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3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趣談:連主席戰先生在中山陵題詞的真正含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5-4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趣談:連主席戰先生在中山陵題詞的真正含義!

<br /><br /><br /><><B>原作者:佚名<br /><br /><></B><br /><><br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br /><></B></FONT><br /><><br /><><B>連戰先生在中山陵題的那幾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寓意深刻。</B><B>  </B><B>  <FONT face=宋体> </FONT></B><br /><><B>連戰寫的“美”字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現在是“美中不足”,缺少那個“一”可理解爲“統一”,有了這個一(統一),才能實現海峽兩岸的長期和平統一,那就是最美不過的事情!</B><B>  </B><B>  <FONT face=宋体> </FONT></B><br /><><B>所書的“陵”字也少了一筆,筆劃名爲“撇”,正在“八”字的下面!筆者細究,得其原委。連戰來大陸,是爲和平而來。陵字右下角本來是“反文”,少了這一撇,成了“又”字,表明連戰對中央政府沒有反意;同時,“又”者,“再”也,象徵連戰先生<FONT face=宋体>60</FONT>年後代表國民黨人再次和中共握手的重要意義。</B><B>  </B><B>  <FONT face=宋体> </FONT></B><br /><><B>連戰之名,得于乃祖翁,取要與倭寇戰鬥到底之意!連先生沒有打過仗,但在臺灣紛亂的政壇上也算戰鬥了半輩子,尤其是近幾年!而今先生一則在政壇上萌生退意,二則摯愛和平,不希望統獨之事萌生兩岸戰爭,因此,簽名之處,特意用一簡寫之“戰”字(“連”字仍爲繁體)。簡寫“戰”字,並不僅僅是示好於大陸,更有深一層的意義。大家記得繁體的“戰”字怎麽寫嗎?左邊一個“單”,右邊一個“戈”,連先生不僅棄用有獨立傾向的“單”字,而且“戈”字有意少寫一個點,槍無頭以示和平誠意。</B><B>  </B><B>  <FONT face=宋体> </FONT></B><br /><P><B>至於落款日期用大陸使用的西曆,而非臺灣使用的“民國”年號,則更是示好於大陸了。</B><B>  </B><B>  <FONT face=宋体> </FONT></B><br /><P><B>可惜,連先生一番美意,很多網友不解其中奧妙,卻在嘲笑連先生字都寫不好.</B></P><br /><P><B></B> </P><B><br /><P><img src="http://hongdou.gxnews.com.cn/hongdou/uploadfiles/images/2005/4/29/200542923295381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http://hongdou.gxnews.com.cn/hongdou/uploadfiles/images/2005/4/29/2005429232953811.jpg');"&nbsp;&nbsp;/></P><br /><P><br /></P><br /><P></B><br /><P><br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br /><P></B></FONT></FONT><br /><P><br /></P>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5-4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b>古老精湛的中国书法艺术</b> <br /><><>书法是世界艺术林中独特的一门艺术,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而且又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问。因此书法历来就被中国人所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投注于学习和研讨这门古老的艺术。同时它也以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的身份向海外传播,并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受到高度的评价和重视。为中华民族增添了荣誉和光采。 <><>书法就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墨、纸、砚为工具的一种选型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商甲骨文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如从半坡陶器上的符号算起则有六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国文字和书法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书体和艺术流派。 <><>一.&nbsp; &nbsp; 字体发展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与各种书写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致经历了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称大篆,秦灭六国后采用的统一文字叫小篆。产生于秦末盛行于西汉的文字叫隶书体,东汉末年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章草,后发展为今草。到了唐代出现了大草(也叫狂草)同时汉末也出现了行书体。到了两宋行草、行楷、行书均以成熟,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今天运用最广泛的书体之一,到魏晋时期,在隶书体的基础上出现了楷书。楷书到了唐朝发展到顶峰。现在已成为日常运用的最广泛的文字体了。 以上所述的各种书体除了书法艺术的共性外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难分伯仲。各领风骚。只有对其进行多年的实践方能走进这绚丽的殿堂。 <><>1.古趣盎然的篆书 <P><P>篆法就是指秦和秦以前流行的所有文字总称。篆书又可分为大篆、小篆,大篆又可从广义大篆和狭义大篆上理解。广义大篆是指秦统一前的所有文字。如甲骨文、金文。包括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故文等。小篆又称秦篆、玉筋篆。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令李斯以秦国的篆书为基础整理出统一的文字。大篆的艺术特点:大篆文字及笔画错落有致,变法丰富,古朴率真、气势沉稳、厚实。 <P><P>小篆:体态修长见方,结构均称,大小相等,与以前古文字相比,符号性、图案性明显增强。 <P><P>部分代表作品及欣赏: <P><P>a.《毛公鼎铭》是周宣王时的铭器,有近五百字,是至今发现铭文最多的器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其铭文气势雄壮,笔力绵长,一气呵成,是我国金文代表作之一。 <P><P>b.《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想传是秦相李斯所书。内容主要是歌颂秦始皇文功武德,其艺术特点是态势雄伟、结字严谨、一派严正、端肃,在刚健中不失婉丽与灵动。 <P><P>部份代表人物简介: <P><P>唐 李阳冰:字少湿是大诗人李白的族叔,善小篆,独创一格,笔力刚正,字型圆活。代表作有《怡亭铭序》《般若台题名》等。 <P><P>清 邓石如:(1743—1805)名言。字石如,又号完白山人等。他大胆探索,好篆书,笔意巧妙地容入致隶书中去,再加上功力深厚,因此他的作品古朴不乏生动和新意。因此不失为篆书、隶书集大成者。 <P><P>清 吴昌硕:(1844—1927)字昌硕,号真庐等。他的书法以石鼓文最多,钟鼎文较少。早年时篆书写邓石如,50岁左右写小篆,以后大都写石鼓文。 <P><P>由于篆书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而且实用性也不强,秦朝以后就开始衰落,清朝复古运动中得到了发展。 <P><P>2.&nbsp;&nbsp;博大精深的隶书 <P><P>传说隶书乃是由秦末刑徒程邈所创。他广泛收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书写体,整理出比小篆简单,书写更为便利的书写体,以此来抄录狱档,隶书之称由此而来。隶书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到了东汉出现了波磔,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化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后出现的章草、楷书都是由其发展而来的。 <P><P>隶书的艺术特点:隶书又称‘八分书’‘分隶’等。大致可以分为秦隶、西汉古隶、汉隶。秦隶是在小篆简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保留了许多篆书痕迹。结字随意性大,部首的组合错落有致,节奏鲜明爽快,使人耳目一新。汉隶主要指东汉碑刻,是具有成熟意义的隶书,此时的汉碑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澎所称誉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主要表现为结构变化大,有扁、有方,线条出现了粗细变化,由圆笔出现了方笔。线条上形成了撇、捺、折、点等笔画。