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363|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战必胜,胜必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战必胜,胜必果!

<><FONT title="2005-03-24 14:47:51"><b>长城抗战</b><br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月至5月,国军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的作战。<br /><br />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第6、第8师、混成第14、第33旅、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伪军3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国民政府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交战主要在以下地区和要隘进行:<br /><br /> 山海关、九门口作战 1月1日,武藤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热河、长城,令山海关守备队和伪满洲国国境警察队制造榆关事件,鸣枪挑衅,反诬为国军射击,并通牒国军守军撤出山海关,被拒绝后,日军第8师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军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向山海关中国驻军第9旅第626团发起攻击。该团奋起抗击,至3日下午伤亡过半,奉命撤退,山海关陷落。4日和6日,日军进攻榆关附近五里台、石河的第9旅阵地,受挫。10日,日伪军攻占九门口,守军第15旅退守石门寨。15~16日,日军进犯要隘石门寨未逞,转入对峙。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数千人曾反攻九门口,以牵制日军行动。<br /><br /> 热河省作战 2月17日,武藤下令进攻热河。19日,张学良调整部署,以4个军配置在叶柏寿(今建平)、朝阳、北票、开鲁一线和平泉、凌源、建平(今建平镇)、赤峰等地阻止日军进攻。22日至3月4日,日军第8、第6师、混成第14旅和伪军分三路相继占领上述地区和热河省会承德。守军在凌南(今建昌)、凌源、赤峰等地抗击后,第53军撤至喜峰口、冷口等地;第41、第63、第55军分别撤往围场、乌丹(今翁牛特旗)、多伦、沽源。张学良令所部坚守长城线,并令第59军及骑兵第1军主力于张北、独石口、多伦等地布防,防日军西犯。日军占领承德后,除以骑兵一部攻占围场、乌丹外,主力向长城各要隘推进,各关口的争夺战展开。<br /><br />冷口、滦东作战 3月4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占领冷口。6日,国军第32军一部发动反击,一举收复冷口。12~24日,混成第33旅进攻界岭口,第53军一部顽强抗击与反击,阵地失而复得,转入对峙。21日,第53军第116师一部守备之义院口被日军占领。3月27日,武藤下令进攻滦东。中日双方军队随即在滦东各要点展开激战,反复争夺,第57军防守的石门寨、海阳镇于4月1日和4日被日军岩田支队等占领;第32军防守的冷口、建昌营于11日落入日军第6师之手;第53军防守的界岭口也于12日告失。其间,第40、第67军奉命由马兰关、古北口等地驰援滦东。4月14~17日,何应钦令第32、第57、第53军撤守滦河西岸,抚宁、昌黎随之陷落,双方隔河对峙。此时,日军担心入侵关内引起国际干涉,19日武藤下令进入关内的部队立即撤回长城线。守军乘机跟踪追进,至29日收复迁安、卢龙、昌黎、抚宁、北戴河等地。<br /><br />  古北口、兴隆作战 3月5日,第67军一部奉命占据古北口外马圈子、黄土梁阵地,阻日军西进,当日晚起遭日军第8师第16旅进攻,激战至9日夜退守古北口一线阵地。10日,第17军第25师进至古北口加强第67军二线阵地。11日,日军第16旅集中兵力在炮兵队、飞行队和战车队配合下,向古北口猛攻。守军英勇抗击与反击,损失过重,至12日古北口失守,第25师退守南天门一带阵地。13日,由第17军第2师接替第25师防务,次日第83师投入战斗,击退日军后,双方对峙。4月21日起,日军第16旅在飞机十余架、坦克30余辆、大炮数十门支援下,分三路进攻南天门附近八道楼子、田家庄、界牌峪阵地,局部工事被摧毁,守军伤亡惨重,仍顽强抗击。24日,第16旅得第4旅一部增援后,向南天门正面及其两侧阵地猛攻,并施放烟幕掩护坦克、步兵多次冲锋。守军第2、第83师、骑兵第1旅、炮兵第4团顽强抗击,激战至28日,由南天门撤守磨石山、大小新开岭、北香岭、丰城庄之线。日军继续进攻,第17军3个师在上述地区以及笔架山、南香峪等地苦战13天后,于5月13日撤至密云。至此,国军在古北口以上万人的伤亡代价,抗击了武器装备占优势的日军近70天。其间,第26军于4月27日包围进至兴隆县城的日军1个营,攻击三天未克,后因日军增援被迫撤退,于5月14日奉命占领九松山预备阵地。<br /><br />  喜峰口、罗文峪作战 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攻占喜峰口口门,当天刚接防的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第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该口门。在日军不断反扑下,王团因众寡悬殊,伤亡500余人,被迫撤退,该口门复被日军占领。10~11日,第37师与进攻喜峰口第二道关门及两侧高地的日军混成第14旅展开肉搏战,两侧高地多次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日军遂以一部守关门,主力集中长城北侧待机。11日夜,第29军乘日军疲惫之际,以约2个旅的兵力采取迂回夜袭战术,绕至敌后,重创日军,摧毁其火炮十余门。此后在第38师一部配合下,经五昼夜正面抗击与迂回敌后作战,终于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在喜峰口和董家口、铁门关、潘家口等地对峙。日军进攻喜峰口失利,遂以第4旅于17日由快活林进攻罗文峪、山嵖峪,在该地防守的第29军暂编第2师顽强抗击与迂回反击,激战三昼夜,阵地易手十余次,日军不敌而败退。至4月8日,日军混成第14旅和骑兵第4旅各一部,复在飞机、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儿岭、摩天岭、滦阳城、龙井关等守军阵地,激战六天,均被第29军击退。但因11日日军突入冷口,第29军腹背受敌,奉命于13日撤离喜峰口,继续担负兴城镇、潵河桥至罗文峪一带的守备任务。15~21日,在潵河桥、南北团汀击退企图渡滦河西进的日军。<br /><br />战役结局 国军4月下旬收复滦东后,关东军以此系国军“挑战”为借口,武藤于5月3日下令入关作战。此时,热河日军西进占领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的多伦和沽源。7~10日,日军第6师等部复攻占滦东,并于12日由滦县、迁安、兵河桥等地突破滦河守军防线,向平津方向进击。守军第29、第32、第53、第67军等部奉命节节后撤。13日,古北口日军第8师占领石匣镇,19日占领密云。21~23日,第59军在怀柔牛栏山抗击由密云向北平进逼的第8师,也未奏效。至23日,日军先后占领冀东的丰润、迁安、遵化、唐山、玉田、蓟县、三河、香河、平谷、密云、怀柔等县市。守军退至平、津附近。日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北平形成威逼态势。25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派军使至密云与日军和谈,双方停止军事行动。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长城抗战历时80多天,中方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军就伤亡1.8万余人,日方公布死伤2400人。</FONT></P><br /><><FONT title="2005-03-24 14:47:51"></FONT></P><br /><><FONT title="2005-03-24 14:47:51"><FONT title="2005-03-24 14:49:01"><b>热河抗战</b><br /><br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至3月,国军在热河省对侵华日军的作战。<br /><br />1月,日军占领榆关(山海关)之后(参见长城抗战),随即集结第6师团的第11、第36旅团、骑兵第4旅团和第8师团的第4、第16旅团、混成第14旅团,以及铁道、兵站、飞行队等部共4万余人,另有伪军数万人,准备进攻热河(今属河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以第4军团万福麟部第53军6个师、第5军团汤玉麟部第55军1个师、4个旅、第6军团张作相部第41军3个旅和第63军、挺进军等部共约8万人担任热河防务。