 我的面试成功率算是100%。实际上我的口语很一般,语速又快,每次做完mock后,帮我mock的校友的校友都很无奈。但是实际到了hub-interview现场,特别是在f2f的面试时,我感觉我的表现与mock时是判若两人的,因为我有一些非常unique的工作经历,所以在某些时候,我感觉我是能够完全把控面试者的情绪的。MIT在这次就一个AO来上海面,而且只面3个人,寒暄时听到这消息压力好大。而且MIT的behavioral Interview问题非常的标准(90%的问题都是以can you tell me a time when you.....),但我最终还是引导面试官开始帮我总结归纳并且直接给出非常positive的subconscious feedback。另外对申请BC的朋友们的小tips,BC在CD上的面经是非常准确的,我用skype面试时候,100%的问题全部覆盖,我基本上是全程照着准备好的稿子念出来的,好轻松。
最后说点录取后的感受,我个人实际上是非常喜欢Fuqua的感觉的,从申请阶段我就发现Fuqua的校友最为热心,一篇essay能亲自帮我改上几百处的批注,mock时还会纠正我每个词的发音(比如Durham我以前一直读错了。。。。)。再到hub-interview与校友的近距离接触沟通,以及admit后热烈亲切的归属感。与之对比,可能是人少的原因,感觉Sloan就比较冷清,群里也不太热闹,学校也不会频繁的发大量的沟通邮件与你互动。可能还是调性不同吧。因为MIT的确认时间超级晚,所以当时已经花了大半个月时间准备Fuqua的学习生活了,后来又开始转换还有点不适应。
一直很懒,今天周末难得抽个上午写点感受,希望对童鞋们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