从而为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书法的艺术表现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P><P>部分代表作品简介: <P><P>《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其字呈扁平状,舒展秀丽,中锋运笔藏头护尾,每个字的主笔厚实舒展。不仅平衡了字态,而且渲展书意。整幅作品给人以秀而不媚,艳而不俗之感。为后人学习汉隶的主要范本之一,极能代表汉隶的本来面目。 <P><P>《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其主要特点是金石味很浓,精气内敛,笔画较整齐而少纵逸,初看给人有笨拙之感,再看有“大智若愚”之妙。《张迁碑》以方为主,笔力雄厚,为汉来雄强之典范。 <P><P>《石门颂》全名为《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清 杨守敬认为“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康有为称为“高浑”“劲挺有姿”由此可见。后人对于此碑推崇倍致。其结字上疏密大小不一,潇洒自如。行笔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极为老辣,代表了汉隶的最高成就之一。 <P><P>部份代表人物简介: <P><P>唐 李隆基(玄宗)(685—762)笔画肥厚、雍容华贵、无锋芒之感,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神定气闲。 <P><P>明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是著名书法家文徵长子,他精通六书,善书篆隶。其字体一变原来的扁长为方正,在字形上均匀中有变化,用笔变化丰富,有灵动之感,是明代隶书的代表人物。 <P><P>清 伊秉绶(1498—1573)字组似,号墨卿、墨庵。其书法作品金石气较浓。古拙而法度深严、稳中求变、笔画中锋运行、渗透力极强。 <P><P>隶书是我国文字演化和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丰碑,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隶书还是我们常用文字之一,故此倍受历代书法家文人的重视。书写隶体的高手也历代辈出,除上述外著名的大家还有金农、郑莆、何绍基等。 <P><P>3.恣情纵意的草书 <P><P>据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说草书源于汉代。它是由快写与简化中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书体,这自然是指章草。草书分三大类即:章草、真草与大草(又称狂草)。章草是从汉隶演化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捺脚上挑,各字之间互不连属。真草是由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揩法发展而来。它继承了章草的草法,加深了笔画之间的连带,脱尽了隶意,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草书。故真草又称今草。狂草是在真草的基础上对字的点画与结构进一步夸张与变型,是最能渲泄书家情感的书体。 <P><P>草书的艺术特点: <P><P>章草:用笔率意中不失法度,字与字之间虽无连带,但通篇观之,气息相贯而互为照应,波磔夸张虽甚于汉隶,但活泼不失古意,朴拙中不乏灵气。 <P><P>真草:吸取章草的书法,又摆脱了章草的波磔,由楷书、行书衍化而出的一种草书新品种。特点是加强了点画的续带。运笔有纵有敛,如行云流水,天然成趣。 <P><P>狂草:由真草发展而来,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激情洋溢,如龙行蛇舞,而变幻莫测。在书写的过程中比真草有更多的自由度与随机性。所以它比真草有更大的抒情空间。部份代表作品简介: <P><P>《肚痛帖》唐张旭书,作品大胆狂放,一气呵成,前三字,浓墨粗笔,状如高山稳实,后三字顺势而下,如潺潺流水,对比强烈,在豪放中不失法度。确已将大草的书艺推到时人难以攀登的高度。 <P><P>《苦笋贴》唐 怀素书。作品是让一字一奇贯穿与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之间的映带环绕之中。是跌岩起伏与法度森严高度统一,是古今难得的大草佳作,正如古人所言“字如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P><P>部份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P><P>&nbsp;&nbsp;东汉 张芝(生年不祥—192)实习练篆隶,继而之善章草,进而演化今草。张怀瑾评谓:“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被后人誉为草圣。 <P><P>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草书从张旭,怀素入,自成一家。字势大枪横戬 。在险奇中见沉稳,超凡脱俗,名列宋四家之中。 <P><P>现代 毛泽东(1893—1976)原名润芝,其书法不拘一格,气吞山河,充满了阳刚之气,字形变化多样往往在一幅作品中同一字却有不同变化。笔力遒劲,长短粗细变化多端,字势张力十足,出于怀素,又不同与怀素别具一格。 <P><P>&nbsp; &nbsp; 草书是一种极能发挥书家个性和渲泄个人情感的书体,因此历来被文人、书家所偏爱,由此也出现了许多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赵洁、祝允明、王绎、倪元璐、黄道周&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等。 <P><P>4.法度森严的楷书 <P><P>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始于汉末,系从汉隶变化而来。致波磔增钩瞿而成的又一书写字体。到了魏晋,经钟谣 、王羲之,进一步完善。创制法则,至此楷书才完全脱离隶书,楷书的特点是字形方正、横平竖直、一点一画、一笔不苟。这种字体到了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且逐步成为汉字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体。 <P><P>楷书的艺术特点: <P><P>楷书有两个重要发展时期,即北魏的魏碑时期与唐楷时期,后人学楷书仅在这基础上加减而已,已无超越可能。 <P><P>魏碑的艺术特点是因未脱隶意,显的古趣盎然,由于当是的揩法还未成熟,故限制较少,字形多变,生动活泼,笔力劲遒,不忌锋芒,结体较为疏朗。 <P><P>唐楷的艺术特点是法度森严,间架结构规整划一,笔势在平整均匀的基础上求变化,求险奇,虽在笔致上各书家有自身的特点,但无外乎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并济。唐楷是规矩中见活泼、端肃中见险奇、平淡中见意味的特殊艺术体裁。 <P><P>部份代表作品简介 <P><P>《九成宫醴泉铭》唐 欧阳询书(557—641),此碑对后世影响极大,几乎从唐以后千年来学书者都对此碑不同程度上化过功夫。其字气度静穆安详、精气弥满、笔力遒劲,结字在平正中透出险峻,法度严谨,是学习唐楷典型范本。 <P><P>《麻姑仙坛记》,唐 颜真卿书(709—785)此碑是颜真卿代表作之一,其结字古拙率真,妙趣横生,用笔一改方笔为圆笔。以转代折,笔致轻盈,对后世影响很大。 <P><P>《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绿内供奉一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碑铭并序》唐 柳公权(778——865)书,该作品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是赏析、临摹的理想佳作。 <P><P>部份代表人物简介: <P><P>唐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其书法外柔内刚,圆润中和,遒劲妍丽,气韵豁达。取法于王羲之而能独创一格,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P><P>唐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等。其书法疏瘦劲炼。遒逸妩媚、丰艳流采、韵致畅达,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P><P>明 文徵明(1470—1559)别号衡山,其楷书取法于钟谣,名声极大。笔画骨肉均匀,神采飞扬,结构宽舒。运笔老辣,作品气息畅通,浑然一体,毫无呆板之感。后人对他评价很高。甚至认为他深的二王精华。 <P><P>楷书最能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正因为它具有如此的功能。所以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漫长的千余年过程中有许多著名书家为楷书的发展定型作出了许多贡献。如钟谣、王羲之、薛稷等。 <P><P>5.率真流畅的行书 <P><P>行书产生与汉朝末年,到了晋代日趋完善。它是汉字的主要书写体之一,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如行云流水。接近于楷书叫行楷,接近于草书叫行草,在行楷和行草之间的叫行书。 <P><P>历代行书流派纷呈,大家辈出,这是由于行书体在书写过程中比楷隶有更多的自由度与率意性。所以就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其结字或奇秀飘逸或沉稳厚重或锋芒递出或宛转绵绵,变化极多。在笔画上讲究连带精到,在气势上做到上下一贯,在章法上表现为平衡奇巧,行书的艺术个性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P><P>部份作品简介 <P><P>《祭黄几道文》宋 苏东坡书。该墨本给人以怡静优雅之感,笔融老道,运笔率真。但又不失唐楷法度,字势平缓,绵里藏针。是唐人重法、宋人重意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P><P>《竹前槐后诗帖》宋 米芾作。该作品给人以纵横恣肆之意趣。