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两岁男孩的爸爸,十二年前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在上海从零开始奋斗,从金融分析师到零售管理,从基层经理到美国公司高管,儿子的诞生促使自己重新出发,再赴加拿大攻读MBA和定居。
今天收到学校创业和创新学院老大Steve的一封邮件,告诉我由于我去年一年在创业中心LaunchPad的出色表现,创业中心已经推荐我去做学校本科BBA创业课程的辅导员mentor,帮助这边年轻的梦想家们构筑他们的创业梦,老大们问我是不是愿意接受这个额外的工作。我马上回信给老大Steve和Dave说”whynot,of course I take it”,因为我最喜欢的人生信条是“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回顾从2015年年初正式通过选择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方向进入MBA创业模式,在LaunchPad内一步步把自己的商业idea付诸实施,在微信建立自己的追梦人社群,2015年找到第一个到第十个客户,虽然过程无比艰难,8月份毕业后正式决定全职创业,去打造我未来理想的创业公司梦,梦想正一步步付诸实施。 MBA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作为一个工作十几年的老MBA学生,我的感受是在core term学到的那些基础商业知识如Operation,Accounting,Organizational Behaviour等等或者elective year你选择的方向无论是Finance,Accounting还是Marketing,这些知识都不如建立自己的MBA人际关系重要,MBA能给你未来带来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你那一届的MBA同学,你的校友和你在念书期间认识的各种各样的商界精英。我学习MBA一年除了和最初core term的team成员关系紧密外,认识最多的就是学校part-time的MBA。当然这也和我的年纪,商业阅历和选课有关。我选择的课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考试但是需要大量阅读,演讲和上课发言的课,通过不断的上课发言和分享使得一些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老头MBA”都熟识了我,他们大部分不是黑莓,微软就是Christie Digital这种技术公司的中高层或者是活跃在滑铁卢地区的创业梦想家。还有当然就要提到创业中心的经历了,在这里我认识了太多有创业理想的年轻人,有立志连接餐馆和农场主的“安省十大创业家”的Cole Jones和他的Localline团队,有立志为印度穷人创造廉价眼镜测试解决方案的Rachael和Ashutosh以及他们的EyeCheck团队,当然也有我的MBA课程里的老搭档Don和他的乐高机器人项目,以及国际学生英语在线培训机构EnglishNeverStop的Jeff,等等等等。在这个平台,我也熟识了太多放下手上工作而甘当mentor的那些滑铁卢的创业前辈们,包括前黑莓创始团队也是我的导师Mark,LaunchPad的老大Steve和Dave,以及加拿大创业金融的著名教授LaurierStartup Fund的主管教授Dr. Smith等等。 怎么样去networking 这样的问题网上的同学问的很多,不少同学或是由于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或是由于文化差异或是找不到话题羞于去主动的networking,或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networking的方法。我要说其实networking不是仅仅局限于和他们去酒吧玩闹,喝酒聊天或者球场拼杀,而是上课积极主动的发言分享你的中国故事,演讲从容不迫有条有理的讲你的story,主动出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MBA games,case competition,学生会工作,创业pitch,不放过一切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你再去课后和他们聊天就会容易的多,甚至会有人主动和你networking。在创业中心,每个月的项目Pitch就是你的networking工具,你必须充分的利用这个机会去讲你的项目和你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和你的创业项目,了解对他们来说陌生的中国市场,知道你项目的人越多,支持你的人就会越多,你的项目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我现在的两个老外合伙人一个是听了我的pitch之后对我的项目特别感兴趣而加入,另一个则是由于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个叫Entre200的活动认识的。Entre200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个对话沟通活动,老生通过现场一对一的对话和十几个不同的本科创业团队交流沟通,分享经验,并且对他们的创业项目提出建议。我当天通过车轮战对话认识了十几只各种各样的本科创业团队,而正是那一次我在活动中表现不错,既认识了另一位合伙人,也获得了创业学教授的认可把我推荐到学校做本科创业团队的辅导员。我心中暗喜,我们学校的BBA是全加最好的business本科项目之一,这样就以后不怕找不到既便宜又水平高的公司合伙人和员工了。 关于未来 未来依旧充满变数,放弃了上海稳定的工作和薪水,也没有去那些大牛商学院,跑到一个在滑铁卢的小商学院Laurier念MBA和创业,听起来就是一个疯狂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工作了十一年之后,两个行业六个公司,从国企,民企到欧企,美企,从一个基层部门经理到掌管一个美国零售巨头的中国店铺总监,厌倦了大公司高级管理层之间明的和暗的勾心斗角,厌倦了每天为了推卸责任和其他部门的总监互相发一些毫无意义的邮件互相争吵,厌倦了每次为不切实际的美国总部来的销售指标,市场营销方式和美方老大据理力争(每次和他们争论时总是有高傲的美国老板这样说:“我们是全球第一,美国能这样做,为什么中国不行”),也厌倦了只是照搬美国的模式而不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打造一个中国门店的管理模式,我选择“getting out of my comfort zone”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初在写我申请的时候这些事实都写在了我的申请文书之中,当初和招生官倾诉的长期或者短期的career goal都在一步步实现,面对困难我只能不停的对自己说:“不忘初心,坚持下去一直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