<br /><br />2月1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发出进攻命令。23日,日军分3路向热河发动进攻。日军北路第6师团约1万人和伪军刘桂棠部由通辽向开鲁、赤峰方向进犯,国军守军第5、第6军团共10个旅约5万人一触即溃,日伪军于24日占领开鲁。<br /><br />3月2日,日伪军向赤峰城发起进攻,守军第117旅战至3日深夜撤退,赤峰陷落。日军中路第8师团和伪军丁强部由义县出发,向朝阳、建平、承德方向进攻,2月25日占领朝阳。3月1日,日军第16旅团乘100余辆汽车,沿朝阳、平泉公路推进,守军第130师在叶柏寿(今建平县城)阻击后撤向平泉。2日,日军在追击中占领凌源。随后,守军第129、第130师继续溃退,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于4日晨由承德逃跑,日军先头128人于中午占领承德。日军南路混成第14旅团由绥中出发,27日向驻守沙帽山附近的第119、第108师进攻,两师依托有利地形抗击,战至28日10时全线撤退,日军于3月2日占领凌源,随后南进,4日和5日先后占领冷口和茶棚。战役结束。<br /></FONT></FONT></P><br /><><FONT title="2005-03-24 14:47:51"><FONT title="2005-03-24 14:49:01"></FONT></FONT></P><br /><><FONT title="2005-03-24 14:47:51"><FONT title="2005-03-24 14:49:01"><FONT title="2005-03-24 14:50:04"><b>淞沪抗战</b><br /><br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3月,国军在上海及其外围地区抗击日军进攻战役,又称“一二八抗战”。<br /><br />1月上旬,日本当局为转移国际对中国东北的视线,减轻其泡制伪满洲国的压力,同时在上海建立桥头堡,以便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在上海制造新的事变。驻守上海及其附近的第19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领导下进行积极动员和准备,并于23日下达了布防密令,以第78师第155旅担任京沪铁路线(北京至上海)以南至虹桥、漕河泾之线,扼要占领阵地;第156旅在京沪铁路线以北至吴淞、宝山之线扼要占领阵地;并令第60、第61师在驻地加强战备,准备应付突然事变。28日20时30分,日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驻闸北国军从速撤出。仅经3个小时,日军不待中方答复,就向闸北发动进攻。国军第156旅和宪兵第6团奋起抵抗,至29日下午将日军击退。2月2日至5日,日军又发动多次进攻,均被守军击退。日军进攻闸北失败后,将混成第24旅团调到上海,8日至11日,向以吴淞为中心的国军阵地攻击。此时,第19路军已将第60、第61师调到前线,经4天激战,又粉碎了日军进攻。日军感到兵力不足,又从本土调第9师团植田谦吉部参战,中方以第5军张治中部加入战斗。20日,日军以庙行、江湾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一度突破守军阵地;第19路军及时发起反突击,再次击败日军。29日,新增援日军第11师团厚东笃太郎部运抵上海附近水域,3月1日在七丫口附近登陆,占领浏河镇;国军腹背受敌,于当日夜主动撤至第二道防线。3日,国际联盟要求中日双方停止战争。<br /><br />点评:此战,国军共击毙日军700余人,击伤2300余人,中方伤亡1.41万人。<br /></FONT></P></FONT><br /><><FONT title="2005-03-24 15:17:15"><b>绥远抗战</b><br /><br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1月至12月,国军在绥远省东部抗击日伪军进攻的作战。<br /><br />1935年,日本当局为进一步分裂中国,制定了《对内蒙措施要领》,1936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唆使察哈尔省苏尼特右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札萨克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李守信、包悦卿(赛音巴雅尔)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成立所谓“蒙古军政府”和“蒙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李守信任副总司令。5月12日,在嘉卜寺组织伪“蒙古军政府”,以云端旺楚克(云王)为主席,德王为总裁。同时,日本将伪军王英部编为“西北蒙汉防共自卫军”(后改称“大汉义军”)。以第军德穆楚克栋鲁普部驻嘉l、寺(今化德),第2军李守信部驻张北、庙滩,西北防共自治军王英部驻尚义、商都,伪蒙军第7师穆克登宝部驻百灵庙(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另以伪满骑兵5000人驻多伦、沽源、平定堡地区,伺机向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及其以西地区)发动进攻。国民政府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以“不惹事,不怕事,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的原则同日军和德王进行坚决斗争,在军事上也作了相应的准备。11月5日,日本策动和指挥伪蒙军分3路进攻绥远。以李守信的伪蒙军第一军部署在兴和一带为左翼;伪蒙军第二军部署于绥北土木尔台以北,并以伪蒙军第七师驻百灵庙为右翼;另以王英部为主力,进攻陶林的红格尔图。计划先集中兵力攻取红格尔图绥察边境的交通要道,打开进攻绥远的门户,然后左、右两翼同时出动,一举攻占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再分兵进占绥东平地泉(集宁)与绥西包头、河套。傅作义获悉后,立即任命骑兵第1师师长彭毓斌为前方总指挥,步兵第218旅旅长董其武为副总指挥,秘密快速集结兵力。15日,王英率日伪军5000余人,在野炮、装甲车、飞机掩护下,向红格尔图猛烈进攻。国军4个多团迎击日伪军,傅作义亲临平地泉前线指挥作战。11月17日夜,晋绥军骑兵旅旅长彭毓斌、第三十五军第二一八旅旅长董其武率部跃进到红格尔图西南丹岱沟一带。次日晨,出敌不意发起攻击,歼敌千余人。19日,将伪军王英部击溃,王英部败退商都。伪蒙军随即抽调兵力加强商都、化德的防务,并在绥北百灵庙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以此为基地,相机向武川、归绥进攻,蒋介石派汤恩伯率第十三军一部援绥。为了粉碎日军的侵略阴谋,傅作义于红格尔图战斗胜利后,于11月22日,傅作义令晋绥军骑兵师旅长孙长胜、第三十五军第二一一旅旅长孙兰峰为前敌正副指挥,率部4个多团集结在百灵庙东南二分子、乌兰忽洞一带,选定东南山口为主攻方向,奇袭百灵庙。11月23日夜,部队冒零下42℃严寒,向百灵庙发起攻击,很快占领了外围山头,将敌压缩在山内平地。日军顾问在前沿督阵,指挥伪蒙军第二军第七师扼守女儿山进行阻击。11月24日晨,孙兰峰令山炮营进至百灵庙东南高地,集中火力猛攻女儿山,并配以装甲车队,向东南山口冲击。与此同时,骑兵团攻占北山,控制了飞机场,断敌后路。敌由东北方向败退大庙。国军收复百灵庙,歼灭伪蒙军第7师大部(参见百灵庙之战)。12月2日,击溃日伪军4000余人对百灵庙的反扑,歼其700余人,并于10日收复大庙(锡林木楞庙),小滨大佐等20余名日本顾问被击毙,先后争取伪蒙军4个旅反正。百灵庙大捷,是国军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胜利。<br /></FONT></P><br /><><FONT title="2005-03-24 15:24:20"><b>七·七事变</b><br /><br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在抗日战争中,国军第29军一部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地区对日军中国驻屯军一部进攻的防御战斗。<br /><br />7日夜,驻丰台日军中国驻屯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实施战斗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被当地驻军拒绝。