仔细观察,放中有收、刚中寓柔,全篇气息贯通,线条变化很大。枯涩、浓淡运用率意而巧妙,笔笔自信,不拖泥带水。笔致连带颇 能反映米南宫超人的功力。 <P><P>《时雨》对联。现代于右任作。该作品气势宏大,稳重厚实,拙中见巧,气度不凡,运笔率意,圆笔方笔相间。给人以笔力遒劲,活泼灵动之感。 <P><P>部份代表人物简介: <P><P>杨凝式(873—954)五代。字景度。号虚白等。擅长行草。传世的《韭花帖》是其代表作,运笔老练奔放,险中求稳,姿势洒脱。在书法史上来说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P><P>蔡襄(1012—1067)宋 字君漠等。苏轼评价他为“本朝第一”朱长文认为“卓冠一时”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蔡襄的书法特点是格守旧规。不以创新为能,因此个性不强,但其端庄流美、秀逸、贯通以儒雅之气, 使人感叹不已,后人将其列为宋四大家之一是恰如其份的。 <P><P>沈尹默(1883—1971)现代,字中,号秋明。是“五四”新文化的得力健将。其取法上至二王、汉碑、下至明清大家。广收博采,终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运笔流畅,笔势含蓄,结字秀丽,章法规整。后人从学者不计其数。 <P><P>历代许多大书法家都偏爱行书、善写行书。这是由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所决定的。因此行书的艺术流派和书写风格也是各书写体中最丰富的。各时期均有许多高成就的人物。如晋王羲之父子、唐颜真卿、宋四家、元赵孟夫,杨维桢,明清之交如王绎、黄道周,清 何绍基等。 <P><P>二.书法艺术的欣赏 <P><P>书法作为一门我国传统艺术有它特殊的内涵和美学概念。只有刻苦的学习,不断欣赏、分析常年的积累才能逐步领略其丰富的内涵和体会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湛,才能给人以莫大的精神享受。现就谈谈如何欣赏书法艺术。 <P><P>1.首先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定审美情趣。 <P><P>&nbsp; &nbsp; 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是艺术家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反映。同时融入作者的审美思想与情趣意味。各个不同时期的书家都烙有不同时代的烙印,同时各个个人又有个人丰貌。我们要真切的体会到各书家作品的内涵,以作品的脉搏作引线进入作者的艺术创作世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P><P>2.从点画中了解与搜寻艺术家的功力。 <P><P>&nbsp; &nbsp;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是通过点画来构建与塑造书法的单字与字行的。因此点画是书法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最能反映作者的艺术功力。古人常用“骨、肉、筋、血”来比喻点画的要素。只有经常观察,仔细琢磨才能深切体会。 <P><P>3.从章法布局中体会美感。 <P><P>&nbsp; &nbsp; 把字幅中每一个单字与整幅布局用行气联系起来——这就叫作章法,通常人们审视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由章法着眼,章法的处理上是否合理,是否有新意。直接影响作品质量。不同的书家由于字法的表现风格不同与之相应的章法处理上也就不同。章法本身也反映一个书家审美情趣与艺术素质,衡量一件书作品的艺术质量章法也是重要标准之一。 <P>&nbsp; &nbsp; 中国书法艺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不是三言二语可以概括的。我们广大青少年要了解和学习这门古老艺术,只有在勤学多练的基础上多动脑筋,久而久之方能解其奥妙。否则别无他途。前面所提到的艺术成就仅能代表过去,已成为历史。书法艺术的未来是需要我们去创造,去发展。我们坚信书法艺术的明天会更灿烂,更美好。(文&nbsp;&nbsp;管国珊 <P>) <P><P>  <P><P><B>闲居论书札记</B> ★书贵用笔,笔贵用锋。用锋之妙,尽在于“提按”二字。初学者作书,往往多按而少提,其字了无生气。盖按者用力实,提者用劲虚。劲虚而能令墨入纸三分,非高手不能为也。 <P>★书之妙道,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缺一不可。笔法则为诸法之根本。当代书坛,碑学正炽,又加展厅效应之影响,作品动辄八尺丈二,粗看气势逼人,夺人眼目;细品之,则味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盖因笔法之单调耳。 <P>★米元章曾论书云:“得笔,虽细为发髭,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褊。”可谓得笔中三昧。若用之于实践,则书至细处,当令其圆润而稳重;书至粗处,当令其沉着而润泽,乃为得笔。而吾以为此句用二字即可概之——曰:“中锋”。