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还是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吧。申请MBA的时候,我作为国内top 4本科毕业,又是在咨询公司做战略咨询的申请人志得意满,申请的时候所有的目标都是top15之内的名校。临截止日期前,因为对加州地理位置的偏爱随手申了一所USC Marshall。但是没想到的是,申请的所有名校都把我据了。而只有这所我拿来保底的USC给了我唯一的一个offer,这大概可以算我当年的一次滑铁卢。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了USC自然也不会有太多骄傲或者兴奋,第一年的暑期实习草草了事找了湾区的一家高科技公司享受了三个月湾区的阳光。转眼就到了找全职工作的时间,由于实习的公司没有给我全职的offer,我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
九十月份最早进入学校招聘的就是咨询公司,我作为一个咨询背景的学生,第一年拿了好几次case competition的冠军,又在学校的consulting club练了很久case interview,自然也对这些公司虎视眈眈。但是不久就发现事情没有想的那么容易。咨询三大MBB不来校招,mid-tier Monitor, Booz都被收购之后只剩下四大加一些boutique的咨询公司,还有Capagemini,LEK等等不太招国际学生的。如果把范围定在来招MBA国际学生的咨询公司,其实数量寥寥无几。思前想后,我的计划只能是去所有来学校的咨询公司的networking活动,包括宣讲会,Club组织的Industry Night, office hour,coffee chat等等。MBB中唯一来学校开宣讲会的Bain,只招USC的本科生。于是我也腆着脸去蹭了本科生的活动,要来了几个recruiter跟consultant的联系方法。
记得那个时候我的日程表上每天都有一两个活动,一边上课,一边赶场子一样的参加活动。我把高跟鞋跟套裙放在柜子里,每次宣讲会之前换上人模狗样的去networking,结束了就开始写信跟聊电话,过着连轴转的生活。中间有次高跟鞋坏了,我都没时间去逛街买新鞋,问别人借了双穿了好久。
结果怎样呢?其实也算是有不少收获,我拿到了BCG,所有四大,还有好几家boutique的咨询公司的面试机会。大家是不是期待着我写,自己由于过硬的case interview水平跟不懈的networking的努力终于斩获了咨询公司的offer?然而呢,世事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我一个学期下来面了不下十几家公司,最终却颗粒无收。那是2014年的12月,我因为之前生娃的原因(这段经历我的公众号之后会写)从MBA毕业了,jobless,而老公在Boston找到了工作,于是我只能跟着去了Boston,一切归零。2014年Boston的冬天,降雪量达到了三十多年来的历史纪录,每周一场暴雪,车陷在雪里要铲半小时才能出门。而我没有工作,没有network,整天窝在家里,暗无天日,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我来美国两年多最低沉的时间。
怎么办呢?还得死磕啊。毕业了就off campus找呗。于是慢慢振作起来,改LinkedIn profile,找Boston的活动去参加,继续找人network。一开始的确很难,谁都不认识,我一个USC西海岸local school的心里惴惴不安的去蹭MIT,Harvard的活动。找人聊的时候,人家饶有兴趣地问“Oh, you are an MBA graduate, which school? Harvard?” 我只好战战兢兢地说“No, I graduated from USC Marshall.”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目标公司的人背景都是HBS MBA再加MIT PhD这类的,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套近乎。
找着找着,没想到也有一些公司给我面试机会,大部分都是针对医药行业咨询相关的机会。慢慢的我也发现规律了。Boston作为一个生物科技的中心,有大量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机会。但是我没有医药的背景啊,我唯一的优势是当年在国内做过几个医药的咨询项目。没办法,只能自学,一个人在家研究行业趋势,美国医疗体系,业内公司,看报告。就这样,一月开始,我基本每周一家公司的速度边面试,边学习行业。两月份的时候有一家咨询公司跟我聊得很好,终面结束以后,我蛮怀希望会给我offer。但是等了好久,我最终忍不住打电话去问HR的时候,她给我的答案却是“Sorry, we can not give you the offer because you are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there is risk to sponsor you.” 是的,终究敌不过身份这个问题。
打击多了便也成了小强,这个时候,我已经没有什么挫败感了。在此之前,我的世界观基本是建立在精英主义之上的。我信奉,世界给强者让路。而我一直以来,做的事情就是增强自己,去更好的学校,去更牛的公司。现在却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是控制不了的,于是我变得更淡然以及更宽容,我开始理解那些没能进入牛校牛公司的人。
直到三月的某一天,我去一个医药公司参加open house的招聘会,而我在USC的学姐,毕业去了PwC工作,当时正好在那个公司做项目。我之前当然也一直有跟她联系,便想顺便见她一面。见面以后,她说你等一等,我项目上的partner也在这里,有机会我让他跟你见一面。我说好。于是我等在那,在那个partner拖着箱子赶去机场前,匆匆跟他见了一面,聊了不到十分钟。而就是这关键十分钟决定了我后来所有的机会。于是,顺理成章的,我拿到了PwC医药行业管理咨询的面试,先是电话面两轮,再是飞去纽约onsite面了四轮。精疲力尽的我终于在四月的某一天接到了HR的电话,他说Congratulations!
这就是我在美国找管理咨询工作到拿到offer的全过程,总结起来,我觉得只能说,一切都是运气使然。如果我没有去那个活动,如果我不认识那个学姐,如果我没有见到那个partner,我肯定不会拿到offer。但即使我有这个机会,如果我没有花两三个月研究行业,没有再之前四五个月networking跟面试的历练。我也未必能拿到offer。所以今天,我想对各位还在美帝苦苦求职的朋友说,你永远也不知道机会在哪里,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