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与冀察当局谈判,决定派员到现场调查。当双方人员正调查时,日军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便下令第3大队向卢沟桥地区发动进攻。国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8日晨5时,日军步兵第3大队在大队长一木清直指挥下,向永定河东岸,宛平城北侧的回龙庙地区展开攻击。国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指挥下,英勇抵抗。当日上午,日军攻占了回龙庙及其附近永定河东岸地区,一部突过河西岸,占领铁路桥西头一部分地区。15时,日军牟田口联队长到达前线指挥作战,一方面调正在通县实施战斗演习的第1大队向卢沟桥前线集中,一方面令突过水定河西岸的日军向东岸撤退,并在铁路车站附近集结,准备第2日攻击宛平城。18时左右,河西岸日军向东岸撤退。第29军所部第3营乘此向日军展开炮火袭击,恢复了回龙庙及其附近永定河东岸地区。由于日军与冀察当局达成临时停战协议,卢沟桥战斗告一段落。蒋委员长发表庐山讲话,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br /><br /><br /></FONT></P></FONT><br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9:48:40编辑过]</font></div>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平津作战<br /><br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国军第29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区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作战。<br /><br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参见七·七事变),日本政府一方面标榜“不扩大”方针,一方面向华北派兵。至20日为止,中国驻屯军所属部队已分别集结于密云、高丽营、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区。在日军向平、津地区集结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派兵一部向保定、石家庄地区集结。第29军令第132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令该师独立第27旅进入北平担任城防。 <br /><br />25日晚,日军一部侵入廊坊,26日占领。当日下午,日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谍。19时,日军1个大队乘车经广安门向北平城内开进,受到守军阻击。27日,日军对通县、团河、小汤山等地第29军驻军发动袭击。守军分别退至南苑和北苑。 <br /><br />28日8时,日军在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挥下向北平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主攻部队第20师团,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驻守南苑的第29军特务旅、第38师第114旅、骑兵第9师等部发起攻击。南苑守军在日军攻击下,指挥失灵,各自为战,一片混乱。位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前出到大红门地区切断南苑到城内的道路,阻击由南苑向城内撤退的第29军部队。战至13时,南苑战斗结束。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殉国。与此同时,第29军第37师一部向丰台日军发动攻击,被日军增援部队击退。 <br /><br />当日,日军独立混成第止旅团攻占清河镇。该地守军冀北保安部队第2旅退黄寺。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占领沙河。28日下午,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于当日晚离北平赴保定。第37师奉令向保定方面撤退。29日8时,日军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攻击北苑与黄寺。黄寺守军冀北保安部队与日军战斗至18时后撤退。北苑守军独立第39旅与日军战斗后转移到古城,战斗结束后又返回北苑。该旅于31日被日军解除武装。在城内的独立第27旅被改编为保安队维持治安,数日后突围到察哈尔省归第143师序列。 <br /><br />驻防天津的第29军第38师部队,于29日凌晨主动向天津日军发动攻击,攻占天津总站日军驻地,并向驻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和东局子飞机场展开攻击。开始时较为顺利,后在日军飞机、炮火反击下,至15时开始撤退,随之天津沦陷。29日驻通县伪冀东保安队反正,并向通县日军和伪冀东自治政府发动攻击,取得胜利。当日下午,反正部队撤离通县向北平转移,在城北受到日军的袭击,然后转移向保定。第29军第37师奉令向保定撤退时,该师第110旅在宛平至八宝山一线掩护军部和北平部队经门头沟南撤,任务完成后,于30日撤向保定。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至此,平、津作战结束。<br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忻口战役<br /><br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战争的太原会战中,第2战区部队在山西省北部忻口地区抵抗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进攻的防御战役。<br /><br />是年9月底,日军第5师团和关东军一部突破国军长城防线后,奉令向太原进攻。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在忻口地区组织防御,以八路军、第73、第101、新编第2师为右翼军,归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五台山罗圈沟、军马厂、翠岩峰、挂月峰迄鹅口、峪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14集团军、第9、第15、第17、第19军、第196旅、炮兵第27团为中央军,归卫立煌总司令指挥,在蔡家岗、灵山、界河铺、南怀化、大白水至1482高地之线占领阵地,另一部在中解村、阳明堡、虎头山、黑峪村之线占领阵地;以第68、第71、第120师、独立第7旅、炮兵3个营为左翼军,归杨爱源总司令指挥,在黑峪村迄阳方口之线占领阵地;以第34、第35、第61军、第66师、独立第1、第3旅为总预备队,归傅作义总司令指挥,位于定襄、忻县一带,策应各方。 <br /><br />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所部于13日对忻口守军防御阵地展开全线攻击,重点置于正面中央军左翼兵团第10师阎庄和中央兵团第54师南怀化阵地。当日,南怀化守军阵地被日军突破。卫立煌调第21师竭力恢复丢失阵地。14日晨,第21师向南怀化、新炼庄日军出击,在日军强大火力压制下,伤亡严重,师长李仙洲负伤,出击受挫,即退出战斗到后方整补。15日拂晓,日军继续攻击忻口西北高地。第61军驰援,与日军对峙于南怀化东北高地。 <br /><br />为了巩固忻口防御阵地,消灭进攻日军,卫立煌、傅作义决心举行全面反击,将机动预备队不断投入前线,企图将日军消灭在云中河盆地。当日夜间,守军各兵团对日军展开全面反击。中央兵团反击部队攻击突入南怀化阵地的日军,由于部署不当,夜间作战,战斗一开始便同日军形成混战。在混战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祺和旅长郑庭珍阵亡,反击受挫。左翼兵团反击部队向进攻日军的右翼出击,在日军反击下,部队迅速退回原阵地。右翼兵团未出击却受到日军的攻击,灵山阵地失而复得。配合正面防御部队反击日军的第35军两个旅,越过云中河,将南怀化日军后方旧河北村日军大部消灭,在日军增援部队的反击下,退回忻口以南的金山铺休整。经15日夜和16日对日军反击作战,国军全线转为守势。 <br /><br />为增强忻口正面的防御力量,阎锡山于16日命令第19军开赴忻口前线:令第15军恢复并坚守忻口右翼灵山阵地;并调右翼军所属部队一部星夜赶往忻口前线;又令深入日军翼侧和后方的八路军和骑兵第1军积极袭击日军的翼侧和后方,破击日军交通运输。 <br /><br />八路军为配合忻口正面作战,在日军翼侧和后方积极打击日军。第115师一部于13日占领平型关,将团城口至东河南镇的公路破坏,16日占领团城口,接着收复砂河镇、繁峙和浑源县城;一部在察南、冀西活动,收复涞源、蔚县、灵丘、广灵、曲阳、唐县。