&nbsp; &nbsp;&nbsp; &nbsp; <P>★世论书法,皆以中锋用笔为上。然绍兴赵雁君独得侧锋之妙。凡书只用羊毫,侧锋行笔,任意挥洒,往来无碍。盖因其习书功力弥深,故笔笔入纸三分,力能扛鼎,殊为难能可贵。余曾有幸睹其真迹,叹谓当今书坛,能得笔法之神髓者,唯赵氏等数人耳! <P>★书法若比之于音乐,则毛笔书法如阳春白雪,硬笔书法如下里巴人。同是书法,却实有高下雅俗之分,也是无奈之事。 <P>★吾谓习书临帖,唯“解构”二字。解乃分析、分解之意;构为合成、组织之意。初习帖,将其笔法结体细细分析,取其精神意趣,然后用其笔意,构成自家体格。世谓入帖与出帖之法,当是此意也。只知入而不知出,只知解而不知构,习者之病也。 <P>★细读王羲之的《兰亭序》、《丧乱帖》、《姨母帖》,前者流畅俊逸,中者沉痛郁勃,后者质朴冲和。同一个人的作品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情绪与风格,古人的技法确已臻于“道”的境界了。反观今人作品,看一百幅等于一幅,雷同重复而且数十年不知变化精进,实在可叹! <P>&nbsp; &nbsp; 羲之的三件名作,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情绪推动下完成的。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他很自然地选择了某种笔法和结构来表达他的情感,所以三件作品件件相同又件件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学院派”提出的一件作品要有一个独特的主题,要表达一种独特的情绪,体现一种独特的风格,绝不与其他作品雷同的观念应当说是正确的、先进的也是高难度的。但古人比如王羲之对于书法技法的把握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心中有怎样的感受,笔底便自然地形成最能表达这种感受的笔法与结构,笔随心走,书为心画,可谓是真正的“炉火纯青”。笔法结构与当时特定的情感表达已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是无法再现的,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学院派”在追求那个崇高理念的过程中却过于强调形式至上和工艺的制作手段,而忽略了作者内在情感的表达必须与作品的外在形式完成的过程高度统一的精神实质,终使崇高坠落于庸俗的泥淖之中。 <P>★书法的风格究竟表现在何处?是笔法还是结构?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应当全面综合考虑,不能将两方面孤立起来看。一件作品本身就是由笔法、字法、章法以及墨法构成的,缺一不可。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笔法和字法。初习书法者,首先应以掌握基本笔法为主,后至结构。曾有人言,习字可先习结构,笔法只要假以时日自能掌握。我以为此言谬矣!试想一个人连横平竖直这样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妄谈什么结构呢?其实,在我们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笔法和结构始终是相辅相成,统一在一个过程之中的。锤炼笔法的时候,必然要练到结构;练习间架的时候也必然锤炼了笔法;只是每个阶段的取法侧重点不同罢了。 <P>&nbsp; &nbsp; 一个初学者要迅速地掌握某块碑或某本帖,可以在掌握基本的笔法之后将侧重点放在结构上,然后再逐渐锻炼更精巧多变的笔法;而一个已有一定临池功底的人要求变创新,则可以从笔法的变化开始,后及结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初学者临习一块碑或一本帖,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而要形似,则主要就是掌握该碑帖的字形结构,笔法稍稍单调一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等到字形已初步掌握,就可以侧重于追求笔法的精巧多变,进而掌握原碑帖的风神气质。对于一个已有一定临池功底,渴望走出原碑帖,求变创新的人来说,改变笔法可以使原有的风神气息首先为之一变。尽管字还是原碑帖中的字,但字里行间的气息却不复是原碑帖的气息了。(至于如何变以及变后的效果如何,则是另外一个内容)这样由少及多,由笔法而至结构,到最终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整体风格来。比如我们可以试着用魏碑的笔法来写王羲之的字形,尽管字仍是王字,但其中的精神意趣却离王颇远了,这是很明显的一种变化。浙江的白砥先生便是代表。 <P>★前人论书常云要”守一体,取百家”。我想从技法的层面上来讲,守的是结构,取的是笔法。由笔法之变化而影响到结构的最终改变,直至蜕去原有的结构而创立新体,才算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 <P>★古人书作中技法的变化真不知要比今人丰富多少倍?一篇《兰亭序》中的技法足可让人用万言长文来加以分析,仅一个“之”字就有二十种不同的形态,而且不同的笔法却流露得那么自然,结合得那么妥贴,令人叹为观止!