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938704在线时间 小时注册时间2013-9-19最后登录1970-1-1主题帖子性别保密 
 | 
 
| 论坛上似乎没有很多人谈论这个话题,今天就开贴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也欢迎前辈大佬们多多留言补充指正。 
 先来说说OM PhD的投入,以美国带奖的PhD为基础。
 1. 时间投入:5-6年的时间。其中前1-2年上课,中间3-4年做研究,最后一年上market。注意到现在由于market变差,om phd慢慢开始需要做postdoc或者读第七年。
 2.金钱投入。美国和香港新加坡绝大部分phd带奖,至少学费是不用给的。生活费方面,美国项目一般一个月2000刀往上,但除个别学校外并不会太多。如果在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读博,很可能需要家里补贴一点。
 3. 情感投入。基本上要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少数几个学术话题的研究中,耗时数年,成果不确定,需要有很强的耐心,钻研精神,以及一些运气。
 
 说到科研,忍不住再多说几句。科研路上的不确定性很大。从选题到审稿到拿paper上market,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如果选择做稳妥的课题(例如自己老板做开的),很可能等上了market就过时了。做比较激进创新的课题呢,有可能做不出来/审稿人不认可,然后PhD就凉凉了。我2015年入学的时候,behavioral om还是一个可以拿到好offer的方向,当时MS的主编也算是behavioral om的人。等到了21年,基本上就被边缘化了。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真的很难把握。
 
 有的人说,依靠系里老师来选课题。请千万记住,系里大佬的选题偏好往往是和学生发展没什么关系的。很多大佬想做的,都是自己舒适区以内或者附近的题目。这些题目可能10+年前是热点,也可能靠着大佬的关系今天也还能发出paper,但是学生想靠着这些过时的热点上market,就是很难的了。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多和系里年轻老师交流,特别是系里刚招进来的,多了解一下当前market的趋势,然后在market趋势,自己的兴趣,和容易发表的程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