第120师一部截断怀仁至崞县的交通,另一部对崞县地区日军发动攻击,随后进至雁门关地区截击日军交通运输线,18日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运输队,击毁日军汽车数十辆。第129师一部于19日凌晨袭击阳明堡日军飞机场,毁伤日机20余架(参见阳明堡机场之战)。攻击忻口的日军,在守军坚强抵抗和后方联络线中断的情况下,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国军也没有力量实施大规模的反击。两军形成胶着与对峙状态。 <br /><br />16日至23日每日晨,日军飞机对守军阵地轮番轰炸,掩护其步兵实施对壕作业。守军在夜间组织步兵小分队对日军阵地进行袭击破坏。24日,日军部队萱岛支队到达忻口战场。板垣随即再次组织兵力向忻口地区守军实施重点攻击,进展甚微。到28日,整个战线又形成对峙状态。忻口前线守军阻止了日军的进攻。<br /><br />在晋东方面守军失利,娘子关、阳泉、平定等地相继失陷,部队向太原及晋南溃败。因此,阎锡山于30日夜间决定忻口地区守军全线后撤。忻口前线各兵团于11月2日黄昏后脱离阵地撤退。日军于3日拂晓发动追击,由太原北方协同由晋东进入太原附近的日军会攻太原。<br />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太原会战<br /><br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br /><br />南口战役后,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占领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丰镇(今属内蒙古)进攻,主力向雁北地区进攻。日军第5师团从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连陷广灵、灵丘、浑源等晋东北城镇。9月下旬,日军统帅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进攻山西内长城防线,企图向太原发展进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所部退守内长城的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指挥3个军防守平型关东西一线;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以第71、第72师为预备军,位于繁峙;令第18集团军朱德总司令以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br /><br />平型关战斗 9月21日,日军第5师团先以两个步兵营从浑源翻越高山南下,袭击守军第17军侧背,23日占领团城口;再以第21旅由灵丘南进,从正面进攻平型关,遭守军第33军第73师抗击,24日又增兵猛攻。傅作义率预备军2个师增援,日军攻击受挫。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下,奉命以一部袭击灵丘、涞源敌后,以主力3个团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有利地形伏击日军。9月25日,板垣师第21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由灵丘向平型关前进,在预伏地区被歼千余人,汽车被毁百余辆。察哈尔派遣兵团以混成第15、第2旅团东进策应,27日进击茹越口,守军第34军第203旅坚决抵抗,旅长梁鉴堂阵亡,次日茹越口陷落。察哈尔派遣兵团进占繁峙,威胁平型关侧背。30日夜,平型关守军奉命撤向五台山。日军遂陷平型关,西进至代县。<br /><br />忻口战役 阎锡山下令将所部撤向忻口组织防御。忻口右托五台山,左倚云中山,地势险要,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10月1日,日本政府发布《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结束战争方略和十月攻势”。当日,日军中央统帅部命令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和察哈尔派遣兵团进攻太原。并命令关东军以一部兵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参加进攻太原的作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遵令于当日晚间下令第5师团并指挥进入内长城以南的关东军向太原发动进攻;接着命令第1军突破石家庄一带中国守军防线向南追击,以一部进入井陉以西地区策应第5师团进攻太原的作战;命令第2军从滏阳河左岸地区发动攻势,攻击石家庄地区国军的侧背。同一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第14集团军(卫立煌部)至忻口与日军会战。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保卫太原,决定重点在晋北忻口地区组织防御,另以一部兵力在晋东的娘子关地区占领阵地,阻击日军进攻。部署第14集团军及配属部队共8个军为中央集团军,由卫立煌指挥,在忻口正面组织防御;第18集团军(欠第120师)及第101、第73师、新编第2师为右集团军,由朱德指挥,在滹沱河南岸罗圈沟、峨口占领阵地,并以一部挺进敌后,威胁日军左翼;第6集团军2个师1个旅及第120师为左集团军,由杨爱源指挥,在黑峪、阳方口占领阵地,并以一部挺进敌后,威胁日军右翼;第34、第35军为预备集团军,由傅作义指挥,控制于定襄、忻县地区。10月2日,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混成第2旅团从代县向崞县(今崞阳镇)进攻,第19军坚守一周,9日崞县陷落;混成第15旅团4日绕过崞县进攻原平,第34军第196旅旅长姜玉贞率官兵与敌肉搏,伤亡殆尽。日军12日攻占原平,进逼忻口。<br /><br />12日,卫立煌调整部署:以郝梦龄指挥第9、第19、第61、第35军组成中央兵团,守备忻口山岭及其左侧川道;以李默庵指挥第14军和第71、第66师等组成左翼兵团,控制云中山;以刘茂恩指挥第33、第17、第15军组成右翼兵团,控制五台山。部队展开于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一线。10月13日,板垣指挥5万日军向忻口进攻,以第5师为左翼,主攻南怀化;以混成第15旅团、堤支队(相当于营)为右翼,进攻大白水;以混成第2旅团、大泉支队(相当于营)担任内长城二线守备。第5师团集中飞机30余架、重炮40余门、战车50余辆掩护步兵猛攻;中央兵团据险扼守,士气旺盛,炮火猛烈,忻口岭连日鏖战,南怀化阵地几失几得,战况惨烈。10月16日,中央兵团实施反击,争夺南怀化高地,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奋勇督战,以身殉国,相继由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19军军长王靖国接任中央兵团总指挥,始终坚守忻口阵地。<br /><br />其间,十八集团军相继在灵丘、广灵、蔚县、平型关、宁武、雁门关袭击日军后方,配合忻口正面作战。19日夜,第129师第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毁日机24架(参见阳明堡机场之战)。日军在忻口伤亡2万余人,作战不利,日华北方面军于22、27和29日先后增调3个团驰援,始终攻不下南怀化,乃转攻大白水。忻口会战正酣,晋东娘子关失守,日军西进威逼太原。11月2日,忻口守军奉命退守太原。<br /><br />娘子关战役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第一战区部队一部转入晋东娘子关地区组织防御,正面为第17、第30师,左翼为第14军团,右翼为第3军,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负责指挥。10月11日,日军第20师占领井陉,以一部攻娘子关正面,主力绕道于13日攻陷旧关。阎锡山急令增援晋北之孙连仲率第26路军回援娘子关,组织多次反攻,歼日军一部,但未夺回旧关。21日,日军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得第109师一部增援,继续在航空兵支援下正面进攻娘子关,掩护第20师左右两个突击队向南运动。第20师团辎重部队行经七亘村,先后两次遭八路军第129师伏击(参见七亘村之战)。26日,日军左突击队约4个营经测鱼镇南侧突破第3军防线,绕到娘子关和新关侧后。娘子关守军是日全线撤退,日军沿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向西追击,并击退第41军的阻击,11月2日占寿阳。日军迅速逼近榆次,危及太原。4日和7日,日军第20师团直属队在广阳山地又遭十八集团军第115、第129师各一部的伏击(参见广阳之战)。