而今人书作中,除因文字或字体的改变而形成的变化外,笔法几乎是字字雷同,毫无新意的。当今书坛,“丑风”正炽,但用民间书法的质朴来取代经典名帖的柔媚是以丧失技法的丰富性为代价的话,岂非得不偿失? <P>★今人作书,取法的范围要比古人宽泛得多了,或崇碑,或崇帖,更多的是走所谓的“碑帖结合”的道路。但什么是碑?什么是帖?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们的分界线在哪里?碑与帖应当怎样结合?这是我至今未曾明了的问题。 <P>★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作为一种笔墨艺术,该如何来体现时代精神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趋向多元的时代。那么是否只有那些长胳膊长腿或者将骨架拆得粉碎再重新组装的书法作品才能走上辉煌的圣殿来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呢?魏晋是一个乱世,但代表书风却是二王的流美、俊逸,这是为什么?难道说书法比绘画更为神秘,只能代表个人的心灵?或者说一个时代的精神首先必须影响个人的心灵然后才能从笔底流露出来。那么在我们的心灵中究竟有些什么呢?是展览中的视觉刺激,是获奖参展的名家头衔,是对权与利强烈渴求……。提笔写字的时侯,心里没有爱也没有恨,没有哀也没有乐,有的只是一种欲望的强烈躁动。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么? <P>★孙熙载有云&nbsp; &nbsp;:“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那是自然中早已存在的大美之物,未曾被俗世中人发现而已。一旦见到,便会发出如此感叹。如今书坛中人却大多故意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涂抹出许多“丑、怪”的东西,刻意追求“丑、怪”的风格,并以为是得到了大美,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倘若剃光头发便能成佛,那大街上岂非一片光明? <P>★纵观中国书法史,一件名作的产生总是先有某种情绪或灵感,然后形成诗文,最后才付诸于笔墨。古人并不缺少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但技法始终是为情感的完整体现服务的。作品中笔墨技法的精妙变化,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靠深厚的技法功底随着情感起伏的自然发挥,常常还会出现一些“神来之笔”。由于灵感稍纵即逝,这些作品也就不复可得,成为传世的经典。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鲁公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以及诸多传世的简札、尺牍甚至于碑文墓记都可印证归纳于此。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总能透过它的笔墨和文字,领略到作者情感的流动变化,遂觉其心手双畅、妙不可言。而今人作书,常常是为了参加某次展览或比赛,先选择某首(段)诗文,然后构思其总体风格、章法布局、字形欹正甚至于墨色的浓枯、笔锋的藏露、牵丝的连断,于是一件作品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书写,还美其名曰“创作”。观其作品,则通篇充斥造作之气,情感是无迹可寻的。书法线条的不可重现性,似乎也只是一种无谓妄语。当代有人将书法艺术定义为汉字的造型艺术或线条艺术,其根源便在此。这种创作方法也许可以将中国汉字造型变化的无限丰富性发挥到某种极致,但这只是技法层面上的发展,而非书法艺术本质内涵的延续,其所能达到的境界也有待于时间的验证。 <P>&nbsp; &nbsp; 但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五·四”以来,白话文的提倡与普及,摈弃了古代汉语的晦涩难懂,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便而迅速,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到了世纪末的今天,文学、音乐、绘画等等门类的艺术甚至于整个社会传统人文精神的没落与沉寂已是不争的事实。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书法艺术也无法摆脱时代的潮流。但我始终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消亡,中国书法艺术也不会消亡,只不过,继承与发展的重任将落到少数仁人志士的肩上。 <P>★篆、隶、楷、行、草五体,尽管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但主要是限于气息风神上的。在笔法与结构上,篆隶自不必说,楷草也都有各自明确的特征。唯有行书,处于楷、草之间,或近于楷,或近于草,常常令人感到迷惑,甚至于理解为行书是楷书与草书在一件作品中的简单相加或此消彼长。