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6701|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录取汇报] In@Stanford, HBS, MIT and Kellogg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04:5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上睡不着,写写过去一年的体会,也分享一些不太常见信息。
一些背景

我自己的背景其实不算多么厉害,见惯了太多更厉害的人,我也就还算幸运,再加一点坚持和努力。申请的时候基本背景:本科前两年在国内某财经211,退学,transfer到了美国Top 20完成本科。之后做了不到两年management consulting,其中一年在美国,之后在香港。然后加入美国某互联网公司中华区,工作两年。GMAT 740。R1录了Kellogg MMM program和 MIT,被CBS拒了,因为面试结束后我和面试官感觉对方都不是自己的菜。R2申请了S和H,没有申请Wharton 的原因是觉得和CBS差不多,自己不适合也不喜欢。


一些想法

1. 关于要不要读MBA。我自己和周围一些朋友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尝试过很多不同的思考路径,也和不同的人聊天,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建议不同的理由,但其中大多数思考路径都并不能真正帮助回答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建议也没什么鸟用。我觉得最终真的有用的,是很明确自己是谁想做什么,然后去跟学校毕业很久的校友去聊,在你所希望的路径上,这个学校的资源是不是真的可以让你觉得惊艳。现在中国那么多好的机会,的确是让一些不是那么顶尖的项目不那么有吸引力。我R1结果出来的同时,也有国内一家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公司给了很有吸引力的工资和级别,如果我当时Offer差一点点的话,我就不去读书了。周围也有很多比我更厉害的人,选择不考虑MBA。

2. 不要给自己设边界。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没那么大。在不同的资源配置下,你自己和外界会对你自己有一个expectation,而当资源配置升级之后,自己和外界会莫名其妙地提高这个expectation,即使你自己并没有变得更聪明更能干。当你能逐渐地找到提高资源配置的路径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以前觉得impossible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完全无法触及。

3. Maturity level。去Harvard 深圳的info session,一个alum说到去读书的时候一个人的maturity level很重要,我很赞同。回想我自己过去两年在这方面的变化,我庆幸我没有去年申请MBA。前两年做management consulting,虽然获益颇多,但不得不承认工作环境比较单纯,我自己的社会化是不够的。之后两年做互联网,见了形形色色的老油条,听说了乱七八糟的野路子,获益还是很多的。这也很大程度上帮到了我面试,让我书生气没那么重,更接地气。

4. 不要相信一些学校自己的branding narratives。很多学校会去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很专的学校,自己在很多行业、方向都很强。Don't f**king buy it, 自己去行业里问问。

一些信息

1. MBA的互联网化。顶尖学校在中国招学生的profile,逐渐开始远离传统consulting和finance,越来越欢迎互联网背景。H家在上海R2的interview session,20多个面试者里几乎没有banker和consultant,多的是滴滴、头条、阿里、摩拜、腾讯的人。原因很简单,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吸引到了最顶尖的人才,而且这个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持续,所以学校也不傻,知道在中国的策略该怎么调整。

2.“中国学生很多方面有缺陷”。这句话是某家Top MBA的招生官和我讨论中国教育体制的时候说的,原话比较委婉,我翻译成了比较通俗的说法。不太确定只是说那个学校商学院的情况,还是说那个学校的所有中国学生。反馈主要集中在缺乏创意、独立想法、自己的vision,whick I totally agree.

3. 关于面试。相对于文书而言,我觉得面试是最难准备的。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沟通、应变、建立关系的能力。特别是面试官的面试(比如MIT和Harvard),很难准备面试问题,但如果你之前工作经历中,类似需要和不同人在不同场合去对话的机会比较多,你也从自己说过的傻逼话中总结了一些经验,那么面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要过于老油条,吹水别太过,少点套路。

4. 上面说了那么多奇技淫巧,说句大实话:主要运气好,朋友帮忙很重要。
收藏收藏53 收藏收藏53
35#
发表于 2022-7-4 19:15:51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34#
发表于 2020-5-25 22:58: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33#
发表于 2020-5-25 22:20:02 发自 iPhone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32#
发表于 2020-5-24 01:30:1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可以加微信吗
31#
发表于 2019-7-9 01:01: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可否了解楼主在互联网公司的职能条线?
30#
发表于 2019-7-6 21:28: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9#
发表于 2019-7-6 17:05:28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分享

作为毕业生对前路十分迷茫,想进入管理咨询行业不知如何努力,如果有机会想和前辈请教

微信xizi_heejin

谢谢!!!
28#
发表于 2019-5-17 22:47:5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真诚啊,字里行间都是实话。我背景更差,国内双非毕业,绩点还没到3,而且毕业之后一直做sales,虽然都是global的制药巨头,但基本不懂商业知识。不过因为做销售的关系,每天摸爬滚打啥都见识过,所以是那种特别擅长各种人际相处技巧,会用各种野路子的人哈哈哈哈。刚拿了港大的offer,但准备弃了去申请Kellogg和INSEAD, 虽然很多人泼我冷水啦,但也想试试,楼主能留个联系方式交流吗!
27#
发表于 2019-5-17 16:13:10 | 只看该作者
不同意LZ的观点,认为互联网吸引了最尖端的人才。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人才密度在提高,但事实上1)咨询、PE/VC、投行的人的申请者也在下降 2)H和S都很重视多元化,既然在美国可以招到顶尖行业的人才且这些人才跟大中华区这类人才的差别不大,那么就应该在大陆的创业公司招更多互联网的人,从而咨询投行的比例也就少了。3)最重要的是,据我所知今年H招的人,依然有很多咨询和PE的人。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人都过不了面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28 11:3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