<br /><br />太原保卫战 11月4日,阎锡山任命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决心以忻口撤退的部队占领太原北郊阵地,以娘子关退下的部队防守太原东郊,以刚增援的第13军推进榆次待机夹击日军,以第35军等残损的7个旅担负城防。然而两线撤退的部队尚立足未稳,日军即跟踪而至,部队秩序混乱。5日东路日军占榆次,6日北路日军进抵太原城垣,7日两面日军协力攻城。战至当晚,守城官兵仅存2000余人。8日夜日军突破城垣,傅作义率部突围,9日太原沦陷。<br /><br />点评:此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国军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致会战失败。<br />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淞沪会战<br /><br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战争中,国军在上海地区对日军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 <br /><br />是年7月底,日军占领平,津地区(参见平津作战)后,即以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展开对中国内地大规模进攻,重点指向华北。国民政府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会战从此展开。会战分为3个阶段。 <br /><br />第一阶段,是年8月13日至9月17日,国军向驻上海日军发起攻击并抗击日军增援部队的登陆。 <br /><br />13日,中、日两军在上海市区发生小规模冲突。当日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淞沪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为总司令,并命令该集团军于翌日向日军发动进攻。同时命令空军协同地面作战,担任要地防空。14日上午,空军首先向停舶在黄浦江上的日军第3舰艇和汇山码头;日海军司令部、公大纱厂等处日军发动攻击,炸伤旗舰"出云"号,第4驱逐机大队击落袭击杭州笕桥机场的日机3架,击伤1架(参见杭州空战);陆军于当日下午向虹口和杨树浦日军发动围攻。15~16日,空军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17日,海军派出鱼雷快艇驶至上海外滩再次击伤"出云"号。第9集团军从15日起,向日军发起多次围攻,第87师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第88师冲入日本坟山阵地,后受阻。19日,从西安调来的第36师投入战斗,于21日攻入汇山码头,严重威胁日本海军陆战队。15日,日军统帅部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11师2个师团和特种兵一部,由日本国内增援上海作战。中国于8月20日亦组成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指挥,将战区所辖防区划分为淞沪围攻区(部队为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和长江南岸(部队为第54军)、长江北岸(部队为第111师)、杭州湾北岸(部队为张发奎部第8集团军)、浙东等4个守备区(部队为刘建绪部第10集团军),以上4个守备区负责封锁压制日军登陆部队。由于日军增援部队于23日晨在铁路码头和川沙镇以北地区强行登陆。第三战区临时将长江南岸各守备部队编组为第15集团军,由陈诚兼总司令,又抽调3个军予以加强。日军第3师第一梯队在张华浜附近登陆时,遭到张治中部警察总队顽强抵抗。第3师主力登陆后,警察总队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据守,张治中组织第87、第36师反击,挫败其进攻,双方于25日隔河对峙。日军第11师第一梯队23日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陆,时第15集团军刚编成,部队未到指定位置,日军迅即攻占狮子林炮台、月浦和罗店,继分向浏河、宝山进攻。下午陈诚所部先后赶到,第18军协同第54军实施反击,当晚收复罗店,次日收复宝山、狮子林和月浦。25日,日军第11师后续梯队登陆,第15集团军反击受阻。双方于狮子林、月浦、新镇、罗店至浏河口一线形成对峙。松井石根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的登陆场,9月1日以第11、第3师各一部从狮子林和吴淞两面夹击宝山。守备宝山的第18军姚子青营击退日军多次进攻,顽强坚守至7日,日军以战车堵击城门,集中海陆空火力轰击,全城燃起烈火,该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战至10日,日军将两块登陆场连成一片。第15集团军予敌重大杀伤后,部队严重减员,13日奉命撤出月浦、杨行、新镇等阵地;第9集团军则奉命放弃宁沪铁路(南京-上海)以东的大部地区。至9月17日,国军被迫撤至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一线,与日军对峙。 <br /><br />第二阶段,9月17日至11月4日,日军再次增兵,国军全线转入防御。 <br /><br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然占领了淞沪间滩头阵地,但伤亡甚重,因此决定继续由国内增派第9、第13、第101三个师团及特种兵一部的重藤支队(台湾旅)到上海作战。国军于21日也调整了部署,第3战区由蒋介石兼司令长官,划黄浦江以西、蕴藻浜以南为中央作战地区,朱绍良为总司令,下辖第9集团军和另2个师;左翼军以第15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新增援的部队)编成,陈诚为总司令;右翼军以第8集团军(原杭州湾北岸守备区部队编成)、第10集团军(由湖南调来)编成,张发奎为总司令。全线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从22日到10月1日,日军由国内增援的部队陆续在淞沪地区登陆。23日,日军集中兵力在罗店方面发起进攻。国军左翼军两次调整部署,于10月3日拂晓前转移至蕴藻浜右岸亘陈家行、杨泾河西岸、浏河镇之线。从4日开始,日军以大场镇为目标发起攻击。其主力两个师团猛攻蕴藻浜南岸中国左翼军和中央军左翼阵地。中央守军侧后受到严重威胁。第3战区即令由后方增援的第22集团军加入该方面作战。经10余日反复争夺与激战,左翼军伤亡甚重。15日,日军突过蕴藻浜深入守军阵地约5公里。蒋介石急调第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中央军序列,以其3个师从大场附近向南路日军反击,另以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均未突破日军阵地。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第101师进攻第21集团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24日,日军集中主力一部猛攻大场镇。守军与日军苦战3日,阵地大部被毁,该镇于26日失守。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27日放弃北站、江湾间阵地,转移至苏州河南岸。第88师第524团团附谢晋元,率第1营官兵继续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于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左翼军也转移至姚家渡到唐河桥一线。日军随即进至苏州河沿岸。由于正面战线逐渐缩小,第3战区决定撤消中央军,军队划分为左、右两作战军,左翼归陈诚指挥,右翼归张发奎指挥。左、右翼各3个集团军,继续与进攻日军作战。 <br /><br />第三阶段,11月5日至11日,日军后援部队在杭州湾登陆,国军由淞沪地区全线撤退。 <br /><br />在两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进攻十分困难之际,日军大本营10月初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急从国内、华北、东北抽调3个师团于20日组成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迂回上海,协同淞沪地区日军作战。5日拂晓,日军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师及国崎支队(第5师第9旅),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迂回包围。