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4997|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申请总结] 给未来的自己:非牛人纪念自己四年的出国道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22:2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抛开过去我想认真去追寻未来的自己。

——《给未来的自己》





随着今天最后一个学校的decision made,申请季终于结束了。从四五年前萌生出国的想法,到决定学的专业和项目,到抓狂的考试,到苦逼的申请和绝望的等待,漫长的准备和申请,终于换来了一份份欣喜的结果。虽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但是衡量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发现自己也只能到这,所以还是有小小的后悔……其实自己是个lazy bone,很少有事情能够坚持做下来,所以也没有取得过很好的成绩或者结果,自己也是浑浑噩噩混日子。但是出国这件事情,却是我难得坚持下来,并且为之努力了四年的东西,也许自己慢慢长大,也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了吧。



“我想毕业后去出国念书”



不同于在北上广长大的孩子,我来自一个小小的旅游城市,学校里大家都很想通过高考来去更大的城市寻找自己的未来,很少有高中毕业就决定出去的同学。偶尔有几个小学玩伴高中毕业出国读书,却被定义为“考不上大学混日子”——在大人眼里,只有考上清北复交才是有前途,出国读书只是害怕高考而做的逃避。幸运的是,我亲爱的妈妈是学习德语的,曾经多次去往德国和奥地利交流,同时工作的原因,让她有机会接触很多外国游客,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出国道路上,我妈应该是给我最多支持的人。



可是那时的我,渴望着去香港大学读精算,觉得香港算是我能去的最大最fabulous的城市。我还记得高三的时候,我在休息的时候都会上网去看香港各个大学的招生资料,偷偷打印下来收藏。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拿出收藏的资料和我妈说:“我想去港大读书。”我妈看了看资料,推开,笑着说:“你是高一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吗?”我要摇摇头,她又扫了一眼资料:“上了高三才想的?”我点点头。她笑了:“那你觉得,广西这么少名额,你能拼得过那些从高一开始,甚至初中就已经想好要去香港的同学们吗?”我想起了自己模拟考的成绩单,在那些绝望的数字里,我明白了我妈的意思。



我默默撕掉了自己收藏的港大招生资料,自己高中以来几乎没有完整的计划,没有想过自己想去什么大学,没有想过自己要怎么努力,只是想着每一次得过且过的考试。我还没有开始比就已经认输了,是因为我知道,我没有底气去比。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过很好的计划,什么事情都是想到就做,自己不是聪明人,自然每一次都铩羽而归。当我看到一个好朋友高兴地和我说,他通过港大面试拿到录取的时候,我知道了,梦想是一个长远的东西,凡人如我,基于一蹴而就的希望太过渺茫,没有很好地计划,机会是永远不会平白无故掉入自己手中的。



另一件对我出国很有帮助的事情是,我有一个特别优秀的表哥,在我上高一的时候去了Harvard读书,我读大学的时候刚好毕业出来在NYC工作。上了大学之后,我时常会和他邮件联系,他也会给我很多specific的意见,其中一个就是:你想拥有什么,那么就要为他付出什么,付出和收获永远是正比,你现在为了享受而跨出一小步,那么你今后势必会为了拥有你想要的而要跨出一大步。我终于知道,高中的偷懒意味着我要在大学付出更多,去换来我最终的梦想。于是,在我大一刚开始的时候,我又跟我妈说:“妈,我准备毕业出国读书。”这一次,我终于换来了一句肯定和支持。



无处不在的计划



在我明白自己长期想做什么之后,我通过research慢慢知道美国顶尖大学对学生的要求:优秀的本科成绩、优秀的标准化成绩,如果是商学院的学生,还需要优秀的课外活动、实习、推荐人等等一系列。有别于我国高考一锤定音,国外学校更看重你在大学期间课内课外的积累。我终于知道长期的目标要慢慢变成一步步短期的目标:高GPA、高GT成绩、好的实习和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国外交流每一步都想好大概在大学的哪一个阶段完成,慢慢的再细分:高GPA意味着所有科目的成绩不能太难看,还要有针对选修一些必要的课程;高GT成绩意味着GMAT最好一次搞定,TOEFL也要尽快刷够分;好的社团活动意味着自己起码要留在社团两年,学会运筹帷幄和人际交往;第一份好的实习来自于关系或者优秀的社团经验;国外交流意味着要在哪个学期甚至哪个假期腾出时间来出国进行交换或者交流……当我在笔记本上写完这些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大学四年逃不过一个字:忙。