那么行书有没有自身明确的特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应当明确,“行书”指的是一种字体,而不是某件作品。从定义上来说,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它既非楷书亦非草书,它比楷书流动、简省;又比草书沉静、繁复。同时,行书又是一种最随意的字体,可以兼有楷书或草书的特性。人们因之而常常将行书分为二种: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行楷书,首先它是行书,笔法必然比楷书流动迅速,但结构上则比较接近楷书,草书的成分较少;行草书则正好相反。在同一件作品中,行楷与行草可以同时存在,但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一幅作品的气息风格常常难以统一,书写的前奏也会被破坏,写出来的作品就算不上精品了。 <P>★纯粹的楷书与草书,都对书家的临池功底与创作心态有着相当的要求。楷书沉静端庄,一丝不苟;草书则由于结体的简约,更需要高质量的线条来表达书家的情感。而行书介于楷草之间的特性,使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界入变得简单易行。但也正由于这一特性,决定了要想写好行书,必需对楷书与草书有深刻的理解。当代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于是在此起彼伏的大赛、展览中,行书(特别是行草书)便大行其道。与此同时,精品力作却寥若晨星。当代书坛的这种表面的虚假的繁荣景象,恐怕正是书法艺术走向没落的开始。 <P>★是岁己卯年三月初三,“九九兰亭书法节”在山阴兰亭王右军祠隆重开幕。观沈鹏等名家作书,下笔只及锋头,笔杆东倒西歪,才知用笔之道,原来尽在用腕,笔笔逆势,中锋自成。其旁置水、墨、纸。可先蘸水后蘸墨或反之,在砚盖上稍加舔锋后作书。渗墨即将过度之时,则以纸吸去多余水份。创作之道,技术是抒发情感意趣的基础,须不断学习探索。直观名家作书,是一条捷径。 <P>★书法之粗细、浓淡、疏密、枯湿、轻重、倚侧等等变化皆应随意出之,万不可刻意追求。虽临习时精察细仿,步步安排,但创作时则以心手双畅,抒情达意为上。纵观古人传世书迹皆能得天成之质,当可证之。 <P>&nbsp; &nbsp;★“碧草满庭春色润;清斋无人墨氲香。” ------ 岁在己卯年三月二十日作此联,尚觉可心也。&nbsp; &nbsp;<P>★“闲来立中庭,赏花鸟虫鱼,随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自得天趣;兴至伏书案,治金石书画,任花开花落,宠辱不惊足谓风流。”;“三尺讲台方寸地,若无经纶满腹,教鞭怎指东西南北;一袭布衣老先生,唯有清风两袖,丹心足耀春夏秋冬。”——岁在己卯年六月廿六日,为贺二舅公生辰之喜,作此二联并书就以奉。 <P>★《中国书法》 97 年第三期载有《桃源书法创作座谈会发言摘要》一文,中有沃兴华之发言曰:“现在世界的审美潮流是由贵族式向平民式的转化,充分地发扬个性。中国从明清后也逐步走向平民化,碑学体现的重、拙、大就是一种民间的审美形式。现在仍然延续着碑学的主流书风,因此,现在应该是多向民间书法去继承、学习与发展。”吾觉其词大有可商榷之处。难道当今之世已不再注目经典、崇尚学问了么?时代之衰败竟至于此么?古之经典,其学问修养之气郁郁芊芊发之于字里行间,如高山流水一般令人崇仰。而民间书法,虽独具稚拙之气,然为民之天性淳朴所致,非其技艺高深所成也。当今书坛,可取其朴素无华之气成为书法之一脉支流,决不可一统天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沃兴华为当代书坛名流,出此断语,实可见轻狂之态。其观点可聊备一格,终不可奉为圭臬也。后幸有刘正成重提取法经典之发言,殊为桃源书坛之幸。&nbsp;&nbsp;(文 蒋 立 摘自七色鸟设计空间) </P>
板凳
发表于 2005-5-4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他的字是那派啊?怎么这么难看~<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6.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6.gif"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6.gif" />
地板
发表于 2005-5-4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顶</P>
5#
发表于 2005-5-4 12:01:00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1.gif" />
6#
发表于 2005-5-5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对啊,经济区还有他母校的小朋友们为他朗诵的表演(有点儿冷得说,鸡皮疙瘩掉一地)</P><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1.gif"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27 21:4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