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只有第63师的少数部队守备,猝不及防。日军占领沿海地段后,迅以第6师进攻松江和闵行,以第18师进攻金山和广陈。第8集团军急调第62、第79师分别阻击日军第6、第18师,因行动迟缓,致日军迅速进入黄浦江一线。日军6日占金山。7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松井石根为司令官。企图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战局急转直下,8日晚,第3战区根据苏州河南岸战况逆转,松江方面更为危急的情况,决心令左、右两翼作战军向吴县、福山线国防阵地转移。9日下午8时,战区各部队开始转移。11日晚,市区守军全部撤退,南市守军千余人被日军隔绝,撤入法国租界。上海市区沦陷,战役结束。 <br /><br /><br />点评:此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采取正面强攻战术,却屡遭挫败,后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兵力达9个师20余万,伤亡4万多;国军有60余万兵力投入作战,伤亡16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br />
6#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南京战役<br /><br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在中日战争中,国军在江苏省南京抵抗日军进攻的战役。<br /><br />11月中旬,日本华中方面军在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分三路向南京进攻。其第,11、第13、第16师团沿京沪铁路,(南京至上海)第3、第9师团经苏州、金坛西进。第10军沿太湖南岸进攻,其第114师团经宜兴、溧阳,第6师团经广德直指南京,第18师团经广德直趋芜湖。国民政府在此情况下,于20日发表迁都宣言,将政府机关迁抵重庆(部分军政机关留武汉、长沙办公)。24日,军事委员会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第2军团、第66、第7l、第72、第74、第78、第83军等部队约10万人保卫南京;25日,又决定成立第7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指挥第23集团军和由淞沪前线撤退下来的第8、第15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由淞沪前线撤退下来的第3战区部队,在顾祝同指挥下于皖南地区策应保卫南京作战。12月初,各路日军进迫南京外围。南京卫戍部队以江宁镇、牛首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为正面阵地;板桥至淳化一线,孟塘至龙潭一线为防御主阵地;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为防御复廓阵地。5日,日军开始攻击守军主阵地。至8日,日军分别占领南京东郊的汤山、半边山,南郊的湖熟、淳化和秣陵关,西南郊的板桥、大胜关。守军主阵地各部队撤退。日军接踵追击,迅速进至复廓阵地之前。9日,日军发出通牒劝告守军投降,遭到拒绝。松井石根于10日13时下令攻城。其第16师团攻击紫金山及其两侧地区。在此地防守的中国教导总队战至16时,退守遗族学校、中山陵及第一峰。日军第16师团继续攻击,至12日占领紫金山。日军第9师团于9日进抵光华门,10日攻击城东郊守军,12日逼进城垣,被护城河水所阻,暂停攻击,作渡河准备。日军第114师团和第6师团向雨花台方面守军第74军阵地攻击。守军逐次向水西门撤退,战至12日16时,守军伤亡过大,形成溃乱。日军占领雨花台,并攻占中华门一段城墙。雨花台及中山门城墙被日军炮火击毁多处。守城各军闻雨花台失守,相继向城内撤退。退入城内的第88师和第87师经中山路北撤,拟出挹江门,中途为特务队及第36师所阻,秩序大乱。在此情况下,唐生智于12日17时决定部队突围,一部突出重围转向浙皖边境,一部乘船或泅水渡江外,大部阵亡。13日,日军进入南京,另以一部渡江占领浦口。<br /><br />点评:此战,国军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 <br /><br />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背水一战的不利地位,后突围失败,致使大量部队团于城内,惨遭日军杀戮。作战中,国军伤亡约5万余人。<br />
7#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台儿庄战役<br /><br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至4月,在中日战争的徐州会战中,第5战区部队在山东省南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对日军第2军所部进行的作战。<br /><br />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攻占滕县和临城后,于3月19日占峄县。23日,濑谷支队以步兵1个大队,炮兵、装甲各1个中队组成沂州支队,由临城向临沂方向前进,以支援第5师团坂本支队作战;另以1个大队附野炮兵1个中队向台儿庄前进;支队主力集结在峄县附近。<br /><br />增援津浦路(天津至浦口)北段作战的国军第20军团,在日军攻占临城、枣庄、峄县和韩庄后,转移至峄县以东日军之侧翼地区。3月19日,第5战区令第2集团军主力调台儿庄,一部调运河南岸防御。23日,该集团军第31师主力抵台儿庄附近设防,一部在泥沟、康庄、獐山附近警戒;独立第44旅和第110师担任台儿庄至韩庄之间运河南岸的防御。<br /><br />同日,日军濑谷支队步兵第63联队第2大队由峄县南下向台儿庄攻击。第2集团军第31师逐次抵抗。24日凌晨4时,孙连仲总司令到达台儿庄,在运河南岸的韩家寺指挥作战。24日,日军在飞机支援下对台儿庄反复攻击。守军笫31师将日军迭次攻击均予击退。当日傍晚日军曾突破台儿庄城墙东北角,又被守军驱逐。25日,攻击台儿庄的日军得到步兵2个中队和重炮2门的增援。26日,第2集团军令第30师以1个团接替台儿庄及顿庄间运河南岸防务。27日凌晨5时,第27师一部开始向台儿庄以北刘家湖一带日军攻击。这时,日军也同时继续攻击台儿庄,并于晨7时50分攻占台儿庄东北角,受到守军顽强抵抗和包围攻击。<br /><br />28日晨,日军得到增援后,再次猛攻台儿庄,攻占台儿庄西北角一部,但受到守军的反击和围攻,损失惨重。29日,日军攻占庄内东半部。在临沂方面作战的日军坂本支队奉令增援台儿庄作战。该支队除留一部在临沂方面外,主力于29日夜南下。30日,濑谷支队步兵第10联队也由峄县附近南下,于当日下午到达台儿庄以西范口附近。31日,台儿庄及其附近日军已被第2集团军和第20军团第52军完全包围。正在围歼之际,日军坂本支队到达向城、爱曲,对第52军侧背形成威胁。于是第52军留一部在台儿庄附近作战,主力转向爱曲、向城。4月1日,第52军迂回作字沟攻击日军坂本支队侧背,并于2日克服作字沟。日军坂本支队除留一部在爱曲、兰陵附近抵抗外,主力向台儿庄方向前进。<br /><br />3日,第5战区令第20军团和第2集团军对日军发动总攻。总攻开始以后,日军顽强抵抗。4日,中国空军以飞机27架分两批轰炸泥沟车站和台儿庄东北一带日军。中日两军在台儿庄内外及其东北地区激战至6日,日军已处于完全被歼的危险境地。当日夜,日军濑谷支队突围向峄县撤退。随即坂本支队也脱离战场退向郭里集南面地区。国军发起追击。台儿庄战役结束。<br /><br />点评:此战,国军击败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歼敌1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是抗战以来国军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br /><br />