事实证明,我很感谢这样的计划,它让我大学四年充分体验到了各种可能性,并且我在其中可以找到属于我自己的可能性。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做了两个社团,有机会接触到了校园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初步知道了leadershipteamworknetwork的重要性,还认识了很多受益良久的好朋友和师兄师姐;大三的时候,退出了社团活动,开始尝试学术和实习,当过助教,也开始了自己有针对选择的实习;暑假的时候,有机会去国外优秀的学校交流,也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感受到了美国大学和生活的氛围……做这些的同时,我还要保证我的GPA,保证奖学金,保证GT考试……平衡永远是我最难拥有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会对着一个个选择无从下手,最明显的就是大一下学期因为第一次参与如此规模的校园活动,而没有找到和学业的平衡点,导致很多功课的GPA都不理想。但是我不后悔这一次的经验,因为我见证了真正大型活动的诞生,看到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balance的短板。



考试、考试、考试



出国最难逃的就是标准化考试,去美国的话GRE/GMAT+TOEFL的组合给留学生党带来了苦恼。我在考试上面其实算plan得比较不好的,主要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大一的时候只知道自己想去读商科,但是连经济学不属于商科这种common sense都没有,甚至一度以为自己要去读MBA。之后又把经济学和商科混为一谈,一度又想考GRE,大二时候还背过一段时间GRE单词。在跌跌撞撞之后,大二暑假终于确定了自己要考GMAT,之后就是无尽的背单词和做题。



记得大三的时候还有很多课,一些课的project还有presentation永远都逃不掉。于是每天除了上课,我基本上就是泡在宿舍,要么背着GMAT单词,要么对着电脑做题和总结。就这样忐忑过了三个月,我永远记得20111213日,那天我在考场里看到了自己至今不敢相信的分数。我曾经一度很自豪,只花了报名费,没有花一分钱在书和补习班上,就有幸考出了令人满意的分数,但是我也知道,一次考试很难衡量人真正的英语水平,也许只是运气这么好而已吧。



但是TOEFL考试就没那么令人满意了。大二的时候尝试过一次托福,当时自己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能力差到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时候一篇lecture都不知道再说什么。而且自己边玩边复习的状态实在让人恼火,最后考出令人难堪的分数也是理所当然。后面我采取了先GMATTOEFL的策略,事实证明也是对的:GMAT的单词水平和逻辑水平远远高于只是英语测试的TOEFL。考完GMAT后我对TOEFL的感觉也来了,阅读和作文很容易就拿下了。听力的话,我开始耐着性子听写,反复听写了不下20lecture,从刚开始一句话完全不知道有哪些单词,到后来可以一口气写下小半段,听力能力终于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上去了,甚至还可以不用字幕看一些浅显易懂美剧。那时候正好在实习,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洗完澡第一件事就是关上门,做一套套完整的TPO,自己总结,然后听写和练习。还记得最开始练习口语的时候,自己看着每道题时间慢慢减少,自己却很难憋出一个字来,实在令人抓狂。于是为了强迫自己,不停地说题目,不停地总结,尝尝到了深夜12点钟自己还在自言自语说英语,甚至躺在床上自己还会给自己编造一个对话情景,自己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每天这样反复地练习,终于在2012428日,我第一个走出仲恺的TOEFL考场,松了一口气。



但是事实证明能力不够,遗憾还是有的,考了两次,口语都是很难看的23分,不上不下,被很多学校24的分数线卡死。于是自己赶紧定了纽约场的考试,想趁着去美国交流,练习提高口语。事实证明,自己又大错特错了。在纽约的时候,交流基本口语化,academic的东西比较少得到锻炼。交流项目的时候,很难有时间进行复习,只能靠最后几天拼搏。最痛苦的是,当时报名比较晚,Manhattan的考场已经全部满了,只能定了一个Queens的考场。结果当天去看,没把我吓死:全部电脑都是我小学机房才能看见的型号,耳机只能松松垮垮挂在耳朵上,负责考试的印度大叔还在检查我passport的时候还一度用色迷迷的眼神看着我(好吧也许我想多了),考试期间左边日本女生的口语实在不想说,对面貌似墨西哥的小哥从听力开始打呼噜。这样的考场环境实在让我怀疑我是在纽约还是中国某村镇,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己难以控制的情绪,考试自然不理想。当然所有这些客观的因素永远不能说明主要问题,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英语能力问题上,英语能力甚至阻碍了我申请一些学校。所以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件长远的事,如果不尽早培养,很可能到头来变成自己的软肋。



实习,永远的痛



实习可谓是商学院申请中最看重的项目之一,好的实习写在简历上和文书里可以增色不少。最感谢的是第一份四大的实习,在那里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事,大家都愿意互相share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大家都愿意倾听彼此的意见,哪怕你只是个实习生,工作氛围也很轻松。这是我第一份正式实习,缺乏实习经验的我第一天到公司战战兢兢,一度以为自己需要去楼下吉之岛帮同事买中饭。很感谢部门里面的同事,给了我这个新人很多细心的指导,让我学会了咨询的基本流程,也让我能够参与不同的project,让我学会用专业的视角看问题。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做的东西不是我想象中实习生做的,而是自己切身参与的。有一次在和manager讨论一个项目时,我提出了自己research的一个观点,原本以为只是供大家参考,没想到manager鼓励我继续research下去,并最后把我整理的观点放进了最终版的proposal,让我受宠若惊。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我还会经常回忆在四大的实习,在里面学到的很多知识也让我受用许久。



确定了自己想往financial service发展的目标之后,我决定开始去金融机构实习。第二份实习在一家外资银行,很幸运这份实习是顶岗实习,部门的supervisormanager也愿意让我尝试不同的核心业务,我甚至拥有自己access 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的account,也可以看着自己做的一份份transaction对客户资金的影响。三个月的实习,我学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和信贷控制,也学会了诸如细心、保密客户资料等的品质(直到现在我看到有人在办公室离开不lock机都会浑身不舒服)。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份实习里学会了以正式员工的眼光看整个工作,明白了insight的重要性。我会思考如何改进部门workflow,提出过小小的尝试,也被supervisor肯定过。同时,整个部门的包容性很强,大家关系都很好,但是在工作上都一丝不苟,也对我以后的实习产生了影响。



在申请的时候,我用了这两个实习,实际证明远远不够的。申请金融或者商学院偏金融方向的项目,如果没有投行、PEVC甚至国内优秀券商的实习都会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由于学校和network,首先被排除的就是国外优秀投行的实习;而PEVC等的实习,在广深并不多见;券商的实习,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但是好的network或者特别优秀的本科表现,也可以把你送进优秀的券商。所以自己对比北京上海学生的实习背景,实在是有些不堪入目。而自己在实习上,算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没有尽早开始实习,从而造成后面实习时间不够。同时自己缺少在真正金融领域的实习,也许这些是后面申请遗憾中的大短板吧。



所幸是自己申请完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短板,甚至会对今后找工作产生不小的影响。我开始积极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为自己找实习打下理论基础。我在网上下了一本Investment Banking Handbook,里面对valuationleveraged buyout有了详细的理论和业务介绍。那本书自己看了无数次,上面有些地方都画花了,对着密密麻麻的Excel花了很多时间理清里面的逻辑。还记得那时候找实习,因为太绝望所以到处投简历,上海的公司投了好几家,陆陆续续有在上海的心仪的投行、PE和券商邀请我过去面试或者实习,但是听说我在广州就婉拒了,自己也很难过。还记得在面试现在这个实习的时候,招聘上写着要研究生,但是自己有幸被叫去面试,于是丝毫不敢懈怠:拿出自己以前Financial Management和金融市场学的书恶补理论知识,又重复看了几遍handbook,掌握了基本的valuation方法,甚至最后还拿出来自己财务管理课上的project,给面试官参考,最后终于拿到了这次实习的机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时候不去玩,不去旅游,反而要找实习呢?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学前面玩太多了,要不现在玩,以后玩不了,要么现在不玩,以后努力玩更多。