8#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徐州会战<br /><br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至5月,在中日战争中,第5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br /><br />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战役)后,第13师团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2集团军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团另3个旅团、2个支队(相当于旅)约24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烟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夺武汉。国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br /><br />徐州以南地区作战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9~10日,日军第13师团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第51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12日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第五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同时,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团军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团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军乘势反攻,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第21集团军和第31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双方隔河对峙。<br /><br />徐州以北地区作战 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第10师团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璋殉国,滕县失守。<br /><br />台儿庄战役 3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5师团和第10师团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五战区以第20军团主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并令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师团坂本支队(相当于团)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即被第20军团第52军卷击包围。4月3日,第五战区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br /><br />徐州附近地区作战 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日军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4月18日,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守军第2集团军和第20、第3军团及第27军团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守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9、第13师团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第3师团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16师团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团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10师团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由于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态势,5月15日,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日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6月6日占领开封。尔后,日军第14、第16师团向郑州进攻,6月7日一部进抵中牟附近。郑州岌岌可危。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9日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阻止了日军的进攻,至此,会战结束。<br /><br />点评: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国军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国军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战赢得了时间。<br />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武汉会战<br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中日战争中,国军第5、第9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役。<br /><br />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战役)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在徐州失守(参见徐州会战)后,即调整部署,先后调集约130个师和各型飞机200余架、各型舰艇及布雷小轮30余艘,共100万余人,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保卫武汉。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挥所部负责江北防务;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所部负责江南防务。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向粤汉铁路(广州一武昌)迂回。<br /><br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6月初,第6师从合肥南下;波田支队(相当于旅)由芜湖溯江西进,向安庆进攻。守军第26、第27集团军节节阻击。12日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继续沿江西进。13日第6师攻占桐城后,转向西南方向进攻,17日陷潜山。至7月初,日军在江北占领太湖、望江以东,在江南占领江西湖口以东的长江沿岸地区。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烟俊六指挥第2、第11集团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第11集团军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日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共9个师、1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旅)和2个野战重炮旅、2个战车团,航空兵3个飞行团各型飞机300余架,海军第3舰队各型舰艇120余艘,共约25万人。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br /><br />长江南岸地区作战 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在鄱阳湖西岸地区,第2兵团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码头镇之线组织防御。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守军第2兵团以第70、第64军等部协同第8军实施反击,由于日军第106师团继续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队沿长江西进,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第3集团军在第32军团增援下奋力抗击。后因日军第9师加入战斗,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同时以第27师团向箬溪方向进犯。