国外交流



国际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商学院比较看重的另一点还是一个人的国际背景,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美本、英本比较占优势吧。很遗憾我的国际交流只有一个certificate program,没有正式学校的成绩单,而且自己能力不佳,加上不怎么会network,也没能拿到国外教授的推荐信。最好的国外交流当然是在优秀学校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取得满分的成绩,然后拿到国外教授的推荐信。那时候看中了一个中大去加州系列大学交换的项目,可惜全部十三万的费用让我实在难以向家里开口,于是只有默默放弃了。



但是去年暑假去Columbia的短期交流,也让我看到了一些真实的美国。看到了繁华的纽约,看到了梦想中的Columbia,交了一些外国朋友,和他们一起去感受New Yorker的生活。很多时候我都会默默翻看自己在美国的相册,回想那段交流的时光。觉得交流这件事,不仅是polish了自己的简历,更是给我不同的经验,看到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很多时候也会引发自己的思考。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站在Empire State Building的楼顶,看着纽约灯火辉煌的街道的时候;当我从hostel一个人慢慢走去Columbia上课的时候;当我在Brooklyn Bridge看着夕阳缓缓落下的时候;当我走在Wall Street,看见周围行色匆匆的banker的时候;当我在纽约最后一天,一个人站在High Line上,看着Hudson River的落日的时候,我都在想,我能不能还有一次来看这里看一眼呢?



最后,当我乘坐的回国班机起飞的时候,我默默对自己说:I wanna go back here.



漫长的申请季



交流回来后,很快就进入了申请季,2012年的9月到2013年的3月,从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



我对自己申请的要求很简单,家里条件有限,要么去顶尖或者优秀的学校和商学院,要么就老老实实呆在国内工作,自己慢慢一分一分攒够钱去读优秀的MBA。所以一开始,自己的心态放得很好,申请了8所学校,都是有一定知名度,至少是比较优秀的学校和商学院。当时想法很简单,申不上也无所谓。于是在申请的时候,还打算去找一些工作,以为这样自己就不会有太大心理压力。



实际上我错了。



申请开始的时候,我在实习,由于顶岗实习,不定期需要加班。每次加班回到家,吃着微凉的饭菜的时候,自己还不能停歇,要想着今晚要收集哪些学校的资料,完成哪些学校的文书工作。那段时间,自己基本上都会在2点左右才能躺下,不停地修改每一份文书,联系老师,发邮件麻烦国外的朋友帮自己审核。做这些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大学四年的每一份经历都会被扒出来,难过的是,你发现你的经历根本不能让你qualified去被理想学校录取。那时候自己特别敏感、易怒,看着身边找工作的同学都有了理想的工作,我好几次做梦都梦见自己会一无所有,连工作都找不到。国庆的时候爸妈开车来广州看我,每每提及工作和出国,我都会暴怒,之后会再次因为自己情绪失控而懊恼。我开始害怕,害怕别人问我大学干了什么,害怕别人问我大学毕业想干什么。直到爸妈准备开车回家的那天晚上,我妈对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对你的紧张,甚至不及你高考的千分之一。”我很疑惑地看着她——毕竟现在是决定我毕业后未来的时候,她会不紧张?我妈继续说:“因为我知道,你做了四年的准备,这不是你高三时候说着玩玩去报的港大或者复旦。”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底气,因为你有准备,你不怕前面的挑战;你没有荒废的后悔,所以你才会有今天的自信。虽然我没能做到过去100%的满意和优秀,但是我没有浪费我的四年,这一次,我有底气去拼。



于是我开始慢慢完成我学校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那时,dream school说开始发第一轮的面试,我满心期待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拿到面试,可是等来的确是一封冰冷的拒信。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难道真的自己很烂?难道没有投行实习就不行吗?难道自己没有有transcript的交流是硬伤?难道自己学校有问题(事实上非也,介绍管院大牛,哈哈)?一串串问号在我心里浮现,心情也开始变得烦闷和急躁,自我否定又开始了。那些日子每天早上都会5点醒来,然后下意识看下手机有没有dream school发来的邮件,每次自然都是失望地闭上眼。那段时间自己很消沉,敏感和易怒又开始找上门来了。某一天好朋友突然推荐我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说理解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事实上,这本书对我帮助巨大,我在里面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申请季容易波动的情绪,甚至练就了自己独有的面对拒信的心理:I deserve it. 每次看到拒信,想到的不是为什么自己被拒,而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觉得自己的能力的确不足以让自己获得这个offer。这样的办法在我身上特别奏效,甚至大年三十晚我收到拒信的时候,都会拿给全家人看,当做笑料。再一次调整好了心态,我终于收到了第一份offer。很感谢第一个给我offer的学校,它等于是我看不到头的申请季中的一阵强心剂,给了我更多自信。