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在此期间,守军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至9月24日,码头镇、富池口(属阳新)先后陷落。第2兵团组织第6、第54、第75、第98军和第26、第30军团等部在阳新地区加强防御,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武昌逼近。<br /><br />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守军第1兵团第29军团和第4、第8军等部依托庐山两侧及南浔铁路北段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受挫。8月20日,日军第101师团从湖口横渡鄱阳湖增援,突破第25军防线,攻占星子,协同第106师团企图攻占德安,夺取南昌,以保障西进日军的南侧安全。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军等部协同第25军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马回岭地区与之激战,双方成胶着状态。9月底,日军第106师团第123、第145、第147团和第101师团第149团孤军深入,进至德安西面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第4、第66、第74军等部从侧后迂回,将其包围。日军第27师一部增援,在万家岭西面白水街地区被第32军等部击退。10月7日,国军发起总攻,激战三昼夜,多次击败日军反扑。日军由于孤立无援,补给断绝,战至10日,4个团大部被歼。史称万家岭大捷。<br /><br />长江北岸地区作战 7月24日,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从安徽潜山向太湖进攻,相继突破第31、第68军防线,至8月3日,先后攻占太湖、宿松、黄梅(属湖北)等地,继续西进。第五战区第4兵团以主力在湖北广济(今梅川)、田家镇、浠水地区准备迎击日军,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固守黄梅西北一线,调第21、第26、第29集团军由潜山、黄梅西北山区南下侧击日军,至28日先后收复太湖、宿松。第11集团军和第68军乘势反攻,未果,退至广济地区,协同第26、第86、第55军等部继续抗击日军。第4兵团令第21、第29集团军自黄梅西北实施侧击,未能阻止日军,至9月17日广济、武穴相继沦陷。接着日军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以守备要塞的第2军并加强第87军一部固守阵地,以第26、第48、第86军在外围策应作战,攻击日军侧背,激战旬余,终因阵地被日军优势火力摧毁,伤亡甚重,29日田家镇要塞失守。日军继续进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占黄陂,直逼汉口。<br /><br />大别山北麓地区作战 第五战区第3兵团以第51军和第19军团第77军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区,第71军在富金山、固始(属河南)地区,第2集团军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区,第27军团第59军在河南潢川地区,第17军团在信阳地区组织防御。8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从合肥分南北两路进攻。南路第13师团于29日突破第77军防线攻占霍山,向叶家集方向进犯。第71军和第2集团军在叶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带依托既设阵地顽强抵抗。日军第13师团受挫,得第16师团增援,9月16日攻占商城。守军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窝地区,凭借大别山各要隘,顽强抵抗,至10月24日,日军逼近麻城。北路日军第10师团于8月28日突破第51军防线攻占六安后,强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进占固始,继续西进。第27军团第59军在春河集(属固始)、潢川一带组织抗击,鏖战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军第10师团突破第17军团第45军阵地,攻占罗山,继续西进,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7军团反击,被迫撤回罗山。日军第2集团军以第3师增援,协同第10师团向信阳进攻。10月6日,一部迂回信阳以南,攻占平汉铁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军第2集团军攻占信阳,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在日军已达成对武汉包围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国军不得不于10月25日弃守该城。日军26日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br /><br />点评:此战,历时两个多月,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军由于处处设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破坏对方交通线,因此未能重创日军。但国军英勇抗击,也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日军承认伤亡共2.1万余人,其中将校级军官近700人),迟滞了日军行动。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br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广州战役<br /><br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在中日战争中,第4战区部队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与日军第2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br /><br />9月,日军决定进攻广州。10月上旬,日军第21军下辖第5、第18、第104师团分别从青岛、上海、大连出发到达澎湖集结待命,企图在大亚湾登陆,攻占广州。第4战区第12集团军部队集中部署在大亚湾至广州、珠江东岸一线。9日,日军第21军主力船队出发,于11日晚抵达广东大亚湾。12日凌晨,日军第18师团在大亚湾左面和正面虾涌一带登陆;及川支队在盐灶背登陆;第104师团在大亚湾右面玻璃厂登陆:第18师团一部在虾涌以西澳头登陆后,继向淡水进攻。国军抵抗后于当晚弃城撤退。日军第18师团另一部登陆后即向惠州推进;13日攻占平山;14日占领横沥,并进至惠阳南郊。第104师团登陆后于12日占领平海;13日占稔山、吉隆,到达惠州南面,尾随第18师团推进。14日黄昏,日军以优势兵力向惠州发动猛烈攻击;国军第151师稍作抵抗后于当晚撤退。15日,惠州失陷。16日,日军攻陷博罗后,主力向增城突进;及川支队由惠州向广州作大迂回行动。第4战区命令各部向广州附近集结,第65军增防东江。17日,第153师在福田一线击溃日军一个联队,迫使日军退回博罗;独立第20旅在正果击溃日军少数侦察部队。于是,第4战区决定以第186师固守增城正面,并调集战车、炮兵支援;以第153、第154师从右翼,独立第20旅从左翼合围日军,企图将日军聚歼于增(城)博(罗)公路间浮罗山下。19日晨,日军第18师团到达增城。国军与日军激战竟日,当晚撤退,增城失陷。20日,日军第18师团发动全面攻势,国军防线被突破,守军向后溃退。日军迂回部队及川支队进攻从化、花县,以图截断广州至韶关间联系。是日晚,第4战区在广(州)增(城)公路两侧布防,阻击日军,将主力撤至粤北的翁源、英德一线,而以一部防守广州。21日,日军攻占沙河,并占领广州市区。日军第104师团向广州以北推进,攻占太平场;23日占领从化。与此同时,第5师团与海军配合,于23日攻占虎门要塞;25日攻陷三水;26日又陷佛山,于29日到达广州南郊。至此,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战役结束。<br /><br />点评:此战,日军实现了切断中国由华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线,以及策应武汉作战的目的。对中国来说,则不仅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补给线,而且影响了全国战局。<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25 02:2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