后面自己难得的运气又回来了,工作上也得到了两个自己能力范围内很满意的offer。1月份,陆续来了2offer,也很开心,也许这就是申请优秀学校的bonus吧:被拒当做I deserve it,录取当做surprise201339日,我接到了自己曾经dreamoffer,想到当时在学校里去图书馆因为没有student ID而被拒绝进入的经历,激动不已。无论是否选择它,我都会感激它对我的肯定。



2013316日,最后一封reject的到来,意味着我的申请季正式结束了。8个学校,4offer50%的命中率对于我有限的能力和申请的学校来说,也让我欣慰不已。



关于出国



出国是为什么?我之前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门:想留美工作得绿卡呀(幼稚到了极限),想出门看看这个世界呀(那旅游就好了啊),想去优秀学校学习或者进好的公司呀(自己心虚得很)。其实到头来,我发现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在四年前做下的决定和计划,我要一步步去完成。出国和高考一样,只是人生的一个点,但是这个点对你人生的影响,却需要你去慢慢分析,仔细计划,其实未来永远是掌握在我们手中,只是看我们怎么去计划它,怎么去创造它。



Offer永远只是开始。我还记得在Columbia参加Financial Engineeringinfo session的时候,admission director Jenifer Mak说了一句话:“Don’t ever say something like ‘Columbia is my dream’. That’s too shallow. Your dream should be far beyond that.”梦想永远是长期的,你想变成怎样的人?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你想对别人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应该是dream。我们常说的dream school,也只是We are just looking forward to getting involved in it. Offer只是开始,如果你把它当做你dream的结束,那么你的生活也快落幕了。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主要是自己一边写,那些回忆就不知不觉涌上来:成功的喜悦、难以弥补的遗憾、错误的后悔、等待的焦虑、拒绝的沮丧,这些都成了我出国道路上最珍贵的回忆。感谢家人对我出国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所有在我出国道路上帮助过我的朋友,感谢那些在我得到offer时候为我开心的朋友,感谢那些在我申请时候挖苦我的人,你们让我更加看清我自己,明白我该坚持什么和放弃什么。最后,特别感谢我遇上的某人,你的优秀让我看到了我想成为better me的决心,感谢你让我看到了我的潜力,虽然我还远不及优秀,但我知道I’m on the road.



“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给未来的自己。”我给了四年前的我一个还算OK的梦,现在又回到原点,我更期待四年后,我又能给自己一个怎样的梦。

收藏收藏11 收藏收藏11
沙发
发表于 2013-3-17 22:36:29 | 只看该作者
好漫长的申请季,祝福lz~~这个命中率很好啦~张德芬的那本书对我就没什么作用啊,看得出来lz是很能沉得住气的人~~
板凳
发表于 2013-3-17 22:39:22 | 只看该作者
Don’t ever say something like ‘Columbia is my dream’. That’s too shallow. Your dream should be far beyond that.
WOW like this sentence!!!!!!!!!
地板
发表于 2013-3-17 22:41:35 | 只看该作者
没看完 但是先看前排 同喜欢 给未来的自己
5#
发表于 2013-3-17 22:44:07 | 只看该作者
很励志,很感人,些许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

真正经历过这些的人才会懂LZ一路走来的痛和梦。

祝好!

同时也鞭策自己一步一步都不要放松。
6#
发表于 2013-3-17 22:49:2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 加油
7#
发表于 2013-3-17 22:54:27 | 只看该作者
LZ加油。满满的正能量!
8#
发表于 2013-3-17 23:02:26 | 只看该作者
lz,很多学校商科toefl口语要求最低24是吗?。。。。
9#
发表于 2013-3-17 23:07:37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一路的欢笑和泪水都只有自己才知道,还好有众多战友共同奋斗哈。祝lz留学之路一切顺利~
10#
发表于 2013-3-17 23:11:02 | 只看该作者
顶L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3 17:0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